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学案设计_第1页
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学案设计_第2页
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学案设计_第3页
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学案设计_第4页
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学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学案设计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生平]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咐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作品]诗文《踪迹》,散文《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诗论《诗言志辨》,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评价]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2.背景解读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夯实基础1.音形识记(1)读准字音①煤屑(xiè) ②袅娜(niǎonuó)③霎时(shà) ④宛然(wǎn)⑤斑驳(bānbó) ⑥幽僻(pì)⑦酣眠(hān) ⑧敛裾(jū)⑨蓊蓊郁郁(wěng)(2)辨明字形①eq\b\lc\{\rc\(\a\vs4\al\co1(点zhuì(缀),chuò(辍)学,duō(掇)拾) ②eq\b\lc\{\rc\(\a\vs4\al\co1(diàn(惦)记,diān(掂)量,diǎn(踮)脚)③eq\b\lc\{\rc\(\a\vs4\al\co1(liǎn(敛)财,入liàn(殓))④eq\b\lc\{\rc\(\a\vs4\al\co1(qiào(峭)楞楞,qiào(俏)生生)2.词语辨析(1)斑驳·斑斓[辨词]斑驳:形容色彩纷杂。斑斓:指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二者区别:“斑斓”是色彩错杂灿烂,多指鲜艳颜色的花衣服,艳丽的羽毛兽皮等,它可搭配成“五彩斑斓”“斑斓色彩”;“斑驳”着重指颜色花纹相杂,一般指一种颜色杂有别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花花搭搭,如树影、布满渍痕的墙壁等,它可搭配成“斑驳的黑影”“斑驳的旧画”等。[选词]滨江路两岸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各色景观灯流光溢彩、五彩_斑斓_,而信江桥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_斑驳_的倒影,也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2)羞涩·羞赧[辨词]都有“害羞”的意思。羞涩:指难为情,神态不自然,一般形容神情举止;羞赧:指因害臊而红了脸的样子,强调面部神情的变化。[选词]①9时35分,天如黄昏,阳光淡而无力,_羞涩_的太阳几乎把全身躲藏了起来,犹如初一初二时的新月。②夕阳西下,曲水亭街、起凤桥这些名字里就透出淡淡古韵的老街巷更像一位_羞赧_的少女,面染酡红,静静地闲坐于深闺之中。(3)宁静·安静[辨词]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但二者适用范围不同:“安静”多用于环境;“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选词]江南水乡古镇的环境很_安静_,这里的人们过着_宁静_的生活。(4)幽僻·偏僻[辨词]幽僻:指幽静、偏僻,侧重于环境幽静,少有人来;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于地点的偏远。[选词]退休后,老人来到位置_偏僻_的老家,尽管这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自从住进这条_幽僻_的小巷,他就感受到一种在喧嚣城市中难以觅得的清静,内心无比惬意。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1)由于天气转冷,最近一段时间,感冒患者比较多,就连年富力强的青年男女也变得没精打采。(√)解释:_没精打采:形容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使用正确。_(2)如今,漫步城市的每个角落,亭亭玉立的高楼,宽敞笔直的大道,商贾云集的市场,生活越来越便捷了。(×)解释:_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句中用来修饰“高楼”,用错对象。_(3)入夏,蓊蓊郁郁的青枝绿叶遮盖了地表那些凹陷、残缺部分,连裸露的岩石也披上由青藤和绿苔连缀起来的夏装。(√)解释:_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使用正确。_(4)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也变得隐隐约约了,加上信仰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解释:_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使用正确。1.《西洲曲》《西洲曲》表现的是一个女子四季相思的感情。冬春之际,“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夏天,因思念之情无法排解,只好“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秋冬之际,“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最后,只能祈求“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此女子的思念和等待,寄物抒情,托物言志,表现了内心缠绵悱恻、苦苦等待而不得的哀婉之情。2.通感通感也叫移觉,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你的歌声真甜啊”中的“甜”字,本来是味觉用词,在这里却应用到听觉上,以味觉来写听觉。这个“甜”字细腻、生动地表现了歌声的柔美、动人,比“好听”“悦耳”更有味道。3.“朱自清”名字的由来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被绷紧,性缓者佩弦以自警。4.莲——荷花莲,又名荷花、芙蓉、芙蕖(qú)、藕花、水芙蓉、水宫仙子等,未开的花蕾称菡萏(hàndàn)。莲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君子花”。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出现了关于莲的描述。后来,“莲”的意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古典诗歌中,被赋予美人、爱情、祥瑞、高洁人格、佛心佛性等象征意义,莲花图案和莲花节也成了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务活动一整体把握,理清结构思考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结合背景分析原因。明确:作用: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是文眼句。原因: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又看不到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思考2: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莲旧俗思考3: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以表格的方式梳理关键词、句,并作分析。明确:以行踪与情感为线索行踪(明线)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情感(暗线)家中乘凉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思静走向荷塘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求静赏析荷、月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得静离开荷塘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静忽忆采莲①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②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得静→出静又忆《西洲曲》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得静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难静任务活动二抓住意象,品画面美思考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确: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三个叠词的运用,把叶子的整体状态,个体形态描写出来了。“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形容荷叶下面的荷茎形体挺拔修长。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形容荷叶的舒展,具有动态美。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确:写荷花,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娇美。“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神态,前者状其饱绽盛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写荷花的色彩,状其洁白。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明确:写荷香,运用比喻和通感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歌声,二者都是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④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明确:写月光。光,是抽象虚幻的难写之景,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没有遮拦,一泻无余,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表明这是荷塘荷叶上的雾,“浮”表现雾飘渺轻柔,“薄薄”与下文“轻纱”照应。“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荷叶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纯白,一例的失却它的本色,变成了乳白色,这正是隔雾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朦朦胧胧。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明确:这里写月影,通过月影写月色。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正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是寓美于丑,化丑为美。月色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多姿多彩的。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明确:这是总写月光和月影。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美感。⑦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明确: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⑧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明确:写蝉声和蛙声。这一句的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却没有了自由。露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个恰恰冲淡了第四、五段淡淡的喜悦。知识补充: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例如:同学们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任务活动三锤炼语言,曲径探幽活动:分析语段,欣赏炼字之美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明确: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②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明确:画:倩影本是倒影,用“画”赋予动作,仿佛双手在展纸上尽情挥毫。“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③叠词妙用(韵律上的美感,表现力的富有)明确:“田田”见出荷叶的密度,“层层”见出深度,“曲曲折折”见出广度,“蓊蓊郁郁”写出树木之多,加强夜色的浓度。④数量词妙用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明确:用精准的数量词,描摹出景物的典型情态,同时,不同景物在空间上的简约组合,更加增添了一种缥缈、幽静的美好风韵。任务活动四分析特色,学以致用活动1:欣赏段落铺排之美思考1:第四段怎样写月下荷塘的?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写景方式有何特点?明确:第四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写景方式:定点观察。写景顺序是: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思考2:第五段是如何描绘荷塘上的月色的?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明确:第五段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先写看到的月光再写自己的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相生。活动2:欣赏修辞之美比喻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确:叶子——舞女的裙形状相似,都是圆的。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象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写出了荷叶高而圆的风姿。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明确:荷波——闪电突出快速。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明确:月光——流水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明确: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以及月光下叶子与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⑤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确:(博喻)白花——明珠、星星、美人。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晶莹剔透、皎洁明亮、一尘不染。拟人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明确:白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将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比作不胜娇羞的女子,给人羞答答的感觉。②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明确:荷韵:脉脉的流水,拟人,沉默而深情。风致:写出了叶子美丽的姿态。通感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明确:荷香:运用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追问: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明确: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是嗅觉向听觉的转化。把“清香”比喻成“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②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明确: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追问:月光与月影与名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明确: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悠扬、优美相同,将光与影的黑白块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也是化静为动,由视觉向听觉转移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活动3:分析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明确:①手法灵活多样,善用修辞。如: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②语言新颖,用词精准传神。如:动词和量词等。③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文章通过游踪的转换,以景物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变化。④运用叠词,节奏鲜明。如: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等。任务活动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活动:阅读并思考看莲杨莹(1)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在夜雾里。今日恰逢其时,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一路上听得到那花开的声音。非专程去看莲,也未想到会遇到莲,临时去参加一个会,中午休会,意外地听说我们被安排在一个荷塘旁就餐。(2)常常,想见的人会偶遇在某个地方,这样的邂逅便带来如看莲般的喜悦。今天随意地走近了莲,莲花在湖面上轻轻地裂开,久违了的莲,总能令人心动,这内心的喜悦,又似意外地走近了一位想念已久的人。(3)荷塘边总是一种令人晕眩的燥热,蝉鸣此起彼伏,柳枝一动不动,一股燥热往上冒,心底的烦恼再次无限地蔓延开来。这个季节里,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那么多的日子里,是什么使我满怀忧伤,又满怀希望呢?那些烦恼,如莲,是切肤的,是温暖的,又是不可言说的,那苦痛是属于自己的,是与出身连在一起的。(4)心烦时喝茶,心静许多,那么,心烦时看莲呢?也许与喝茶同感。最安静地度过余生的地方该是温暖的,什么回忆也打扰不了的。(5)湖面骄阳当头,莲,勇敢地展示着自己的美,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静心观荷,无需任何语言。(6)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在湖面上生出一片莲花之前,是一池污水,而花败时污水还是污水,所以,有的人就只看得见污水,就只看见了污水,看不到大美,便只有把看见的污水反复地传说,而污水,是骂不干净的。(7)常常,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同行者,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是人的一种无奈。生活中常常忽然间就撞见了你不想见的人,为了和谐,你必须忍耐着。(8)而那“大美”,美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所以,人们才记得,才惦记。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孤独着,等待着莲花一次次开放。每个夏天的花朵,都是寂寞的。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没有孤独感的人,应该是可耻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怜的。(9)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烈日下,阳光一动不动地照在湖面的荷叶上。耀眼的一点,一点,形成一片,那绿泛着白光,令人晕眩,蝉鸣给空气带不来一丝波动,有几分印象派的味道。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10)我感觉不到风,风都来自远方,我因此而失望。(11)一旁的凉棚给荷塘添了不少味道。远方一位友人打来电话,我走到凉棚里去接听,一边听一边看着那池塘里的莲,眯起眼睛想这位纯净的友人,似乎坚忍静处一隅的莲,他的坦然却也令我联想到苟且处世的“活命哲学”来,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驱使。(12)我尝试着不说话,看那些叶子。就这样默默感受着莲,无法躲避地触碰到了灵魂。心,高出那池浑水,高出天,那天然的魂灵无法将自己的心融入世俗的浑浊之中。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是高尚的。走近一朵静静盛开的莲花,记下它在这一刻里的姿态,它似乎在说:我就是在这样的污水里生长着,我就是这样安心苟且地咀嚼着属于我的这份孤独,直到你的到来。读荷吴长忠世人皆爱荷,叹其美艳,赞其高洁。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我感觉荷花——也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圣和美无疑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感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在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对应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曰核心价值。正如哲学之对应真,道德伦理学之对应善,法律之对应安,体育之对应力,圣和美则分别是信仰与艺术的核心概念。这个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则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引起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之趋于力的极限的赞叹,也能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价值“力”至核心价值“美”的渡溢。其另一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千百年来,面对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体,没有人想过触摸或占有,她在人们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觉,因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种近乎神圣的自信,这是由核心价值“美”至核心价值“圣”的升华。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自然造化之精华。若自然界亦有核心价值体系,我相信“花”应居于体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顶层。然因四时花卉生长特征、自然品性之差异,给予欣赏主体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欣赏主体亦有千差万别,作为同一个体的欣赏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精华集于一身,纵情恣肆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此花中三品,可赞可叹。然而细品其生命过程,止于在自然形态之美艳中展示其节其气,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节而出,在纤尘不染的绿叶间绽放,在暖暖夏晖中凋谢,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在转瞬间开放,为夏晨染一片亮丽;又在转瞬间逝去,为午后添一层静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却从未见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选择人们不经意时归去。那不知什么时候洒落在荷叶上的花瓣,却片片鲜嫩,似从清水中绽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残荷,却依然在惠风中、在清水上、在绿叶间摇曳着,绽放着妩媚。此时,我为荷的美艳而炫目,为荷的神圣而感动。人生之匆匆犹荷花之来去。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样,在归来归去间这么幽寂这么静美呢?荷花以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纯美至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勠力前行。思考:这两篇文章和《荷塘月色》都写到了荷(莲)塘,都写到了荷(莲),但在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这三篇文章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明确:(1)同:三者都表达了对于荷(莲)花的喜爱,享受荷(莲)花给人视觉和心灵带来的审美感受。(2)异:①《看莲》更多地表现了对孤独的坚持、对人生的思考,在喜悦中有种平和的达观;②《荷塘月色》更多地表现了对孤独的寻求、对人生的暂时逃避,在喜悦中有种淡淡的哀愁;③《读荷》主要表达作者对荷的崇敬与赞美、对人生的感悟,有一种激昂之情。1.课内素材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是努力的超然。只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世界”,来安慰自己的心灵。《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适用话题】“给心灵一片空间”“超然的态度”“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民族精神”等。2.课外素材在日本留学时,郁达夫就很佩服胡适。回国后,他参加外交官考试,结果败北;之后,意欲拜访胡适,又无果。心高气傲的郁达夫激发了献身新文学的雄心壮志。没多久,他发表《夕阳楼日记》,说胡适“跟了外国的新人物,跑来跑去跑几次,把他们几个外国人的粗浅的演说,糊糊涂涂地翻译,便算新思想家了”。这样,郁达夫将胡适引入笔战。过后,他又写了历史小说《采石矶》,以愤世嫉俗、郁郁不得志的清中叶诗人黄仲则寄托自己的郁愤,而那个考据权威戴东原则暗指胡适。小说中的黄仲则谈起戴东原,愤愤地说:“即使我再妒忌人家的大名,我的心地,却比他们的大言欺世、排斥异己,光明得多哩!我究竟不在陷害人家,不在卑污苟贱地迎合世人。”这正是郁达夫想对胡适说的话。胡适疲于应付这类意气之争,主动写信给郁达夫,希望化干戈为玉帛。郁达夫接到“息战书”后,为自己的狂妄惭愧,立马言辞诚恳地复信,一场论争画上句号。【适用话题】“人生格局”“坦诚相待”“认知与态度”等。人物速写爱读琅嬛万卷书“十三问字子云居,初读琅嬛异域书”,琅嬛,神话传说中天帝藏书的地方,后泛指珍藏书籍之所在。郁达夫性喜读书,小小年纪就阅读了大量的唐宋诗文及明清小说,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酒冷频温为对书”,郁达夫读书很刻苦,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因而他的阅读速度达到惊人的地步。他在日本留学的头四年中,共计读了俄、德、日、英、法等外国小说近千册,平均每月20部,郭沫若对他甚为佩服:“在我们的朋友中没有谁比他读得更丰富的。”郁达夫阅读范围很广,只要兴趣投合,无论中国的或外国的,也无论是名著或者是一般的作品,无不在他的涉猎范围,除了读文学作品,他也阅读与文学相关的史学、经济学和信仰典籍,他钻研过《禅仪》《般若经》等佛教经典。郁达夫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曾说过:读书读得多,果然是越多越好,但须有系统,不可乱读。其意思是要注意处理好“专”和“博”的问题。由于郁达夫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故而在他写作时,就能调动各种知识为其所用,做到左右逢源,笔底生花。1935年有报社向郁达夫问及“怎样消夏”这个问题时,他即著文《唯有读书好》作答,可见他真是一位嗜书成癖的文学家。在新文学各式体裁的创作上,如小说、散文、杂文、日记等,他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学以致用锤炼语言《荷塘月色》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把“白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光和影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还有的词,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200字左右,注意锤炼语言。【示例】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着华丽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聚焦高考分析概括形象考点链接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记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荷塘月色》景物描写体现出一种和谐美,赏析作者如何把“杂多”的审美因素“统一”起来,构成一幅美妙和谐的荷塘月色图。命题示范题干要求审题重点(全国甲卷)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全国Ⅱ卷)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浙江卷)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江苏卷)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天津卷)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题干中有“特点”“品格”“形象”等关键词,有“分析”“概括”等能力要求真题试卷在线(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少男刘庆邦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的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声不吭,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