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如图是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结合此图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会影响①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空间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2.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注入试管中,放置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取样4次,每次取样时均将培养液摇匀。然后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样品1mm3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个)pH112103.728205.4312104.8410005.0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1、3B.取样品时摇匀培养液的目的是使酵母菌与氧气充分接触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D.在该实验条件下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为1.21×107个3.建设绿色“一路一带”,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成活率,常常需要对沙柳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沙柳的正常生长除依赖植物激素的调节外,同时还受环境影响B.摘除一定量的成熟叶片的目的是减少蒸腾作用散失水分C.上述过程去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而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特点D.掐尖留芽可使侧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根尖、促进根生长,从而提高沙柳的成活率4.DNA分子的双链结构中,排列在外侧、组成基本骨架的成分是()A.脱氧核糖和碱基 B.脱氧核糖和磷酸C.全是碱基 D.全是脱氧核糖5.21世纪初,持续不懈的生态治理使毛乌素沙漠600多万亩流沙“止步”生绿。特别是历史上饱受风沙侵害的陕北榆林市,如今已建设成为“塞上绿洲”。对于毛乌素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不断减少C.生态系统结构越来越复杂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规格为16中格(400小格,0.1mm3)的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培养液稀释了100倍,检测四角上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mL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4×108个,该实验无对照实验B.取样时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晃动菌液C.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获得充足氧气D.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7.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B.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种群数量下降C.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D.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一般是相关的8.(10分)常绿直立灌木夹竹桃可产生名为夹竹苷的剧毒物质,孕妇及幼儿接触会使人昏睡、智力低下,但其花、叶可吸引夹竹桃天蛾前来产卵,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A.夹竹桃天蛾幼虫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B.借助夹竹苷可引诱雌性夹竹桃天蛾前来并杀死,属于生物防治C.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调节种间关系D.进化过程中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二、非选择题9.(10分)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分析。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_____。10.(14分)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1)进行极性运输时,生长素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___________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最强的是___________。纵观三条曲线可见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___________。(3)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等明显减少,乙烯和___________含量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脱落过程。11.(14分)大量事实表明,化学性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兴奋在化学性突触中的传递过程可简单概括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如图为某种化学性突触兴奋传递的过程,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在化学性突触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___________,引起突触后膜__________大量内流从而使神经元兴奋,当突触后膜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2)科学家研究表明,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为验证上述结论,请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实验材料:Ca2+通道阻滞剂、Na+通道阻滞剂、电刺激设备等。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实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甲、乙两种化学物质可能有一定致畸、致癌作用,利用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鉴定它们是否有毒性,并比较二者毒性的强弱。请依据实验结果完成下列实验报告。(1)实验步骤①制备细胞悬液:用________处理小白鼠胚胎组织离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浮液。②进行细胞培养a.取A、B、C三个洁净的锥形瓶,分别加入____________。b.向A、B两个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化学物质甲、乙,并将培养瓶摇匀;C瓶加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c.把3个培养瓶放在37℃的CO2培养箱中培养。③制作临时装片。④镜检和统计:把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寻找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与小白鼠正常体细胞有丝分裂高倍显微镜照片进行对比,以确认发生变异的细胞。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结果培养瓶ABC变异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数1.3%12.5%0.1%(3)请写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由图可知,①表示死亡率、②表示出生率、③表示性别比例、④表示年龄组成。【详解】A、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会影响②出生率,A错误;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错误;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组成,C正确;D、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故选C。2、D【解析】酵母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且两种呼吸方式均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时间越长,碳酸积累越多,pH值越低,所以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根据表格中各样品中pH的大小可推知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3、1,故A项错误;取样品时摇匀培养液的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减少误差,B项错误;在定量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通常是先增多,后稳定,再之后就减少,所以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可能不断变化,C项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pH由5.4降到4.8,再到3.7,其数量由820到1210到稳定,表明10mL该酵母菌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为1210××10=1.21×107个,D项正确。3、D【解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两重性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详解】A、沙柳的正常生长除依赖植物激素的调节外,还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A正确;B、成熟叶片产生的生长素少,对沙柳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以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消耗,有利于沙柳的成活,B正确;C、对沙柳掐尖留芽,去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顶端优势表现为顶芽生长较快,而侧芽生长素含量高,导致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正确;D、掐尖留芽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的生长,但侧芽合成的生长素能运输到茎的接近根的基部,不能运输到根尖,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形态学上端),运往“根近茎端”(形态学下端),D错误。故选D。4、B【解析】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其中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双链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B正确。故选B5、B【解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原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详解】A、该群落演替具有一定土壤条件,为次生演替,A正确;B、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不断增加,B错误;C、生态系统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强,C正确;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故选B。6、D【解析】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2、样时应充分晃动摇匀,以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详解】A、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4×16×100×10000=4×108个/mL,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但是存在相互对照,A错误;B、取样时应充分晃动摇匀,以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B错误;C、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错误;D、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D正确。故选D。7、B【解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详解】A、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很多,且会对生物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A正确;B、林下光照较弱未必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因为有些林下植物是阴生植物,在弱光条件下更适合生长,B错误;C、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受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的影响,也受自身因素,如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的影响,C正确;D、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是相关的,即天敌的存在可能会抑制种群数量的增多,进而引起种群密度的下降,D正确。故选B。8、C【解析】1.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毒性,A正确;B.利用夹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属生物防治,B正确;C.从题干中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C错误;D.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共同进化,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9、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伴X隐性遗传③.HhXTXt④.HHXTY或HhXTY⑤.1/36⑥.1/60000⑦.3/5【解析】根据题意和遗传系谱图分析可知:Ⅰ-1和Ⅰ-2均无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均无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已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1)Ⅰ-1和Ⅰ-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Ⅱ-2),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系谱图可知患乙病的都是男性,所以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2)①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Ⅰ-2的基因型为HhXTXt,Ⅱ-5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HHXTY或2/3HhXTY。②Ⅱ-6的基因型中为Hh的几率是2/3,为XTXt的几率是1/2,所以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患甲病的概率2/3×2/3×1/4=1/9,患乙病的概率1/2×1/2=1/4;因此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9×1/4=1/36。③Ⅱ-7为Hh的几率是2/3,Ⅱ-8为Hh的几率是10-4,则他们再生一个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2/3×10-4×1/4=1/60000。④由于Ⅱ-5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HH或2/3Hh,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后代为hh的概率为2/3×1/4=1/6。Hh的概率为1/3×1/2+2/3×1/2=3/6。所以表现型正常的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3/6:(1-1/6)=3/5。【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类型的判断,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对人类遗传病后代的发病概率进行预测,本题的难点是(2)用分解组合法能简化问题解决①②,③结合题干信息“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进行计算,④注意审题是携带者占正常的比例。10、(1)①.主动运输②.10-4③.抑制(2)①.促进②.根③.两重性(3)①.细胞分裂素②.脱落酸【解析】分析曲线图: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小问1详解】进行极性运输时,生长素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由图可知,促进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10-4molL,由于根比茎更敏感,此浓度对于根的生长效应是抑制生长。【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是促进生长,对根是抑制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由图可知,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纵观三条曲线可见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小问3详解】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产生,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种子萌发等作用,和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乙烯能促进植株的成熟,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和叶片等器官的脱落。【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曲线下降阶段,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附加题:11、(1).神经递质(2).(特异性)受体(3).Na+(4).内正外负(5).向突触小体(突触前神经元)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然后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相同强度的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6).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1)在化学性突触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