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试:《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先秦文学_第1页
研究生考试:《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先秦文学_第2页
研究生考试:《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先秦文学_第3页
研究生考试:《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先秦文学_第4页
研究生考试:《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先秦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文学一、神话(一)神话的含义1.神话是远古先民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2.是先民对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超现实的形象解释;3.反映了先民的理解能力和当时的知识范围。(二)神话的功能:1.解释功能;2.宣泄功能(对世界的假象性把握中宣泄了内心集聚的不安情绪);3.规范功能(对社会习俗、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三)《\t"/content/23/0808/21/_blank"山海经》1.《山海经》一书成书于战国年间,也有部分秦汉时期的文献;2.全书共有18卷,其中《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3.《山海经》内容以记述山海地理为纲,内容涉及历史、神话、宗教、物产、医药、巫术等方面的内容。4.《山海经》是现存记录上古神话最丰富的古代典籍。(四)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删削、新解)2.文学化(寓言)3.宗教化(仙化)(五)神话对后世的影响1.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为后世文学创作、作家情感的寄托提供了精神原型;3.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早源头;4.是中国小说的最早源头。二、《诗经》(一)风雅颂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2.关于《诗经》的分类标准问题,历来分歧较大,比较接近事实的观点是按照音乐的不同划分的。3.风主要乡土之音,是各诸侯国辖区内的地方俗乐,共160篇,分为十五国风。4.雅者,正也,是周王室的王畿之乐,被视作“朝廷正音”。共有105篇,分大雅、小雅两部分。5.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主要是王室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节奏纡徐舒缓。共40篇,分商颂、周颂、鲁颂三部分。(二)《诗经》的用途1.用于贵族祭祀、朝聘、宴享等各种典礼的乐曲;2.统治者可以通过《诗经》作品了解风俗民情,考正施政得失(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3.作为贵族教育的教材;4.作为外交场合“赋诗言志”表情达意的工具;5.通过《诗经》统一的音乐、语言、音韵,可以增强周王室内部的凝聚力;6.娱乐功能。(三)《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作品内容丰富,全面反映了殷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风貌,大致可分为六类:1.反映生产劳动的诗篇:《豳风·七月》《魏风·十亩之间》《周南·芣苢》2.反映战争和徭役的诗篇:《秦风·无衣》《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3.反映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诗篇:《周南·关雎》《邶风·静女》《卫风·硕人》《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4.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魏风·伐檀》《魏风·硕鼠》5.反映郊庙祭祀的诗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6.反映贵族宴飨的诗篇:《小雅·棠棣》《小雅·鹿鸣》(四)《诗经》的艺术成就1.“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2.善用铺叙、烘托、细节描写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4.重章叠句的篇章结构;5.语言艺术:①四言为主,杂言兼用②和谐的韵律③准确、鲜明、生动、丰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五)《诗经》的影响1.思想:(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忧患意识);2.艺术成就(六)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七)四家诗1.秦始皇“焚书”之后,《诗经》因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2.汉代传授的《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鲁之毛亨赵之毛苌;3.其中前三家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称作“今文经”,毛诗用先秦古文字书写,被称作“古文经”。而实际上,三家诗与毛诗不只是文字书写上的不同,在文句训诂、解释方面也存在差异;4.三家诗在西汉时期被立为官学,毛诗晚出,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为流传。汉代之后,三家诗逐渐失传,今本《诗经》,就是“毛诗”。三、《\t"/content/23/0808/21/_blank"楚辞》(一)《楚辞》“楚辞”在文学史上有两层含义:1.楚辞首先是指以\t"/content/23/0808/21/_blank"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作家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其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呈现出明显的楚国地方特色。代表作家除了屈原之外,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2.西汉后期,刘向典校古籍,把流传的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以及汉代人一些仿作编成一部诗集,名之曰《楚辞》。“楚辞”又成了一部书的专名。

(二)《离骚》1.《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一般认为这首诗歌创作于屈原被放逐沅湘之后。2.关于离骚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t"/content/23/0808/21/_blank"司马迁、\t"/content/23/0808/21/_blank"班固认为是“离(罹)忧”“遭忧”之意,王逸认为是离别的忧愁,当代学者提出“离骚”可能就是楚辞《大招》中的《劳商》,“离骚”“劳商”都是联绵词,即“牢骚”之意。3.《离骚》受到楚地巫风文化影响,通篇运用香草美人意象以及各种神话和丰富的想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4.《离骚》既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体又称“骚体”,即源于此。·《离骚》内容1.《离骚》表现出了鲜明的“忠君”“爱国”思想。2.《离骚》表现了诗人坚贞高洁的人格。(加强个人修养,保持高洁品行)3.《离骚》表现了诗人的美政理想。(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三)《离骚》的艺术成就1.《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峻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幻想虚构与现实回顾交替运用,亦幻亦真;3.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表现手法;4.打破《诗经》四言体制,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鲜明生动、灵活多变的新诗体,后人称之为“骚体”。(四)《诗经》《离骚》比兴手法的异同。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所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是触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离骚》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创造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2.《离骚》的比兴手法相较于《诗经》更具丰富性。《诗经》作品多为短章,篇幅较小,兴句仅用于开头,“比”也多以单句形式零散出现。《离骚》篇幅较长,容量更大,比兴手法的使用更为丰富,诗中涉及香草、恶草、美人等种类繁多的各种意象。3.《诗经》中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有的与内容有关联,有的则无关联。而《离骚》中的比兴所涉及的事物普遍具有兴寄象征,这些事物与全诗内容水乳交融,融为一体,整首诗就是通过这些事物的比喻象征来抒情的。4.《诗经》中的比兴,往往是片段式的,彼此之间缺乏联系,而《离骚》中不同意象之间密切关联,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比喻象征体系。(五)《诗经》《楚辞》艺术的异同(屈原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也按照这个回答)1.“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歌(现实性、日常性,较少夸张想象)——浪漫主义诗篇(充满神话、想象)2.赋比兴手法——香草美人比兴3.诗歌体式:四言为主,整齐划一——句式灵活、更加自由的楚辞体4.语言上: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书楚语作楚声(六)九歌1.“九歌”原本是上古时期一种古老的乐曲,相传是夏后氏启从天上偷来的。《山海经》称:“开(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楚辞·天问》称:“启棘宾商,《九辩》《九歌》。”2.我们今天看到的《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曲改编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3.共有九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疡》《礼魂》。(七)九辩1.同《九歌》2.悲秋主题3.“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坎廪”之咏。三、历史散文(一)《尚书》1.《尚书》是先秦记言史料的汇编,先秦时期称作《书》,后被奉为儒家经典,而称《书经》。《书》被称作《尚书》,始于西汉,即“上古之书”。2.《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虞书》《夏书》可能出于后人追述,《商书》《周书》保存了部分商周时期的史料。3.《尚书》文字古奥,韩愈有“周诰殷盘,佶屈聱牙”的说法。(二)春秋1.《春秋》本是周王朝与各诸侯国记事史书的统称,《\t"/content/23/0808/21/_blank"墨子》等书提到“百国春秋”,“楚之《梼杌》,晋之《乘》,鲁之《春秋》”。可惜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下来。我们现在提到的《春秋》就是特指经过\t"/content/23/0808/21/_blank"孔子修订的鲁《春秋》。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十二公顺序纪年,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记录了242年间鲁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历史变迁。3.《春秋》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史实,“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4.春秋笔法(三)春秋笔法1.《春秋》乃“礼义之大宗”,旨在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代天子褒善贬恶,有着鲜明的政治主张和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现出明确的情感倾向。2.《春秋》记事十分简略,却简而有法,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以一字寓褒贬”。这种做法被后世称作“春秋笔法”。(四)春秋三传1.《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简略。后世解说《春秋》的有三部有名的著作分别是《春秋穀梁传》《\t"/content/23/0808/21/_blank"春秋公羊传》《左传》。2.三传体例风格上有很大不同,《穀梁传》《公羊传》注解《春秋》的体例比较明显,《左传》并不完全依附《春秋》。3.《穀梁传》为穀梁赤所作,《公羊传》为\t"/content/23/0808/21/_blank"公羊高所作,《左传》相传为左丘明作所。《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五)《左传》的艺术特色1.叙事艺术。《左传》作为编年体史书,在叙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誉为“叙事之最”。其叙事艺术有以下几个特征:(1)重大题材与细节描写相结合。(2)顺叙与倒叙、插叙等方法相结合。(3)实笔与虚笔相结合。其虚笔:卜筮之事、梦境描写、想象虚构。2.人物描写。《左传》成功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一定的人物刻画手法:(1)通过“同中有异”的手法凸显人物个性。(2)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征。(3)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左传》不仅细腻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还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变化。(4)通过“君子曰”等评价提升对人物形象的认识。3.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行人辞令、谏说之辞:委曲达意、婉而有致;叙述语言:简练生动。4.战争描写。《左传》长于写战争,历来为人称道。(1)《左传》关注战争成败的经验,不对战斗场面做细致的描写,而是将描写重点集中到与战争关系紧密的阶段、谋略、人物上。(2)对于小的战役,《左传》多是从个别场景、特写镜头来反映战争的全貌。(3)《左传》往往选取影响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来刻画,突出重点,窥一斑而知全豹。(六)《国语》1.《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国记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史事,主体部分是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外交、军事等重要史实。2司马迁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因此有左丘明作国语的说法。而《国语》又与《左传》相关,因此又称《春秋外传》。(七)《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铺张扬厉的游说辞令(1)纵横恣肆,敷张渲染(2)夸张造势,危言耸听(3)引譬设喻,生动形象2.富于传奇色彩的叙事(1)情节曲折,腾挪跌宕(2)场景描写,绘声绘色3.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四、诸子散文(一)三个发展阶段1.《老子》《\t"/content/23/0808/21/_blank"论语》《墨子》最早阶段的著作,多以格言警句的形式汇聚、编排,带着大师讲学而弟子笔录的特点。(《墨子》明显具有向下一阶段过渡的色彩)2.《\t"/content/23/0808/21/_blank"孟子》《庄子》第二阶段的作品。灵活运用对话论辩形式,俨然学派争鸣的现场实录。(其中混合着语录形式,也明显地显示者过渡性质)3.《\t"/content/23/0808/21/_blank"荀子》《韩非子》第三阶段的代表。先秦诸子散文的体式、结构都达到了最高水平。(二)《孟子》长于论辩的特色1.(讲究论辩技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2.援譬设喻,善用排比3.气势浩然,词锋犀利4.(语言)明白晓畅,简洁精炼(平易浅近,明白晓畅)(三)《庄子》的艺术特色1.创作方法上,以“三言”的形式来说理,所谓“三言”见于《庄子·天下篇》,即“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2.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的想象和虚构,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3.《庄子》作为哲理散文,不以逻辑推理为主,用比喻、象征展开论述,寓真于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