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传承 (自动保存的)_第1页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传承 (自动保存的)_第2页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传承 (自动保存的)_第3页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传承 (自动保存的)_第4页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传承 (自动保存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湘西州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湘西州是以苗族、土家族传统文化为主体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和谐共存,其民族文化散发着原生态的魅力,具有人类早期文化的印记,是我国多元文化体系中必不可少一部分,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奠定了详实的基础。同时,湘西苗族是中国乃至世界语言、宗教、服饰研究的活化石,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属于农耕与稻作文化区,对于国内外学者研究农耕与稻作是弥足珍贵的。一、湘西州民族文化保护现状为认真落实《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我州多举措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一是以点带面实施整体性保护。根据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存续现状及非遗整体性保护需要,湘西州制定了“8+1+3”的工作方案,即在8个县市分别确立1个整体性保护试点村寨,并根据每个试点村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各县市特色的3年实施方案,探索非遗整体性保护最具实效的范例,最终在整个保护区内推开。民委系统确定了以张家界-吉首-凤凰-铜仁大兴机场,泸溪-吉首-边城-里耶-龙山“两条风景线”,芙蓉镇、乾州古城、里耶“三个景点圈”为重点范围,全面推进“百个特色村镇、千栋百年老宅、万栋民族民居”(简称“百千万”)保护工程。对全州“两条风景线、三个景点圈”以及“凤凰古城景区”的特色村镇、百年老宅、民族民居调查调研,共调查出了特色村镇108个,其中特色镇5个,特色村103个;百年老宅1947栋;民族民居10971栋。特色村镇、百年老宅、民族民居在全州八县市“两条风景线、三个景点圈”内均有分布。二是借力旅游展示文化魅力。近年来,我州借助快速发展的旅游,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吉首市非遗园建有湘西非遗展示馆。积极发挥凤凰旅游的龙头作用,借助节日民俗文化增加旅游亮点,例如:凤凰四月八跳花节、六月六对歌节及两年一度的苗族银饰服饰节;花垣苗族赶秋节;吉首苗族鼓文化节等均收到了重大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和宣传效果。三是搭建平台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湘西州因地制宜,大力引导和支持对优秀非遗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四是积极发掘濒危项目申遗。保护区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种,保护区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人,保护区内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0种,保护区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4人,保护区内湘西州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41项,传承人131人。五是支持民间自发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民间自发的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形式主要表现在各地的岁时民俗节日、民族民间的祭祀活动、婚丧嫁娶礼仪、传统民居建筑习俗、民间博物馆(凤凰山江博物馆、龙山民俗博物馆)等。随着政府参与的程度加深,民俗文化复兴成为民族民间群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二、湘西州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湘西苗族、土家族同属于山地民族,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苗族、土家族精神的写照。随着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建立,苗族、土家族世代繁衍生息的社会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传统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日益呈现断裂态势。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导致民族文化的变迁苗族、土家族为湘西州境内几千年来的定居民族,传统以稻作、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随着改革开放浪潮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逐步脱离早期的封闭性社会经济环境,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分配制度与经济观念发生改变。在大众观念里,商品意识以及私有意识极为淡薄。社会经济的转型引起衣食住行发生相应的改变,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发生了变迁。传统的手工棉纺衣物逐步被轻便的化纤、羽绒服装取代,并作为民族艺术品陈列于博物馆内;野菜与野果被蔬菜和水果取代;传统的竹、木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具也被现代的生活器皿所代替。(二)自然生态的破坏阻碍了民族文化的延续苗族、土家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传统民族文化也是在农耕与狩猎过程中形成,并通过父辈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自然传承。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湘西州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和当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的原因,原始森林的覆盖率逐年递减,随着矿产资源踩空时代的到来,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动植物资源遭到极大破坏。湘西州境内的传统民族文化亦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无所依附,延续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自然的文化传承受到阻碍。(三)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加剧民族文化的消逝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之间的代代相传。湘西州苗族、土家族有民族语言而无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化只能在民族成员中通过言传身教进行纵向传承,受现实环境影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现代教育、经济与生活方式的侵袭,传统民族文化知识逐代递减,影响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进程。外来文化渗透,也对湘西州苗族、土家族青年的民族文化心理与认同产生影响,他们多数人希望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不注重传统文化精粹的学习,使民族文化的传承陷入困境,面临消亡的危险。(四)政府决策导向与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平行性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指标成为了衡量区域发展的硬指标,甚至成为衡量执政者能力大小的标杆与尺度。这样导致一味追求指标而忽略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与广延性,忽视了民族文化承载主体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决策不能真正作用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上,出现了决策和传统民族文化没有链接点的平行发展现象,继而不能完全发挥决策对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导向作用,出现了决策游离于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之外的怪现象,这样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无意间成为了传统民族文化裂变的催化剂,致使某些决策在顾此失彼中加速了文化消亡的速度。三、湘西州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国家文化部将申遗作为濒危文化的保护手段,国家民委转变职能将特色村寨建设作为保护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措施。如何将这些手段与措施提升到各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上来,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及群众所关心的重要事情。随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速度提升,湘西州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界定于旅游经济。让游客看什么?带什么?我们给后代留下什么?如何建立起一条以经济促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机制成为了我们湘西州民族地区所有政府职能部门所应关心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育湘西州民族的文化自觉理念民族文化的兴盛,能够增强湘西州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推动民族向前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民族文化的消失,会导致湘西州民族特征的消失,整个民族的发展就会失去根基与动力,丧失生命力。面对民族文化正在渐渐的产生断裂的挑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搭建湘西州民族文化的保护平台,构建传承机制,防止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元性。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觉醒与反省,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它包括民族成员要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并担当起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才能在多元文化体系中立确立自己的位置,和其他文化共同建立一个各种文化都能和谐共处,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一方面是促使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机关常态化,营造传统民族文化教化氛围。政府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方式,扶持湘西州民族语言文化传媒事业的发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湘西州青少年渗透民族文化的理念,让每个民族成员深刻认识本民族的文化,看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特征,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同时,在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还需把握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担当起传承人的责任。其次,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种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文化传承活动,在活动中将民族文化融入湘西州民族成员的精神世界,并鼓励他们不断汇集新的精神力量,深入发掘和提炼民族文化的价值,不断与时俱进,保证湘西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悠远地传承下去。(二)建立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化激励机制将传承民族文化作为建设民俗村的核心价值,通过民俗村传统民族住宅、民族服饰与民族传统节庆等民族文化动态展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将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回馈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形成一种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促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机制。首先,充分利用湘西州的地缘优势与丰富资源优势,在苗族、土家族聚居区域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发掘更多地域文化内涵。使生活在苗族、土家族聚居区成员按照其固有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形成特色民族旅游产业,同时为苗族、土家族后代提供民族文化教育的场所,对苗族、土家族的整体文化加以保护。其次,成立民族文化艺术品制作坊。苗族、土家族早期的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原生态农耕与狩猎生活,雍容华贵的苗族服饰、银饰;独具特色的是苗绣、织锦、苗画制品,还有傩面具、绺巾等祭祀制品,其制品、图案都体现了原生态质朴的美,均可堪称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活化石。手工制作坊提供了苗族、土家族民族传统制作工艺传承的场所,使民族手工艺品文化在经济实践生活中代代相传。此外,积极开展苗族、土家族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组织苗族、土家族族文艺与体育等特色民俗展示活动,吸引游客。通过民俗展示可以自觉地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强化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向来自各地的旅游者宣传苗族、土家族民族精神与形象,使苗族、土家族民族文化在今天获得新的价值,获取新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动态地保护与传承苗族、土家族民族文化。这样,我们有让游客可看的、可带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了我们祖先所留下的,既保护又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三)建立民族文化传承的政策保障机制只有在国家政策扶持与民族地区政府的积极参与下,一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才得以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09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复兴和繁荣。地方政府应在国家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挥主导的作用,将民族文化发展纳入地方发展规划中,保障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首先,制定文化传承保障机制,建立乡镇综合民族文化站,建立书屋,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的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其次,加强对民族文化研究会政策扶持,成立专家团队,对民族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保护与发掘研究,实现苗族、土家族民族文化在保护中传承与发展。(四)完善湘西州民族教育文化传承体系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现代化背景下,建立一个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联动共生的机制,防止现代化与文化交流的负面效应,解决民族成员的心理不适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困境,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繁荣重要举措。其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形式上,多采取适合苗族、土家族民族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设计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其二,受现代语言环境影响,土家语已经成为一种濒危语言,苗族语言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困境,因此应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培养苗族、土家族双语人才。与此同时重点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教科书与图书的出版工作,成立专门的教材与图书编辑组,将民族语言教材标准化,通过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开展,达到传承语言文化,培养苗族、土家族学生的文化认同的目的。此外,加强专业人士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并发挥文化传承人的作用,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保护屏障,促进苗族、土家族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例如采用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方式,联合吉首大学创办苗族、土家族艺术研究基地,开设苗族、土家族音乐、舞蹈、美术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专业,为苗族、土家族培养人才。(五)转变民委工作职能为民族地区发展谏言所谓民族工作,总的来讲,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体而言,在政治上,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在经济上,是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小康社会建设,缩小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上的差距。在文化和社会事业方面,是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保护、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人才,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医疗、卫生、防疫、保健网络,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加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