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行从寒痰头痛论治阵发性左侧头痛_第1页
彭正行从寒痰头痛论治阵发性左侧头痛_第2页
彭正行从寒痰头痛论治阵发性左侧头痛_第3页
彭正行从寒痰头痛论治阵发性左侧头痛_第4页
彭正行从寒痰头痛论治阵发性左侧头痛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彭正行从寒痰头痛论治阵发性左侧头痛

医生的临床证据总是公平,公平中有奇迹,圆中有奇迹。彭老先生临证多年,擅审证求因,掌握病机,故常以平常之方药,治愈疑难重症,亦每用奇方,顿起积年之疴。此载数则验案,冀读者能从中受到裨益。从寒痰中气补泻加气患者,男,42岁。1974年10月28日因头痛6年来诊。自述于14年前右踝关节肿大酸痛,受冷后肿痛更甚。从1986年3月始,出现阵发性左侧头痛,曾在成都某医院诊为“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屡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近几年来,疼痛逐渐由左侧蔓延到整个头部,轻轻敲打或热熨可暂时缓解,稍触风冷,疼痛复作。虽系炎夏,亦需头巾重重包裹,不得须臾揭去。平时常有眩晕、肢倦乏力、形寒怯冷、多梦易醒、鼻塞不闻香臭、口淡无味等症。察其面色晦暗淡黄,右踝关节肿大变形,舌紫黯、苔白而滑,脉象沉弦,右大于左。前医曾断为肾阳亏虚,投以温补之剂而未效。此病系由外感寒湿,留滞经脉,日久不去,聚而为痰,随气升降所致。故从寒痰头痛论治,以散寒祛痰之青州白丸子煎服。方用:白附子12g,制南星12g,制川乌15g,法半夏15g。服6剂。11月12日复诊,头痛大减,夜卧揭去头巾,其痛未作,踝痛减轻,鼻可辨香臭。病有好转,嘱前方再服3剂。11月15日再诊,头痛消失,睡眠及食欲恢复正常。惟踝关节变形如故,但已不痛。改用星附二陈汤加薏仁调服,巩固疗效。1975年6月随访,病未复发,已能胜任重体力劳动。该病者头部冷痛,踝关节肿痛变形,经年不愈,且有形寒肢冷,类似肾阳亏虚之象。但投以温补之剂不效,病程虽久而形体未显大衰,实非阳虚之证,乃寒痰留滞经隧,清阳不升,浊阴反而上逆,闭阻经脉,形成寒痰头痛。寒痰上下走注,上冒清阳则头痛眩晕,下注足胫则踝骨冷痛。得温熨叩击,阳气暂通,其痛稍缓;痰饮复聚,疼痛再作。痰饮阻隔,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则手足厥冷。肺脾之气失于升降,则鼻塞不利。中下二焦阳气不足,则见肢倦乏力,卧不得安。病邪久留,根深蒂固,决非一般散寒祛痰之药所能奏效,故选用《局方》青州白丸子。此方药虽不多,但力量峻猛。其中川乌与半夏同用,取其相反之性,直达病所,因此收到理想的效果。若非寒痰痼疾,不得轻率妄用,以免发生事故。后用星附二陈汤,既除其经隧中未净之痰,又调理脾胃,杜绝生痰之源。阳和汤、通阳、汤两感患者,女,63岁。因全身畏寒、胸腹灼热6年就诊。自述1970年始畏寒怯冷,冬日需重衣厚被,闭户塞牖,向火取暖;夏日戴棉帽再围头巾,脚穿长袜,身着绒衣,避风独处。身虽畏寒,胸腹却灼热如火燎,恣食冷饮冰块,否则口燥咽痛,鼻塞不利,呼吸闷塞。起病以来,即觉纳呆气短,四肢厥逆,口唇发紫,项背强痛。历经省市医院检查,疑为“风心病”、“高血压”、“脉管炎”。屡用中西药治疗不效。于1976年7月26日,由亲友介绍,专程来诊治。察其舌质正常、苔厚略腻,脉沉滑。据脉症分析,属寒饮留伏经隧,阻遏阳气外达,成为外寒内热之伏饮,故以阳和汤祛寒痰而通阳。方用:麻黄3g,桂枝10g,白芥子10g,熟地12g,鹿角霜30g,炮姜5g。将方带回,旁人见是治阴疽之阳和汤,劝其不宜轻用。但家属虑其久治不效,此方特异,不妨小量试服,以观病情变化。初饮一小杯,无任何不适。再服一大杯,便觉口燥咽痛、身寒等症减轻。于是守服6剂,各症消失。此证外寒内热达6年之久,屡治不效,又无其他恶候,故以怪病多痰考虑。以寒饮阻滞经脉,留伏经隧,郁遏营卫之气,不得敷布外达、营灌全身,迫使气血内郁,故见外寒内热之证。徒用苦寒清里,外寒反甚,愈使营卫郁滞,水津不布,聚而生痰,加重病情;若用辛温散寒,则胸腹灼热,不得下咽。故在通阳清里相互妨碍之际,选用通阳祛痰之法,使痰饮下行,营卫畅通。阳和汤虽是治阴疽专方,其主要功用在于温经散寒、涤饮通阳,与本证相宜。故服药6剂,一切寒热症状消失。郁病论治,清郁湿化患者,女,62岁。自述因小孙失足落水溺死、儿媳交谪不快,不食不饥,卧床饮泣2天之后,出现右胸痞闷,时有热气上冲,咽干口燥,舌强痛,左侧起一小结。第4天即往当地医院诊治。诊为口腔炎症,服“消炎药”病反加重。舌上小结逐日长大,扪之略硬,舌强不灵,有时掣痛,痛引耳中、眼及前额,身倦乏力,心烦易怒。情志苦恼时,诸症加重。经内、外、五官等科检查,诊为“舌癌”。因不宜手术,劝服中药。于1976年5月18日来诊。病者极度悲观,自认去死不远。面色淡黄,语声低微,舌红苔黄厚腻,脉弦缓,舌左侧肿块约1.5cm×1cm×1cm,质硬而痛,将舌挤压,向右歪斜。据病因及脉症分析,证属气郁湿滞,治当行气开郁、疏肝理脾。选用越鞠丸加减:香附12g,薏米12g,淡竹叶12g,麦冬12g,藿香12g,川芎6g,黄连6g,山栀子10g,法半夏10g,乌梅10g,建曲15g,麦芽24g。5月22日复诊,服药4剂,舌上肿块缩小,余症显著减轻。惟舌苔、脉象仍旧。病虽有好转,但湿郁气结,尚未完全解除,嘱守服原方。至11剂,诸症消失,肿块减少一半。考虑年老病久,气血亏虚,治宜补益气血,佐以健脾渗湿。方用:党参12g,枸杞12g,刺蒺藜12g,茯苓12g,黄芪24g,当归6g,自芍10g,小茴香10g,薏仁10g,大枣15g。8月19日因手腕“腱鞘囊肿”来诊,云其服上方10剂余,病愈药停,无任何不适。察其舌上肿块消失,未见痕迹。舌上肿块,发展迅速,当属恶候。究其起病原因,为情志忧郁所致。故以郁病论治,用丹溪越鞠丸加减。郁解之后,即宗《内经》“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之旨,结合年老气血虚衰的特点,改用补益气血、健脾除湿之法,以扶正祛邪收功。可见治疑难证,必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常可收效。清血亏虚,清气上逆患者,女,30岁。因晕厥3年余,加重9个月来诊。自述于1974年秋患“钩端螺旋体病”后,血红蛋白降至8.9%。从1975年1月起,经常眩晕,头脑空痛,神志恍惚,胸闷,心烦易怒,情绪苦闷不解,多梦易醒,畏寒怯冷,重被不温,腰酸痛。不思食,偶吃油腻和水果,大便即溏泻。小便余沥不尽,夜尿频繁而量多。月经量少,血色淡白,两天即净。小腹清冷,绞痛,甚则口唇青紫,月经来则腹痛缓解。每遇嘈杂和生气之后,气短不续,心慌悬悸难忍,头目眩晕,天旋地转,瞬息之间昏仆倒地,全身振栗。轻则神志清醒,但不能言;重则不省人事。注射“镇静剂”10分钟左右便可苏醒。惟项强,腰脊坠胀疼痛,手足麻木厥冷,约1个月或1周发作1次。近9个月来,病情加重,几乎每日晕倒,不能坚持工作,甚至生活亦难自理,病休已达9个月。先后经省市9所医院多方检查,未得出结论。多诊为“神经官能症”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屡药不效。1978年9月18日来诊时前症俱在,察其面色暗黄,情绪悲观,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缓,两尺尤弱。根据上述病情,认为病久精血亏虚,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清气下陷,浊气上逆,成为“气厥”。治当补益脾肾,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固肾之药:党参12g,白芍12g,菟丝子12g,茯苓12g,炒白术10g,陈皮10g,柴胡10g,黄芪24g,当归6g,升麻6g,甘草3g,杜仲15g。9月25日复诊,服药6剂,睡眠好转,症状减轻,惟食欲较差。原方去升、柴,防其过升;加藿香、砂仁各10g,宽中和胃;补骨脂12g,增强温肾之力。9月28日再诊,服上方2剂,腰痛好转,睡眠及食欲俱有增加。上方去藿香、陈皮、甘草再服。10月5日4诊,上方已服6剂,近1个月来晕厥未发生。仍按前法,药味略为调整:党参12g,熟地12g,枸杞12g,熟附片12g,茯苓12g,补骨脂12g,白芍12g,菟丝子12g,杜仲12g,黄芪24g,山药18g,大枣15g,当归6g。1974年1月24日,乘出差之便再次来诊云:上方守服40剂余,头痛胸闷及腰痛消失,月经量增多,已经坚持全天工作,偶觉头昏食少。察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尺仍弱。病势虽有好转,气血尚未恢复正常。仿郑钦安当归补血汤予之,以养血调肝,益气和中。服药3剂,食欲正常,继用填补精血、温养奇经之法。处方:党参18g,当归身10g,黄芪30g,熟附片15g,白芍15g,枸杞15g,补骨脂12g,菟丝子12g,桑螵蛸12g。用猪胫骨1500g合药炖服,3天1剂,日服鹿茸粉1.5g,红参末1g,以20天为1个疗程。2月15日来诊云:因经济条件限制,上药仅炖服2剂,服鹿茸10g、红参5g,自觉睡眠、精神大有好转,白带减少。后以常服方药,带回煎服:党参18g,山药18g,黄芪30g,补骨脂12g,菟丝子12g,桑螵蛸10g,当归10g,熟地10g,熟附片15g,大枣24g。11月2日来信告知,服上方40剂余,各症消失,坚持全班工作。张景岳云:“《伤寒》之厥,辨在邪气,故寒厥宜温,热厥可攻也;《内经》之厥,重在元气,故热厥当补阴,寒厥当补阳也。二者之治,不可不察。”张氏之论,言简意赅,抓住了治厥之关键。后世医家扩大了厥证范围,有从病因而论者,有根据症状命名者。临床上则以气、血、痰、食、蛔、秽等厥较为常见。此病起于“钩端螺旋体病”,伤损气血之后,中气未复,食少运迟,气血生化不足,营卫空虚,因而内不能营灌五脏六腑,外不得温养四肢百骸,出现一派血气亏虚、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症。肝失精血滋养,相火易动,故心烦易怒。怒则气逆,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致使心神不宁,心主不明,因此气短不续、心中悬悸、怔忡、头目晕眩、突然倒仆等症随之发作。此证根据所现舌脉及症状,证明气血亏虚是其本,本虚不复,故经年不愈。治疗时总不离乎培补气血、填补肾精。先以补中益气汤加益肾之品,扶中安肾。待中气恢复、食欲增加之后,则重用填精益肾之品。故于方中加入参、茸、猪骨髓,取血肉有情之物,补益精血之力强,收效亦捷。见病为因,见目标患者,男,28岁。因反复腹泻目暗就诊。自述于1965年秋,因食生冷,突然泄泻腹痛,里急后重,滞下脓血,经治好转,不愿服药而停治。后饮食稍有不慎,即腹痛大便溏泻,带有白涎。检查大便发现少许脓细胞和红细胞,服黄连素、痢特灵等药,痛泻好转。自恃身体强壮,不愿继续治疗。以后腹痛便溏休作无常。1973年夏,自觉左眼视物出现圆形阴影,昏蒙不清。1个月之内视力由1.5降至0.1。至某军队医院检查,诊为“中心性复视”出院。1975年7月,腹泻再作,服药2个月,病无好转,请假返成都来我院诊治。检查视力0.6,诊断同前。10月5日即到成都某军队医院住院医治,给服“养阴清热,活血祛瘀”中药半月,食欲更减,腹痛加剧,腹泻每日>4次,并感身软乏力,行动艰难,视物愈模糊。10月20日,某医嘱来我处会诊。察其左目外无异常,面色淡黄,苔白,脉沉缓。综观脉症,认为系腹泻日久,脾胃气阴两伤,气血生化不足,肝失血养,因而目暗不明。酸甘化阴与辛甘化阳之法合用,仿人参乌梅汤:党参15g,莲子15g,山药15g,乌梅12g,木瓜12g,炮姜12g,白芍12g,生地10g,甘草6g,黄连3g,牡蛎30g。服药4剂,腹痛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虑其病久反复,嘱前方守服10剂,视物渐觉清楚。以后每次复诊,均根据病情,在上方中仅加减一二味。如食少脘胀,去山药、甘草,加山楂、建曲、鸡内金,以运脾和中;夜寐多梦加珍珠母、制首乌调肝养血;口渴舌赤去炮姜,加麦冬、石斛,益胃生津;头痛目胀,加石决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