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单元测试·基础卷】 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知识精讲提升_第1页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单元测试·基础卷】 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知识精讲提升_第2页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单元测试·基础卷】 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知识精讲提升_第3页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单元测试·基础卷】 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知识精讲提升_第4页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单元测试·基础卷】 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知识精讲提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基础通关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乏与生命现象相关的佳句。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2.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下列实例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C.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3.雷鸟的足部完全被羽,甚至趾底也生有羽毛,有利于其冬季行走于冰雪上。这体现了()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不能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4.同一品种的结球甘蓝在北京栽培时,叶球重1~3千克;引种到西藏后,叶球的重量可达6.5千克。这一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5.“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诗句中的鼠与雀、狐与兔之间的关系分别是()A.仅捕食 B.仅竞争C.合作和捕食 D.竞争和捕食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平原相比,山中桃花开花晚的原因是()A.移栽到平原后,开花时间不变 B.地势高,温度比平原低C.降水比平原多 D.所需温度比平原高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8.下表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它修改正确的是()位置鼠妇环境温度土壤湿度纸盒左侧20只明亮30℃干燥纸盒右侧20只阴暗30℃潮湿A.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两侧都应是阴暗环境C.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 D.两侧的士壤都要是潮湿的9.如图所示植物的根系发达,推测该植物生存的环境是()A.水域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C.多水的农田 D.湿润的森林10.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A.谚语中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B.谚语中描述的食物链是“虾米→小鱼→大鱼”C.若水体遭到污染,有毒物质在虾米体内积累最多D.谚语中的大鱼和小鱼是竞争关系11.为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型,泸州某地建立了一种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循环模式。该地通过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培桑的形式,将陆地种植与鱼塘养殖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桑树、蚕和鱼共同构成了该地完整的生态系统B.桑树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该生态系统中,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D.桑基鱼塘将蚕粪由废弃物变成鱼类饲料,实现变废为宝12.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这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13.洞庭湖湿地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鱼鸟成群,右图为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图中的箭头可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C.若有毒工业废水排入湖中,鹰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D.“十年禁渔”有利于提高洞庭湖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14.“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党的二十大以后,国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正在变为现实。右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A→C→BB.在该生态系统中A和C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甲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B15.红树林是全球濒危动物勺嘴鹬迁徙途中的“能量补给站”之一。如图为勺嘴鹬在红树林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该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勺嘴鹬是生产者 B.共有5条食物链C.箭头可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 D.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16.以下谚语所蕴含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A.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B.草尽狐兔愁:草→兔→狐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植物←虾←小鱼←大鱼17.某农田中种植着大豆,同时生长着稗草、鸭跖草等杂草,分布有七星瓢虫、大豆蚜等动物和根瘤菌等微生物。下列关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豆稗草和鸭跖草都是生产者 B.根瘤菌与大豆之间是寄生关系C.七星瓢虫的能量可以流向稗草 D.农田中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18.为探究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将大小、健康状况相近的小鱼分别置于四个生态缸中,处理条件如图所示,其中哪个生态缸中小鱼存活时间最长()A.甲 B.乙 C.丙 D.丁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阳光C.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弱20.沼气池中的某些细菌能分解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甲烷。这些细菌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21.“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芒种时节是小麦丰收的时节。下图为北方某一农田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鹰和蛇之间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C.鹰获得能量和体内积累有毒物质均最少D.该食物网中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22.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含量如下表所示,则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生物体ⅠⅡⅢⅣⅤ有机汞浓度(ppm)0.0570.51680.39A.Ⅳ→Ⅱ→Ⅲ→Ⅴ→Ⅰ B.Ⅱ→Ⅴ→→Ⅳ→ⅠC.

D.

23.下列生态系统最大的是(

)A.武夷山 B.大金湖 C.福州市 D.生物圈2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A.“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C.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生命共同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是自动调节的结果25.以下有关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C.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D.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0分。26.南岳衡山,终年翠绿,四时郁香,以风景秀丽著称。在这一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生活了各种各样的生物,还有土壤、水、阳光、空气等非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下图一是由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有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2)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其中食虫鸟和蜘蛛的关系是。(3)若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则图二中的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4)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27.“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本质上是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山东省桑沟湾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图1表示“藻—贝”共生养殖生态示意图,图2是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海水的相关指标图。(1)生态系统是由与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整体。(2)据图2可知,该养殖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或“降低”)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3)结合图1分析产生图2中差异的原因是:浮游植物和作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在上的传递,也可增加碳的储存;此外,贝类利用碳酸盐构建贝壳,贝壳的主要成分不是有机物,所以基本不会被海洋中的分解,从而(“促进”或“抑制”)了碳的循环。综上所述,“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大气二氧化碳向海洋的扩散,从而助力实现“碳中和”。(4)写出图1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28.湿地又称“地球之肾”,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源的重要作用。202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面是“湿地修复”,烟台市鱼鸟河湿地经过几年的修复,由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河,吸引了生态保护的同学前来实践和研究。(1)修复后的鱼鸟河湿地风景如画。春天,樱花、海棠、美人梅、玉兰等争奇斗艳,花瓣中的花青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中。深秋,水杉,红枫等观叶树木五彩斑斓,影响树叶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2)湿地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社团同学经过调查后,绘制了该湿地部分生物的食物网(如图),其中鳙鱼和白鹭的关系是,写出一条包含中华绒螯蟹的最长食物链。(3)修复后的鱼鸟河水质清澈。河里生长着大量的芦苇、菖蒲、茭草等水生植物,这些修复时种植的植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吗?同学们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对菖蒲吸收磷酸盐的情况进行探究:①取甲、乙2个相同的塑料桶,在乙桶中植入10株菖蒲,两个桶中均加入20升生活污水,检测磷酸盐的含量。②将塑料桶放到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连续培养3~4周。③每周最后一天从甲、乙桶中取等量水样,分别检测磷酸盐含量,计算出磷酸盐减少的比率(即去除率,是污水净化指标之一)。结果如下:组别第一周(去除率)第二周(去除率)第三周(去除率)甲000乙52.3%80.6%90.2%该实验的变量是,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由此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4)同学们从鱼鸟河采集了动植物及河水等材料制作了生态瓶。下列利于生态瓶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的做法是______(多选)。A.选择透明、密封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生态瓶装置B.对加入的河水、河泥进行消毒C.加入适量的水生动植物D.所选动植物要能形成食物链E.生态瓶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5)湿地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为了保护修复好的湿地,你去湿地游玩时应该怎样做?。29.科学探究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过程是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思维的基础。某兴趣小组发现当人们移开花盆时,鼠妇(又称潮虫)会很快爬到隐蔽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兴趣小组开展了实验:步骤1: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并记录。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4次。步骤3: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设计体现了原则。(2)实验步骤中重复操作4次,并求平均值的原因是。(3)分析图示数据统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4)该小组为继续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把实验装置中透明玻璃板一侧的湿土换成了干燥土壤,你认为还需要改变什么条件?。(5)做完所有的实验后,我们应怎么处理这些鼠妇?。30.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1)作出假设:。(2)制订实施计划:①本实验控制的变量是。②在设计实验时,应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目的是为了。③该小组每次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鼠妇的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