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成都市金牛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成都市金牛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成都市金牛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成都市金牛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24成都市金牛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A卷(共100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炽(chì)热呜咽(yè)锲(qì)而不舍B.猥(wěi)琐撵(niǎn)走深恶(wù)痛绝C.譬(pì)如门框(kuāng)仙露琼(qióng)浆D.污秽(huì)粗拙(zhuó)忧心忡忡(chōng)【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锲而不舍(qì)——qiè;C.门框(kuāng)——kuàng;D.粗拙(zhuó)——zhuō;故选B。2.下列语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B.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C.啊,它已经老了许多了,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退尽了。D.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字形。C.有误,退——褪,主要表示褪落、解除;故选C。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麻婆豆腐”这道菜风味独特、历史悠久,真可谓是妇孺皆知。B.他成功地登上了山顶,放下背包如释重负,感觉全身无比轻松。C.啦啦队全力助威,气冲斗牛,队员们奋力拼搏,终于取得了胜利。D.本以为住在山上会不习惯,没想到他竟然一躺下就酣然入梦了。【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含义。A.妇孺皆知:意思就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这里用于形容“麻婆豆腐”广为人知,使用正确;B.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使用错误;C.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这里用于形容助威呐喊的声音,使用正确;D.酣然入梦:意思是很舒适地进入梦乡。这里用于形容他睡得快,睡得香,使用正确;故选B。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的辩论比赛,使同学们对“英雄”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B.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当前的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C.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D.为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开展了“非遗”地方保护法规落到实处。【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删掉“通过”或“使”;B.成分赘余,“当务之急”包含“当前”的意思,可以删掉“当前的”;D.成分残缺,可以将“了”改成“的”,在“法规”后面加上“需”;故选C。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卖油翁欧阳修陈张完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其发失七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活板毕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奇字素无备者素:平时B.康肃笑而遣之遣:派遣C.但微颔之颔:点头D.至今保藏藏:珍藏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我酌油知之无丝竹之乱耳B.满铁范为一板其印为予群从所得C.而钱不湿结友而别D.不以木为之者以钱覆其口7.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A.尝试在家中的园圃里射箭,有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了很久都没有离开。B.曾经在家中的园圃里射箭,有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了很久都没有离开。C.尝试在家中的园圃里射箭,有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仔细地看了很久都没有离开。D.曾经在家中的园圃里射箭,有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仔细地看了很久都没有离开。8.不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文都重记叙。甲文详细记叙了卖油翁展示的油不湿钱孔的技艺的经过;乙文详细介绍了雕版印刷、活版印刷以及“活版”的下落。B.两文都语言精炼。甲文一个“睨”字就写出卖油翁的心理;乙文一个“薄如钱唇”就准确介了胶泥刻出的字的厚度。C.两文都体现了人物的智慧。甲文中的卖油翁深悟“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中的毕异具有创新精神。D.两文皆用了对比手法。甲文以陈尧咨的骄矜暴躁和卖油翁的神闲气定对比;乙文通过“胶泥做的字印”和“木做的字印”对比。【答案】5.B6.D7.B8.A【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句意为: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为:动词,成为/介词,被;C.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以:两个都是介词,用,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A.“尝”不应该翻译成“尝试”,而应该翻译成“曾经”;C.“尝”不应该翻译成“尝试”,而应该翻译成“曾经”,“睨”应该翻译成“斜着眼睛看”,而不应该翻译成“仔细地看”;D.“睨”应该翻译成“斜着眼睛看”,而不应该翻译成“仔细地看”;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乙文并没有详细介绍调版印刷,选项“乙文详细介绍了雕版印刷”的表述不正确,故选A。三、古诗文默写(6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作答,按前两句判分)①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②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③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2)请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赵师秀的《约客》中任选一首,在横线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弹琴复长啸②.朔气传金柝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中的“琴、啸、朔、柝、敲”等字容易写错,要加强注意。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冬日看海人①我偶然遇到一位来自大西北小镇里的小学教师,猛看上去他似乎已年过半百,因为他脸上有几条很长也很深的纹路,并且头发也花白了。可是,跟他交谈时,他那双眼睛却闪烁着很有劲的光芒,使我又觉得他实在还很年轻。②他是从海边归来的,即将再坐火车,回到他那个离大海非常遥远的小镇。他告诉我,许多年前,他们那个小镇还没通电,可是他在教学生的课文里,总是不断地提到电:电灯、电话、电车……学生们常问道:“老师,那电究竟什么样?”他很惭愧,身为人师,却眼界狭隘,连真的电灯都没见过。③放假的前一天,他便下定决心。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便揣上干粮往100多里外的县城走去,他一直走到那天深夜才抵达县里。在县教育局门口,当看到屋顶那闪亮的电灯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④第二天县教育局局长亲自带他见识了电话、电唱机、电熨斗什么的,又请他到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送他走的时候,还送给了他一只电灯泡。那只电灯泡,后来成了他课堂上极其珍贵的教具,一直被他保留到若干年以后。⑤可是,这两年常有学生问他:“老师,大海究竟什么样啊?”他总是耐心地向学生们形容。然而他的经验并不超过学生……于是他决心亲自来看看大海。⑥我很好奇他为什么不是在暑假时,而是在寒假时跑来看海。原因很简单,冬日看海可以省很多钱。并且,他两眼闪着异样的光,对我自豪地宣布,冬日的大海别有一番雄奇的景象。⑦他说这十来天里,他把冬日的海景看了个够,从各个角度看,在各种光线下看,从容地看,哼着歌看,甚至跳着舞看……他把我也说得羡慕起来,因为我虽然有很多次夏日观海的经历,却还根本没有过冬日观海的体验。⑧冬日观海的人离开了这座城市,坐着硬座车回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了。他没有在这里久留,他说一来他没剩多少钱了,二来他圆了看大海的梦,也就心满意足了。⑨我只是偶然见了他一回,他走后,我甚至已不大能形容出他的相貌了。唯有他那闪亮的眸子,还有那一身大海的气息,长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10.让文中的教师产生冬日去看海的念头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11.文章写冬日看海的经历,为什么要写二十年前看电灯的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2.文中画线句子“唯有他那闪亮的眸子,还有那一身大海的气息,长久地紫绕在我的心头”,有何深刻含义?【答案】10.①因为他和学生一样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②冬日看海可以省很多钱。③冬日的大海别有一番雄奇的景象。11.20年前看电灯的事突出了他所处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贫困,表现了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品质,为下文交代他冬日去看海的原因作铺垫,表现了他敬业的品格。12.突出表现文中教师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告诉我们:每一个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以敬业精神面对生活、工作,执着追求,我们的人生就会焕发光彩,就值得别人尊重。【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文章第②段“可是,这两年常有学生问他:‘老师,大海究竟什么样啊?’他总是耐心地向学生们形容。然而他经验并不超过学生……”可知,教师并没有真正见过大海,这激发了他亲自去看海的决心。因为教师深知自己对于大海的描述仅限于文字和想象,而缺乏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更为准确和生动的描绘,他决定亲自去海边感受大海的壮丽和魅力。根据文章第⑥段“我很好奇他为什么不是在暑假时,而是在寒假时跑来看海。原因很简单,冬日看海可以省很多钱。”可知,冬日看海可以节省很多钱。由于教师经济条件有限,他选择在寒假时节看海,这样既可以节省开支,又不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这种节俭和务实的精神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执着和投入。根据文章第⑥段“他两眼闪着异样的光,对我自豪地宣布,冬日的大海别有一番雄奇的景象。”可知,教师听说冬日的大海别有一番雄奇的景象,这激发了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渴望亲眼目睹冬日大海的壮丽景色,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知识储备。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推动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动力。综上所述,教师产生冬日去看海的念头的原因主要包括他并没有真正见过大海、冬日看海可以节省很多钱以及听说冬日的大海别有一番雄奇的景象。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教师下定决心,在寒冬时节踏上了看海的旅程。【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1)二十年前看电灯的事件突出了教师所处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贫困。在当时,小镇尚未通电,而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却不断提及电灯等现代设备,这显示出他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于现代文明的向往。这种恶劣的环境和贫困的生活背景,为后文教师决定亲自去看海提供了背景支撑和情感铺垫。(2)通过描述教师看电灯的经历,展现了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品质。教师在没有真正见过电灯的情况下,为了给学生们解答疑问,不惜长途跋涉到县城见识电灯等新鲜事物。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为后文他决心在寒冬时节去看海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为示范。(3)提及二十年前看电灯的事还为下文交代教师冬日去看海的原因作铺垫,表现了他敬业的品格。由于教师深知自己对于大海的描述仅限于文字和想象,缺乏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他决定亲自去海边感受大海的壮丽和魅力,以便能够更准确地为学生们描绘大海的景象。这种敬业的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使得教师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1)“闪亮的眸子”象征着教师内心的坚定和执着。这种眼神透露出他对知识的渴望、对教育的热情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即使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他仍然保持着这份坚定和执着,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启迪学生。(2)“那一身大海的气息”则代表着教师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大海象征着广阔无垠、深邃神秘的自然世界,而教师身上散发出的这种气息,表明他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勇气。他愿意冒险尝试,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知识储备。(3)这句话还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每一个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以敬业精神面对生活、工作,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们的人生就会焕发出光彩,就值得别人尊重。教师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学教师,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敬业精神和执着追求不仅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也让我们这些读者深受感动和启发。综上所述,文中画线句子通过描述教师的眼神和身上散发出的气息,突出了他对于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同时,这句话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无论身处何种地位、从事何种工作,只要我们保持敬业精神和执着追求,我们的人生就会焕发出光彩,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五、作文(60分)13.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翻越老山界的一幕让我们赞叹;临终前的老王给杨绛一家送来香油与鸡蛋的一幕让我们动容;小桃树在暴风雨中不屈抗争的一幕让我们震撼……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一幕幕,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启示……请以“使我的那一幕”为题完成作文。要求:(1)要表达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3)不得抄袭。(4)不少于600字。【答案】例文(略)。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横塘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14.同学们对诗歌第二句中“依然”二字的理解有不同看法,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解释为“仍旧”“如故”,有的同学认为是“依依难舍”,你的意见如何?请结合全诗说说理由。15.“细雨重杨系画船”是如何表达送别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示例:我认为理解“依依难舍”更为贴切。诗歌前两句紧扣送别之情写景,第二句点明了横塘之上的景物特征,石桥、朱塔上下相望,有依依难舍之意。15.“细雨垂杨系画船”一句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寄情于景,运用细雨、垂柳、轻舟等象征着依依惜别之情的具体景物来烘托离别的气氛,营造冷清凄凉的意境,从而将诗人凄楚的离情表达出来。【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先明确观点,认为理解“依依难舍”更为贴切;接着分析原因,“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的意思是:春天来了,南浦边,一道碧绿的河水已经涨满;那横卧河上的枫桥,高耸的寒山寺塔,还是同旧时的模样一般。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来了,南浦平披上了绿装,大地焕然一新。只有石桥、朱塔,不管春夏秋冬,还是老样子。朋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石桥、朱塔与诗人为伴。想到这诗人黯然神伤。所以“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所以“依然”理解为“依依难舍”更恰当。【15题详解】(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细雨垂杨系画船”的意思是:天下着细雨,杨柳依依,水边停泊着画船。末句以景结情,“系”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学士【清】戴名世李学士,好治经,有才干,然忠厚朴诚,于当今士大夫中鲜闻矣。尝谓余:“士子也,安可为案牍所困乎?”某年乡试,李学士恐不登科,忿然大醉,但闻呕吐声,往时非数日不能解也。忽闻报得隽,即起。阅十岁,为督学。此乃美官,颇恋之。及事毕入京,忽得衰疾,畏风,居密室中,群医毕集诊视。多相顾不敢决,医方药饵盈几。又畏人声,问疾者徐步行至榻前,或无一语问答。一日,学士见仆立榻前,久之,问曰:“外间何事?”曰:“内阁王公使人来贺,我公复任督学三年。”即被衣起,召王使入劳。贺者踵至,迎送笑语,竟日不已。骑马至畅春园谢恩,往返风雪中数十里,不倦。偶入密室,见药裹,始忆前病。周曰:“人心乐,则无病;即病,忽有非常之喜,病即除,无所事于药饵也”余笑曰:“世间病酒及寒疾者多矣,岂能尽得举人及督学为药乎?自令《本草》医书中当增一方矣。”(节选自《忧庵集》,有删改)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好治经治:研究 B.阅十岁阅:经过C.召王使入劳劳:使……劳累 D.始忆前病始:才1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尝谓余:“士子也,安可为案牍所困乎?”(2)贺者踵至,迎送笑语,竟日不已。18.作者结尾的笑语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6.C17.(1)曾经对我说:“士人,怎么能被官府公文所困扰呢?”(2)道贺的人接踵而至,迎来送往,谈笑,终日不断。18.示例:结尾笑语的意思是说世间饮酒致醉如病及患了感冒的人很多,难道都能得到科举中第和做督学为药吗?从现在开始《本草》等医书中应当增加一个方子了。结尾的笑语以戏谑之辞讥刺了功名富贵对天下士心的左右之深,含有强烈的嘲弄意味。【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句意为:召见王公派来的使者入府,并犒劳使者。劳,犒劳,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1)尝,曾经;余,我;士子,读书人;案牍,官府公文。(2)者,……的人;踵至,不断到达;竟,整,全。【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世间病酒及寒疾者多矣,岂能尽得举人及督学为药乎?”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上饮酒过量而生病的人和饥寒交迫的人有很多,怎么能都考中举人或者当上督学来作为药(来医治疾病)呢?”是一个问句。文中通过李学士中第前后的不同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生动地刻画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用说笑的语气告诉读者一个社会现实,更多的黎明百姓生活的疾苦之中,没有能力改变生活状况。【点睛】参考译文:李学士,爱好研究儒家经典,有才干,却为人忠厚老实,在当今士大夫中很少听到。曾经对我说:“士人,怎么能被官府公文所困扰呢?”某年乡试,李学士害怕不能考中,喝酒醉的很厉害,只能听见呕吐的声音,以前都需要很多天才能解救。忽然听到自己应试及第的消息,立刻起床。经过十年,成为督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官职,(他)非常留恋这个官职。等到官职结束进入京城,忽然得了疾病,害怕风,住进密室之中,一群医生全都聚集到这里来看诊。医生们相互对看,都不敢轻易下决定,医方和药饵堆积。又开始害怕人声,看病的医生慢慢地走到床前,有时没有一句问答的声音。一天,刘学士见到仆人站在床前很久,问道:“外面有什么事吗?”仆人回答说:“内阁王公派人来道贺,您被再次聘任为督学三年。”刘学士立刻披上衣服起床,召见王公派来的使者入府,并犒劳使者。道贺的人接踵而至,迎来送往,谈笑,终日不断。刘学士骑着马去畅春园感谢恩赏,在风雪中往返数十里,不觉得疲倦。偶尔进入密室,见到药包,才想起之前的病。《周易》说:“人的心情快乐,就没有疾病;即使生病,忽然有不一般的喜事,疾病立即消除,不用任何药饵去医治。”我笑着说:“这个世界上饮酒过量而生病的人和饥寒交迫的人有很多,怎么能都考中举人或者当上督学来作为药(来医治疾病)呢?从现在开始《本草》等医书中应当增加一个方子了。”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名著阅读(4分)19.下面是一位同学做的读书卡片,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读书卡片作品:《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主要情节:A.祥子经过多年积攒,买上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可是却被匪兵劫走。B.祥子从匪兵处逃走,继续攒钱买车,车还没买上,钱又被孙侦探敲诈去了。C.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用她的私房钱买下一辆车,因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只得卖车料理丧事。D.命运的三起三落打消了祥子买车的念头,他重新投奔刘四爷,开始租车挣钱。【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和分析。D.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自己的车,祥子从农村来到老北京城,他从饭里茶里省钱,攒了三年,终于买了第一辆新车,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他的这辆车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孙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第三次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只得卖车料理丧事。经过三次失车的挫折,加上真诚相爱的小福子之死的打击,祥子对生活的已经彻底绝望、自暴自弃,命运的三起三落后,祥子的理想破灭,他开始走向堕落,不仅仅只是打消买车的念头,由一个勤劳朴实、好强上进的人变成了一个贪小便宜、不愿出力的行尸走肉。选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20.尼摩船长用_____________击退巴布亚人,将自己的同伴埋葬在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电②.珊瑚王国【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在《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潜艇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海域搁浅,尼摩船长遭遇了巴布亚土著人的袭击。这些土著人试图占领“鹦鹉螺”号,但尼摩船长和他的船员们利用潜艇上的先进科技,通过电网产生强大的电流,使得任何试图靠近潜艇的土著人都被电击退。然而,在这次冲突中,尼摩船长的一个同伴不幸牺牲。为了纪念他,尼摩船长决定将他埋葬在一个特殊的地方——珊瑚王国。珊瑚王国是一个美丽的海底墓地,由无数的珊瑚构成,仿佛是一个梦幻般的王国。尼摩船长和他的船员们在这里为他们的同伴举行了一场庄重的葬礼,将他永远地安息在这片美丽的海底世界中。(二)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牡丹的拒绝张抗抗①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②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缤纷的牡丹城。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③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春却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④然而,被繁叶茂的满因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⑤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可能就轻易改了性子?只是你依然惊愕、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⑥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也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⑦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拒绝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⑧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在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⑨天南海北的看花人,,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21.“牡丹的拒绝”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22.文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3.文中第⑨段画线空白处,你认为填入哪一句话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述理由。A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B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24.下列托物言志的文章,所言之“志”与本文属于不同类型的是哪一项?请选择并简述理由。A《紫藤萝瀑布》B《陋室铭》C《爱莲说》【答案】21.①拒绝权力和威压。在武则天怒贬牡丹的传说中,唯牡丹不从,宁可被贬洛阳。②拒绝荣誉和赞颂。在牡丹花会上,牡丹拒绝开花以迎合游人。③拒绝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22.表现作者对牡丹的喜爱,突出了牡丹不畏强权、矢志不移、壮烈高贵的品格,深化了主题。23.示例:A句表达效果更好,A句罗列一连串的交通工具,不加停顿,形象地描绘出人们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的场景,表现天南海北的人对看牡丹花的急切,侧面表现出牡丹独特的品格,突出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之情。24.选A.本文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精神。A.《紫藤萝瀑布》一文抒发了对人生的美好和生命永恒的感叹。B.《陋室铭》通过描写陋室不陋,表达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C.《爱莲说》通过莲的形象寄予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第②段“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第⑤段“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可知,这体现了牡丹对于权力压迫的拒绝,它选择了保持自己的本性和原则,即使面临被贬谪的命运;由第③段“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春却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第④段“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可知,尽管周围挤满了远道而来的看花人,牡丹依然保持着朱唇紧闭的姿态,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拒绝轻易展现它的美丽,拒绝荣誉和赞颂;由第⑦段“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拒绝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可知,拒绝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2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作用分析。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不仅仅是对牡丹本身的赞美,更是对那些能够坚持自我、展现个性和品质的人的隐喻。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无论遭遇何种境遇,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尊严,保持内在的高贵和坚定。这传达了作者对牡丹以及这种精神的推崇和敬意。【23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结合第⑨段“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可知,作者在此处描绘了人们纷纷涌入洛阳城来观赏牡丹花的热闹场景,“火车飞机轮船”三个词语连用,不使用顿号,更符合人们期待观赏牡丹的急切之情,也与“牡丹的拒绝”所展示的独特个性相照应,更符合本文对牡丹以及不畏强权、矢志不移、壮烈高贵品格的推崇和敬意。【24题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法,作者通过赋予某一物品以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理想志向。本文通过对牡丹花的描写,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牡丹不畏强权、保持个性和高贵气质的赞美。在这篇文章中,牡丹被赋予了坚强不屈、不妥协不媚俗的象征意义,它的“拒绝”象征着对权力的不屈服、对环境压力的抵抗以及对自身美好品质的坚守。A.《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作品,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弟弟绝症的痛苦时,由花儿自衰到盛的转变中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这里的“志”是对生命不屈不挠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作品,通过描述一个简陋的屋子及其中的学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于淡泊名利、清静自守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这里的“志”是对高尚品德和简朴生活的追求;C.《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作品,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于高洁、纯净品格的推崇和追求。这里的“志”是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综上所述,三篇文章虽然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是《紫藤萝瀑布》所表达的对生命的感悟与本文所表达的美好品格精神相比,属于不同类型的“志”。四、语言运用(共12分)25.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民俗大节,让我们走近端午,感受民俗之美。(1)阅读下面材料,简要概括端午节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四字)。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