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48-2014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正式版)_第1页
DZ∕T 0248-2014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正式版)_第2页
DZ∕T 0248-2014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正式版)_第3页
DZ∕T 0248-2014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正式版)_第4页
DZ∕T 0248-2014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IDZ/T0248—2014前言 Ⅲ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总则 14设计书编写 14.1设计编写依据 14.2设计书编写前的准备工作 14.3设计书主要内容 24.4设计书附图 25野外工作方法 25.1区域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25.2地球化学普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35.3地球化学详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45.4岩石地球化学专项测量 56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56.1室内质量检查 56.2野外现场质量检查内容 57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 57.1样品验收及样品加工 57.2元素分析方法及质量要求 67.3样品分析质量控制 68地球化学图件编制与综合推断解释 78.1数据库 78.2地球化学参数统计 78.3地球化学图件编制 78.4综合解释推断 89异常查证与评价 810成果报告编写 910.1文字报告内容 910.2成果报告附件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球化学测量记录卡 附录B(规范性附录)质量检查记录格式 附录C(资料性附录)某些金属矿床指示元素及其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分带序列 附录D(资料性附录)热液型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分带方法 31附录E(资料性附录)地球化学异常分带序列确定方法 ⅡDZ/T0248—2014附录F(资料性附录)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 附录G(资料性附录)脉岩地球化学测量野外工作方法 附录H(资料性附录)矿产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方法 Ⅲ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的工作性质与任务、设计书编写、野外采样、样品加工、质量检查、测定元素选择和元素分析测试质量监控、图件编制、异常查证与评价、成果报告及附图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矿产勘查各阶段不同比例尺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Z/T001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DZ/T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167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000003.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是以岩石为采样介质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主要应用于区域地球化学勘查与背景研究、成矿带地球化学勘查、矿区地球化学勘查以及矿床成因研究等。根据研究目标可分为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普查、地球化学详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及岩石地球化学专项调查等。3.2区域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主要任务是查明区域岩石中元素分布与分配特征,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区域背景与异常,为区域化探异常解释提供依据。3.3地球化学普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一般在区域化探发现的异常区带,或地质矿产调查划分的找矿远景区开展,主要任务是圈定异常浓集部位,依据典型矿床异常特征进行异常筛选,确定找矿靶区,查证具有找矿意义的异常。3.4地球化学详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主要针对找矿靶区和深部矿产勘查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确定矿床或矿化体空间部位,依据典型矿床成矿地球化学分带特征判别找矿靶区剥蚀程度和赋矿深度,进行资源定量预测与储量估算,为实施深部工程验证提供依据。3.5岩石地球化学专项调查包括典型矿床研究、资源潜力评价、特殊岩类地球化学测量等。典型矿床方面,主要研究各种矿床类型成岩-成矿-成晕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矿床成因机制、时代及形成环境,研究成矿元素异常特征与分带规律,建立找矿地球化学模式,指导地质找矿工作。4设计书编写4.1设计编写依据设计书应根据相关规范、任务书或委托方合同要求编写。4.2设计书编写前的准备工作4.2.1收集与测区有关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等基础资料和同比2例尺工作用地形图。4.2.2根据测区地质背景以及以往化探、地质矿产工作情况等,研究和初步确定野外采样方法。4.2.3对测区进行实地踏勘,提出测区切实可行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实施方案,必要时进行方法4.3.2.2简述测区基岩出露特点及控矿因素等对所选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的效果评价。4.3.5数据处理及编图方法4.3.6异常查证与评价工作设计书应附同工作比例尺的地理景观与工作部署图、地质矿产图、设计采样点位图等图件。5野外工作方法5.1区域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5.1.1区域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目的是了解地层、岩体等地球化学背景、解释区域地球化学异常。35.1.2了解地球化学背景的样品要求按地质建造、岩系、岩类等地质单元系统布设,划分地质单元时应考虑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原则上沉积岩按建造或系,岩浆岩按期,变质岩按群划分地质单元。沉积岩、副变质岩按剖面布设样点,侵入岩、正变质岩在同一采样单元岩体中均匀布设样点。每个采样单元一般采集30件以上样品,对出露面积较小的地质单元,可适当减少,但不应低于10件样品。背景样品要求采集未矿化蚀变的岩石。5.1.3岩石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应具有代表性,应在采样点20m~30m范围采集同种岩石,3点以上组合成一个样品。样品应力求采集新鲜岩石。5.1.4布设的采样点应准确地标绘在1:50000地形图上。采样时使用GPS结合地形图定点,定点误差≤50m,并在采样部位留下标记。5.1.5背景样品和蚀变、矿化样品分开,按样品种类连续编号。样品重量应不少于300g。5.1.6区域岩石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应填写记录卡,明确地质单元名称,同时着重对受到矿化蚀变作用的影响等进行描述。5.2地球化学普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5.2.1地球化学普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应在基岩出露较好的成矿区带或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圈出的找矿远景区中进行。如果地表有浅层覆盖(覆盖厚度50m),可使用浅钻进行岩石取样。工作比例尺为1:50000或1:25000。5.2.2地球化学普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一般以网格化进行样点布设,也可采用规则网进行样点布表1岩石地球化学普查参考测网工作类型比例尺网度(点距)/m采样点/km²5.2.3地球化学普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样品种类根据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区地质矿产特征确定,类应单独采样。5.2.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原则上应采集新鲜的岩石样品。采集的样品应具代表性,要求在采样点30m~50m周围或点线距的1/3范围内多点(大于5个点)采样,均匀敲取同种或同类岩性的岩石碎块,组合成一个样品。样品重量应不少于300g。5.2.6样品编号以1:50000或1:25000图幅为单元,分样品种类连续编号。原则上以1km²为基本采样单元,采样单元编号由左至右自上而下顺序编号。样品号为:工区拼音代码+采样单元编号十样5.2.7布设的采样点应准确地标绘在地形图上。采样时使用GPS结合地形图定点,定点误差≤20m(1:50000)和≤10m(1:25000)。在GPS上录入每一个采样点坐标信息,GPS定点和航迹录入计算5.2.8采样点或采样点附近应用红漆留有易于查找的明显标记号,并在记录卡上备注。5.2.9野外记录使用统一的记录卡。记录卡内容应逐项填写,对采样点及其附近的构造、矿化、蚀变现45.3地球化学详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5.3.1.1面积性地球化学测量一般以规则网进行样点布设,可分为1:5000、1:10000两种比例尺,见表2。根据地球化学普查异常分布、控矿因素分布特点,选择采样网形态。表2面积性地球化学测量参考测网比例尺网度(点距)/m采样点/km²5.3.1.3岩石样品应采集新鲜基岩。样品由5块~8块同一种类岩石近等重量组合而成;组合范围在1/3点线距范围内。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到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成矿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样品重量应不少于300g。5.3.1.4样品编号原则上以测线连续编号,但对具有较强矿化的样品,应单独进行编号,以防污染其他5.3.1.5野外采样定点采用GPS结合地形图定点方法,地形图比例尺应等于或大于工作比例尺。在GPS信号不强地区,可采用罗盘仪定向,测绳量距定点。测线起始点应由高精度GPS或经纬仪视距布设。定点误差≤10m(1:10000)和≤5m(1:5000)。在GPS上录入每一个采样点坐标信息。5.3.2.1地表剖面地球化学测量应根据地球化学异常形态进行布设,通常需穿越异常浓集中心或矿化5.3.2.2根据地质复杂程度和矿化情况布设样品。采样间距一般为5m~20m,在地质背景区采样,点距以20m为宜;在异常浓集中心、矿化带、构造破碎蚀变岩带、赋矿层位等地段,应加密采样,点距2m~5m;对某些特殊的赋矿地质5.3.2.3样品由1/2点距范围内3块~5块同类岩石子样组合而成。样品质量应不少于300g。5.3.3.1探槽岩石地球化学测量通常是沿探槽的一壁或底板布设采样点,探槽范围内均应采集岩石地球化学样品。5.3.3.2根据地质复杂程度和矿化情况布设采样点,采用连续拣块法进行采样。采样间距一般为55.3.3.3采样点的布设应采用测绳量距的方式定点,并准确地标绘探槽素描图上。5.3.4.1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应按地质特征划分的岩性段、矿化分布确定取样间距。采样点距一般为5m。对无矿化、厚度大的岩层,采样点距可放稀至10m。矿化层、脉型矿或断裂构造带等采样点距可加密到1m~2m,并应采集1个以上单独样品。5.3.4.2采用连续拣块法在采样点距内均匀采集直径小于20mm的5块~8块子样组成样品,样品质量不少于300g。当采不到矿化段岩芯样品时,也可利用化学样副样代替。5.3.4.3采样点的布设采用回次记录的方式定点,并应准确地标绘在钻孔柱状图上。5.3.5.1坑道岩石地球化学测量通常是沿坑道的一壁布设采样点,主坑道范围内均应采集岩石地球化5.3.5.2根据地质复杂程度和矿化情况布设采样点,采用连续拣块法进行采样。采样间距一般为5.3.5.3布设的采样点应准确地标绘坑道素描图上。采用测绳量距的方式定点。5.4.3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见附录H。6野外工作质量检查6.1室内质量检查确性。7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7.1样品验收及样品加工7.1.1采集的岩石样品应由专人送交实验室,实验室应配备专职的样品管理人员,负责样品的验收、检7.1.2分析用的岩石样品应经过无污染的粗、中破碎机破碎至1mm~2mm粒度,经过混匀,分取不少6于100g样品在恒温干燥箱中于45℃下烘干,用高铝瓷或玛瑙球磨机研磨,每个样品经粉碎后粒度应≤0.074mm(200目筛)。其余样品留作原始副样保存。加工过程中应将非矿化样品与矿化样品分开加品相互污染。7.1.3样品加工全过程损耗率≤5%,计算方法见式(1):7.1.4缩分误差≤3%,计算方法见式(2),过筛率≥98%,7.1.5每批样品加工过程中,应由专职质量检查人员抽取总样品数的2%进行粒度、损耗率、缩分误差7.2元素分析方法及质量要求7.2.1分析元素的选定区域岩石地球化学调查、岩石地球化学普查、岩石地球化学详查等样品分析元素的选定,以测区内拟找的矿种和潜在的矿化类型以及工作目的为依据进行选择。区域岩石地球化学调查、岩石地球化学普查在同一个成矿区带所分析的元素应保持一致。选择元素的分析方法时,应根据测区元素组合特征及含量情况,根据本标准所规定的各种元素分析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的原则,合理优化配置分析配套方案,无论采用何种分析方法,其分析方法的各项质7.2.3.1测定的元素均指元素的全量,不得用待测元素不能完全溶解出的量和偏提取量替代。7.2.3.2应报出分析元素的定量结果。报出率应满足相应规范规定或设计书要求。7.2.3.3主量元素应采用熔片X射线荧光光谱法(FUS-XRF法)等分析。求一致,并参照其要求执行。普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样品分析的各项质量指标,包括分析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与DZ/T0011要求一致,并参照其要求执行。详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样品分析方法的各项质量指标参考DZ/T0011要求。7.3样品分析质量控制7.3.1样品分析的内部质量控制,每批样品分析过程中应进行准确度、精密度的控制,可参照7.3.2样品分析的外部质量控制,采用送样单位在送样过程中插入密码重复样和样品分析完毕后,由送样单位挑出一定比例的分析样品送另一实验室进行再现性检验,具体实施方法由送样单位与实验室协商确定,各种元素的密码重复样和再现性检验合格率≥90%。78地球化学图件编制与综合推断解释8.1数据库8.1.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应以原始采样信息、基本图件和分析数据为数据源建立数据库。8.1.2数据库软件可采用GeoMDIS、ARC/info、MapGis、Geoexpl等通用的数据库系统或与其可互换格式的软件。外工作相关描述信息。b)分析数据:面积性测量和剖面性测量样品实验室分析结果和分析质量评估数据,异常检查分析数据及其质量监控数据。平均值(X)、中位数(M。)、逐步剔除平均值加减3倍标准离差后的算术平均值(X。)以及最大值(Xm)、最小值(Xm)、元素间的相关系数及正态分布检验结果等。区域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根据工作需要制作相关图件。地球化学普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图件可以分为:采样实际材料图、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异常8.3.3地球化学详查中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图件编制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实际材料图以同比例尺的地质图或地质剖面图、柱状图、坑道与探槽各类素描图8.3.3.2.2地球化学剖面图是在已编制完成的地质剖面图基础上,由不同元素含量折线置于地质剖面图上方构成。可依据地球化学元素相关关系,组成多个坐标区,纵向比例尺以显示曲线清晰为原则。水平比例尺与地质剖面一致。88.3.3.2.3地球化学柱状图是在已编制完成的地质柱状图基础上,由不同元素含量折线置于地质剖面图右侧构成。同样可依据地球化学元素相关关系,组成多个坐标区,水平比例尺以显示曲线清晰为原则。纵向比例尺与地质柱状图一致。8.3.3.3.1地球化学详查异常下限可用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下限,也可通过区内背景分布统计求取异常下限。根据元素分布和成矿地质环境,以异常下限值的2倍~4倍、3倍~8倍确定异常中、内带界限值;也可以边界工业品位下推一个级次作为内带界限值,下推二个级次作为中带界限值。具有相同成矿作用、空间上相近异常点归为一个异常。8.3.3.3.3剖面(柱状)地球化学异常图是在地球化学剖面(柱状)图的基础上,依据确定的异常内、中、外带界限值在元素含量折线内以不同色区或图案表达出异常内中外带。常编号如YZ055Au-As-Sb-Hg、YZ066Cu-Mo-Pb-Zn-Ag。将具有相同成矿作用、处于同一分带中的异常进行归并,圈定内带元素综合异常、中带元素综合异选择重要的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编制异常剖析图。剖析图由地质矿产图、多个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8.4.1根据矿床(矿体)地球化学含量分布特征,异常分带研究成果,编制典型矿床(矿体)地球化学分带模式图、构造叠加晕模式图。热液型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分带方法见附录D。8.4.2根据典型矿床(矿体)地球化学勘查程度、找矿类型、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等研究,建立不同尺度的矿床(矿体)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构造叠加晕找矿模型。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见附录F。8.4.3根据典型矿床研究成果,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编制区域地球化学找矿预测图,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法见附录H。8.4.4根据地球化学异常和构造叠加晕特征,利用矿床(矿体)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和构造叠加晕找矿模9异常查证与评价解释等。具体要求见DZ/T0011。910成果报告编写10.1文字报告内容主要说明项目来源及任务目标,完成的工作量,概述本次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发现、新认识等主要成果。10.1.2工作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主要介绍本地区自然地理、地质、矿产资源分布概况,地球化学特征;简述前人完成的地质、矿产、物10.1.3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述10.1.3.1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述主要包括采样方法及布局、采样密度、样品种类,样品加工方法,野外施工各环节操作方法概述。野外质量监控措施及其质量评述。10.1.3.2样品分析测试方法及工作质量评述包括样品测定元素的选择与分析方法的选用,各元素分析测试方法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样品分析质量内部监控方法及其质量评述;样品分析测试外部监控方法及其质量评述。10.1.3.3数据处理及地球化学图件编制背景值和异常下限以及重要地球化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多元素地球化学统计分析方法,地球化学图、异常图、综合异常图等编图方法。10.1.3.4异常查证与评价方法包括异常分类方法、异常筛选方法,异常查证采用的方法,资源潜力评价采用的方法等。10.1.4地球化学特征对主要地质单元内各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分布规律,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对各地质单元含矿性作出评价。对典型矿床(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分带模式、找矿模型进行论述;对区内地球化学异常分布与成矿规律进行论述。10.1.5异常推断解释与评价对区内的异常登记、异常分类、排序成果进行总结;对重要异常查证成果进行评述;对圈出的找矿远景区、靶区进行评述,对区内资源潜力作初步评价;对工作区矿床(矿体)分布进行推断、预测;对地球化学成果在基础地质等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问题提出与讨论。对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获得的重要找矿信息、元素富集规律、重要异常的矿产潜力和预测等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工作部署、工作方法、找矿方向等提出较具体的书面方案、意见、建议;本次工作的程度、质量情况,成果的适用范围等进行评价。10.2成果报告附件10.2.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图件,包括:单元素地球化学图、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地球化学组合异常图、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地球化学综合推断图等。10.2.2异常查证图件,包括:重要异常剖析图,重要异常查证平面、剖面图等。10.2.3异常验证建议书,主要包括且具有大中型矿找矿前景的重点异常的工作建议书。(规范性附录)地球化学测量记录卡表A.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记录卡统一编号图幅号(M)照片(或素描)及编号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记录卡填写说明:(B)样品号:C7。面积性测量样品号按工区拼音代码+采样单元编号+样品类型+顺序号,如造破碎带样;C代表裂隙充填物样、A代表蚀变岩石样;M代表矿化岩石样。剖面、钻孔等可根据需要情况编写。(D)横坐标:N8。统一确定为高斯6°带,记录带号+横坐标精确到m。如20428303(E)纵坐标:N7。高斯6°带精确到m。如3395158(F)海拔高程:N4。采样点高程坐标,精确到m。从地形图等高线或通过GPS直接读取。(G)样品类型:代码填写采集的岩石样品类型:1普通岩石;2构造破碎带;3裂隙充填物及其披(H)岩石名称:填写测点所测点采集的岩石名称。参见DZ/T0167相关要求。(I)风化程度:包括1新鲜岩石;2半风化岩石;3风化岩石。(P)GPS文件号:指采样点某GPS坐标数据转存入计算机内的批次文件。要求以GPS手持机编号后四位数+录入的第n批数(n为两位数)。每批坐标存点应在500个以内。ABCDEFHIJKLMNOPQRSTUVWX导线号导线方向导线m样品长度起止)地质样品样品地质时代地质起m止m横纵云页ABCNOPQRSTUWX样品样品样品样品发育特点页ABCDEFGHIJK探槽(勘探线)围岩岩性构造、裂隙发育特点蚀变矿化特点横纵倾向倾角分品ABCDEFGHIJ中段(标高)穿(沿)脉号构造、裂隙发育特点蚀变矿化特点倾向倾角与ABCDEFGHK构造、裂隙发育特点蚀变矿化特点倾向倾角(规范性附录)质量检查记录格式表B.1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原始资料日常自检(互检)登记表。表B.2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室内部分)质量检查登记表。表B.3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野外部分)质量检查登记表。表B.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原始资料日常自检(互检)登记表日期日期g岩石定名变更原因野外定名检查定名5块以上3块~是否是否日期日期g岩石定名附合要求,是否保留\补采样品自检互清晰度野外定名检查定名5块以上3块~是否是否石台点号点位误差是否需保留\补采样品有无正确点位差m好差对改为对改为内容对误(资料性附录)某些金属矿床指示元素及其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分带序列某些金属矿床指示元素及其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分带序列见表C.1。表C.1某些金属矿床指示元素及其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分带序列矿种指示元素及分带序列①轴(垂)向(下→上)②水平(内→外)铜斑岩型(新生代)体上方为Ag、Pb、Zn等(中生代)(富家坞)Pb、Mn、Ba、Hg(朱训等,1983)多宝山式(古生代)花岗闪长岩围岩内)(岩体与围矽卡岩)江西武山Zn、Pb(许绍文等)(录)山铜铁Zn²、Pb、Ba(周亚特)Co、Cu、W、Mo、Bi(尾部晕)→Au、(前缘晕)(层控式矽卡岩)安徽冬瓜山西藏甲玛铜(铅)矿床Ag)→Pb+Zn(Au+Ag)(NE→郑文宝,甘肃金川陆相火山-次火山型福建紫金山Zn、W、Sn→Cu、Pb、Ag、As、Sb→表C.1(续)矿种指示元素及分带序列①轴(垂)向(下→上)②水平(内→外)铜W、Sn、Bi→Cu、Zn、Ag、Pb金石英脉型山东金青顶(100~700m)Ni、Co、Mn、Mo山东邓格庄李惠等,山东玲珑山东望儿山(外带)陈宏毅,学位论文)山东三甲Co、Sn、Mo、Ni、Bi(-266m~-26m李惠等,著,2007新疆哈图W、Mo、Bi→Au、Se、As、Ag、余学东,内蒙古赛郑豪等,蚀变岩型山东焦家山东灵山沟(V号)金矿床李惠等,山东三山岛Sb、Hg禹斌等,矿种指示元素及分带序列①轴(垂)向(下→上)②水平(内→外)金蚀变岩型山东新城李惠等,山东河东Zn、Pb、Sb、Au、Bi、Ag、Cu、As(顾留成等)山东大尹Bi、Zn、Pb、Ag、Au、Cu、As、留成等)绿岩型山东大庄子Bi、Mo、Mn→Au、Ag、Cu、Pb山东旧店(I号)(10~14中段-300m~—180m标高)Pb、Ag→Ba、Hg、Sb、As(王定国张本仁主陕西东桐峪吉林夹皮沟朱太天,内蒙乌拉山内蒙古东伙Cu、Ag、Zn(任国栋等)古平等,表C.1(续)矿种指示元素及分带序列①轴(垂)向(下→上)②水平(内→外)金绿岩型陕西葫芦沟杨宏林等,陕西王排沟F(方维萱)常志民等,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床Cu、Zn→As、Sb、Hg(868m中段);Co、Mo、W、Ni→Zn、Ag、Au、Bi、Cu、Pb→Sb、As、Hg(618m~818m中段)喻万强等,内蒙撰山子刘克义等,综合(7个)(微细浸染型)贵州烂泥沟王砚耕等,济舟等)Ag)Au→(Bi、Sb、Hg)F、Pb、As(冯济舟等)贵州紫木幽(冯济舟等)陈远明等,矿种指示元素及分带序列①轴(垂)向(下→上)②水平(内→外)金(微细浸染型)何希雄等,陕西二台子李惠,高珍权等,四川东北寨W、Mo、Co→Zn、Cu、S、Bi、Au→Ni、Pb、Sb、Ag→Hg、Ba(赵琦)(13个)综合(邛莫、俄都、拉日玛综合)Ni、W、Zn(后尾晕)→Au、As、Se、Sb、(Ag、Ba)(矿体晕)→Au、As、Hg、Ba、(Mo、V)(前缘晕)四川拉日玛金(铀)Se、Ba、V、Hg、Ag、Mo(雍朝发等)(铀)矿床Bi、Ni、Co、Zn→W、Cu、AuAs、Hg、Ag(徐凤山等)陕西双王(赵中和)变质碎屑Cr、Zn、Cu、Pb、Be、Sb(黄木佑等)Mo、Co、Ni、Cu、Zn、Au、Ag、韩存强等,韩存强等,李富国等,广东河台廊坊所刊,表C.1(续)矿种指示元素及分带序列①轴(垂)向(下→上)②水平(内→外)金变质碎屑综合(5个)李惠等,山岩型河南祁雨王宝德等,Ag→Sb、As、Hg(林玉飞等)1995;邹光华河南康山Sb、As、Pb、Hg(郭瑞栋等)(银)矿床Mo、As、B、Sb、Hg(贾锡江)云南老王寨Ni(李丽辉等)Hg、Zn(李丽辉等)Zn(李丽辉等)综合(10个)Au、Ag、Zn→Pb、As、Sb、B李惠等,银→Ba、As、Sb(朱维新等)江西银山银多金属Cu、Au、W、Bi(As)(内带)→Cu、Pb、Zn、Ag、Cd(Sb、Mn、Hg)(外带)万大理,Cu、Au(I带)→Cu、(Au)、Pb、Zn、(Ag)(Ⅱ带)→Pb、Zn、Ag(Ⅲ带)→Pb(Zn)、Ag(IV带)莫测辉等,张德会等,山银矿床吴宏伟,河北牛圈W、Sb、Zn、Cu、Hg、Bi、Au姚玉增等,表C.1(续)矿种指示元素及分带序列①轴(垂)向(下→上)②水平(内→外)银内蒙花敖包特银铅锌多金属矿床W、Mo、Sn、Bi、As→In、Cu、Hg内蒙古甲乌拉银多屑岩-浅成多金属矿床Mo(Cu、Bi、W)→Cu、S(Pb、Z李峰等,山西刁泉李惠等,河南破山Co、Mo(中心带)→Mn、Ni、Cu、张传庭,1993钨(岩浆热液)(江西、广西)Zn、F、Li→B、Pb、As(李惠)远脉)(李惠)欧阳宗圻等张艳宜,江西大吉山刘慷怀,Pb、Au→As¹、Sb、Hg(李应桂等)(接触带)→Pb、Zn、Ni、Co、Mn(围岩)江西916地质矿种指示元素及分带序列①轴(垂)向(下→上)②水平(内→外)锡型(富硫化物型)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白泥垌矿床)唐甲光,Pb.Zn→Mn(未剥蚀矿床;高峰山式)Sn、Cu→Sn、Pb→Pb、Zn→Mn(浅剥式);Mn(深剥蚀矿床:马拉格式)见模式欧阳宗圻等型(贫硫化物型)钨(铌钽)见模式图2欧阳宗圻等张定源,梅勇文,四川岔河Be、W、As、Zn²、Sn、Bi、Cu、邢利琦等,喷流沉积-改造型矿床(100号)前缘晕)钼湖钼(钨)W、Mo、Sn→Cu、Zn→Pb、Ag(地表岩石剖面);Ag(钻孔岩心)(王忠虎等)铅锌Mo、Cu²、Ag²→Pb、Zn、Cd、Sn、Cu¹、Ag¹、Mn(邓尚明等)安徽岳山(周全兴等)矿种指示元素及分带序列①轴(垂)向(下→上)②水平(内→外)铅锌陕西铅硐山Au、As²、Sb、Ag、Pb→Ge、Ga、Cu→Cd、As¹、THg(全汞)、Zn、SHg(吸附汞)湖南大乘山欧阳宗圻等青海锡铁山陈云华等Mo、Bi、W、As²、Au、Zn²、Cu、Mn(张世高等)Mo、Bi、W、Au、In、Cd、As、Zn(内带)→Cu、Au、Zn、Ag、Pb、Sb,Sn(中带)→Zn、As、Sn、Pb、Sb,Hg、Mn(外带)山热液型Hg(徐外生等)内蒙古白音诺(Pb、Zn)、Sb、As、Ba(李鹤年等)热液型铅锌多王启等,原生晕通用分带序列总结C.B格里戈良与A.A别乌斯等(1975)提出热液矿床原生晕垂直分带模式从上→下是:Sr-Ba-Hg-Sb-As₂-Cu₂-CdAg-Pb-Zn-Sng-Au-Cu₁-Bi-Ni-Co-Mo-U-Sn₁-As₁-B邵跃(1974)总结出的热液矿床原生晕垂直分Sr-Ba-Hg-Sb-Asz-Au₂-W₂-Pb-Cd-Zn₂-Ag-Cu₂-Bi-(As₁-Au₁)-Co₂-Re-Mo-In-Ga-Zn-W₁-Sn-FeBe-Nb-P-李惠(1996)中国金矿床的原生晕综合轴向(垂直)B-I-As-Hg-F-Sb-Ba→Pb-Ag-Au-Zn-Cu→W-Bi-Mo-Mn-Ni-Cd-Co李惠(2011)总结出的中国热液金矿原生晕轴向注:“★”指原生晕轴向分带反常或反分带,指示叠加,己被验证矿体向深部延伸很大或深部有盲矿由内到外(中心—外围)未剥蚀矿床(高峰山式)浅剥蚀矿床(湾街式)中剥蚀矿床(竹林式)深剥蚀矿床(马拉格式)模式图1云南个旧东部矿区锡多金属矿床(田)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引自欧阳宗圻等主编,唐甲光,1990) 2——燕山早期第三幕花岗岩:5——少钠长石花岗岩;8——原生异常分带;3——富钠长石花岗岩;6——含钨锡石英脉9——异常分带界线(资料性附录)热液型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分带方法D.1适用范围热液型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分带主要应用于建立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寻找热液型盲矿及判别矿体剥蚀程度。D.2指示元素的选择热液型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分带指示元素选择主要依据:a)已知同类矿床指示元素,见附录C;b)形成的异常清晰、有较高浓度、梯度、易于分辨,异常具有较高的衬度和较大分布范围;c)指示元素异常与矿体具有空间和成因联系。D.3分带研究内容D.3.1在地表—坑道—钻孔中系统采岩石样和多元素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综合异常图、异常剖析图或异常垂直纵投影图等地球化学图件。D.3.2依据地球化学样品分布特征与矿体、构造分布关系,确定需要研究分带的表达方式。矿液沿构造破碎带流动方向分带为岩石地球化学轴向分带。矿体陡倾时,轴向分带与垂直分带一致;矿体近水平或缓倾斜时,轴向分带与水平分带一致;矿体侧伏时只有在垂直纵投影图上才能显示出其轴向分带。D.3.3根据已知矿分带序列,初步判定矿体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元素组合。D.3.4计算不同标高(轴向不同截面)地球化学参数,包括指示元素浓度、线金属量、标准化累加、累乘或前缘元素浓度/尾晕元素浓度等。D.3.5已知典型矿确定元素分带序列。根据地球化学异常分带序列确定方法(附录E)或不同标高(轴向不同截面)地球化学参数最高位置相对排列顺序为原则确定分序列。D.3.6预测区确定地球化学异常不同截面上的内、中、外带元素,确定不同截面的元素组合。D.4分带研究应用D.4.1根据已知典型矿异常分带序列结合原生晕通用分带序列,剔除叠加的部分异常元素,确定典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组分分带特征;并结合异常分布形态、与矿体分布的关系,建立已知地球化学异常模式。D.4.2根据前缘晕特征指示元素在上,近矿特征指示元素在中间、尾晕特征指示元素在下部的基本原则,对矿体分布进预测。a)前缘晕指示元素组合,表明剥蚀程度浅,下部有隐伏矿体。b)近矿指示元素组合,表明矿体已出露或已很接近矿体。c)尾晕指示元素组合,表明剥蚀程度高,矿体已被剥蚀。d)前缘晕、尾晕特征指示元素共存;或尾晕特征指示元素在上,前缘晕特征指示元素在下;则反映不同期次成矿-晕叠加,指示矿体延伸还很大或深部有盲矿存在。(资料性附录)地球化学异常分带序列确定方法E.1C.B.格里戈良(1975)指示元素的分带指数(IZ)计算法之比以某种元素晕的线金属量(PL)与被研究矿化类型的所有指示元素晕的线金属总量(之比值确定分带指数。具体步骤:a)计算晕的线金属量。将选择的勘探剖面,划分3个~5个中段,以该段晕中元素的平均含量wg(%),乘上该元素晕的宽度(m)计算线金属量。IⅡⅢb)将晕的金属量标准化。Cu、Pb线金属量具有最大的同一量值,标准化系数(C,)等于1,而其余元素标准化系数等于铅或铜与该元素最大的最级之差,即As的标准化系数C,为10(0.17→表E.2原生晕的线金属量标准化值IⅡⅢ某中段,P——线金属量,P₁x——矿床某中段某元素的线金属量标准化值;某中段指示元素线金属量标准化值总和),它定量化反应了元素在每一个中段的相对聚集中段ⅡⅡIⅢd)为了进一步搞清分带指数最大值处于同一中段的元素(括号内元素)在分带序列中的确切位据IvAs>IvSb,分带序列中As排在Sb前面△Iv=Ive-Ivr熟练程度、取数和中段上的划分的差异等,其结果会有差异。尤其是多阶段、多期形成的矿床,用分带指数计算法很难排定准确的分带序列。E.2C.B.格里戈良计算方法的一些问题E.2.1线金属量取值范围问题:很难找到控制各元素原生晕齐全范围的剖面。E.2.2根据表E.1数据中同样中段,元素增减计算结果,计算出分带序列同一元素上下位置有变化:a)去掉As、Pb、Cu计算结果与不去掉元素计算结果As-Sb-Pb-Cu-Mo-Bi相比,参加计算元素前后位置未变。b)去掉Pb后分带序列计算结果为:As-Sb-Cu-Mo-Bi。c)去掉Cu后分带序列为:As-Sb-Pb-Mo-Bi。d)去掉As后分带序列为:Sb-Pb-Cu-Mo-Bi。e)去掉Sb计算结果为:As-Cu-Pb-Mo-Bi。参加计算元素前后位置Cu-Pb有变。E.2.3根据表E.1数据,计算同样元素,中段增减计算结果,计算出分带序列同一元素上下位置有变化:例如:在表E.1,如果缺失Ⅱ中段,其分带序列计算结果为:As-Sb-Cu-Pb-Mo-Bi,与3个中段计算结如果缺失I中段计算结果为:Sb-As-Cu-Pb-Mo-Bi,Sb-As-Cu-Pb前后有变。如果缺失III中段计算结果为:As-Sb-Pb-Cu-Bi-Mo,Bi-Mo前后有变。E.3建议E.3.1取值建议:a)不同标高(中段)取各元素的几何平均值;b)以各元素或主成矿元素的外带异常为标准取线金属量或几何均值。E.3.2计算方法简化:鉴于上述元素数不同或中段数不同计算,计算结果在表E.1同一标高两个元素最大值上下有变化情况,建议简化计算,从表E.1~表E.3各元素最大值所在中段没变,根据表E.1就可大致确定分带序列了,两个或多个元素在一中段放在一起,没必要复杂计算再分上下。E.3.3有经验的专家可根据原生晕剖面图或垂直纵投影图中各元素强异常中心可大致确定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其结果会与计算结果相近。(资料性附录)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F.1.1构造叠加晕找矿适用于矿区深部、外围盲矿预测;也可用于成矿区带成矿预测。F.2构造叠加晕找矿法概述F.2.1原生叠加晕找盲矿法原生叠加晕找盲矿法是研究识别每一期次形成矿体-晕的轴向分带及不同期次形成矿-晕在空间上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是研究识别构造蚀变带中每一期次成矿形成矿体-晕的轴向分带及不同期次形成矿体-晕在构造空间上叠加结构,建立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进行盲矿预测的方法。构造叠加晕预测深度能力取决于控矿构造性质和矿床体的前缘晕离开矿体头的距离。研究表明生晕的前缘晕离开矿体头部一般可达200m~300m,构造叠加晕可超过300m,据此确定了构造叠加晕预测盲矿体的头部最大深度一般为采样最深部位下推200m~300m。盲矿体的头部最小深度取决于构造叠加晕特征,特别是前缘晕及近矿指示元素强度,预测盲矿体延伸大小决定于已知矿体延伸F.2.4.1研究思路控矿构造→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发现每一期次成矿成晕轴向分带→识别不同期次成矿成晕叠加结构→建模→确定盲矿预测标志→预测。F.2.4.2研究方法研究已知矿体的构造叠加晕特征→建模,未知区→预测。F.2.4.3研究及预测流程野外工作→样品采集→样品加工分析→资料整理→地球化学参数计算→绘制各种构造叠加晕图→综合研究一建立模型→提出预测靶位-预测资源量-建议验证(图F.1)。设计:明确任务设计:明确任务实践-野外工作获取第一手地质地球化学实际资料-构造叠加晕采样样品加工分析资料整理地球化学参数计算、绘制各种构造叠加晕图综合研究研究主要成矿阶段成矿形成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识别不同期次形成矿体原生晕叠加结构建立模型确定盲矿预测指标及定位预测数学模型提出预测靶位-预测资源量-建议再实践-跟踪研究对矿山验证靶位进行研究查明见矿与不见矿原因提高:修改完善预测模型预测指标修改靶位、向深部推进预测靶位、建议矿山验证收集矿区已有地质资料研究成果图F.1构造叠加晕研究及预测流程F.3野外工作方法F.3.1野外工作前准备野外工作前应准备好各矿床(点)地质平面图,不同中段坑道平面图、剖面图、垂直纵投影图,将设计采样点绘在图上。F.3.2野外工作方法F.3.2.1构造叠加晕建模样品布置在已知矿体的地表-坑道及钻孔岩心中的构造带内布样。采样点距5m~10m,当构造带宽度大于2m时,垂直构造带每2m采一件样品。F.3.2.2预测区样品布置在待预测区按已划分的不同成矿阶段,地表构造、坑道构造及钻孔岩心所见构造系统布样。一般要求每个阶段样品20件~30件。F.3.2.3背景区样品布置在远离矿化蚀变带的钻孔、坑道内采集不同地层、岩浆岩及脉岩。F.3.3构造叠加晕特殊的采样方法F.3.3.1在对地表、坑道、钻孔构造带详细观察基础上,选择有主要成矿阶段形成的蚀变-矿化最强部位采样。如石英脉型金矿,不采第1阶段(不成矿)形成的乳白色大石英脉,而在大石英脉边缘有第Ⅱ-Ⅲ阶段成矿形成的烟灰色石英或含细粒黄铁矿细脉(图F.2);蚀变岩型金矿,则选择蚀变最强部位采样;角砾岩型金矿,要避开角砾采集胶结物中主要成矿阶段的蚀变-矿化样品;矽卡岩型矿床,在矽卡岩内采集主要成矿阶段的蚀变矿化叠加的样品。zk1图F.2英脉型金矿构造叠加晕采样剖面布置及在矿脉中采样部位示意图F.3.3.2不同阶段形成矿体分别采样。在地表矿化露头、坑道、钻孔岩心矿化详细观察基础上,选择不同阶段形成矿脉采样。體體F.3.3.3在采样点2m~5m构造带范围内多点组合采样,样品重量300g~400g左右。F.3.3.4采样记录内容包括:统一号、采样号、位置、构造带产状、厚度、矿化蚀变特点、围岩特点等(表A.4~表A.6)。F.3.3.5采样点定位:根据坑道图(1:1000~1:500)用测绳量距定点,采样后将实际采样位置准确落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分析元素应根据各矿种总结出的最佳指示元素。基本图件包括:c)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式图(F.5)。d)构造叠加晕预测靶位图:剖面图外带外带内带采123457异常分带46235元素≥蚕毫图F.3石英脉型金矿构造叠加晕剖面图22市≥6中带三3内带之图F.4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床-700m标高以逆冲Ⅲ叠加一—I①前缘晕叠加Ⅱ①①>尾晕叠加>上部矿体①Ⅲ叠加>中部矿体②上盘运动方向-Ⅲ了叠加/矿体②深部尾晕A—出现前缘晕叠加共存A—\指示深部有盲矿存在预测深部盲矿—预测靶位3)预测靶位3)图F.6杨砦峪矿区60号脉东段深部盲矿预测靶位及验证效果F.5.2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参数计算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参数计算内容包括:a)矿区不同岩石微量元素背景值。b)确定矿床元素组合:按不同矿种最低工业品位要求值,如Au≥1g/t,从已采样矿体品中选择30个样品,求矿体各元素的几何平均值,再求出其衬度值(元素的几何平均值/矿区相应元素背景平均值)。如各元素衬度值≥2为标准,即凡是衬度值≥2的元素都列入矿床元素组合。c)计算矿床中各元素相关系数矩阵。d)计算不同阶段样品元素含量几何平均值、衬度值及元素相关系数矩阵。e)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计算。f)研究矿体-晕地球化学数在轴(垂)向上变化规律,即计算从矿体前缘晕→头部→矿中部-矿尾部不同标高构造叠加晕的地球化学参数:如前缘晕元素/尾晕元素,前缘晕元素(标准化)累加或累乘/尾缘晕元素(标准化)累加或累乘。g)为判断盲矿头深度或判别矿体剥蚀程度(延伸大小),研究建立判别分析、回归分析数学模型等。F.5.3综合研究F.5.3.1建立构造叠加晕内、中、外带分带标准一般以本矿区各元素背景值的2倍、4倍、8倍或2倍、8倍、32倍作为外、中、内带的下限值。F.5.3.2确定矿床主要成矿阶段矿体-晕轴向分带根据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计算或元素分带特征,确定已知矿体的前缘晕、近矿晕及尾晕的特征指示元素。F.5.3.3不同阶段形成矿体原生晕在构造内的叠加识别在构造叠加晕剖面图和垂直纵投影图上显示:矿体及近矿晕强异常(内、中带异常)有多中心,前、尾晕强异常(内、中带异常)也相对应有多中心,前、尾晕指示元素强异常共存等现象指示不同阶段形成原生晕叠加存在。利用地球化学轴向指示参数变化规律分析,进一步提高深部盲矿预测水平。如根据前缘晕(As+Sb)/尾晕(Bi+Mo),或As/Mo,在轴(垂)向上变化规律是进行预测的重要标志之一。F.5.4建立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构造叠加晕模式图以剖面图、垂直纵投影图或立体图等形式展示,其要素包括:a)矿体形态及在构造中赋存部位,围岩名称。b)单一阶段形成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一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c)不同成矿阶段形成原生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构造叠加晕预测要素主要包括不同成矿阶段构造判别标志、异常浓度分带、组分分带特征、构造叠F.5.5盲矿预测根据预测区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矿区深部及外围盲矿预测,提出盲矿具体靶位。热液矿床构造叠加晕预测深部有盲矿的共性准则包括:前缘晕异常准则:当成矿元素异常强度较低时,前缘晕指示元素出现强异常,尾晕指示元素为地球化学参数转折准则:计算矿体-晕地化参数轴向变化规律,如前缘晕元素含量/尾晕元素含量从上→下,由高→低→深部又升高(转折),指示深部还有盲矿或矿体。前缘晕异常强度增强趋势准则:叠加晕在轴向从上→下,前缘晕由强度→弱→在最深部又出现构造叠加晕预测必须密切结合成矿规律、控矿构造特点才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预测过程根据控矿断裂构造的性质、构造控矿特点,矿体在构造中赋存规律(等距分布、无矿间隔、侧伏b)靶位的定位及规模确定。根据前缘晕、近矿晕元素强度和已知矿体的规模,确定靶位的深度或标高(图F.6);根据垂直纵投影图上构造叠加晕宽度作为靶位宽度;根据上部已知矿体平均厚度和品位作为预测盲矿体厚度和品位。金平均品位和误差系数等预测靶位金属矿资源内。(资料性附录)脉岩地球化学测量野外工作方法G.1脉岩地球化学测量应用范围脉岩地球化学测量主要应用于与岩体或岩脉有关矿床、热液矿床的深部预测。G.2脉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和内容在地质资料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域上或矿区内所有脉岩进行系统野外观察,确定区内各种脉岩穿插关系,判别脉岩的形成时代、矿化情况与成矿作用时间的关联,确定脉岩与成矿的亲缘关系。识别脉岩是否有后期成矿热液叠加活动或脉岩形成同期存在矿化作用,编制与成矿有关的脉岩分布图。根据成矿脉岩的地球化学特点进行深部成矿预测。G.3样品采集对与成矿有关的脉岩进行系统样品采集,具体要求如下:a)每个类型脉岩应至少采集10件~20件样品。b)一般沿脉岩走向按点距10m~20m系统布样,当发现有矿化蚀变时加密采样。c)当脉岩厚度>2m时,以点距2m垂直脉岩走向系统布样。d)沿脉岩走向3m~5m范围内多点(5点~8点)组合采样,样重为300g。e)样品应记录脉岩编号、岩性、脉岩总长度、样品总编号、采样点号、脉体宽度、脉岩矿物成分、蚀变矿化特点等。f)野外采样定点采用GPS结合地形图定点方法,地形图比例尺应等于或大于工作比例尺。在GPS信号不强地区,也可采用罗盘仪定向,测绳量距定点。定点误差≤5m。每个采样点应留有标记。G.4脉岩深部含矿性预测G.4.1开展脉岩地球化学背景、异常特征研究,编制相关基础图件。G.4.2开展脉岩异常分带特征研究,对脉岩的剥蚀程度及后期热液叠加作用进行分析。G.4.3根据脉岩异常特征研究,结合地质情况分析,对脉岩深部含矿性进行预测。(资料性附录)矿产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方法H.1研究思路Ⅲ级成矿带的尺度上,充分研究成矿区带的基础地质、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总结典型矿床(矿田)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建立矿床(矿田)、成矿带的地球化学找矿模型,为预测区的圈定和资源量的估算提供可类比的依据(图H.1)。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涉及到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的工作内容主要为“追源”和“建模”。典型矿田(矿集区)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典型矿田(矿集区)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1:10000岩石测量等)(1:200000、1:250000、1:50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地球化学资源量估算方法(类比法和面金属量法)图H.1地球化学定量预测研究思路H.2成矿物源岩石地球化学示踪H.2.1定义成矿物质来源是矿带、矿田、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模式)所涉及的最基本问题。研究矿质来源是认识矿床成因和矿床分布规律的基础,也是成矿预测的重要依据。成矿物质来源研究,主要是对富含成矿物质的流体及提供矿质来源的地质体进行的地球化学示踪,如成矿流体介质、矿源层、含矿岩浆岩等的地球化学研究工作。H.2.2成矿物源研究的工作内容H.2.2.1矿源层、含矿岩浆岩的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具体参数见表H.1。表H.1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参数背景值、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众数值、富集与贫化特征标准离差、变异系数、异常衬度(衬值)、浓集克拉H.2.2.2含矿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在岩浆侵位分异过程中,发生了金属元素的沉淀。一定的岩浆类型常与一定类型的矿床有亲缘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岩石地球化学的联系。在基性超基性岩中成矿专属性表现最明显,酸性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也具特色(见图H.2)。晚期岩浆期后(临近和远离侵入体)(临近侵入体)(在侵入体中—Cu,Pb,Zn,Co,Bi 含Sn,W、CnAu,Co的砍卡岩Mo的云英岩M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白岗岩图H.2岩浆岩与金属矿床的关系(据斯米尔诺夫,引自翟裕生等著,1999)H,2.2.3矿源层提供矿质研究矿源层指初步富集的某种(某些)成矿元素的岩层,即在该岩层的沉积、堆积或成岩过程中,某种(某些)成矿元素在其中有较丰富的含量(高于区域平均含量),如黑色页岩中U、Cu、V、Mo、Au、Ag、Ni、Bi、C等元素富集(见表H.2)。表H.2不同地质体的成矿元素组合(据翟裕生等著,1999)U、Cu、Ge、V、Mo、Au、Ag、Ni、V、Mo、Ni、Pb、Zn、Cu、Cr、Co、P、U、V、Pb、REE、Ag、Nb、As、Ni、Cd、Fe、Co、Ni、As、Be、Cr、Mo、Cu、Sc富铝红土H.2.2.4铅同位素对矿质来源的示踪作用由于铅同位素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根据普通铅的原理,在普通铅矿物(方铅矿、黄铁矿、钾长石等含铅矿物)形成后,其铅同位素组成基本保持不变。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铅同位素成分的变化,仅受源区U、Th丰度的制约,为此可用来示踪成矿来源。一般是通过矿石与岩石(赋矿围岩、变质基底或可能与成矿有成因联系的岩浆-火山岩)的铅同位素成分的对比来示踪的。H.2.3岩石地球化学物源示踪实例H.2.3.1岩石常量元素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表H.3给出了不同蚀变程度的闪长岩中氧化物的含量,图H.3给出了蚀变分带的空间关系,试分析蚀变热液成分的变化和性质及其对矿质来源的示踪意义。表H.3辽宁某金矿含金石英脉围岩岩石地球化学成分表闪长岩中等蚀变闪长岩强蚀变闪长岩含金石英脉含金石英脉K图H.3含金石英脉蚀变分带示意图分析:a)从原岩→强蚀变岩K+含量增加,显示了成矿热液中K+大量析出,致使溶液碱度降低,向着弱酸性转(pH值为5.14~5.03);b)而Fe2+、Mg²+从原岩到强蚀变岩急剧减少,Fe2+(Mg2+)转人热液,从而增强了溶液的还原能力,同时为金的主要载体黄铁矿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