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重构的史学路径论典籍翻译中的深度翻译倾向以21世纪初三种《中庸》英译本为例
1.对非洲文本的翻译“深入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翻译现象。然而,作为一种专业术语,美国哲学家、文化理论家和非洲研究专家阿皮亚首次提出了这一问题。阿皮亚(appiah1993)提出,在翻译非洲类型名词时,他和他的母亲peggyappiah使用了密集的注释、注释和长序,并将翻译文本定义为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根据阿皮亚的自述,他认为美国学界翻译非洲文本至少有三种目的:1)继续将非洲文本翻译作为一种反种族主义的促进方式(同时作为反种族主义的方式还有女权运动、女性写作和反性别歧视运动等);2)拓展美国想象的需要,美国想象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对非洲文本的翻译是对美国这种想像的延伸;3)发展对主权他者世界观的尊重,这种世界观是美国多种离散观本土的、合法的政治需要(同上:818)。深度翻译显化了原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深度翻译法下的非洲文本翻译有助于消散非洲学生普遍存在的非洲文化自卑感,直接挑战西方的文化优越感(同上:818)。深度翻译在阿皮亚的定义下主要侧重于描述具体的翻译行为。2003年,英国翻译理论家赫曼斯(T.Hermans)重新提出了深度翻译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重提不仅仅是为了描述其文章中所列举的琼斯重译亚里士多德《诗学》和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中的翻译行为,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深度翻译有利于打破结构主义影响下现有翻译研究中概念化和宏观化的倾向(Hermans2003)。由此可见,赫曼斯对深度翻译的贡献在于将这一概念引入了翻译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了深度翻译的内涵。虽然阿皮亚和赫曼斯在深度翻译的提出语境和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者对深度翻译的双重本质,即阐释性和工具性的认识显然是一致的。阐释性本质表现在对所译文本的密集型加注的阐释,工具性本质在阿皮亚的论述中则体现在将深度翻译作为一种诠释文化的工具,一种实现非洲人民抵制种族主义、消散文化自卑感并争取他者尊重的工具,而赫曼斯则将深度翻译引入作为对现有翻译研究批判的工具,旨在利用深度翻译的工具性本质,批判结构主义传统下的翻译研究中术语贫乏和简单化的倾向,认为深度翻译可以使翻译研究形成更多样化、更富想像力的词汇(同上:386)。两者结合,可以说深度翻译既是一种具体的翻译方法,也是一种翻译研究的方法。作为具体的翻译方法,深度翻译的特点是以注释、术语表或引言等形式在翻译中加入大量解释性的内容,为译文读者理解原文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将翻译文本置于一个丰富的语境之中,灌输一种对他者文化的宽容与尊重。作为一种翻译研究的方法,其特点是倡导术语的多元化以及研究的多角度化。在厘清深度翻译的定义、内涵和本质后,本文主要以21世纪初美国新出版的三种《中庸》英译本为例,探讨这些英译本中的深度翻译现象,验证深度翻译阐释性和工具性的双重本质,并借鉴中国阐释学的境域论解释各译本深度翻译中所表现出的多元化阐释的原因。2.21几种《江宁区》的翻译特征21世纪初,美国几乎同时出版了三种《中庸》英译本,分别是2001年安乐哲(R.Ames)与郝大维(D.Hall)的合译本FocusingtheFamiliar:ATranslationandPhilosophicalInterpretationoftheZhongyong、2003年浦安迪(A.Plaks)译本TaHsüehandChungYung(TheHighestOrderofCultivationandOnthePracticeoftheMean)以及2007年迦达纳(D.Gardner)的译本TheFourBooks:TheBasicTeachingsoftheLaterConfucianTradition。这三种译本均包含了长篇的引言、详实的注释和特色鲜明的文内隐注,具体见表1:从表1可见,21世纪初美国出版的这三种《中庸》译本均体现出显著的深度翻译特征,其深度翻译的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1)注释,包括脚注、尾注、夹注和双行小注。2)文内隐注,包括译者插入到译本正文中而没有显性标明的解释,这种解释与原典的正文翻译相融合,读者若未与原典仔细对比就很难区分,上述三种英译本中均包含了大量这一类型的隐性注释。3)序、跋、献词、后记、附录、术语表、致谢等,这种类型的阐释可以借用热奈特(G.Genette)(1997)的内文本(peritext)来概括。就译本中深度翻译所呈现出的义理来看,主要表现为三种取向,即哲学的、诗学的和史学的阐释取向。2.1“事件、动态名词”的实体性表达安乐哲为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教授,他翻译了系列中国经典,他的译著均遵循了“引言+术语汇编+译本+附录”的相同体例。其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哲学教授郝大维合作翻译的《中庸》译本,体例也不例外。该译本开篇于长篇引言,详实的术语表,译本正文中采用了独具特色的“焦点和场域语言”(languageoffocusandfield)和译本后附包含丰富类比的注释。仔细研究发现,这些形式多样的深度翻译均围绕着同一主题,即传递译者对中国哲学过程性的认知。首先,在译本的引言中,安乐哲和郝大维比较了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他们认为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终极的世界,也没有终极的部分,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场域,是多种事物的“发生”和生成“状态”,“万物”应归为“多种过程和事件”(Ames&Hall2001:15)。着重于阐释关联性和过程性世界的中国哲学,特点是注重过程性,关注现实世界的过程和变化,以及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同上:10)。中国哲学的过程性特质在语言方面则表现为以多用动词、动态名词等为特征的语言,安乐哲将这种类型的语言称为“焦点和场域语言”。他们认为在中国哲学文本的英译中保留这种“焦点和场域语言”,而非采用西方表示分离的、客观实在,追求清晰性、单一性、规约性表达的实体性语言,可以使译文读者更好地欣赏《中庸》中由自发转换关系所构成的复杂以及相互关联的场域,并理解中国哲学中诗性的隐寓(同上:7-9)。在其《中庸》译本中,他们广泛尝试,通过将“事物”理解为“事件”,“名词”表达为“动名词”、“抽象名词”表达为“动态名词”来传递中国哲学传统的这一过程性特征。如:安乐哲将《中庸》开篇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译为“Whattian(天)commands(ming命)iscallednaturaltendencies(xing性);drawingoutthesenaturaltendenciesiscalledtheproperway(dao道);improvinguponthiswayiscallededucation(jiao教)”(同上:89)。译文中选择了随境而变的naturaltendencies(自然倾向)来翻译“性”,“率性之谓道”中“率性”的“率”和“修道之谓教”中“修道”的“修”,则分别用现在分词短语drawingout和improvingupon还原汉语原文中“率”的动作属性,突显了“修道”的过程性和延续性。再如《中庸》第25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安乐哲译为“Creativity(cheng诚)isself-consummating(zicheng自成),anditsway(dao道)isself-directing(zidao自道).Creativityisaprocess(wu物)takenfromitsbeginningtoitsend,andwithoutthiscreativity,therearenoevents”(同上:106)。前述安乐哲认为在注重过程性、关联性的中国哲学传统下,事物不是things(物),不可理解为独立自存的孤立物件,而是更多地类似于过程(process)或事件(events),因此选择了动名词self-consummating和self-directing,又以动态意味的名词creativity译“诚”、process和events译“物”。以动词、动名词以及动态名词为特征的“焦点与场域语言”是安乐哲译本显著的语言特色,以上仅稍举两例以窥全貌(详见宋晓春2013)。除了在译本正文中广泛采用深度翻译中文内隐注的形式,用译本本身来诠释中国过程哲学的主题,安译本还充分运用深度翻译的注释形式,从语言形式之外进一步诠释中国哲学重过程、情境、诉诸历史传统的特征。在《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作者自序中,郝大维、安乐哲提出与西方哲学传统主流相比,中国传统是历史主义的,中国传统的特点是情境高于使然(agency),中国文化是疏松的,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文化叙述,而不是各种可孤立理解的学说和意识形态,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社群连续不断的叙述,是正在展开的思想和生活的途径,对中国文化中核心术语的叙述理解需借助于共有的、合理性的历史实例的库存才能加以解释(郝大维、安乐哲1999:4-11)。具体来说,在翻译中他们主要诉诸注释中的类比来获得此种叙述的理解。安译本共有注释101条,而这101条注释中进行类比的频次就多达80多次,类比的著作涉及11种之多,包括《论语》、《孟子》、《史记》等中国文献以及杜威、怀特海等西方思想家的著作和主张,这样数目众多的注释是译者基于对汉文化叙述传统的理解,将《中庸》放在一个历史的语境中与其他同类文本类比,借助“合理性的历史实例”,向英语世界读者还原出汉文化的叙述传统,以此来帮助读者获得叙述理解的主要方式。安乐哲在其多部著作中提出并论证了中国过程哲学的观点,安乐哲的《中庸》译本是对这一论点的实践和验证,然而,无论是引言中提出的论题,译本正文中焦点与场域语言的运用,抑或是注释中的类比无不倚仗深度翻译来实现。可以说,安译本倚仗深度翻译践行了其对中国哲学的过程性阐发。2.2浦译语中常用的词语浦安迪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他的研究与翻译均围绕经典而展开。如他引用儒家经典《大学》、《中庸》中的思想作为其对明清小说《水浒传》等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论说基石,认为鲜为人知的张新之《红楼梦》批本《妙复轩评石头记》体现了以儒家观点解释小说的做法(浦安迪2011)。浦安迪的《大学》、《中庸》译本是其对经典研究的寻根式翻译,亦是深度翻译的典型译本,但与前述安乐哲译本侧重诠释中国哲学的过程性特质相比较而言,浦安迪的译本运用了深度翻译,尤其是文内隐注的方式,通过大量添加叙事主语、逻辑衔接和显化原作主题等方式,将中国重模糊、简约的诗学转换为西方重逻辑、理性的诗学,尝试了一条经典重构的诗学路径。以《中庸》第一章为例,《中庸》第一章也就是一段,共136个字,但浦译文却长达323个单词,大大超出了原文,也超过了其他英译本。仔细比较,我们发现浦译本非常繁冗,原因主要是译本正文中的添加,这些添加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叙事主语、逻辑衔接和显化原作主题的添加。如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翻译,浦安迪译为“Bytheterm‘nature’wespeakofthatwhichisimpartedbytheordinanceofHeaven;by‘theWay’wemeanthatthepathwhichisinconformancewiththeintrinsicnatureofmanandthings;andby‘moralinstruction’werefertotheprocessofcultivatingman’sproperwayintheworld”(Plaks2003:25)。浦译文有53个单词,其中划线部分均为其添加的内容,主要表现为:1)添加了叙事的主语和很多没有具体含义、起到连接作用的短语,如bytheterm、wespeakofthatwhich、wemeanthatthepathwhich、werefertotheprocessof。2)添加了一些解释性词语,使原文提示性的语言和隐含的意义在译文中明晰化。如“率性之谓道”的“性”,浦译本译为nature,但加上了“内在的”、“人和物”的修饰、限定语,意为“人和物内在的性”,“教”加上了“道德”修饰语,意为“道德方面的教”,“修道”加上了man’sproper意为“人恰当的道”。又如“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原文共56个字,浦译有116个单词:Whatwetaketobe‘theWay’doesnotadmitoftheslightestdegreeofseparationtherefrom,evenforaninstant.ForthatwhichdoesadmitofsuchseparationistherebydisqualifiedfrombeingthetrueWay.Giventhisunderstanding,themanofnoblecharacterexercisesutmostrestraintandvigilancetowardsthatwhichisinaccessibletohisownvision,andheregardswithfearandtremblingthatwhichisbeyondthereachofhisownhearing.For,ultimately,nothingismorevisiblethanwhatappearstobehidden,andnothingismoremanifestedthanmattersofimperceptiblesubtlety.Forthisreason,themanofnoblecharacterpaysgreatheedtothecoreofhisownindividuality(Plaks2003:25).浦氏在翻译中添加了使句群关系明晰化的连接性词语如whatwetaketobe、forthatwhich、thereby、thatwhich;将解释性词语如“慎其独”译为“paysgreatheedtothecoreofhisownindividuality”,加上了“tothecoreofhisownindividuality”,意为“君子对自己个体的内心要特别谨慎”,使原文的提示性语言及隐含的意义在译文中明晰化。再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浦译文有40个单词,“Whentheattributesofboththebalancedmeanandharmonyarerealizedtotheirfullestextent,thenHeavenandEarthassumeonthisgroundtheirpropercosmicpositionsandtheregenerativeprocessesofallthemyriadcreaturesaresustainedtherein”(同上),其中将“致中和”的“致”译为berealized,且在其后又添加了解释性的词语totheirfullestextent,将“中和”译为thebalancedmeanandharmony,辅以attributes予以解释,“天地位焉”译为HeavenandEarthassumetheirproperpositions,辅以onthisground、cosmic来表示“天地位焉”是在“此基础之上”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万物”译为allthemyriadcreatures,添加了theregenerativeprocessesof阐释“万物再生的过程得以持续”。除了这些解释性的词语的增添,浦氏还增加了一些连接词如when、then和and,将原文隐藏的逻辑关系显性化。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阐释性翻译的添加是浦安迪译本繁冗的主要原因,除了解释性、衔接性的词汇,道德哲学的显化亦是浦译本阐释性隐注的重要主题,在浦译本中,他将“中庸”译为moralunderpinning,即道德的基础;“教”译为moralinstruction,“德”译为themoralforce,“时中”译为maintainsastateofmoralbalanceunfailinglyatalltimes,“小人而无忌惮也”译为devoidofanymoralaversionsandinhibitionswhatsoever即“小人毫无‘道德’羞耻感,小人不受‘道德’的限制或约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译为graspbothendsofmoralspectrum,其中“两端”显化为道德方面的两种极端;而“君子居之”则译为fixeshisownmoralabode,指君子在道德方面具有这样的品性;“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中的“则不厌”译为nevertireofhismoralexample,不厌其“道德的模范力量”。由于大量添加叙事主语、表示逻辑关系的衔接词以及对原作内容的阐发,浦安迪译本成为显化翻译的典型,原典中所代表的简约、模糊、提示性的中国诗学特征在浦译本中被转化为西方重逻辑、理性、明晰的诗学。虽然这样转换的结果可能导致了原文暗示性、意蕴丰富的内涵在其译本中成为一种单一的、明晰化的阐发,但根据布鲁姆(2006)经典的“殊异性”(strangeness)理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必须有独创性,有不同于前人作品的独到之处。从这一点来看,浦安迪的确创造出了一部迥异于前人的《中庸》译作,他也另辟蹊径,重构出了一条崭新的翻译经典重构的诗学之路。2.3《汉书艺文志》的经典化迦达纳(D.Gardner)为美国斯密斯学院历史学教授,其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尤其侧重新儒学以及新儒学代表朱熹思想的研究,2007年他出版了新的《中庸》译本,该译本主要采取历史学的路径,充分运用引言、夹注、脚注、双行小注(interlinearcommentary)等深度翻译手段,全面系统地厘清了《中庸》经典化的过程、原因及影响,以及双行小注在经典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首先在引言部分,迦达纳全面、生动地厘清了《中庸》的经典地位以及经典化过程。其实,关于《中庸》的经典地位以及经典化过程,《中庸》译者大都在前言自序中有所提及,如浦安迪认为《中庸》是儒家道统发展史上的枢纽之作,在打开新儒家的哲学思考路线方面有开创之功,《中庸》从其影响人数的数量来看超越了《圣经》(Plaks2003:xxvi)。Chan(1963)在引言中扼要地介绍了《中庸》在中国的经典化地位和影响,认为《中庸》是我国古代经典中最具哲学性的著作。但惟有迦达纳译本在引言中大篇幅详细、形象(配以多幅图片)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从孩童到成人学习、阅读《四书》的方式,《四书》首先与《五经》,继而与《十三经》等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历史、政治、义理、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博弈中最终胜出,从《礼记》中脱离,单独成册,成为经典的真实过程,分析了《中庸》等四书对新儒学理学的影响以及新儒学对四书义理的发展,从而弥补了《四书》其他译本以及相关文献虽然认同《中庸》的经典地位,但却缺乏对《四书》在中国传授以及封建社会后期(1200-1900)对《四书》义理吸收和发展的详细介绍之不足。另外,迦达纳译本引言除了爬梳《四书》经典化的过程、原因和影响,还专门介绍了中华思想阐发的独特形式———双行小注体。双行小注的做法起始于汉朝,指在单句、句群、段落或篇章末等正文后以小于正文字体的字号插入的阐释性评论,这些评论可以是对文中出现的某个或某些汉字发音或哲学意义的简短说明,也可以是对整句话的长篇宏论,还可以是对原文中某段话甚至整个章节哲学意义的阐释。汉代几乎所有的文本都有双行小注的注疏,从汉代末年开始到20世纪初,读者阅读经书的方式通常都是先阅读原文的一部分,再阅读插入的注疏,然后再继续阅读原文,再阅读小注,这种阅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阅读方式,成为文人做学问、表达自己思想见解的一种主要方式(Gardner2003)。迦达纳译本中复制了这种独具特色的双行小注注疏体,从小注中阐释的内容来看,他主张新儒学(理学)尤其是朱熹对《四书》的阐释,迦达纳译本中双行小注的内容几乎全部是对朱熹阐释的翻译。比如,迦译本开篇小注中首先讨论了《中庸》作者的问题,引述了朱熹的观点,“朱熹将《中庸》的作者归于子思,赋予《四书》在谱系上的正统性和传承性,使得《四书》的来源更正统、更权威、影响力也就更大”(Gardner2007:108-109)。继而在对“中庸”二字的翻译注释中,迦达纳也加入了长篇的阐释,介绍朱熹对“中”、“庸”二字的阐释,《中庸》与儒学其他经典如《尚书》、《礼记》、《周礼》、《孟子》等之间的关联和类比性,完全遵从朱熹(1983:25)注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的阐释。迦达纳将“中”译为maintainingperfectbalance,“庸”译为keep/holdtotheconstant。另外,在对“时中”的翻译上,迦达纳译为accordwithcircumstancesinfindingtheperfectbalance,小注中他对此翻译进行了说明:“过去,‘时中’的‘时’经常被理解和翻译为atalltimes,‘时中’译为topracticethemeanconstantly,这样的翻译也是合理的,但考虑到朱熹对‘时中’的解释为‘随时以处中’,强调‘时中’的境遇性,topracticethemeanconstantly/atalltimes没有译出朱熹所强调的本质含义,因此,他的译名选择了circumstances来强调这种境遇性”(同上:113)。由此可见,他对“时中”译名的考辨和翻译也是完全参考了朱熹的观点。又如,在《中庸》第二十一章中,“诚”为名词,迦达纳译为truthfulness,小注引用朱熹的观点,点明这一章与第二十章18段的关联,朱熹区分了圣人的“诚”和普通人的“诚”,圣人即“诚者”因为“气”之纯,“诚”是先天之性,也能自诚而明。普通人即“诚之者”需要精炼自身“气”,也就是说要向“善”,明“善”,坚持“善”的理念,这就需要自我后天的修炼。翻译中迦达纳通过beingtrue/tobetrue和becomingtrue/tomakeoneselftrue来区分具有先天之性的“诚者”和尚需后天修炼的“诚之者”,彰显了朱熹的观点。综上所述,迦达纳译本重在历史地爬梳,使《中庸》的经典地位在译文读者中自明,他深入介绍了双行小注在经典化中的作用,在译本正文中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经典加注形式,部分或完全引用业已成为经典的朱熹注,借助深度翻译的形式为翻译中的经典重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以“经”构“经”的翻译路径。3.存在境域与阐释语境的冲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初在美国几乎同时出版的三种《中庸》英译本虽不约而同地青睐深度翻译,却在各自译本中呈现出显著的哲学、诗学和史学的不同阐释取向。对于如何解释这种多元化阐释生成的原因,我们可以借鉴李清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保政策下企业生产线的优化与改造案例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电动机吸尘器电机产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生菜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盈利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液压钻机行业运行动态与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启动机市场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水产养殖市场发展规模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毛纺织加工行业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木材保护市场发展趋势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无线电遥测设备行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彩色网络摄像机市场运行动态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5年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配套课件-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
- 2025年度药店营业员服务规范及合同约束协议3篇
-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2025年上半年应届毕业生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 紧急疏散逃生方法
- 羊水栓塞护理应急预案
- 2024年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类考试题库及答案(共500题)
- 工程进度款支付台账-1-
-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78课件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