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次向地球之对外贸易的高度珠穆朗玛峰_第1页
世界第一次向地球之对外贸易的高度珠穆朗玛峰_第2页
世界第一次向地球之对外贸易的高度珠穆朗玛峰_第3页
世界第一次向地球之对外贸易的高度珠穆朗玛峰_第4页
世界第一次向地球之对外贸易的高度珠穆朗玛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第一次向地球之对外贸易的高度珠穆朗玛峰

朱姆雷马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精确高度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从1714~2005年近300年来,一轮又一轮的追问地球之巅,获得一个又一个的“答案”。追问珠峰的高度,已成为人类认识地球、了解自然、检验科技水平和探索科技发展的过程,更是人类挑战自身、突破极限的过程。1714年,3名当时掌握世界最先进测绘技术的中国人——清朝理藩院主事胜检、喇嘛楚格沁藏布和拉木赞巴受中央政府的委派,对广大西藏地区进行勘测,他们跋山涉水,历尽艰险,直接深入到珠穆朗玛峰山下,采用经纬测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高度进行了初步测量,并在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上首次用汉文、满文明确地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名称,这是人类第一次向地球之巅发起的追问,尽管对于珠峰高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果。这是有关世界最高峰最早的文献记载。过了100多年,1847年印度在观测山区横向三角网时,曾经在离珠峰322km处,对珠峰进行过一次观测,包括测定距离和一个垂直角。得到的珠峰高程为8783.7m,未考虑任何误差改正。1849~1850年间,印度测量局又从孟加拉平原纵向三角网的6个测站点上观测了珠峰高程,观测站距珠峰为174~191km,观测站高程为68~79m,求得折光系数为0.0727~0.0753,于1852年计算出的珠峰高程为8839.8m,高程互差最大12.8m。此次计算时既没考虑观测站的垂线偏差,也未考虑椭球体高程与大地水准面的区别,当时各观测站没有水准联测,以后联测使珠峰高程降低了2.4m。尽管如此,印度将这个高程值定为官方数值。1880~1883年及1902年,印度测量局又从大吉岭附近的地形三角锁6个测站观测珠峰,测站至珠峰距离为137~175km,测站点高程为2594.6~3638.3m,1905年计算时假定折光系数为0.05,未考虑垂线偏差,算得的高程为8888m。到1907年将孟加拉平原和大吉岭观测结果联合计算,孟加拉平原视线折光系数采用0.0645,大吉岭视线折光系数采用0.05,所算得的珠峰高程为8882m,高程最大互差13m。这个高程值既没考虑测站点的垂线偏差,也未考虑椭球体高程与大地水准面高程的区别问题,实际上这个高程值是在一个不定的基准面上,而折光系数又不贴近实际,所以印度把这一高程值暂不作为官方数值,即不修改印度地图上原注的8840m的高程。尽管如此,这个高程数值还是普遍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在美国出版的地图上采用了这个数值,过去在我国地图上注8882m也可能是参考此值。1921年,印度测量局重新研究珠峰高程的测定,又在孟加拉平原上6个测站和大吉岭上2个测站(其高程分别为2628m和3613m)做了观测,1922年计算时只对大吉岭山上2个测站的观测结果加了垂线偏差改正,而孟加拉平原6个测站未加改正。又关于归算到大地水准面高程的问题,估计从孟加拉平原测站到珠峰大地水准面升高21.3m,也没有考虑观测站大地水准面的差距,可见考虑还是很不细致的。这次求出的椭球体面高程为8884.6m,或然误差(约为中误差的2/3)±1.4m,归算到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即海拔高程为8863.3m。1929年,印度测量局又讨论珠峰高程问题,这时对于椭球体高程与大地水准面高程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指出1922年推算的珠峰高程不准确,问题主要是印度所使用的埃弗勒斯椭球体没有严格的定位的定义,特别是没有规定椭球体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印度大地测量的基线归算水准不同,如果取其平均值则正好使大地水准面与参考椭球体在印度大地原点Kaliaupur处相切。后来印度测量局对椭球体定位作出如此决定。如果这样的话,孟加拉平原大地水准面差距应-9.5m左右,对1922年计算的珠峰高度应再减去9.5m,即为8854.4m。1952~1954年,印度测量局征得尼泊尔同意,把三角测量推进到尼泊尔境内,在尼泊尔境内布设了一个长达480km的地形三角锁。锁的两端闭合在印度三角网的边上,构成一个四边形的闭合环,在三角锁内测了4个拉普拉斯方位角,量了3条基线,在这条锁的侧翼又布设了一个扩充网,共有8个点作为观测珠峰的测站点。这些测站至珠峰的距离为46~75km,它们的高程为2642~4472m,水准路线是从大吉岭引进的,没有连测到8个测站上,8个测站点的高程是经短边三角高程传算过来的。这次测量最值得重视的是在观测珠峰的所有8个测站上都由等高仪测定了经纬度,求得了它们的垂线偏差,使计算结果不受垂线偏差的影响。除此还沿着这条三角锁的子午方向到大吉岭的东支的三角点上测定了天文经纬度,从而可以利用天文水准方法推算大地水准面差距,为把椭球体高程化为大地水准面高程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内插和外插垂线偏差,以便推算大地水准面差距,还计算了一些点的地形垂线偏差和均衡地形垂线偏差,得到每个测站到珠峰大地水准面升高为9~16m。珠峰高程的测定是在10月至第2年3月之间进行的,所测高程相当于覆雪最少的情况(南坡)。折光计算采用福特公式,大气温度随高度递减率(梯度)采用5.83℃/1000m。最后计算出来的珠峰高程的权平均值为8847.6m,各方向最大互差为5m,中误差为±1.5m。印度新测定的高程值是很精确的,以前测定的高程值是不精确的,是在数据很不完备的情况下计算的,如计算时采用带有误差的折光值,也没有考虑到基准面,用现代科学的标准来判断,早期计算出来的珠峰高程,由于忽略或没有周密地考虑到某些物理因素,求得的高程值不仅误差大,其理论概念也是模糊的。可以看出,新的高程值与老的高程值从意义上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者是不能相比较的。1966~1968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全国23个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产业部门,近30个学科的100多名科学工作者,组成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队(其中包括国家测绘总局派出的小分队),在雅鲁藏布江以南,东起东亚、西至吉隆,方圆5万多平方千米、海拔最高达7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地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地球物理、自然地理、地球化学、土壤、植物生态、区系植物、鸟兽昆虫、水生物、冰川、气象、水文、天文大地测量、地面立体摄影测量、高山生理等。通过上述考察获得大量有关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地区的重要的科学资料。有许多学科取得的重要考察成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今后西藏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测绘总局合作,于1966年和1968年两次组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建立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测量控制网,开展了三角、水准、天文、重力、物理测距、折光试验等测量工作,并首次对珠峰高程进行测定。测绘工作者不畏艰险,无私奉献,以精湛的技术出色地完成了测绘任务。为了精确测定珠峰高程,从定日至绒布寺布设一条60km长19个点的二等三角锁,锁的两端测有基线边和拉普拉斯方位角控制(其中定日基线边与西藏地区国家I等导线网相连,锁的测角中误差±0.9″,天文方位角测定中误差±0.7″,基线边精度约为1/50万),连接二等锁向南沿东绒布、中绒布、西绒布冰川又布设了4条三等三角锁,整个控制网共测了9个天文点、9个重力点和2个天文方位角。控制网高程的起算则由国家一、二等水准路线引伸到定日至绒布寺,定绒二等水准路线全长70km,并连接到控制网的7个三角点上,其中有6个点同时测定天文经纬度,距珠峰最近的水准点13.6km,最近的重力点4.2km(高度6566m),最近的天文点10km(高度6120m),有34个测站观测珠峰,最大交会角76°,观测站至珠峰距离5~77km,各观测站的高程4373~6617m。由于珠峰峰顶未设标志,所以珠峰峰顶的地理位置测定,则由控制网中的39个测站点对珠峰进行前方交会,计算时取用29个方向线组成误差方程式参加平差计算(参加平差的各方向值分别加入了垂线偏差和照准点高程改正),平差后点位中误差M点位=±1.06m。珠峰高程的测定,是以控制网中的34个测站点对珠峰高程测定,由于珠峰地区地形复杂,大地水准面起伏变化大,在计算高程时将观测数据归算到参考椭球体面,在椭球面上进行三角高程计算,求出大地高高差,再利用天文水准和重力数据,将大地高转化为正常高和正高(海拔高)。大气折光系数采用1966~1968年地面试验和高空探候相结合,以高空探候为主,定日地区温度梯度-0.726℃/100m,绒布寺地区温度梯度-0.737℃/100m,由此算得各测站点观测珠峰的折光系数为0.0933~0.0833,为正确计算珠峰大地高程,需要知道所有测站点和珠峰附近一些点上的垂线偏差,除了在测站点进行天文经纬度测定,可直接求得天文大地垂线偏差外,对于其他点上的垂线偏差求定,考虑珠峰地区地形起伏大,地势变化复杂,垂线偏差变化剧烈,宜采用地形-均衡垂线偏差内插求定。在整个测区的67个点(包括11个天文点)上,进行了地形-均衡垂线偏差的计算,然后以11个天文点作控制,将其余56个点上的地形-均衡垂线偏差转化为天文大地垂线偏差值;地形垂线偏差计算,基本采用海福特模板环节划分法,最外积分半径取到167km,地壳密度采用中国科学院珠峰科考队于1966年实地收集的珠峰地区所测岩石密度的平均值2.67,地壳均衡补偿深度取113.7km。经过折光改正和垂线偏差改正之后,最后算得的珠峰海拔高程为8849.75m(未顾及峰顶的覆雪厚度),最大互差为3.01m。在珠峰高程测定和计算的过程中,曾得到老一辈科学家竺可桢、陈永龄、方俊、刘东升、施雅风先生的指导,使得资料的处理和计算从理论上更趋严密、合理。经过专家评审会评审,认为这次珠峰高程测定,无论是观测数据,还是理论的严密性,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历次测定结果。这次测定的珠峰高度8849.75m,曾在国庆20周年以彩车形式通过天安门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是我国首次对世界最高峰高度测定。1975年3~5月,由国家测绘总局与总参测绘局共同组建测绘分队,在登山队的协助下,对珠穆朗玛峰高程再次进行测量,这次测量是在1966~1968年测定的基础上进行补测,以提高珠峰高程精度。这次补测项目有:复测定日—绒布寺二等水准路线74.6km,沿东、西绒布冰川布设三等锁,新增5个点,5条三等导线边,三角锁和导线的端点均测了天文方位角;新测4个天文点,天文点由原来距珠峰10km的6120m推进到距珠峰5.2km的6336m;新测17个重力点,最近和最高的重力点由原来距珠峰4.2km的6566m推进到距珠峰1.9km的7790m。在登山队员的协助下,把3.51m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竖立在珠峰峰顶上,同时量测了峰顶的覆雪深度,这是历来测定珠峰高程的一项创举和突破,对精确测定珠峰高程会起重要作用。由9个测站点向珠峰交会,最大交会角69°,测站点至珠峰距离8.5~21.1km,测站点的高度为5602~6264m。折光系数在观测期间每天均进行高空探候,实测珠峰地区的温度垂直梯度值,由500m~9000m区间测大气温度变化,计算珠峰高程时,取用一个天气气象变化周期中的平均值,来算得折光系数K值为0.0785;垂线偏差先算出各测站点的地形-均衡垂线偏差,再以天文点求出的天文大地垂线的偏差作为控制,用线性内插法将有关各点的地形-均衡垂线偏差转化为天文大地垂线偏差;重力是以实测重力值进行布格改正、地形起伏改正和均衡补偿改正后绘出均衡异常图,在图上内插。珠峰高程的计算其原理、模式和程序与1966~1968年的高程计算基本相似。最后算得的高程为8848.13m(峰顶标心处的覆雪深度约为0.92m),中误差为±0.35m。这一数据一直作为我国对珠峰高度的采用值沿用至今。1992年10月,中国测绘工作者同意大利登山队科研合作对珠穆朗玛峰的高程进行了复测,这次行动开展了平面控制测量、水准测量、天文重力测量,珠峰交会测量在大本营、Ⅲ7点和珠穆朗玛峰峰顶用GPS接收机同步进行了GPS测量。我国这次测定的珠峰峰顶雪面海拔高程为8848.82米。1998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同美国登山队合作,对珠穆朗玛峰的高程又进行过一次复测,开展了平面控制测量、水准测量、天文重力测量、GPS联测。此次的珠峰交会测量,由于美国登山队登顶失败未能进行觇标交会,只采用常规三角测量方法对珠峰峰顶进行了交会。自1995年开始,在中国测绘工作者的配合与协助下,美国登山俱乐部为进行“珠峰千年探险”相继共派出4批登山队员登上珠峰,在不同位置放置了测量仪器、传感器等,收集有关资料和数据。除前所述外,另外一次更重要的活动是1999年5月5日,两位美国登山家比尔克劳斯和皮特·亚山在5名藏族登山者的协助下,成功登上珠峰峰顶。他们在峰顶上停留了两个小时,并用了近1个小时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收集数据。此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学家根据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最新测量高程结果为8849.87m。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认为这一结果是可靠的。不过,专家指出,如果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还需要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2005年,国家测绘局再次组织开展对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在西藏登山协会的协助下,首次由专业测绘人员和专业登山人员合作,携带测绘仪器、测量觇标,登上珠峰峰顶进行观测,以求精确测得高程数据。与此同时,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寒区与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组成的中国科学院珠峰地区科学考察队,分为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冰川、生物与环境和地质等5个专题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这也是21世纪中国首次对珠峰地区进行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据了解这次复测珠峰高程,在珠峰地区做了大量的基础测绘工作,用几何水准测量从拉孜起测,经过近500km的路程通过4条水准路线,逐段地推进到珠峰脚下,并连测至交会珠峰的6个观测点上,确保了观测点的高程精度(观测点的高程5200~6300m),同时在青藏高原和珠峰地区选择30个点,构建GPS控制网,进行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联机同步观测。上述这些观测数据不仅对精确测量珠峰高程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研究珠峰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地壳运动变化的细节提供重要资料。此次珠峰高程复测既采用传统经典的测量方法,又采用现代先进的测量技术同时进行,测量专业人员在登山队员的协助下,携带双频GPS卫星导航定位仪和冰雪雷达探测仪登顶,在珠峰峰顶进行GPS实测和探测峰顶的冰雪深度,也是首次揭开峰顶神秘的冰雪厚度,同时在峰顶上竖立了用航天材料特制的2.5m高的红色觇标,作为6个观测站交会珠峰峰顶的照准目标。因此这次采用的现代测量手段和比较完善的实施方案,对提高珠峰高程测量精度十分有利。这次珠峰高程测量的结果为: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有关参数为: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是迄今为止最精确、最可靠的珠峰高程数据。今后我国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等对社会公众有影响的活动及公开出版的地图和教材中使用该数据。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停止使用。珠峰的精确高度,历来为世界所关注,100多年来,一些国家曾多次进行测量,但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