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程序参考方案_第1页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程序参考方案_第2页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程序参考方案_第3页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程序参考方案_第4页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程序参考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总则1.1背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hemorrhagicconjunctivitis,AHC)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重要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重要临床特性的传染病。普通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纪组人群均可发病。重要通过接触传输,传染性极强,传输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造成流行或暴发。1.2编制目的为确保我一旦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能快速查清因素,并及时采用有效方法控制和扑灭疫情。2分级原则根据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疾病的特性,以及我历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流行状况,拟定1周内一种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视为暴发疫情。按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发生和流行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畴,将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普通(Ⅳ级)疫情,依次用红色、橙色、蓝色和黄色进行预警,分别实施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应急响应。2.2.1Ⅰ级疫情:1周内在我半数以上县(、区)出现20起以上、持续发生的暴发疫情,且疫情涉及邻近地,并有大范畴蔓延趋势。2.2.2Ⅱ级疫情:1周内在2个以上县(、区)出现10起以上暴发疫情,且有扩大蔓延趋势。2.2.3Ⅲ级疫情:1周内在2个毗邻的县(、区)出现5起以上暴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2.2.4Ⅳ级疫情:1周内在1个县(、区)范畴内出现2起以上暴发疫情。3应急响应(1)Ⅳ级疫情发生时,县(、区)疾病防止控制中心应立刻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确认,报告并请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疫情进行综合评定。县(、区)疾病防止控制中心负责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解决与报告。必要时,请级疾病防止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2)Ⅲ级及Ⅱ级疫情发生时,级疾病防止控制中心应立刻组织专业队伍,会同疫情发生地县(、区)疾病防止控制中心,开展疫情的现场调查、解决与报告。报告并请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疫情进行综合评定。必要时,请省级疾病防止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3)Ⅰ级疫情发生时,由级疾病防止控制中心组织专业人员,会同疫情发生地的县(、区)疾病防止控制中心,开展疫情的现场调查、解决与报告。请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疫情进行综合评定。必要时,由省级疾控中心统一组织协调疫情调查、解决。4现场处置4.1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暴发疫情应急处置的核心环节和中心环节,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必要时应开展重复、多次调查,力求查明因素和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对的的方向和根据。4.1.1普通状况调查(1)理解疫情暴发单位所在该地区的位置、周边环境。(2)理解疫情暴发单位和地区人员数、各类人员分布状况。(3)理解疫情暴发单位和地区的接触状况、饮用水供应状况及水源状况、饮食供应、食堂卫生、炊事人员健康状况、厕所及粪便解决状况。(4)理解疫情暴发单位和地区周边环境卫生状况、单位人员的卫生习惯,如喝生水、共用物品等。(5)理解疫情暴发单位和地区近1周内有无大型聚会活动等。4.1.2发病状况调查(1)理解该单位已经掌握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就诊状况和医院检查诊疗状况,核算与报告疾病的诊疗与否符合。(2)理解该单位已经掌握病人的发病时间、班级(小组或居民区)分布、人群分布状况。(3)理解该单位周边的单位或周边的群众在近来与否有同样病人发生、发生的时间、发病的人数、有无共同接触等状况。(4)到该单位或地区所在的医疗单位的门诊、检查科理解该病的就诊检查状况,以发现病人和进一步核算诊疗。(5)对该单位或村庄每个班组逐个进行病人的搜索,全方面理解该单位或村庄的发病状况。(6)个案调查:在普通状况和发病状况调查后,疾病防止控制机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要在最短时间内对报告和发现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个别需要增加的内容能够根据调查和理解的状况增加。个案调查时,要认真、具体地理解和统计患者发病前、发病后的亲密接触人员的有关状况。4.1.3病因调查针对疫情的具体状况,紧紧抓住疫情中的核心病人和线索病人,拟定诊疗原则和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尽量掌握疫情的全貌,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办法,结合环境和卫生学调查,以及疫情发生地的人群活动状况,综合分析,提出疫情的病因假设。4.1.4传染来源和传输链调查(1)从全部病人个案调查表中查出该疫情发生的首例病人。(2)根据该病人和其它病人之间的发病时间,分析该病人是本次暴发或流行的传染源还是同代病人。(3)若首例病人是本起暴发疫情的传染源,追溯该病最长潜伏期内有无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人接触史等。(4)调查暴发单位发病信息,明确暴发单位与外界病例的联系和暴露状况。4.2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在通过初步调查拟定后,为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应当立刻采用初步方法,随着调查的病因进一步清晰,随时补充或修正方法。控制方法重要涉及:4.2.1病人的隔离治疗全部符合诊疗原则和病例定义的病人必须接受正规的隔离治疗。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4.2.2切断传输途径在未明确传输因素以前,开始时能够采用比较广泛的控制方法,从有可能引发传输的多个因素着手;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根据调查的成果,能够作适宜的调节,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控制方法,重点针对一种或数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开展防控方法,同时需注意不能从一种传输介质污染到另外一种传输介质,以发生免疫情新的进一步扩散。切断传输途径的重要方法为加强宣传教育、避免揉眼睛、加强洗手、避免与患者的亲密生活接触、避免通过文具和毛巾等物品间接接触传输。要做好病人家庭、学校、幼儿园、病人工作单位食具、家具、被褥、玩具、课桌椅、办公桌、办公用品等的消毒。4.2.3保护易动人群(1)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增进工作,做到勤洗手。(2)对亲密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凡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有明确或者可能接触者,一旦发现接触者中有出现类似症状,立刻按照病人解决。4.3现场应急监测和效果评定(1)疫情监测:对疫情发生地的医疗单位发现病人及时报告,对疫情发生单位和村庄、居民区每天上门开展病人主动搜索;亲密接触者的症状监测,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疫情发生地周边地区的疫情监测等。(2)开展在健康教育前和后人群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和行为变化状况的评定。(3)控制效果评定:在最后1例病人发病后经1个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发病例,阐明各项方法是贯彻的,控制效果是好的。5附件附件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个案调查表附件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止控制技术指南(试行)附件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实验室检测附表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个案调查表病例编码□□□□□□□□□□□1普通状况1.1姓名:1.2身份证号码:□□□□□□□□□□□□□□□□□□1.3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纪岁月天)□□□□□□1.4性别:⑴男⑵女□1.5职业:□□⑴幼托小朋友⑵散居小朋友⑶学生⑷教师⑸医务人员⑹餐饮业⑺商业服务⑻工人⑼民工⑽农民⑾牧民⑿渔(船)民⒀干部职工⒁保育保姆⒂离退人员⒃家务待业⒄其它1.6文化程度□⑴学龄前小朋友⑵小学⑶初中⑷高中或中专⑸大学及以上⑹文盲⑺不详1.7现居住地或工作学习单位:县(区)乡(街道)村(社区)联系电话1.8家长或监护人姓名:1.9病人属于□⑴本县区⑵本其它县区⑶我省其它地⑷外省⑸港澳台⑹外籍1.10病例分类⑴疑似病例⑵临床诊疗病例⑶实验室确诊病例□1.11发病日期:年月日□□□□□□□□1.12初诊日期:年月日□□□□□□□□1.13初诊单位:1.15确诊日期:年月日□□□□□□□□1.16确诊单位:2重要临床体现2.1发热:⑴正常⑵<38℃⑶<39℃⑷≥39℃□2.2眼刺痒:⑴有⑵无⑶不详□2.3眼睑沉重:⑴有⑵无⑶不详□2.4畏光流泪:⑴有⑵无⑶不详□2.5灼热:⑴有⑵无⑶不详□2.6视物不清:⑴有⑵无⑶不详□2.7肿胀:⑴有⑵无⑶不详□2.8乏力:⑴有⑵无⑶不详□2.9粘液分泌物:⑴有⑵无⑶不详□2.10脓性分泌物:⑴有⑵无⑶不详□2.11结膜充血:⑴有⑵无⑶不详□2.12病程:天□2.13其它3.流行病学调查3.1病前2天接触同类病人:⑴有⑵无⑶不详□3.2与患者关系:⑴家庭组员⑵同事或同窗⑶玩伴⑷其它□3.3家庭内毛巾:⑴分开⑵不分开□3.4家庭内脸盆:⑴分开⑵不分开□3.5家庭人数:人□3.6乘坐公交车:⑴有⑵无□次数:重要乘坐几路车:3.7乘坐出租车:⑴有⑵无 □次数:3.8游泳:⑴有⑵无 □3.9发病期间在家隔离:⑴是⑵否⑶不详□3.10与否常洗手:⑴是⑵否□3.11与否打电话:⑴公用电话⑵家庭电话⑶单位电话 ⑷以上都有□3.12与否使用电脑:⑴公用电脑⑵家庭电脑⑶单位电脑 ⑷以上都有□3.13公共场合乘坐电梯:⑴有⑵无⑶不详□大概次数: 3.14饭店就餐:⑴有⑵无⑶不详□大概次数: 3.15舞厅或街头跳舞:⑴有⑵无⑶不详□大概次数:3.16有否去过网吧:⑴有⑵无⑶不详□大概次数: 3.17有无打保龄球:⑴有⑵无⑶不详□大概次数: 3.18其它重要公共场合:4.调查小结调查人: 调查日期:附件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止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hemorrhagicconjunctivitis)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重要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重要临床特性的传染病。普通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纪组人群均可发病。重要通过接触传输,传染性极强,传输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造成流行或暴发。为指导各地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控制工作,制订本指南。一、病原学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type70,EV70)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组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重要病原体。腺病毒11型也可引发该病。EV70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含有肠道病毒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病毒呈球形,直径22nm~30nm,基因组为单链RNA,蛋白外壳呈对称排列的20面体,无包膜。病毒在敏感细胞胞浆内繁殖。EV70的分离培养需用人胚肾细胞、人胚结膜组织或HeLa细胞较难分离。不同流行期病毒基因常有变异,可引发世界范畴大流行。CA24v也属微小RNA病毒科,生物学特性基本同EV70,可用HeLa细胞等多个传代细胞培养,易分离。曾引发亚洲、中南美等地区大流行。CA24v和EV70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输,均耐酸、耐乙醚、耐碘苷。75%的酒精是有效的消毒剂。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普通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二)传输途径该病重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各年纪组均可感染发病。能够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能够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四)流行特性该病曾在世界范畴内发生多次流行。1969年本病首先在西非加纳暴发流行,沿西海岸迅猛蔓延到非洲大部分国家,几乎同时,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也暴发流行,很快涉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及欧洲、中东国家,澳州、美洲也有流行报道。1971年我国初次发生该病的流行,除边远地区外,遍及涉及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此后,在80年代和90年代,诸多国家、地区及我国都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与肠道病毒70型(EV70)能够同时或先后引发流行。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公司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输。三、病例的诊疗和治疗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参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疗方案》(附件1),进行诊疗。四、疫情报告出血性结膜炎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报告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病例及暴发疫情时,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方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五、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防止控制机构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重点调查分析引发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阐明疾病传输的特点,以提高疫情控制方法的针对性。六、实验室检测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或流行时,各地可根据实验室条件,开展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学检测工作,掌握流行毒株的特性。标本的采集、包装、运输和检测可参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实验室检测方案》。七、防止控制方法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防止方法。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做好病例管理工作的同时,主动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公众做好个人防止,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一)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避免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普通不需住院治疗。(二)病人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合活动。(三)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它家庭组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足清洁或消毒手部。(四)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强化晨检制度,工厂等集体机构要建立健康检视制度。一旦发现病人,应规定病人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五)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和消毒方法的贯彻。医务人员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对双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触其它病人。诊疗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诊室或诊台接诊病人,避免交叉感染。(六)加强对游泳池、浴池、剪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劝阻患者进入公共场合或参加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有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合。(七)平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八)普通不适宜采用集体滴眼药等方式,进行该病的群体防止。

附件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实验室检测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1.患眼结膜囊泪液、分泌物是分离CA24v、EV70的重要标本。标本采集应在起病1~3天以内。2.用灭菌棉拭子涂擦翻转的上、下睑结膜并拭取泪液立刻投入装有灭菌生理盐水或Eagle液或0.5%水解乳蛋白Hanks液2mL的小试管中,贴好标签,置冰壶内携至实验室或低温(-20℃~-70℃)冻存。(二)病毒分离1.取出标本,无菌条件下揉洗棉拭子,压挤出标本液,加10%青霉素、链霉素(原浓度青霉素、链霉素各1万u/mL),置4℃作用4h后用作病毒分离。2.细胞培养用生长单层的HeLa细胞或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或其它敏感细胞,生长液为10%牛血清Eagle液,含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u/mL,pH7.2-7.4。3.倾去细胞管内生长液。每细胞管接种标本液0.2mL吸附10min。每份标本液接种4个细胞管。加维持液(含2%牛血清的Eagle液,PH7.2~7.4)0.8mL/管。余标本液置-20℃或-70℃冻存。细胞对照管4管,每管加维持液1.0mL。

37℃温箱静置培养。每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3-4天更换维持液一次,持续观察7天。4.细胞管出现细胞病变,体现为细胞圆缩、分散、胞浆内颗粒增加,最后细胞自管壁脱落,为分离阳性成果。细胞病变达“+++-++++”时,将细胞收留冻存于-20℃或-70℃,备TCID50滴定及病毒鉴定。第1代培养见可疑细胞病变时继续传代,待细胞病变稳定出现后-20℃或-70℃冻存。第1代培养培养7日不出现细胞病变时持续盲传2代,如仍无细胞病变则分离成果为阴性。(三)病毒TCID50滴定1.阳性细胞管冻融3次。rpm离心10分钟,吸取上清,加Eagle液10倍系列稀释为10-1至10-8病毒液,各加入细胞板内,每孔25μl,每稀释度4孔细胞。2.每孔加细胞悬液25μl,同时设细胞对照(25μl稀释液+25μl细胞悬液),37℃培养7天,观察细胞病变。3.按Reed-Muench法计算出分离病毒株的TCID50。(四)病毒鉴定(微量中和实验)1.将CA24v或EV70的原则血清稀释至20个单位(例如:血清效价为1:160时,进行1:8稀释)。2.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加入20个单位的原则抗血清25μl和100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