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课题编号:61010407)《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和实践》研究结题报告苏州市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课题组执笔人顾建飞课题组组长:季松林副组长:孙俭成员:吴建东、孙燕红、顾丽芬、殷建中、顾建飞、王卫国等。一、概念界定“校企合作”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运用知识或技术,完成相应职业活动的智力活动方式或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校企双方目标、利益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企业等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互惠共赢,着力构建一种相互渗透、整体发展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合作模式。二、理论依据1、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在1926年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联络。”并强调办职业教育,“着重在社会需要”,“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2、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范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这是世界上首推的一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其主要做法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学生一边在企业里训练实际操作,一边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企业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企业训练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职工培训模式。其它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学校完全可以在吸收和借鉴国外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和企业实际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3、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提出了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力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的观点。这些思想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先导。4、富尔在《学会生存——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中指出,“学会生存”是让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具有适应环境变化,求得自身生存发展的应变能力,包括思考、想象、分析、判断以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强调要实现“社会化学习”(开放式学习)和“终身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终身从事学习打好基础。5、《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新知识观和学习观”,强调教育要有创造性的革新精神以及“学会怎样学习”,提倡终身教育。再一次强调21世纪的现代人必须具备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任务学习的本领。
6、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三、研究目标1、调整职业技能素质培养体系。学校要紧跟市场需求,把握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及人才市场的新特点,使人才规格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结合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在企业和专家的协助下,构建切实可行且富有本校特色的“职业技能素质结构体系”和“职业技能素质实施标准”等内容。2、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对已有的校企合作的做法、经验和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与探讨研究,努力形成比较系统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的理论。增强全体教师的主动性和紧迫感,拓展合作思路,将校企合作作为提升教师素质的战略,创新办学思路,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紧密的合作关系。3、培训基地研究。按照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互动,建设一批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满足基本的校内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作用,聘请各类素质高、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创建培养计划。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商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在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中,以企业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教学工厂为基地;在顶岗实习、就业安置过程中,以合作企业为主体。5、创新改革课程教学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以各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为平台,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校企双方按照人才需求设置课程。从行业、企业聘请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把来自经营管理第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大批校外实习基地,并由企业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管理精英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共建课堂、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机制。四、研究内容经过校企合作,推进制度创新,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校企合作培养联办组织;在办学理念上,要真正实现职业学校主动发展,积极培养“双师型”师资,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明确培养目标,对中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培养重点研究和创新建设。强调个体在职业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为个体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形成符合国家标准和现实需要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标准;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职教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定、专业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激励学生自信、引导学生乐学、督促学生苦练、帮助学生争取社会的认可。五、研究对象、实施教师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确定为在校期间的中职学生和教师群体。2、实施教师本课题研究过程具体的实施者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学校形成一套研究实施机制。(1)理论机制:组织学习有关德育生活化的研究理论,进一步达成共识,加强学习,提升观念。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德育方式方法的转变,及时收集相关资料,把握中职德育改革动态,鼓励教师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之中。(2)研究机制:由教科室组织,积极提供教师学习所需的理论资料,开展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和校本研究。通过教师“教育随笔”、“作自我的教育反思”、“撰写案例”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3)保障机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筹措必要的经费,奖励在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4)活动机制: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讲座交流研究心得,征集论文或研究报告。组织必要的外出考察活动,也可邀请专家讲座。课题成员根据所任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改革,及时总结经验,将好的经验在教师中推广本课题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坚持课题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为目标,强调研究与行动相结合。在总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设立多个子课题进行块状研究,构建网络化课题研究管理系统。3、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论文,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深化研究,指导实践。六、研究步骤本课题从2007年11月开始,具体步骤如下:(一)课题准备阶段:(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1、进行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2、对实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3、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二)实施方案阶段:(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2、撰写阶段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三)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1、撰写总课题、子课题结题报告2、收集、编印成果材料,邀请专家鉴定。七、研究成果(一)、确立了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重要地位,为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重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其中第三个方面就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温总理的报告阐明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职业教育的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同时,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应当适度分担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和职业教育发展责任。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深度合作,对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近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学校内涵为目标,确定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重要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加强校企联姻,推动了学校事业全方位、跨越式发展。学校先后成功创建为江苏省三星级职业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苏州市德育管理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苏州市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等,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使学校跻身于常熟职业教育“正规军”的行列,成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选资的一张亮丽名片。(二)、大力推进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学校在原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与18个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与2个企业建立了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这些企业,及时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用人需求,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肯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红火,毕业生供不应求。对于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与企业签订产品加工协议,由企业提供流水线生产设备和材料,根据企业的要求由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每有新的业务时企业派出技术人员若干名对相关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与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产品的安装方法。学校可以适当降低工时费,这样校企能互惠互利,即企业成本低,学校能减少纯消耗实习实训的费用,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达到了校企双嬴的目标。(三)、逐步形成了我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工作的模式,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近三年来,学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到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的开展,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实习实训工作的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一年级中专学生的参观见习,即中专学生在一年级期间安排进联合办班的企业参观见习,由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企业情况介绍、专题学习或参观学习等,让学生了解联办企业的情况及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感受联办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等,一般每次安排半天到一天;第二种是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实习,即中专学生在二年级期间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短期的、整班性的教学实习,一般安排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通过短期的教学实习,让学生初步接触企业、认识企业,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从心理上逐步接受企业的管理方式,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体会企业职工的劳动强度,实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的转变,为以后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第三种是考工实训,即中专学生在二年级末或三年级初根据所学专业进行考工考证前的校内实训,一般安排二到三个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利用学校的现有设备设施针对性的训练,由于这种训练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通过二三个月的强化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劳动人事局组织的相关专业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考工考证一次通过率较高,为今后的正常就业和创业提供了保障;第四种是顶岗实习,即中专三年级的学生在考工考证后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八个月左右,让三年级的准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双向选择进入对应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和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操作,基本与一线工人一样在各个岗位上进行劳动,待遇也与一线工人基本相同,因此本次顶岗实习是学生正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次好机会,是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最密切接触的一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及岗位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后的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校通过四种实习实训模式的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上都能达到企业的需求,大多数准毕业生在顶岗实习结束时都能与实习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为确保我校应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我校还充分利用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滨江人才市场建设在校内的优势,在每年的7月上旬,与人才市场联合开设一场较大规模的滨江职校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为顶岗实习结束后未签约的应届毕业生再提供一次就业的机会。通过多方努力,我校每年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接近100%。(四)、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广度,在“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各专业的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十分重视提高师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因此学校定期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除了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外,还组织学校的一部分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培训,与企业的管理层和职工进行沟通,并深入车间生产第一线,与一线工人共同操作,共同生产产品。通过培训,使学校的专业教师熟悉了企业的管理、生产流程的操作工艺等,提高了教师实际操作能力,更新了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更紧密、更有效。同时这些教师通过多次培训,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更好地指导和培养优秀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双师型教师的队伍不断壮大,逐年增加,到目前这止,常熟市高级双师型教师有5人,常熟市中级双师型教师有7人。在2010年和2011年的江苏省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中,学校的邵志雅、王玲老师获化工类竞赛教师组一等奖,蔡蓓老师获财会类竞赛教师组二等奖,周志峰老师获机电类竞赛教师组三等奖;唐怡同学获省化工类竞赛学生组一等奖,牟迎春同学获二等奖;金晓洁老师和黄芳老师获全国说课比赛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双师型”队伍和技能大赛参赛队伍建设的新突破。另外,学校还加强了各专业的内涵建设,在与联办企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各专业教师根据各年级各专业的课程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联办企业对学生的一些特定要求积极编写校本教材。专业教师在编写过程中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请教联办企业的专家和工程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各显神通,经过努力,各专业先后编著了17本校本专业教材,机电专业开发了《项目课程之PLC》、《项目课程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子装接》、《项目课程之气动控制》、《维修电工》五本校本教材,会计专业开发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基础会计〉》、《会计技能辅导用书〈会计实务实训〉》两本校本教材,化工专业开发了《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叁本校本教材、机械专业开发了《钳工实训教程(中级工)》、《车工实训教程(初级工、中级工)》、《AutoCAD简明教程》、《数控实训教程》四本校本教材,计算机专业开发了《计算机中级上机与实验指导用书》、《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指导书》三本校本教材,这些教材都结合中专学生的实际,合理地整合了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是真正体现中专教育特色、反映教改新成果的教材,它们具有结构优化、与相关教材衔接和配合、方便教学、节省资源等特点,在内容上表现出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能使学生减轻负担、增加学习兴趣,这些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取得良好效果。其中《电子电工复习讲义》荣获常熟市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优秀成果评比荣获二等奖;《维修电工实训教材》荣获常熟市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由此各专业在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五)、积极推行了企业冠名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剂。2009年9月常熟力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首先在我校化工部设立“力菱奖学金”,2011年林肯润滑设备(常熟)有限公司在我校的机械部、机电部及计算机专业设立“林肯奖学金”;夏普办公设备(常熟)有限公司在机电部设立“夏普奖学金”,常熟大昌威谱机械有限公司在我校的机械部设立“大昌威谱奖学金”,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在我校设立“耀皮助学金”,资助机械部、机电部的部分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每生每年资助3000元。还有2家企业各提供5万元在我校分别设立“尚恩奖”和“飞莱克斯奖”,用于奖励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或资助贫困学生。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学生是直接受益人。每年企业奖学金、助学金的获得者都是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或家庭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数额不等,高的可以拿到1500元,低的也有300--500元;而家庭贫困的学生获得的助学金一般可以在2300—3000元,对于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生活问题。对学校来说,不用自己掏腰包就能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减轻学校资金压力,让有限的财力用到学校发展更需要的地方。企业设置奖学金、助学金,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能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为掌握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剂,对于合作的企业而言,学校每年为这些企业优先提供优秀学生和技术骨干。每届的准毕业生在顶岗实习安排时,凡是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的企业在获奖者中优先挑选,而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只能挑选剩下的学生。因此这些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的企业就比其他企业得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八、研究后的思考校企合作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要求。虽然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的深入的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做了阶段性总结,但本课题的深层次研究还没有结束,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1、进一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到市场中,把课堂设在社会上,将专业办在地方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兴奋点上,把课程设在社会职业岗位的缺口和岗位能力要求上,继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接轨,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更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优质发展提供人才保证。2、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为更有效地打造双师型教师奠定更坚实的基础。3、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在“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半工半读”、“学徒培养”、“共建技能教室”、“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方式方面要加强研究,不断拓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培养出更多的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4、进一步开发校本教材,特别要加强与联办企业的沟通与对接,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使用校本教材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校本教材的使用效益。九、获奖或发表作品1、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竞赛、教学集体荣誉汇总获奖者获奖类别获奖名称授奖单位授奖时间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11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财会专业会计实务(手工账务处理、点钞)项目(中职组)团体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1年1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11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财会专业珠算项目(含手工账务处理)(中职组)团体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1年1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机械专业数控车床(中职组)项目团体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财会专业实务等综合项目(中职组)团体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财会专业珠算单项(中职组)团体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财会专业珠算单项(高职组)团体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11年“普析杯”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2011年10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枫叶杯”全国石油与化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2010年10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08年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常熟市教育局2009年1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08年度常熟市职业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常熟市劳动社会保障局2009年1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江苏省职业学校示范专业(机械加工技术、化工工艺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9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苏州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9年9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08年苏州市职业学校示范专业(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加工化工工艺)苏州市教育局2008年10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苏州市级职业教育第二批实训基地(机械加工化工)苏州市教育局2008年10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常熟市第十批先进教研组(化工、会计教研组)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1年7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常熟市第九批先进教研组(机械、机电、数学教研组)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9年8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09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化工项目(中职组)团体一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9年5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09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计算机(中职组)项目团体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9年5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09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财会项目团体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9年5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09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数控车床(中职组)项目团体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9年5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苏州市2009年职业院校学生计算机绘制机械图样(CAD)竞赛团体三等奖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9年6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08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计算机(中职组)项目团体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劳动局2008年5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08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财会(珠算)项目团体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劳动局2008年5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08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财会(会计实务)项目团体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劳动局2008年5月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集体2008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机械车工(中职组)项目团体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劳动局2008年5月2、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获得各级各类技能、教学竞赛汇总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授奖单位名称获奖时间孙俭2011年用友杯苏州市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珠算项目技能大赛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1年1月孙俭2010年常熟市财会教师三项基本功比赛常熟市二等奖常熟市二等奖2010年12月蔡蓓2011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财会专业会计实务项目技能大赛江苏省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4月王玲2011年江苏省职业学校化学检验技术技能大赛江苏省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4月蔡蓓2011年用友杯苏州市职业学校财会专业会计实务项目技能大赛苏州市一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1年1月王玲2011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化学检验技术技能大赛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1年1月周萍2011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化学检验技术技能大赛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1年1月陶月阳2011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化学检验技术技能大赛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1年1月蔡蓓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财会(会计实务项目)苏州市一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汪文贤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财会(会计实务项目)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钱芳/彭文杰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钱宇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计算机(动画片制作)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邵志雅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化工分析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王玲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化工分析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王芳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化工分析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周志锋苏州市一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戈戟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陈健2010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月邵志雅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化工分析项目江苏省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4月王玲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化工分析项目江苏省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4月周志锋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江苏省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4月蔡卫东江苏省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大赛组委会2010年5月李红芳/管方明/娄叶超2010年江苏省第八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多媒体课件类江苏省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大赛组委会2010年5月王磊2江苏省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大赛组委会2010年5月范亚勤2江苏省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大赛组委会2010年5月钱健2江苏省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大赛组委会2010年5月王丽红2江苏省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大赛组委会2010年5月金晓杰2010年常熟市职业学校电子电工类专业教师基本功比赛常熟市一等奖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0年6月戈戟2010年常熟市职业学校电子电工类专业教师基本功比赛常熟市二等奖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0年6月黄芳2010年常熟市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基本功比赛常熟市二等奖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0年6月顾惠萍2010年常熟市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基本功比赛常熟市三等奖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0年6月仇晓波2010年常熟市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评优课比赛常熟市三等奖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10年6月金晓杰2010年苏州市职业学校电类专业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年10月金晓洁全国二等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0年12月黄芳2010年苏州市职业学校机类专业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苏州市一等奖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年10月周志锋常熟市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常熟市二等奖常熟市教育局2009年4月蔡蓓2009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财会(会计实务)苏州市教育局2009年5月周莉亚/彭文杰2009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计算机(企业网搭建及应用)苏州市教育局2009年5月钱宇2009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计算机(动画片制作)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9年5月王丽红2009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计算机(影视后期处理)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9年5月王芳2009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化学检验与分析苏州市教育局2009年5月陈晓2009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化学检验与分析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9年5月李红芳江苏省第七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高中组多媒体课件)江苏省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大赛组委会2009年5月王丽红江苏省第七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高中组教育技术应用论文)江苏省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大赛组委会2009年5月谢善刚江苏省第七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高中组教育技术应用论文)江苏省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大赛组委会2009年5月李红芳2009年常熟市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优质课评比常熟市二等奖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9年11月戈
戟2009年苏州市职业教育主题教研年活动优秀成果评选教学设计二等奖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9年11月陶静亚2009年苏州市职业教育主题教研年活动优秀成果评选教学设计二等奖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9年11月蔡蓓2008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技能竞赛会计实务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8年3月仇晓波2008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技能竞赛多媒体制作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8年3月钱宇2008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技能竞赛动漫设计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8年3月周莉亚2008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技能竞赛网络及应用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8年3月彭文杰2008年“宝时得”杯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技能竞赛网络及应用苏州市三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8年3月吴建东常熟市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优秀成果评比活动常熟市一等奖常熟市教育局2008年10月钱健常熟市职业学校机械、机电专业教师评优课比赛常熟市二等奖常熟市教育局2008年12月王磊J常熟市职业学校机械、机电专业教师评优课比赛常熟市三等奖常熟市教育局2008年12月姚向红常熟市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评优课比赛常熟市二等奖常熟市教育局2008年12月钱健2008年苏州市职业学校机械机电专业教师评优课比赛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8年12月姚向红2008年苏州市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评优课比赛苏州市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局2008年12月王玲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师技能标兵苏州市教育局苏教职社[2010]38号2010年10月邵志雅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师技能标兵苏州市教育局苏教职社[2010]38号2010年10月周志锋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师技能标兵苏州市教育局苏教职社[2010]38号2010年10月邵志雅苏州市技术能手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0月周志锋苏州市技术能手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10月3、本课题负责人、核心成员、参与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奖、发表情况汇总(1):课题组负责人撰写论文获奖、发表情况汇总序号作者论文题目获奖或发表获奖或发表时间1季松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六位一体”中职办学模式初探》2008年2季松林《中职学校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刊登于〈苏州教育研究〉第7-8期上2008年3孙俭《“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财会专业技能教学模式探究》刊登在《职业》杂志2010年11期下;在2010年苏州市“教育中的创意”征文中获二等奖;常熟市教育学会2010年度论文评比一等奖2010年11月;2010年6月;2011年1月4孙俭《深化改革努力探索—浅论珠算教学的创新》刊登在《考试》杂志2010年12期;在2008年苏州市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2010年12月;2008年11月5孙俭《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刊登在《考试周刊》2011年13期;在2008年苏州市职业学校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在第五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中获三等奖2011年2月;2008年6月;2009年12月6孙俭《手工账务处理转换为会计电算化竞赛辅导初探》刊登在《职业》杂志2011年上2011年(2):课题组核心成员撰写论文获奖、发表情况汇总序号作者论文题目获奖或发表获奖或发表时间1顾建飞滨江职校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第四届常熟市职业学校教师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2011年5月2吴建东设计有效学习任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考试周刊》2011年第24期2010年苏州市职业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2010年10月3顾丽芬《从增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入手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之我见》《考试周刊》2010年第49期苏州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2010年10月4顾丽芬《实践生本教学理念提升职业学生素养》第二届常熟市职业学校教师论坛“公共职业素养”论文评比三等奖2010年1月5顾丽芬《刍议校企合作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第四届常熟市教师论坛论文评比三等奖2011年5月6王卫国《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合格人才》常熟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论文交流2007的12月7王卫国《实习教学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策略》2008年8孙燕红《融合企业需求,创新英语口语教学》刊登在《职业》杂志2010年9期(下)上2010年9月(3):课题研究教师撰写论文获奖、发表情况汇总序号作者论文题目获奖或发表获奖或发表时间1汪文贤《化被动为主动,以创业代就业——浅谈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刊登在《职业》杂志2010年9期(下)上2010年9月2汪文贤《中职生职业素养情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第六届“凤凰杯”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意论坛征文活动二等奖2010年12月3范丽华《新课程理念下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2010年苏州市职业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2010年10月4仲雁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素质》2008年5施燕《浅析现代职业学校“机械基础”的教学》2009年12月6陈建军《谈“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有效教学》7陈建军《闻到而笃行》8陈建军《激情——优质教学之使燃》2009年“金帆杯”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获得三等奖2009年10月9陈建军《浅谈生本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第五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征文三等奖2009年12月10王磊《》2009年优秀陶研论文评选一等奖(2009年12月)2009年12月11王磊在新形势下创新体制深化校企合作第六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征文三等奖2010年12月12王磊《数控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常熟市教育学会2008年度论文评比三等奖;2008年12月13钱利国《谈项目管理对“双证制”的促进作用》2008年14陈健二等奖。2010年10月15谢善刚《关于<AutoCAD>课程教学的思考》2009年12月16谢善刚《如何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