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表达技巧总结表格式_第1页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总结表格式_第2页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总结表格式_第3页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总结表格式_第4页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总结表格式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巧及概念及作用例子赏析【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略略【二、表现手法】·抒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作用:直截了当,酣畅淋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作用:委婉含蓄,引发思考,回味无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作用:委婉含蓄,饶有趣味。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作用: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诗人通过化用“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忆华年”时对往事似幻似真、迷离恍惚之感,意境朦胧凄美。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借古讽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借事抒情:即用现实之事抒发情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籍《秋思》)诗歌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二、表现手法】·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通过对描写对象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是侧面描写。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烘托环境气氛,丰富意境形象。“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1)、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2)、从“窗户明”来写,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3)、从“折竹声”来写,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作用:两者相互映衬,渲染气氛,情趣盎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作用,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虞美人》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面相结: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例1、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例2、朱敦儒的《好事近》:“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例、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异乡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衬托: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之别,但最常用的还是反衬。衬托从内容上可分为情景衬、动静衬、明暗衬。“衬托”与“对比”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1.以乐景衬哀情为了突出人的愁苦之情,诗人有时会用鸟语花香、莺歌燕舞之类的“景”来作反衬。2.以哀景衬乐情衰败、萧条之景常容易产生悲怆、幽怨之情。3、明暗衬指的是色彩、光线等方面的衬托。古代诗人很善于运用色彩,也很讲究着色艺术。他们常巧妙地运用词语进行色彩搭配,并赋予色彩生命或借色彩传情,从而寄寓特定的内心情感和审美情趣。明暗衬可以产生以次托主的审美效果。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中的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借乐景与哀情之间的矛盾达到“倍增其哀”。古诗词中诗人有时会利用这“哀”景来衬托诗人乐观、昂扬的“乐”情。前两句描绘的是一种悲凉、萧条的景象。三、四句却写出了慷慨的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尽管景是悲凉、萧条的,但情却是豪放、豁达的。这样以悲景衬豪情就使豪情更显豪放。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林的昏暗、幽深。【二、表现手法】·其他·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作用: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例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杂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诗人找到一个话头,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曲笔: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从对方着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例: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作为古诗中的联想,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1、古诗中的相似联想及其运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古诗中的对比想及其运用: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3、古诗中的相关想及其运用: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4、古诗中的逆反联想及其运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古诗中的因果联想及其运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三、修辞】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比、用典、互文、反复、顶针、双关、通感等【四、结构】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伏笔铺垫、卒章显志等。【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