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说:谈论。③化:融为一体。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

则商也日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水陆草木之花

一老河兵闻之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陈康肃公善射(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答案】(1)B(2)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3)①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②商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赐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4)示例:人成长与他外在环境有关系,我们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如乙文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环境不如意,也应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1)A.前者“更加”,后者“进步,长进”。B.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C.前者助词“的”,后者代词,指讲学家说的话。D.前者“品行高尚的人”,后者“擅长”。(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译为: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此题要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清水。“妖”:妖艳。“处”:在一起。“若”:比得上。(4)在解读时要能从甲乙两文中提取关键性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来阐明观点。观点要明确,理由要有根有据,真实可靠。如乙文可分析“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一句,谈的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人们总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将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家庭中,家长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思想观念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直接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学生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故答案为:⑴B;⑵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⑶①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②商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赐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⑷示例:人成长与他外在环境有关系,我们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如乙文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环境不如意,也应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言之有理即可。【点评】⑴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积累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⑵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⑶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见解。【参考译文】

(一)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二)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注】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③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④尾搐入两股间________(2)对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翻译:(寺僧)在水中找这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就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找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石兽的踪迹。理解:寺僧找石兽,既不了解事物特点,也没有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是凭感觉盲目地寻找,所以找不到。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一个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原理。这两个石兽不是木片,怎么可能被大水冲走呢?”理解:讲学家的笑,包含着对寺僧的嘲笑和轻视,也反映了他骄傲自大、好为人师的特点。C.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翻译:这是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撞击石头形成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对着水的地方冲刷沙子最终形成坑洞。理解:老河兵既考虑了石头和沙的特点,又考虑了沙子、水和石头的相互关系,所以按照他的见解,石兽能被找到。D.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翻译:在下游找石兽,本来就错乱了,在原地找,不是更错乱吗?理解:一个“固”字,表现了老河兵对讲学家固执己见的批判,和“更”字前后呼应,表现了老河兵的见多识广,以及对自己判断的笃定。(3)【甲】文和【乙】文共同表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两文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答案】(1)倒塌;逆;主观(地);大腿(2)D(3)都表现了实践出真知(生活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实践更重要;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考虑问题)的道理。【甲】文中老河兵比讲学家多了生活实践,所以能从石和沙的特点以及水、沙与石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乙】文中牧童很熟悉牛的习性,知道斗牛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所以能看出画中的错误。【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圮”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D项,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为: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固:固然。固然:犹诚然、虽然。(3)【甲】文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乙】文从牧童常年放牛,熟悉了解牛的生活习性进而看出画中的错误等内容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故答案为:⑴倒塌;逆;主观(地);大腿;⑵D;⑶都表现了实践出真知(生活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实践更重要;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考虑问题)的道理。【甲】文中老河兵比讲学家多了生活实践,所以能从石和沙的特点以及水、沙与石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乙】文中牧童很熟悉牛的习性,知道斗牛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所以能看出画中的错误。【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学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结合语句和文章内容即可做出选择;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抚掌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读书人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选自刘开《孟涂文集》)(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真能好学者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理明矣/当窗理云鬓C.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问焉以求一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3)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答案】(1)A(2)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3)这一主张是正确的。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哪怕仅能求得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解析】【分析】(1)A.均为喜欢;B.名词,道理/整理;C.说/认为;D.助词,不译/代词,他们。故选A。(2)该句翻译为“(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据此可知“等于己者”是句子的主语,接着“问焉以资切磋”和“所谓交相问难”是并列关系,为了避免句子太长可以将他们分开来看。故断句为“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3)该题是开放性题目,回答时先明确自己的看法,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主张,喜欢学习的人,不以为问比自己学问低的人为耻,向他们提问是为了求得正确的意见,因此这也是提高自己见解的一种方法。据此作答即可。故答案为:⑴A⑵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⑶这一主张是正确的。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哪怕仅能求得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⑶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附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选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①,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②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③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④,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⑤,六幕⑥相联如胠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沈括)【注】①级:层。②布:铺排。③贻(yí):赠给。④讫(qì):完毕。⑤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的束。弥:紧密。⑥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⑦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⑧履:走,踩踏。(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①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_______③遂反潮流逆上矣

遂:________④患其塔动

患: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②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3)读了【甲】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4)《河中石兽》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于是;担心(2)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②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解析】【分析】(1)本题中,“物理”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事物的道理、规律”;“患”是动词,理解为“担心”“忧虑”。(2)①句中,“啮”本义是“咬”,这里理解为“侵蚀、冲刷”;“为”意思是“形成”;②句中,“故”意思是“所以”,“如此”意思是“这样”。(3)《河中石兽》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记叙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事情,告诉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所以本文从开头到“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都是在叙事,最后一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是作者的议论,这句议论也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所以通过这个议论句就能找到答案。(4)《河中石兽》中,有对老河兵和讲学家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闻之笑曰……”“又笑曰……”;《梵天寺木塔》中,也有对喻皓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皓笑曰……”。《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和讲学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谦虚稳重,一个骄傲自负;《梵天寺木塔》中,“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二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答案为:⑴①倒塌;②事物的道理、规律;③于是;④担心⑵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②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⑷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⑷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了解刻画人物有哪些方法。【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5.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邴①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注]①邴(bǐng):姓。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②恻(cè):心中悲伤。③苟:如果。(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少孤

孤:失去父亲B.一则羡其不孤

羡:羡慕C.二则羡其得学

其:代词,自己D.师恻然曰

然:……的样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答案】(1)C(2)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3)示例: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解释不正确,其:代词,他。(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苟:如果,要是。资:费用。(3)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应该学习邴原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故答案为:⑴

C;⑵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⑶示例: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

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6.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加下划线字。尝:________

唯:________(2)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树长在马路边却有这么多小孩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B.树长在马路边却结了这么多果子,这一定是受了李家的苦。C.树在说边上有很多儿子,这一定是李子很苦。D.树长在路边却结了这么果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3)有人说这个七岁小儿王戎真是个气度非凡、淡定又聪慧的孩子,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曾经;只有(2)D(3)是的,首先他很淡定,别的孩子争着摘果子他不去,其次他也很聪明,能从路边果子没人摘,得出果子不好吃的结论.【解析】【分析】(1)“尝”,古今异义,今义为“品尝”,古义为“曾经”;“唯”,本义即为“只有”。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重点词语有:“道”的意思马路;“子”的意思是果实,果子,李子;“苦”的意思是苦涩;“李”的意思是李子。故选D。(3)本题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即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写出王戎的气度非凡、淡定;“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写出王戎的聪慧。回答时,先表明观点,再结合文章写出理由。故答案为:⑴曾经;只有;⑵B⑶是的,首先他很淡定,别的孩子争着摘果子他不去,其次他也很聪明,能从路边果子没人摘,得出果子不好吃的结论.【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要正确理解。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判断正误。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分析,阐述时要表明观点,要说理由。【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却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人,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遗之。(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②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③以钱覆其口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翁曰:“无他,但手熟尔。”②康肃笑而遣之。(3)下面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陈康肃自信,卖油翁自大。B.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的技术高超。C.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的道理。【答案】(1)擅长;离开;盖(2)①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②康肃笑着把他送走了。(3)A【解析】【分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1)本题注意识记“善(擅长)、去(离开)、覆(盖)”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但”,只;“尔”,罢了;“遣”,打发。(3)A项,由“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可知陈尧咨自大;由“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自信。故A项说法有误。故答案为:⑴擅长;离开;盖;⑵①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②康肃笑着把他送走了;⑶A。【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出选择。【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8.文言文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①,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②见黜③,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选自《明史·列传》)【注释】①饶鲁:南宋著名理学家。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②伉直:正直、刚直。③黜,降职或罢免,这里指落第。(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2)解释下列句中加词语的意思。①后从父之浮梁(________

)

②志益笃(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4)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2)去,到……去;专一,坚定(3)①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4)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克宽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之”做动词用,去,到……去。(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乃:于是,就。句读:断句。专勤:刻苦专心的程度。异:不同。凡儿:一般的儿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4)

【甲】文根据“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吕蒙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乙】文根据“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可知汪克宽

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由此可知读书的方法很多种,我们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读书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故答案为:⑴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⑵去,到……去;专一,坚定⑶①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⑷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③谦词:下官、窃、寡人等;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等;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⑵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⑶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所获启示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答案。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9.文言文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①,望之如偃蹇②老儒。

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④,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迂缓:迂腐迟缓。②惬赛:高耸,引申傲慢。③针黹(zhǐ):针线活。④昏聩僻谬:糊里糊涂,怪癖荒谬。(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老河兵闻之”的“闻”与成语“闻风丧胆”的“闻”意思想同。B.“适在枯水井前”中的“适”与成语“适可而止”的“适”意思不同。C.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过了十多年,未被河水冲到下游,反而到了上游数里外处。D.傅显知书达理,他看到小孩子有险情,急忙去找小孩子的父亲,小孩子才平安无事。(3)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揣摩人物心理。(任选一句作答)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4)读了【甲】、【乙】两文,你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感悟。【答案】(1)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2)D(3)示例一:①讲学家的“笑”是嘲笑的意思,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表现了他的自以为是(或:自恃博才、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恃清高而轻视他人)。示例二:②“大骇”“奔”写出了魏三得知孩子可能遇险时的大惊失色急忙跑回家的心理。(4)示例一: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白了道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若是死读书不懂变通,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那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如【甲】文中的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于事无补;【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示例二:【甲】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我悟出这样的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从中我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学以致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合理即可)【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有的人指指示(魏三)所在的地方,(就)又迈着优雅的步履前往。等见到魏三,(傅显)喘息半天。。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2)ABC叙述正确。D从“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可知魏三的小孩子已经掉到井里了。故“小孩子才平安无事

”的说法不正确。(3)结合语境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

讲学家听说寺僧顺流求石兽,认为他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他认为应该在原地更深的地方求石兽,但事实证明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此讲学家的“笑”是嘲笑的意思,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表现了他的自以为是。②结合语境分析,当魏三听傅显说自己的孩子嬉戏井旁,与井相距三五尺,知道可能会有噩耗发生,因此心里非常的恐惧,

因此“大骇”“奔”写出了魏三得知孩子可能遇险时的大惊失色急忙跑回家的心理。(4)能结合原文内容及实际生活分析获得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如:【甲】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我悟出这样的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从中我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学以致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

故答案为:⑴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⑵D⑶示例一:①讲学家的“笑”是嘲笑的意思,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表现了他的自以为是(或:自恃博才、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恃清高而轻视他人)。示例二:②“大骇”“奔”写出了魏三得知孩子可能遇险时的大惊失色急忙跑回家的心理。⑷示例一: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白了道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若是死读书不懂变通,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那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如【甲】文中的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于事无补;【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示例二:【甲】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我悟出这样的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从中我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学以致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合理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上下文内容,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10.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选自《归田录》卷一)【乙】三上欧阳修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欧阳文忠公文集》)(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①亦笃学如此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④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①【甲】文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②【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答案】(1)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2)B(3)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特别的嗜好。(4)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什么古今异义词,如“亦笃学如此”:也是如此认真的地学习。“笃”:认真的。再如“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酌:斟酒,这里指倒油。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选B项。都是“只,只是”之意。A项,尔:语气词,无意义/你。C项,以:凭借/相当于“而”,表修饰。D项,自己/由。(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是。“颔”:点头。“噬好”:嗜好。(4)①卖油翁的言行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不断练习、不断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卖油翁的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耳”,看似轻松,其实包涵着大智慧。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钻研才能获得,此所谓:“业精于勤”。年青人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②要分析好“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等句。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学习惜时如金,刻苦攻读,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故答案为:⑴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⑵

B⑶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特别的嗜好。⑷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学生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学生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