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桑兵教授)_第1页
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桑兵教授)_第2页
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桑兵教授)_第3页
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桑兵教授)_第4页
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桑兵教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桑兵教授)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桑兵教授)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第一讲绪论一、学术文化的载体与传承方法,特点与规范。1、大学、师与读书。2、章太炎:“耳学”与“眼学”。3、黄侃:“发明”与“发见”。4、俱舍宗与俱舍学。二、近代中国学术的学院化、细分化与集众式研究趋势。三、近代学人读书方法论略:读书得间与有系统之综合。第二讲治学门径:目录版本一、中国传统的七略、四部,知识分类与书籍分类二、中西“目录(学)”的区别:学术门径与索引参考。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续四库提要》。四、版本问题。陈寅恪:合本子注。陈垣:校勘学。第三讲进化与变化:用外来系统条理本国材料和“与国际接轨”一、西方与国际二、读书与读教科书三、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第四讲历史、史学与治史一、近代史学的科学化。二、史学与史料、方法。a.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b.新、旧史料的关系。c.检讨史料的过程。胡适与二陈。三、做什么与怎样做,看得到与读得懂。第五讲近代中国学术面面观一、中国学问以经史为大道。二、近代学术由经入子入史。三、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四、保存国粹、国学研究与整理国故。五、顾颉刚与古史辨。六、20世纪以来的社会经济史观。七、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八、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余英时:二十世纪二三十中国史学的规范化趋势)。第六讲书评与基本操作一、如何读书与评书。首要工作是学术史的爬梳。选书。二、定位研究的起点与贡献。三、中国书评史与书评方法四、书评的程式化操作与训练:从书到书式书评;超越从书到书式书评。范本的书评。报告点评。学生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第二部分:课程规划晚清以来,中国的学术由经入子入史,出现宋以来的新高,轨则也由以经史为大道转向重心崩溃下的多元取向。学术高峰的出现,究其原因,大量史料涌现,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同时形成了衡量近代中国学术的“中西新旧”这样一种尺度。早在1911年,王国维在为《国学丛刊》作序时就指出:“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无术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如果说学术是知识的积累,那么学术史可视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因此,“中国近代学术史”亦不能囿于一时一地。近代中国学术实际上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中西态势乾坤颠倒,固有学术已失其本,中国的学问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过程,一直在求变求新的努力中变动不居。所谓多元化,亦可谓是无本可居的旁逸斜出。这使得学术正途不绝如缕,中国学问量的扩大与质的提升存在差异。因此,研治近代学术史成为日待进行的工作。学术之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从本原处着手解决,自然可顺势而下,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教学对象:考虑到课程的难度,课程对象主要为大学部高年级生和研究部研究生。配合通史与史学史课程,在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后,能够让选课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得到集中的应用性训练。教学方式:本课程为讨论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史著作的阅读,通过做读书报告,课堂讨论和教师评点、答疑,试窥读书与治学的门径,使得表达能力得到训练,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安排:本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由任课教师进行基本知识与操作规范的讲授解题,并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籍与进行书评写作。后一阶段则由选课学生进行书评报告,并由教师组织引导同学进行讨论,作出点评,深化对所评书籍背景及其在学术史上所占位置的理解。最后两周为总结,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第三部分:详细执行内容第一周:大学之师与读书。近代中国学术的学院化、细分化与集众式研究趋势。何谓大学,师与图书馆。图书馆藏书而读。中国典籍繁多,无门径而读,劳其终生亦无所获。大学之师,重在明道,即指示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章太炎尝论“耳学”与“眼学”。真正致力于学术,须重“眼学”,即要读书。黄侃:“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要能够读书以发现问题,而非悬问题以觅材料。读书得间与有系统之综合。读书需注意不同处(前人与前人异,中国与外国异,材料与事实异等等),谓之得间。考据、新汉学以此为重,新材料治新问题。不求异则学问难以发展。但学问在基本方面大体一致,未讲或讲错的毕竟是少数、局部,因为读书首先应当融会贯通,领会其基本大体,否则一味找岔子,只能填补空白(钻空子),翻烧饼。而且在人文艺术层面完全不能领悟。两方面应互为结合。研究对象本为一体,人为割裂,形成人本与科学。第二周:历史、史学与治史。历史是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与人的有意识活动的整体。偏执一端,易走向两面,如西方人本与科学之分。艺术史学求异,而社会科学史学则注重求同。张荫麟:历史既是科学,亦是艺术。近代史学中的科学化问题。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精神贵族,可以治奢侈的学问(所谓非应用学科,如史学,本来极有用,但因为太有用,反而不能尽其所用。能用之处又极其昂贵,不发达社会与小学校,均无力从事,实则养不起)。欧洲多世家,中国学术不振,世家中绝为要因之一。史学不仅是奢侈的学问,亦是极精神冒险之能事的学问。史学与史料、方法。史料与方法是做历史的大问题,亦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大问题。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比较不同史料,1、近真;2、联系。新、旧史料的关系。检讨史料的过程,便是认识各种联系的过程。勿为史料为所误。读人人能见的史料,说人人不能体会的见识。专讲史法者史学往往不甚高明。方法当体现于研究过程,而非表述之中。第三周:进化与变化:用外来系统条理本国材料和“与国际接轨”。西方与国际的东方性,读书与读教科书的分别,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双重西化后的国人如何理解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学术的民族性。第四周、近代中国学术面面观。中国学问以经史为大道。晚清以降,学术由经入子入史的进程。“附庸蔚为大国”。梁启超呼唤新史学。近代中国学术的新史学。西学东渐之下,中国人保存国粹、国学研究与整理国故运动。顾颉刚发起的古史辨运动。20世纪以来的社会经济史观,影响深远。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学术论战对于学术而言,弊大于利。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余英时:二十世纪二三十中国史学的规范化趋势。第五周:目录学与书籍版本。中国传统的七略、四部,知识分类与书籍分类。中西“目录(学)”的区别:学术门径与索引参考。1、识大体;2、别主次;3、查渊源;4、见流变。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之洞《书目答问》。《续四库提要》。版本问题。陈寅恪:合本子注。做学问须分源辨流。陈垣校勘四法。第六周:书评与基本操作。学会如何读、评一本书,以及如何谋划一篇书评。评书的前提是该书经得起评,打假之类,一言以蔽之足矣。选书为首要。学问是循序渐进的事,治学者基础要厚,步伐要稳,功夫要实。无论是治学,还是评书,首要工作是学术史的爬梳。评书即要在学术史中为该书定位。选好书,定位研究的起点与贡献。书评的程式化操作与训练:从书到书式书评;超越从书到书式书评。范本的书评。民国时期好书评颇多,如《燕京学报》、《清华周刊》、《益世报•史学专刊》等等刊物上。中国书评史值得研治。五大难点。学问好者,反不写书评。做书评史:1、读书评;2、搜集学人私下的品评(比较难);3、注意学者在专门研究中的指摘(往往重要);4、学者在自己著作中的暗指(更难),如《续四库提要》中大量对新进学人的评价(须对当时学界人事极其熟悉);5、对评论领域要熟悉(尤难,须分工)。第七周:准备报告。学生根据参考书目选择阅读书籍,进行报告准备。第八周以后:学生报告、课堂讨论、教师归纳点评和总结。第四部分:参考书目一、史学方法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何炳松:《历史研究法》、《通史新义》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吕思勉:《历史研究法》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姚从吾:《历史方法论》许冠三:《史学与史学方法》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彭卫、孟庆顺:《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论》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法)朗格诺瓦与瑟诺博思著、李思纯译:《史学原论》(美)鲁宾生著、何炳松译:《新史学》(德)伯伦汉(E.Bernhein)著、陈韬译:《史学方法论》二、近现代学术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顾颉刚:《古史辨》1—7;《当代中国史学》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余英时:《论士衡史》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章太炎的思想》、《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FuSsu-nien,ALifeinChineseHistoryandPolitics》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课机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彭明辉:《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与家族—中华帝国晚清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王学典:《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逯耀东:《胡适与当代史学家》、《史学危机的呼声》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五部分:预期效益中国固有学术向以经史为正途。史学是一门手艺,学术的传承尤其在于师徒授受。近代学术虽然存在学院化的发展趋势,真正高明的学问反而不在课堂之内。因此,著述之外,学人交往、论说等等,也是学术薪火传承与超越的重要契机。本课程通过对近代学人整理中国学术以及当代学人条理近代学术史的认识,叩求学问本原以及治学轨则。本课程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其二,重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知识的记诵。具体目的有以下各点:一、通过阅读一批基本书,了解近代学术发展历史的一般状况,逐步改变被动式学习的习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