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法中有因性原则之质疑_第1页
票据法中有因性原则之质疑_第2页
票据法中有因性原则之质疑_第3页
票据法中有因性原则之质疑_第4页
票据法中有因性原则之质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票据法中有因性原则之质疑

一、票据关系的无因性所谓发票无理由性,是基于发票关系和原因关系分离的原则。发票编制后,必须以与原因的关系为分开。无论发票的原因是否有效,对发票的效力都不会受到影响(p.3)。1如果从法律行为的角度,票据行为已经具备法定要件的,作为票据授受原因的法律行为的有效、无效,是否撤销,是否解除,抑或存在与否等,不影响票据行为的效力。依两种不同行为产生的原因关系和票据关系各自分别发生、独立存在,没有效力上的相互联系。例如买主A把卖主B作为收款人,为支付货款而签发本票。AB间的票据债务和买卖债务各自独立成立。其后,即使买卖合同因某种事由无效、撤销或者解除,票据债务并不消灭。与此相反,如果票据原因关系的效力直接影响票据关系的效力,则可称为票据的有因性。一般认为,作为票据关系产生基础的票据行为是一种无因行为,即便是在主张票据行为的有因性有一定市场的日本,也不过是把票据行为以创造说为前提,分为票据债务负担行为和票据权利转移行为。前者是不受原因关系消灭、不存在等影响的无因行为,后者是受其影响的有因行为(P.47)。日本这种理论探讨是在并不否认票据行为无因性的前提下进行的。纵观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票据法,未见否认票据行为无因性的,但我国票据法对票据法有因、无因的问题,特别地规定了第10条第1款,即“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这一规定使是否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是否有原因关系占据了决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等票据行为的效力的地位,使得我国的规定方式不同于其他各票据法,令票据行为具有了有因性。鉴于我国关于票据无因性与其他票据法的差别,本文拟对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机能和意义作深入的考察,并就我国票据法制定前的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对此问题的态度,以及票据法制定后的有关争论,加以概括整理,提出个人见解及对该条的修改意见。二、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机理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关系到票据的流通和交易安全,对此,法国拿破仑时代的旧票据法尚不明确,到德国票据法(1871年公布实施汇票本票法,1908年另定支票法)开始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分离,后被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分离本身并不是目的,分离是为了说明无因性原则。票据法从最初的成文立法,即1637年的法国商事敕令到现在的三百余年间,无因性已作为票据法的基本原则被确定下来(P.14)。无因性原则使得持有票据的人当然成为票据权利人,其行使票据权利时,无需证明授受票据的原因,只以提示票据为要件。另一方面,票据债务人也不得以票据原因是违法的,或非法律义务,或存在有其他瑕疵为理由,对抗真正持票人。无因性原则之所以有这样的法律效果,在于它有使人的抗辩切断的法律机能。在民法上,债权发生转移,债务人的抗辩也随之转移而指向新的债权人。票据法上则不同。比如我国票据法第13条第1款就有“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的规定,拿上例来说,A如果因为B不履行合同而解除合同,而B已把该票据转让给了善意第三人C,这种情况下,如果站在有因性的立场上,原因关系一解除,票据出票行为也就丧失了效力,A的票据债务得以免除。也就是A不仅对B,而且对C的票据金额支付义务均得以免除(与民法上的债权转让效果相同)。但是如果按无因性理论,A与B,B与C之间的原因关系各不相同,A对B的基于原因关系的抗辩,因票据转让给C而发生原因关系断裂,A对B的抗辨不得对C行使。即票据转移,票据债务人对其后手的抗辩并不转移而因票据的无因性切断。以上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机能,从根本上体现了票据行为无因性理论追求的是票据交易的简易、迅捷和安全化,保证票据真正能够流通,以充分发挥票据的支付结算、信用等功能。如果以有因性规制票据行为,就会繁琐票据转让手续,使票据交易效率大大降低,并因原因关系的复杂性造成票据交易的安全性无法保障,从而无人愿意受让票据,也就谈不上票据流通。比如上例,当C从B处受让票据时,要调查AB间的原因关系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而单从票据这张纸上是看不出来的,这势必要花费受让人C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A一旦解除与B的合同,直接导致C的票据权利丧失,这是一种无人愿意承担的风险。如此看来,在有因性的前提下,票据的转让十分困难,因为任何一个人要取得票据,都要先行确认背书的真实性,对其前手间的原因关系,也要保持经常的注意。特别是当多次发生背书转让时,要求受让人对此前的每次背书转让的原因关系都要进行繁琐的调查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有因性有害票据流通和交易安全,如果票据不再流通,就完全丧失了票据的生命力,票据的巨大市场经济职能就难以发挥出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和票据行为的文义性、要式性、独立性等特征相比,最能反映票据行为的本质。它是票据理论的基础;在整个票据法理论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英国学者施米托夫对票据无因性的机能有过一段形象的表述:“不容忽视,汇票自开始出现之日起,就是融资的一种手段。除即期汇票外,它实际上是一种信贷工具,由银行或金融机构作为受票人、付款人、背书人或持票人对汇票进行议付、贴现或承付。银行家们对于导致产生汇票的交易并不感兴趣。为购买羊毛、木材或无核小葡萄干而开出的汇票是否有对价关系,这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对于处理票据的金融界人士来说,汇票究竟由卖方开出,还是由买方的担保人开出,同样也是无关紧要的。票据交易的典型特征是:它作为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完全脱离了交易的最终目的,按它自己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对于银行家来说,重要的是考虑票据的形式是否得当。汇票票面必须有效,不应过期,并不得以不承兑或不付款为由而拒付。此外,汇票不仅仅在卖方——银行——买方这三者之间流通,银行本身也可作为汇票的背书人,在需要流动资金的时候,把它拿到贴现行议付。从受款人到最终的持票人,可能经过一系列的背书人。”(P.65)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票据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支柱,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依靠票据的不断流通,可以实现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效率化的资金活用。比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票据的流转,更多地活用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之类的间接金融调控手段,从而调节货币的供给量。现代票据交换制度为票据功能的发挥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进而又扩展了票据对经济生活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以票据的安全流通为前提的。如果以有因性代替或干扰无因性,票据流通和票据交易安全就没有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加深,确认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勿庸置疑的。三、中国《票据法》颁布前的行为是由无原因的(一)票据关系是有因的至1995年5月10日我国公布第一部票据法之前,有代表性的票据法方面的法律文件是地方性的上海市票据暂行规定和全国性的银行结算办法。前者颁布于1988年6月8日,后者颁布于1988年12月19日。这两个法规的基本特色都是把原因关系和票据关系规定于同一法规中,而且强调原因关系对票据关系的影响。如上海市票据暂行规定第7条第3款规定:“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的签发,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限。”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第1款第3项规定:“签发商业汇票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禁止签发无商品交易的汇票。”这两个规定的上述内容表明票据行为应是有因的,从此围绕这种规定的纷争不断发生,中国票据行为的有因论即肇始于此。考虑这两个规定的制定背景,对其为何将票据关系规定为有因性,似乎容易理解一些。这两部法规制定之时,处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计划经济的思想和实践在经济生活中仍占主流。这两部法规虽然一定程度地体现了票据在平等主体间的经济职能,但同时其本身又具有浓厚的管理性法规色彩,因而它们都还把票据作为金融机关管理经济生活的一种工具,试图以票据行为的有因性来防止票据诈骗等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二)关于票据的成立及履行问题1.1990年,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对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请示,作了题为“关于银行票据结算合同纠纷上诉案的电话答复”。该答复第1条称:“票据是一种无因证券,它一经签发,就产生了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与该票据的原因相分离。”199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印发全国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第5条第4项明确称:“汇票一经承兑,承兑人就负有到期无条件支付票款的义务,除能证明持票人取得票据有恶意的以外,不得以基础合同没有履行或者申请承兑人没有付款为理由对抗持票人。”2.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4年第4期及1995年第1期所载,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11月11日和1994年7月5日,就“中国农业银行西宁市支行东郊办事处诉中银信托投资公司银行承兑汇票纠纷上诉案”,和“交通银行中山支行诉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公司武汉分公司经营处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海口市分行等银行承兑汇票纠纷再审案”,分别对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广东省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原审判决作出改判。这两起案件都是有关票据行为效力的案件。两份原审判决均根据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第3款的规定,并将该条款中的“合法商品交易”作有因性解释,判定票据无效。但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票据法原理认为,票据的本来性质是无因性的,两份原审判决以原因关系无效作为票据行为无效的理由在法律上是没有根据的。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第3项虽然要求汇票的出票要基于合法的商品交易,但这不是关于汇票效力的规定,是一种行政指导,票据关系与其原因关系各自独立。所以违反该条规定签发的票据因符合票据无因性原理而有效。以上解释和判决表明,最高人民法院有别于上海市票据暂行规定和银行结算办法,旗帜鲜明地肯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以纠正上述两个法规对无因性原则的违反。(三)关于票据的基础关系问题,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确定不同的法律关系从1990年票据法立法工作开始,有因论和无因论的争论同样一直伴随其间。199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草拟的票据法送审稿中,就已去掉了银行结算办法关于商品交易关系的规定。1994年12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的票据法草案,也没有规定票据原因关系的内容。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周正庆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草案的说明”中,特别对票据的无因性作了以下说明。首先强调票据是无因证券,为维护票据的无因性,票据法草案没有沿袭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中关于“签发商业汇票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的立场,商品交易的存在不作为票据出票的条件。包括这前后的讨论过程,金融界一直认为票据关系成立后,即与其原因关系相分离。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应由不同的法律调整和规范。签发票据是否有商品交易关系或者交易是否合法,不属于票据法规定的内容,应由其他的法律加以规范。遗憾的是,部分民法学者坚持,我国的票据制度开始时间不长,实务中,利用票据的金钱诈骗案件频繁发生,必须对其加以限制。票据行为人为票据行为时,既然要遵守公平和诚实信用等法律原则,有必要附加商品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这一条件。这种意见最终被立法者采纳,写入票据法第10条中,并且与银行结算办法相比,票据法把“商品交易关系”,扩展为“商品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这本身即是个逻辑错误。详见后述),这种基础关系所针对的也不仅是“商业汇票的签发”,而是包括所有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并且在第21条第1款、第83条第3款、第88条第1款、第90条第2款,把汇票和支票的资金关系也拉扯进来,有因性的规定又大大增加了。四、关于票据法有因无因性的争论我国票据法颁布实施后,由于票据有因性的规定集中规定在该法第10条(具体指该条第1款),该条又是处于票据法总则中的地位,所以,关于我国票据法有因无因性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着第10条展开的。如前所述,如果依第10条的文字意思,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当然可以成为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其有因性质甚为明确。但事实上,几乎没有学者公开主张票据行为有因性,只不过是从实用主义立场或解释学的方法来说明第10条应该存在或可以存在。因此,关于第10条存废的讨论,表现出来的仍是有因性和无因性之争。(一)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只是合法的交易关系,还是把票据1.部分学者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中国的票据制度历史尚短,还处于初级阶段,使用票据的人素质也没那么高,利用票据进行的各种各样的金融犯罪和金融违法活动频频发生。金融经济在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金融秩序产生任何混乱,损害都会波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整体。所以,对各种有害金融秩序的犯罪除总是用刑罚的手段强化制裁外,为了充分防止票据欺诈案件的发生,多少还希望通过票据法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基于这样的现实,票据法有必要规定以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作为授受票据的条件(P.37)(P.40)(P.116)(P.9)。应该说,这是支持第10条存在的最大理由。2.也有学者从解释学的角度指出,我国票据法第10条等条文,在签发、取得和转让票据上,十分强调原因关系,这似乎否定了“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实际上,这是票据法在追求票据使用的方便、高效的同时,对票据运作安全所投入的关注。至于这种情况下的票据行为的效力如何,我们需要审查票据法要求的形式要件。如果票据法要求的形式要件具备,票据行为当然有效。票据行为人不能因为违法签发或转让票据而主张自己所为的票据行为无效(P.36)。还有学者认为,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确有不合理之处,但并未否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这是因为:第一,票据的无因性并不是说票据的产生没有原因,相反,票据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票据法第10条要求“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并无错误。第二,票据行为的无因性重在票据关系的效力不受原因关系的影响,即是说,在票据的流通过程中,作为第三人接受票据时,无需过问和注重票据产生的原因。由于票据法第10条并未从正面规定,没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无效,因此,当然就不能推断这一规定就是否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P.341)。(二)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在理论上还存在着本规范的-、从客观上的价值和这一单一法律关系的特征反对我国票据法第10条存在的学者基本都是从该条反映的有因论的角度提出反驳。我国票据法颁布后,对为什么票据立法时,不依据各国通行的无因性原则制定票据法的疑问声越来越大。票据法的国际性极高,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制定统一国际法已是各国都在努力的工作。伴随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就我国票据立法而言,在世界一般法律规则之外存在显然是困难的。所以,应该修改票据法,导入票据法的无因性理念(P.15)(P.54)(P.20)。1.从票据法理上,我国票据法第10条实际上是为票据行为的效力规定了一种要件。该条款所规定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只能理解为票据基础关系。但这种规定实质上形成了“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是票据行为有效要件这样的结论,而这一结论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首先,如此规定增加了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有两类: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实质要件为票据行为能力和意思表示;形式要件为书面形式、记载事项、签章。这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票据法所公认的,而按我国票据法第10条,则是在上述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之外,又增加了票据基础关系这一有效要件。这一要件的规定,实质上是使票据行为附属于票据基础关系(P.55)。其次,如果把该第10条所规定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作为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就会发生这样的理论矛盾,即使某个人基于正常的判断力在自愿追求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支配下,在票据上签署了真实的姓名或者名称,若没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其票据行为无效。但中国票据法同样存在“不签章者不负票据责任”的原则(第4条),2因此,只要在票据上签章就要负票据责任,一方面,没有原因关系的票据行为是无效的,另一方面,贯彻票据签章原则,签章者的票据责任是不能免除的,于是在无效的票据上又存在票据责任,这样的结论在理论上不通畅。对此,票据行为因票据要件不具备,即使签章也无效,如果因此作票据的签章人免除票据责任的解释,这恐怕正是行为人所希望的后果。特别是在中国,利用票据进行诈骗的案件频繁发生,如此解释,恰恰对不正当利用票据者有利,但这又违背了票据签章人应负票据责任的原则(P.125)。再次,票据基础关系包括原因关系、资金关系等。调整这些关系的法律有其自己的法律部门。如果票据基础关系对于票据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票据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则只能由调整票据基础关系的法律规范,而不可能有独立的票据法律制度自己的有关无效票据行为后果的法律规范(P.55)。而且,原因关系和票据关系是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应该适用与其各自对应的不同的法律。也就是,原因关系适用关于债权债务关系以及交易关系的民法,票据行为(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等)适用票据法(P.26)(P.57)。有因性把原因关系掺杂进票据行为中,明显不当(P.14)。2.从实务上,我国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在实施时不具有可操作性。首先,票据基础关系作为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仅仅是从该条款在票据法中规定的意义加以推定的,而实际上,该条并无法律后果的规定。票据行为人违反该条规定是否票据行为无效,该条并无规定,适用中也就难以操作。并且,由于该第10条的规定违反了票据法通行的无因性理论,就使得它与其他条款不易衔接,且有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抵消了票据法应起到的票据流通作用的发挥(P.14)。其次,赋予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对交易的真实背景实质审查义务欠妥。其理由:一是要求商业银行对交易的真实背景进行实质审查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二是如此要求加大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成本;三是交易和结算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商业银行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审查合同和增值税的复印件,常面临没有合同或增值税发票可供审查的情形;四是审查交易的真实背景与商业银行的职能不相关;五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有交易背景的监管及处罚与其监管职能不相适应(P.43)。3.从审判机关的态度上,前述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和两个判例,已经从无因性的立场,排除了原因关系和票据关系混杂在一起的银行结算办法的不合理规定。这两个判决对票据无因性的性质的正确理解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谢怀先生也说:“我国法院的这种作法完全正确,值得赞佩。”(P.33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票据法实施后近5年,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15日颁布的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条中“票据债务人以票据法第10条、第21条的规定为由,对业经背书转让票据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应该说,无论票据法公布前后,审判机关的票据无因性立场一直是鲜明的、一贯的。综上,我国票据法第10条应当在修改时删除掉(P.14)(P.341)。五、关于票据的有因性问题从我国票据法第10条第1款规定的文义上看,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必须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而且法律上不承认不能证明商品交易关系的融资票据,这种规定方式的有因性质是难以否认的,而有因性对票据行为的消极作用众学者已论述得很充分了。就我国票据法有因性的第10条第1款不能存在的理由及无因性问题,笔者还想作以下说明。1.历史上,在法国,票据行为曾是有因的,这是法国法上特有的观念。如法国民法第1108条规定:合法的原因是契约有效成立的要件之一。第1131条规定:无原因之债,或者基于错误原因或不法原因之债,不发生任何效力。这两个规定可以说明早期法国票据法有因性的起因(P.635)。但是由于票据行为的有因性妨碍了票据流通,阻碍了票据功能的发挥,1871年德国汇票本票法颁行后,票据无因性的影响力日强。20世纪30年代初,日内瓦统一票据法运动后,不但法国票据法,而且以法国票据法为蓝本的票据法(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都早已采用无因性。把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分离,确认票据债权和原因债权分别独立(P.30)。现在,票据的无因性早已成为世界通行的法理。2.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坚持该条存在的主张,事实上是坚持票据行为的有因性。既然是有因性的规定,必然会破坏票据简易、快捷、安全的设计追求,阻碍票据流通,妨碍票据的巨大经济职能的发挥,根本违背票据法理。另外,从坚持该条存在的理由上看,此观点人为夸大甚至是扭曲了票据的社会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票据法的生命就在于流通,因为流通不但能使票据传统的支付结算功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挥,更是票据信用功能(包括其衍生的融资功能)的根本基础,而票据的信用功能在现代票据法中应该占有更隆重的地位。我国现行的票据法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强调票据的支付结算功能,限缩票据的信用功能。票据法第10条的有因性规定即是典型代表。在支付结算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票据的支付结算功能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重视票据的信用功能,才是票据法现代化的方向。有因性的价值取向是出于维护票据安全,这似乎是出于立法政策的考虑,但任何一门法律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没有一部法是万能法。票据法本质上属于私法范畴,难以也没必要承担过多的行政监管职责,以及刑事上的惩罚职责。3实务中,尽管有该第10条的规定,但该条规定根本无力防止违法行为人采取签订虚假合同等方式继续利用票据诈骗。其存在的必要性令人怀疑。3.解释学上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圆滑的、宽容的、也是无可奈何的解释,与上述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解释和两判决对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的解释异曲同工。这种主张虽然也以否定此类规定的有因性为前提,但从法律渊源上讲,作为票据法中存在的,明确昭示为有因性的条款而不予删除,学理的或是司法的解释恐怕都只是权宜之计。毕竟票据法本身的法律渊源地位高于司法解释,该第10条的票据法条款很容易被人援用做抗辩的根据,从而带来法律适用的混乱。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如此解释,对于这样一个没有指明法律后果的条款,实际上已被弃置而变成了“无用条款”,删除也就是合理的了。4.从与民法的关系而言,票据法的有因性违背了票据法特别法的个性。关于无因性原则,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票据法是通过票据抗辩限制的条款体现的。如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第13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发票人或执票人之前手间所存之事由,对抗执票人。但执票人取得票据出于恶意者,不在此限。”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第17条,以及日本、德国等所有日内瓦法系国家的票据法,也都有相同内容的规定。英美票据法则将相同的内容规定在票据责任部分。我国票据法对此的规定与世界各票据法主体部分是相同的。4即我国票据法第13条第1款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但我国票据法第10条却添加了与世界通行的立法例不同的有因性规定,尽管在第21条第1款、第83条第3款、第88条第1款、第90条第2款中,在汇票和支票的资金关系上也作了有因性的规定,却并未独创(其实也无法独创,因为有因无因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区别于世界通行立法例之外的有因性票据行为规则。反过来,除上述第13条第1款外,我国票据法关于票据上必须记载“无条件支付的委托”(第22条、第85条),“无条件支付的承诺”(第76条),以及背书、保证等票据行为独立于原因关系之外的规定和大量的无因性条款,与其他各票据法的无因性原则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国票据法关于票据行为的设计,总体上是采用无因性原则的,第10条等条款的矛盾性规定,破坏了法律的内部统一。如果票据法真的需要有因性来规制,从立法技术的角度,只要票据法不作无因性的规定,当然适用作为票据法普通法的民法上的有因性原则。票据法既然总体采用无因性设计,其优于普通法的个性,必然是排斥普通法上的有因性原则的。5.从票据法的特性上看,其中之一是技术性,也就是票据法的规范基本是不具道德性的。如果规定票据行为的有因性,实际上是把民法上的道德性规范强加于票据行为。而就票据行为在票据制度中的主导地位而言,无疑是造成了票据法法律特性的改变,这大概不是立法者的初衷。再比如,关于我国票据法第10条第1款,学者们的讨论多集中在“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有因性上,该条款前半段的诚实信用原则规定在票据法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它是作为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原则,也就是原因关系的原则,自应删除。也许有人认为票据行为的当事人也应该是讲求诚实信用的,但票据行为只以票据记载的文义为效力依据,诚实信用对于票据行为而言只具有道德意义,不具备任何法律原则的功能(立法、执法、守法的功能)。把这一原则放入票据法中,不顾票据法特别法上的个性,无论如何是一种误解。6.票据法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国际性。“理论上,商法不是哪一国的法律而是商人的国际习惯”(P.237),而票据法在商法中国际性表现更加突出。票据法是国际上通用程度最高的一部法律(P.30)。从19世纪下半叶的国际票据法统一思潮,到20世纪的几次票据法统一运动,现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票据法已基本上趋于统一。目前国际上票据法虽有日内瓦法系和英美法系并存,不过由于国际贸易的需要,世界各国间的票据制度不可能长期处于过大的分歧中,所以就在两大法系之间也并无根本性的差异,并且两大法系进一步统一的努力也已有了相当的成果。1982年、1986年,联合国国际支票公约草案、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草案相继出台,后者已由各国开放式签字。票据法如此高度的国际统一,动因缘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我国已加入WTO,票据法没理由游离于世界统一原则之外自创规则。7.我国票据法第10条第1款将“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并列,是个简单的文字逻辑错误。一般意义上的交易,并不是法律使用的概念。按辞海的解释,交易,本指物物交换,后为买卖的通称(P.347)。大部分的日本法律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