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人物之孔子_第1页
人民版选修人物之孔子_第2页
人民版选修人物之孔子_第3页
人民版选修人物之孔子_第4页
人民版选修人物之孔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基本要求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仁、礼、中庸。发展要求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说明教学时应与必修Ⅲ“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中的有关内容相联系。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指导意见教学重点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那我们应该怎样随着季节而读书?

孔子究竟有哪些思想?如此风靡世界说明了什么?夏天读庄子,让人通体舒畅;秋天看老子,品万物枯荣;冬天读孟子,养浩然正气。春天读孔子,人生充满希望;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孔子生平介绍2.追求礼乐的一生①自学礼乐(成为儒士)②创办私学,收徒讲学③从政失败(中都宰、司寇)④周游列国(困于陈蔡)⑤整理典籍(“六经”)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何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仲尼之状,面如蒙倛。——《荀子》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史书记载野合)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这段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品质?周游列国卫国鲁国匡城受困陈国宋国桓魋挑衅郑国被嘲丧家犬楚国绝粮七日蔡国64岁重返卫国68岁回到鲁国55岁离开鲁国二、开创儒家思想1.产生背景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②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七略》3.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⑴“礼”的思想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②地位: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③方法:“克己复礼”(个人、社会)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评价:

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⑵“仁”的思想①含义:②地位:③方法:④表现: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忠恕”对于统治阶级:对于普通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⑤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仁者爱人1.仁的含义: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

2.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仁者,爱人。——《学而》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注:等],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体现了“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五者的出发点,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互为表里”⑶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②中庸与仁礼的关系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中庸》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三、古代大教育家1.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私学)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