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谱改变与精神疾病的关系_第1页
心肌酶谱改变与精神疾病的关系_第2页
心肌酶谱改变与精神疾病的关系_第3页
心肌酶谱改变与精神疾病的关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肌酶谱改变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心肌酶谱的检测通常用于临床应用,对某些疾病有高度的特异性,但在心理变化中使用不太普遍。有关于日常生活中心科疾病的详细报告,但研究很少。自从我院开展心肌酶谱的检测以来,我们发现有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心肌酶谱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有明显改变。为了比较深入地研究这一现象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同期入院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分析。1对象和方法1.1血清心肌酶谱检测两组患者均来自于2009年10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相关精神疾病诊断。排除标准:各种肌病、骨骼肌外伤、脑膜炎、脑血管意外、心肌炎、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以及各种重大躯体疾病等,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按照其住院顺序的位次用随机数字法分配到各住院医师床位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入院次日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心肌酶谱,血清CK、CK-MB升高者为研究组,血清CK、CK-MB正常者为对照组。共入组86例患者,研究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为女性。研究组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35.5±8.6)岁,受教育年限(10±2)年,发病时间2~60个月,平均(9±2)个月;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患者,均系女性,年龄14~56岁,平均年龄(36.2±7.4)岁,受教育年限(10±2)年,发病时间2~64个月,平均(11±3)个月,两组在年龄结构、性别、入组标准、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对照两组患者均为同期入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于入院第2天采静脉血测查血清CK、CK-MB,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症状特征、诊断分类进行对照。两组患者根据病情、靶症状、既往药物治疗史采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有明显兴奋躁动、行为冲动控制障碍患者采用氟哌啶醇肌内注射及适当的保护性约束,住院治疗时间最短不能少于3周。量表评定由主治及以上职称的专科医师评定,其BPRS评分一致性r=0.83。对研究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末和第2周末采静脉血测查血清CK、CK-MB值及BPRS量表评定评分。1.2.2可疑,却有价值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1为无症状;2为可疑或很轻;3为轻度;4为中度;5为偏重;6为重度;7为极重,包括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5个分量表,总分值越高症状越明显。1.2.3研究方法和设计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一般情况中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正态性检验显示研究组第1周末CK数据为非正态分布,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足够大,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比较研究组内CK、CK-MB的变化趋势,采用LSD对研究组内不同时点进行两两事后检验,两组次日CK、CK-MB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等级相关方法Spearman相关分析。2结果2.1两组一般资料特征、诊断分类及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组在临床表现方面兴奋躁动,肢体活动频繁,冲动毁物或外出肇事行为明显,而对照组患者则是以行为退缩、活动减少、卧床少动、与社会接触少明显。在症状特征方面研究组有丰富的幻觉及妄想,情绪易兴奋,易激惹,行为增多、杂乱,控制障碍;对照组有幻觉妄想,情感平淡,行为被动退缩,社会功能退化较显著。在诊断分类方面,两组精神分裂症占比例最高,其次研究组躁狂占比例较高(21%),而对照组则抑郁占比例较高(13.3%)。两组在以上三个方面比较差异比较大。2.2两组患者入院次日血清CK、CK-MB比较,研究组明显偏高,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入院次日血清CK、CK-MB与治疗后第1周末比较有明显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治疗第2周末与治疗后第1周末血清CK、CK-MB比较有显著改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PRS总分比较,研究组总分高于对照组(P<0.01),在激活性单项因子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各因子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总分、治疗1周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变(P<0.001),治疗2周与治疗1周评分有明显改变(P<0.01);在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等因子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与治疗1周后比较均有显著改变(P<0.01)。对照组内比较:总分、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BPRS评分,治疗1周与治疗前、治疗2周与治疗1周比较均有明显改变(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1周后、2周后BPRS评分组间比较:总分在治疗1周、治疗2周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激活性因子分治疗1周后有显著差异(P<0.01)。2.4入院前2周血清化学物质与血清ck值的相关性分析将研究组患者BPRS总分、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治疗前后评分与入院次日、治疗1周、治疗2周血清CK值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入院次日BPRS总分、激活性、思维障碍、敌对猜疑与血清CK值有相关性或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入院治疗第1周末BPRS评分总分、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激活性与血清CK值有相关性或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3精神疾病患者血清ck、ck-mb的变化肌酸激酶(CK)有三个亚型,即肌型(CK-MM)、心型(CK-MB)和脑型(CK-BB),CK-BB主要分布于脑内神经元,是一种能量转换酶,当脑部神经元破损时,CK-BB进入脑脊液导致含量升高,因此CK-BB是神经元损伤的一个特异性分子标志,而CK-MM在肌肉组织损伤有明显升高,CK-MB在心肌组织损伤时反应最快,特异性最高,也是最敏感和可靠的诊断依据之一。精神障碍患者引起心肌酶谱的改变机制尚不完全清楚,Gurrera等的研究认为兴奋时交感神经功能活性增强,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上升,血管收缩,局面组织缺血缺氧,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胞膜的通透性增加,CK释放入血。有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CK活性的生物学改变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相互调节作用的结果。鉴于入组病例已排除可致CK增高的其他疾病群,而CK升高的研究组在临床表现方面有明显兴奋躁动,肢体动作频繁,行为冲动特点,在BPRS量表评定中激活性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学方面以情绪激惹、行为多且杂乱、明显冲动控制障碍、BPRS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高,并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临床诊断方面研究组躁狂发作占比例较高(21%∶4.4%),抑郁占比例较低(4.6%∶13.3%)。随着治疗的进行,精神症状特别是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逐步得到控制,研究组血清CK、CK-MB值逐渐接近正常值范围,并且血清CK的改变与BPRS总分和各因子分的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认为精神疾病患者血清CK升高源于患者兴奋躁动、频繁肢体动作、肌内细胞受损引起的,所以血清CK升高并不仅见于精神分裂症,这与前面学者相关研究不尽相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兴奋躁动、肢体动作频繁的患者其动作的强度并不是特别大,也没有明显组织损伤,无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但其血清CK值比正常值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有一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经常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许多生物学方面的症状,如烦渴、饮水多、痰液黏稠、舌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