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教学习惯的文化特质
从深层次意义上讲,教育改革就是教育文化的改革。教学改革中暴露的问题不单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问题。在当下的教学改革中,暴露出许多教学文化方面的问题,譬如旧的、坏的教学习惯形成了现实中对教学改革的文化阻滞力。在教学改革中,已历史性地提出了必须改变旧的、坏的教学习惯,养成新的、好的教学习惯,树立新的教学文化观念,运用新的教学行为方式,构建新型教学文化的课题。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来看,教学改革就是一种挑战其教学习惯的活动。教学习惯是认识一位教师、一所学校教学文化的窗口,改变教学习惯是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构建新型教学文化的着力点。然而,由于教学习惯所固有的保守性、自动性、二重性等文化特质,阻滞着教学文化的变革。鲁迅先生曾在其所撰的《习惯与改革》一文中言道:“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1)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警示我们,在改革中要加强对习惯的研究,甄别好坏习惯,注重坏习惯的改变。故此,在当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有必要诠释教学习惯的文化意蕴,追究教学习惯的文化特性,并探寻其变革的文化路向,这正是当下深化教学改革所遇到的而有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一、教育习惯的文化意义1.“习惯”是教师的特定行为方式在阐述教学习惯的文化意蕴时,有必要首先对它的上位概念“习惯”进行简要的释义。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习惯称为“习贯”,意谓习于旧贯习于故常。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大戴礼记·保傅》云:“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另外,古籍中的单字“习”亦可以表达“习惯”的意涵,《尚书·太甲上》记载:“兹乃不义,习与性成”。《汉书·董仲舒传》有言:“习闻其号,未烛厥理”。此处的“习”均表示惯常、习惯的意涵。我国权威辞典《辞海》将“习惯”释义为:“(1)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2)指经过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新情况。”(2)《现代汉语词典》将“习惯”释义为:“(1)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2)在长期里逐渐形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3)《新牛津英语词典》将“习惯”释义为:“一种固定的或者有规律的倾向或常规行为。特别指那些很难祛除的倾向或者常规行为。”(4)从我国古代典籍的理解和权威词典的释义来看,“习惯”意谓人们因长期受某种特定的文化氛围熏染和某种心理定势的影响而养成的惯常性行为方式。它是“自然存在着”的东西,是理当如此的自然而然,(5)是个人特定行为方式的直接存在。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文化活动过程中,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工作环节、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均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而当这种行为方式延伸到各种新的教学情境和各种教学环节中,即便形成一种习惯。譬如,有的教师总是微笑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亲和力,师生关系融洽,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而有的教师却总是不苟言笑,冷峻面对学生,学生见其脸而色变,畏惧而不敢亲近半步,师生关系冷漠紧张,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窒息;有的教师奉行合作主义,愿意与同事协商合作,教学行走于开放的课堂之中。而有的教师奉行个人主义,不愿与同事协商合作,教学行走在“孤岛”之上;有的教师因循守旧,照本宣科,拿着“旧船票”去登教学改革的“新客船”。有的教师则积极进取,善于改革创新,勇于站在教学改革的潮头浪尖。在这里,无论是微笑面对学生还是冷峻面对学生,无论对同事奉行合作主义文化还是个人主义文化,无论是稳固守城还是改革创新,均是教师个人特定的教学行为方式。久而久之,此种教学行为方式就会固化,即便成了一种教学习惯。所谓的教学习惯,就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养成的某种比较稳定的、带有自觉性和潜意识特征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文化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学上的自动倾向性。亦即,教学习惯是教师反复某一教学行为而形成的不自觉的状态,是教师特定教学行为方式的直接存在。2.从“砌入”到“习惯”习惯形成于“感觉规定”的“重复”和“练习”。(6)它是跟着“感觉规定”照着做、反复如此所形成的一种“感觉规定”的结果,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行为模式的固化。从表面上看,它是一个人行为模式的表征。然而,此种长期养成的行为模式,不是一种纯粹的行为动力定型,不是纯粹经验、形体的,而是以精神为内容。(7)它是以感觉经验形体的样式呈现,以“对伦理事物的习惯”为内容。(8)此种“重复”和“练习”是要将“感觉规定的特殊东西或形体的东西”,“深深砌入到灵魂的存在中去”,(9)使外在感性、感觉的东西,变成内在精神、灵魂的东西,成为精神、灵魂的直接存在。通过这个“砌入”,内在精神性的东西有了自己的形式,成了现实具体的。(10)这样一来,人的习惯便成为其精神、灵魂的显体,人的信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均会通过其习惯表现出来。教学习惯形成于教学行为的反复练习,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行为特征。从表面上看,教学习惯是一种教学行为的表征,而从内在看,教学习惯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思维的反映。教学习惯将感性、形体的教学行为“砌入”到教学观念、教学思维之中去,其实质是使教学观念、教学思维本身获得一种感性形式。譬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德是通过端庄的仪表、模范的举止、得体的语言等存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通过爱生敬师、教学相长、允许学生质疑诘难等存在,自由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独立思考的怀疑批判精神等存在,如此等等。通过这个感性、形体的教学行为的“砌入”,教学内在精神性的东西有了自己的形式,成为教学现实具体的存在。尽管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有时是无意识或有意识形成的,但均能从中解读出支撑这种行为习惯的教学观念文化。教学习惯的形成过程其实是教学观念文化的形成过程,同样,教学习惯的改变也必然是教学观念文化的改变。一位教师特定的教学观念文化和教学行为方式、一所学校独特的教学文化品格,总是存在于日常教学习惯之中,并总是通过其日常教学习惯而呈现。故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一种教学习惯是特定教学观念文化的显体。3.教学习惯的内涵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习惯是其普遍存在的行为方式,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它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黑格尔曾言:“习惯的形成包括精神活动的所有种类和阶段。”(11)依据人的活动方式,习惯大致被分成三大类:一是外在形体习惯,这是指无意识的身体姿态举止;二是行为活动习惯,这是习以为常的无意识行为;三是精神心理习惯,这是指无意识的精神心理活动。(12)无论是从外在形体到行为活动,抑或是从行为活动到精神心理,习惯都普遍地存在着。亦即,习惯存在于人的一切文化活动方面。作为教学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组织者的教师,在其教学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渗透着各种各样的教学习惯。依据教师教学文化活动的方式,教学习惯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教学外在形态习惯。这是指教师无意识的仪表风度,包括教师的外在形象容貌、举止行为、穿着打扮。如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的外表形态或不苟言笑、冷若冰霜的外表形态,彬彬有礼、为人师表的举止行为或佻达不羁、不可仿效的举止行为,端庄得体、合乎礼仪的穿着打扮或轻浮邋遢、不合礼仪的穿着打扮,等等。其二,教学行为活动习惯。这是指司空见惯的无意识教学行为。如日常教学生活中自然流露的教师对学生的仔细观察、用心倾听、热心交谈或对学生不闻不问、大声训斥、严厉惩罚等。其三,教学精神心理习惯。这是指无意识的教学观念和教师心理活动,如互助合作、自我反思、怀疑批判或个人独行、不善思考、墨守成规等。无论是从教师的外在形体到教师的教学行为活动,抑或是从教学行为活动到教学心理,都普遍地存在着教学习惯。一言以蔽之,教学习惯贯穿于教学文化活动的各个层面,渗透在教学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二、教育习惯的文化特征1.旧的教学习惯:“习之中人固而信”保守性,亦称顽固性、抗变性,是习惯最显著的文化特质。习惯的保守性即指某种行为经过多次重复,不断地得到强化,一旦形成习惯就趋于定型稳固,较难改变,进而成为我们人生在世所获得的一种依赖。在空间上,表现为落后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排斥与抗拒新鲜事物;在时间上,表现为用过去的原则来对待现在和将来,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凡事凡物越老越好,越旧越好,越古越好。习惯成自然,习惯成定式,习惯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或消除。清代文学家刘善在《习惯说》一文中讲述了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故事:他住的一间屋子里,“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屋里有坑,每走到那儿,脚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后坑填平,刘善“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坑填平,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于是,他感叹道“习之中人甚矣哉”,习惯一旦养成真厉害啊!这则故事告示我们:习惯具有巨大的保守性,一旦养成,就成为人的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教学习惯最明显的一大文化特质就是保守性,表现为它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或中断,如果被改变或者被中断,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其消极作用是使教学行为走向呆板和僵化。中国传统教学文化底蕴深厚,当教学改革倡导的许多新型教学文化入侵时,它仍然显示出强大的文化阻滞力,这种极其严重的封闭的保守性迫使它很难吸收新型教学文化,一直以极其闭守自我的文化特质而发展着,面临教学改革,它想方设法阻抗着。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表面上好像恐怕于自己不便,其实是恐怕于自己不利,但所设的口实,却往往见得极其公正而且堂皇。”(13)特别是经过长期教学文化传统熏染、业已内化为教师职业性情并且以身体自动化方式体现出来的教学习惯具有强大的延续力而表现于教学行为方式上的保守性。当下,尽管教学改革的呼声一片高涨,而旧的教学习惯中那些与当今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不相符合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现实中对教学改革的文化阻滞力。这种旧的教学习惯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固化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阻抗着教学文化的变革,成为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故此,教学改革必须以改变旧的、坏的教学习惯为基本前提。2.自动性的影响自动性是习惯的又一重要文化特质。习惯是经过长期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行为的自动化。《中国百科大辞典》将“习惯”释义为:“与人的需要直接联系的自动的动作系统。习惯是一种特殊的行为熟练。习惯和熟练都是自动化的动作系统,任何习惯离开熟练的动作都无法完成。”(14)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习惯成因主要是由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这样,当个体在同样的刺激情景作用下时,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会自动地出现,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或自动地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自动性一旦形成,就很难被其他因素影响,很难改变。自动化的行为更快速、更稳定。如开车时的操纵驾驶盘或加油或换排,这种行为是一种经过学习或者训练而定型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每次身体的运动不需积极意志加以支配,其形成是在潜意识下进行的。自动性是教学习惯的非常重要的文化特质。由于教学习惯是长时间地对某些教学行为进行重复、强化而形成,故此多数教学习惯行为是已经熟练化甚至无意识化了的动作技能。从心理机制上说,教学习惯是经过长期的强化与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关于教学行为的自动化和定型的条件反射系统。任何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一旦建立之后,大脑皮层就会根据刺激物的特点,依照稳定的先后次序和固定的强弱位置而自动化地进行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活动,就不必再要别人去帮助提醒,也不必再花费什么意志努力。教学习惯的自动性虽然有在需要的时候它可以不借助意识努力就能够自动指导教学行为的优点,但其更大的缺陷是在不需要的时候即使有意识地去阻止这教学习惯的消极影响,它也会寻找机会表现出来,对合理的教学产生干扰。(15)在教学改革中,旧的教学习惯总是弥漫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教学生活之中,其自动性自然而然地对教师发生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制着教学文化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诚如温元凯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的改造》一书的前言中指出:“你搞改革,没有人公然站出来反对,但你每走一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步,就会发现来自四面八方的牵制力,使你动弹不得。这种牵制力往往使你感到对手强大,但又看不到摸不着,犹如唐·吉诃德大战风车。”(16)这个牵制力表现于教学改革中,就是那些旧的教学习惯的自动性形成了一股在现实中对教学文化变革的强大阻滞力。3.教学习惯对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影响习惯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它具有二重性。就习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言,它可以分为好习惯和坏习惯。所谓好习惯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起积极作用,适应人的正常需要,且对人具有正向价值的一类习惯。如读书、看报、晨练、尊重他人、文明礼貌、讲究卫生、做事有目的有计划等。所谓坏习惯是指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起消极作用,不能适应人的正常需要,且对人具有负向价值的一类习惯。如吸烟、酗酒、赌博、随地吐痰、不讲卫生、工作学习敷衍拖拉、做事无目的无计划等。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不良的习惯则对人终身贻害。因此,我们要在积极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随时注意抵制不良习惯滋生。教学习惯也具有固有的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两种属性,就教学习惯对教师和学生生活的影响而言,它可以分为好的教学习惯和坏的教学习惯。好的教学习惯是指对教学起积极作用,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且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正向价值的习惯。在教学文化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习惯于欣赏与赞美学生,习惯于尊重与关怀学生,习惯于帮助与激励学生;有的教师习惯于与同事相互理解与支持,习惯于与同事交流与合作,习惯于与同事切磋与协商;有的教师习惯于拓展教材,习惯于引导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开展合作、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等学习活动;有的教师习惯于多读书、勤思考、善积累、重反思。所有这些,无疑是好的教学习惯。坏的教学习惯就是指对教学起消极作用,阻滞教学改革的进程,且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负向价值的习惯。在教学文化活动过程中,有的老师习惯于“填鸭式”,习惯于“满堂灌”,习惯于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上,有的老师习惯于单兵作战,习惯于不当竞争;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有的老师习惯于讽刺挖苦,习惯于批评惩罚;面临教学改革,有的教师习惯于墨守成规,习惯于消极应付;面对教学的困境,有的教师习惯于抱怨、伤感和忧愁,习惯于放弃心中的目标、理想和追求,习惯于远离与逃避。诸如此类,便是坏的教学习惯。由于教学习惯具有上述互相对立的两种属性,作为教学行为习惯主人的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要尽量改掉坏的教学习惯,努力养成好的教学习惯,以促进教学文化朝着良性方向变革。三、改变教育习惯的文化交流趋势1.转变教师的教学习惯,使其明确的价值取向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以特定社会生活方式为内容。习惯在既定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并在既定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变迁。习惯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总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因而,总是以那个时代、那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为前提。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也必将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习惯同样如此。“习惯作为被组织起来的行为,是次生的、获得的,而不是自然的、天生的。”要改变既有的习惯,就要改变形成习惯的“环境条件”。(17)一个人既生活在既定的社会风俗习惯之中,又在不断打破既定的社会风俗习惯中前行。生活在社会风俗习惯中的人们,在改变自身日常生活的现实活动中,改变着既有的风俗习惯。(18)教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一定的教学习惯是在特定教学生活文化场域中形成的。由于教学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以至教师形成的教学习惯也具有多样性特质。在这种多样性的教学习惯中,隐含着新与旧、好与坏的矛盾。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这些教学习惯的矛盾剧烈斗争着,最终导致既有的旧的、坏的教学习惯随着教学文化的变革会逐渐失却其存在的合理性,而那些适合教学变革的新的、好的教学习惯却在教学生活中逐渐获得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生活在教学习惯中的教师,在改变自身日常教学生活的现实活动过程中,改变着既有的教学习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对教师的教学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习惯提出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对既有的教学习惯进行相应的改变。然而,对教师教学习惯变革的任何要求都需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并充分考虑教师自身的社会文化环境,得到教师的认同与接受,才可能成为现实。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当下教师的教学生活样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改造与重建,在此基础上,不断改掉旧的、坏的教学习惯,养成新的、好的教学习惯,以为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构建新型教学行为方式,营造新型教学文化。2.形成群体性的教学文化上面已经论及,习惯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习惯的样态是多彩多姿的。尽管一个社会会有多种习惯风俗,但是它却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风俗习惯,正是这种风俗习惯决定了这个社会风俗习惯的基质及其样式。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中,这种占主导地位的风俗习惯应当是具有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而能够担当起这种新社会风俗习惯之历史承负者的,首先是社会先行者的先进分子。一种行为习惯、风尚习俗的变迁,总是需要有先行者的引领。(19)因为在行为习惯、风尚习俗的变迁中,旧的、坏的风俗习惯不会自动消失,新的、好的风俗习惯的形成需要有榜样的激励、鼓舞、鞭策与示范。因此,占主导地位的新的、好的风俗习惯需要在具有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先行者引领作用下,方能引起社会风俗习惯的变迁,才会引起社会文化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呈现多种多样的教学习惯,其中必定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习惯,也正是这种教学习惯决定了教学习惯的基质及其样式,它在优秀教师的引领下,引起教学行为的变革和教学文化的重构。亦即,当优秀教师的新的、好的教学习惯被传播与泛化,延伸到教学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并存在于各种教学文化场域之中时,它就会成为教师群体普遍遵从的教学范式,引起教师群体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新型教学文化。在当下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站在改革潮头浪尖的优秀教学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得教师群体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善于观察的习惯、善于倾听的习惯、善于合作的习惯、善于科研的习惯、善于创新的习惯。概言之,教学习惯的变迁是一个需要先进教学文化引领的过程,在教学习惯变迁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教学文化氛围,努力改变旧的、坏的教学习惯,养成新的、好的教学习惯。3.示范引领和法制规范相结合,促使社会习惯、尚俗习惯的定向转换习惯是一个人反复练习而形成的特定行为模式的固化,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顽固性,要改变它绝非易事。因为人要摆脱自己的既有秉性习惯、放弃既有的意志、开始一种新的生活逻辑和人生规定,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除非有一种异常强大的外在规范力量的促使、逼迫,否则,这种从一种生活逻辑跳跃到另一种生活逻辑的转变,依靠个体自身的力量往往无法奏效。因而,要实现这种生活方式、生活逻辑的根本性转变,就必须有一种外在强制规范力量的存在。这种外在强制力量通过制度文化的规约,通过生活实践告诉人们“必须如此”、“不得不如此”。要改变人们的既有生活习性、道德精神,说服教育固然重要,但这种方式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根基性的。为了使社会成员养成文明习惯,社会必须有某种强制性的生活价值及其规范教育。要言之,在社会习惯、风尚习俗的转变过程中,示范引领和法制规范二者缺一不可。示范引领是疏、生,法制规范是堵、禁,二者配合一体,方可促成社会习惯、风尚习俗的定向转变。(20)因此,改变旧的、坏的习惯,养成新的、好的习惯,既要有先进文化的示范引领,亦要有制度文化的惩戒堵塞。教学制度文化是人为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一种教学思想规则和行为规则,通常表现为教学纪律和教学仪式。教学制度文化就其本性属性而言,具有正式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无论教学纪律抑或教学仪式,均蕴涵两个方面的意义:依教学制度文化行动,就会获取肯定、赞许,而违反教学制度文化则会受到惩罚、批评。当一种与教学改革精神背道而驰的教学习惯成为教学改革的文化阻滞力时,就需要有一种发挥强制作用的教学制度文化,并使之内化为教师的教学习俗,实现习俗化发展,从而养成新的、好的教学习惯。然而,要使教学制度文化内化为教师的习俗,实现习俗化发展也需要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制度文化要首先为教师所遵从,这就需要教学规范的驯化。即教育管理者个人或组织凭借权力、权威和资历等方面的优势,对教师施以相关教学规范要求的训斥与规约,以此求得对方在情感和意志上的服从的过程。那些不符合规范的教学习惯,通常被称为坏的教学习惯,并被给予负强化,被中止、纠正,甚至受到惩罚。也正是通过如此这般的负强化而间接地实现对符合教学规范的教学习惯的间接强化,从而保证教学规范的内化程度。(21)对那些违反一定教学制度文化的教学习惯,则采用一定的惩戒模式进行堵塞,使得教师在情感和意志上遵循与服从,从而达到改变旧的、坏的教学习惯,养成新的、好的教学习惯之目的。4.习惯养成的意义由于习惯是在反复、重复中所形成,因而,要改变旧的、坏的习惯,养成新的、好的习惯,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微处做起。无论是示范群体的引领,抑或是法律制度规范的惩戒堵塞,都应细致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须着眼于日常生活细微处的“润物细无声”之“记忆”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因此,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不要轻视自己小的缺点和错误,因为大的缺点和错误就是出于小缺点错误的积累。缘此,有了缺点和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简单地以量微蔽质、姑息养恶。同理,对善小亦不能轻视无睹。“不积畦步,无以致千里。”(《荀子·劝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史记·李斯列传》)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所谓从大处着眼,就是要从习惯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所谓从小处着手,就是从不起眼的小事抓起,以“小”见“大”。只有在对小恶防微杜渐的同时,对小善滋润呵护,才能在一个社会形成好的风俗习惯。(22)教学习惯渗透在教学文化活动过程的每一细小环节。教学习惯相对于教学观念文化来说,它是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状态。它无明确的意识倾向,但又无时无刻不顽强地表现自己。所谓“习惯成自然”,便是此意。当一种教学习惯成为了“自然存在着”的东西,它的能量就可想而知了。它不仅具有极强的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计师工作计划
- 2024年体育用品销售员提成及促销活动合同3篇
- 2024年建筑节能施工员聘用合同3篇
- 初中暑假学习计划
- 高炉炉渣综合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三年级教学工作计划5篇
- 2022中学班主任个人工作计划
- 小学体育工作总结
- 公司助理个人实习工作
- 六年级毕业演讲稿范文集锦七篇
- 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100道及答案
-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
- 艺术疗愈行业分析
- 中医院肺病科年度工作计划
- 老年综合评估知情同意书
- 会议筹备工作分工表
- 2023火电机组深度调峰工况下的涉网性能技术要求
- 医学英语术语解密-福建医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内燃机车点检方法探讨
- 2023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及解析:《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