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绪论:一、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来源(7页)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3页)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5、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二、基本问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3—4页)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215页)a、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第一章:一、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2页)(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在绝对的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有绝对的运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时间与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具有不可逆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具有三维性特点。)4、实践的基本特征(35页):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5、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6、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8、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质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1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认识事物质的规定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客观基础和实践的起点。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对事物量的认识,又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没有对事物量的认识,就没有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会转化为他物。量变(46页):是事物的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区分标志:12、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维持事物存在;否定因素促使事物灭亡)13、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1、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这是社会规律的特点,而非缺点。3、社会规律是依存于人的活动中客观形成的关系的。人的活动:14.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和意义(45页):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辩证关系: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二、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意义、为什么)(28页)(一)是什么: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二)内容:第一,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三)意义: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再次,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四)为什么: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26—27页)(一)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内容:物质是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二)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30页)起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4、实践以及社会生活的实践性。(34/39页)(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体现:第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三,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并分析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40页)(一)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自己分析一下)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39页)(一)原理: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二)自己结合实际分析7、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46页)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事物的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二)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47页)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第二章:一、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路线;唯心主义路线)2、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需要与需要满足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两者的关系是实践的关系。)3、认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5、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实现条件:两次飞跃:1.从实践到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实现条件:需要科学地理论指导。6、真理(真理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事物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7、哲学上的价值概念(“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具体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具体的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8、自由和必然(必然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二、基本问题: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64页)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体现: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第二,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供必要条件。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b、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69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其特征是“生动的直观”,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3、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实现条件。(70页)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关系(73—74页)(一)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广度)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深度)(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77页)(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二)结合实际,自己分析第三章:一、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生产力的结构:基本要素(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2、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内容(一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3、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4、国家的本质,5、国体、政体及其关系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7、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7、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8、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9、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对生产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科技对生活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科技对思维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常考)10、人的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二、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加强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97页)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重要性: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91—92页)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二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04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结合实际谈谈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一规律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08页)(一)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

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

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

3、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

(二)结合实际,自己分析5、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30页)(多选题)(一)人民群众是国公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了人们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教育、文艺活动等必须的物质条件。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实现,都是通过人民群众推翻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来实现的。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建设的意义。(117页)(一)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意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史观应用到中国革命实践活动中的产物,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伟大创新。群众观点是灵魂,群众路线是对群众观点的具体落实。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就是广义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观点(127页)唯心史观观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唯物史观观点:“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的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章:一、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它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起点。)2、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本质(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5、资本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7、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8、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9、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整个劳动日长度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全体资本家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比较长期)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社会价值的差额;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个别企业资本家获得的,它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1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物化劳动)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活劳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叫剥削率)11、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赚钱率)公式:P′=m/c+v;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P’<m’))12、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1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62页)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14、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用公式C/V表示)15、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是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而资本循环则是资本周转的一个周期)固定资本(价值逐次转移的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价值一次转移和通过一次生产过程全部收回的以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16、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18、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1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173页)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2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职能形式(165页)购买阶段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22、影响商品价值量变动的因素(146页):生产商品所耗费得劳动时间(正比),劳动生产率(反比)二、基本问题:1、使用价值、价值(144页)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三)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2、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及现实意义。(147-149页)(一)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二)表现形式: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三)作用: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四)现实意义(自由发挥,仅供参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内容、意义)(158页)(一)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期的不同作用划分(二)内容: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v)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三)意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及其二者的关系(159页)(一)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二)联系:本质是一样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的起点出发点区别:a、对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是家庭手工业,相对剩余价值是机器大工业;b、所对应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同;5、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142——143页)(自己总结下)6、产业资本循环经过的阶段和采取的资本职能形式以及连续进行的条件,并分析正确利用这个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146—147页)(一)循环经过的阶段:购买阶段(GK)为m生产做准备;生产阶段生产(K)生产m;售卖阶段(WK)实现m(二)资本职能形式:依次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伤的依次性。(四)结合实际,自己分析。7、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问题。(166页)(一)社会总产品指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二)实现问题:一,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二,实物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8、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70页)(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实质:生产过剩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各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五章:一、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2.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3.金融寡头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经济上的“参与制”;政治上的“个人联合”;立政策咨询机构).4.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5.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在资本输出的三种形式中,商品资本的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则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6。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原因,7.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192页):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8.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190页)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多选)9.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10.垄断与竞争(183-184页)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各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竞争:二、基本问题:1.垄断和垄断产生的原因。(183页)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以及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实质(186-189页)(一)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二)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三)发展的原因:其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四)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3、经济全球化及表现。(194-196页)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因及其实质(202-203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五,政治制度的变化。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实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第六章:一、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213页)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23页)(单选)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的出版。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历史任务(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和平)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242页)一,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阶级基础);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是思想基础)。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使命的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政党集合了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富战斗力的部分,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了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政治纲领;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一:历史唯物主义;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二、基本问题: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214页)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226页)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在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233页)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P242-245(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5、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多样性的原因:(235页)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第七章:一、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的发展),(的依赖阶段,同自然经济相对应;物的依赖阶段,同商品经济相对应;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同产品经济相对应。)共产主义的涵义。P220(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案例分析一、:1、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倒奶事件”,与西方经济危机期间的倒奶一样吗?2、我国“倒奶事件”的原因?评析:我国部分地区的“倒奶事件”与西方经济危机的倒奶不同,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供求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我国奶类需求不是很大,这与我国传统习惯有关;另一方面,国内奶牛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能力的增长大于消费增长;此外,世界乳品巨头纷纷进入中国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二、春运期间火车票价上浮的思考1、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2、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铁路行业与其他自然垄断行业一样,具有复杂的特征:具有行政性特征;具有市场性倾向;经济资源具有独占性。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是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重要任务,是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内在要求。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必须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打破垄断,铁道部已宣布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开放铁路建设、铁路运输、铁路运输设备制造、铁路多元经营等四大领域,同时还出台七项措施为非公有资本的进入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三、案例:战后资本主义剥削的新特点“大蛋糕政策”:即资产阶级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一方面,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来的社会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但另一方面,由工人辛勤劳动做大了的“蛋糕”中,资本家虽然可以切下比过去稍大的一块给工人,但在个“蛋糕”中工人所得的比重,反而减少了。列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四、案例:“流动生金”思考:1、“流动生金”是否说明流通领域也创造m?为什么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2、发展物流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流动生金”的提法不意味着流通领域也创造m,物流之所以被称为“第三利润源”,其根本原因在于发展现代物流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加快资本周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物流业,可以加快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节省资金,这对于资金尚不充裕的我国具有极大的潜在经济意义。五、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同时也是矛盾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具体:1、经济危机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2、经济危机又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强制得到调整的方式。六、案例:我国彩电业利润率的变化1、家电业的平均利润率经历了什么变化过程?2、试用平均利润规律分析我国彩电业利润率变化的原因。分析:家电业的平均利润率经历了从暴利到均利乃至微利的过程。家电业平均利润率的不断变化,与平均利润规律的作用相关。(马克思平均利润规律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平均利润规律作用的发挥必须是有条件的。七、案例:离奇的微软垄断案1微软垄断案跌宕起伏的原因是什么?2微软垄断案的起诉和判决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垄断从自由竞争中产生,为了保护竞争又必须打击垄断。微软垄断案的离奇过程反映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遏制或和解,促进和维护市场竞争是主流。八、案例分析:世界油价为何居高不下1、世界油价为何居高不下2、欧佩克为什么要限产?分析:世界油价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决定性因素在于欧佩克组织的“价格调节机制”。欧佩克之所以要限产或提价,目的是通过制定垄断高价,牟取高额垄断利润。九减排温室气体也可赚大钱1、减排温室气体为什么可以赚大钱?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有哪些?分析:案例体现了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国际合作。CDM机制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开辟了一条利用国外资金开展节能和治理污染的新途径,也帮助发达国家减少了减排温室气体的总成本。十、中海油“天价”收购缘何未果?1、美国政府为何极力阻止中海油高价并购优尼科?2、中海油并购未果揭示了哪些问题?分析:美国政府反对中海油并购的真正原因:担心中海油并购是出于政府利益而非商业利益担心中国由此加强对亚洲乃至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控制;更担心并购成功会泄露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技术秘密。全球化过程中类似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摩擦很多,如“中国威胁论”等,体现了发达国家试图“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实质。十一、案例:交锋1、“全民民主”存在吗?2、苏联演变的事实,能够给我们提供怎样沉痛而深刻的历史教训?苏联演变的过程:1、敌对势力成立各种“非正式组织”,公开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活动。2、敌对势力要求实行多党制,后修改宪法,取消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款。3、在“自由选举”旗号下,敌对势力夺取地方政权,进而夺取全国政权。4、借8、19事件失败之机,解散苏共,肢解苏联。深刻教训: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十二、案例:马克思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1、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2、就方法论而言,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有哪些特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之所以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关键在于它在理论基础上实现了从求助于理性到求助于历史的根本性转向;在内在根据上实现了从停留在资本主义制度表面现象的批判揭露到深入揭示资本主义自我否定力量的拓展;在科学证明上从空想的详尽描述到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的方向和轮廓的转型。十三、案例:西方出现“马克思热”1、西方国家出现“马克思热”的社会历史根源何在?2、如何理解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这一现象?分析:西方国家出现“马克思热”不是偶然的,它是当今社会矛盾的反映。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仍为当今时代需要。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如合作经济、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高额累进税、企业管理“共决制”、宏观调控、三大差别的缩小等向我们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量的积累是引起质变的前提,最终必将引起质的飞跃。十四、案例:天堂与人本:重解共产主义你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理想?2、如何理解“天堂式解读”和“人本式解读”?分析:天堂式解读:遥远。(制度维度)人本式解读:亲近。(价值维度)“人本式解读”分为两步:一是将共产主义的“实际目的”由遥远的未来世界降至人本身,即人的发展。二是用社会终极价值目标如富裕、和谐、自由等而不是社会终极制度来标志人的发展。“人本式解读”的共产主义,既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有利于使共产主义成为亲近人、吸引人的主义,更重要的是还能使共产主义事业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课堂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A、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2、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