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均势理论的批判与修正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的最大变化是美国是否成为一个体系中的主导国家,以及其他大国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围绕着这一现实展开的争论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辩论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均势理论的批判、修正和辩护是最近10多年来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1一大国对美国霸权的主动制衡传统的均势理论认为,当面对体系内的霸权国或潜在霸权国时,其他的大国将采取制衡的方式来恢复或维持体系的均势。国家的制衡行为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即通常所说的内部制衡(internalba ̄lancing)和外部制衡(externalbalancing)。2在有关的文献中,军备和联盟一般被认为是体现这两种行为的主要方式。3然而,如果根据这两个操作性指标来考察,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现实表明,面对美国的超强权力,其他大国并没有像传统的均势理论家所预测的那样,对美国采取典型的制衡行为。首先,从冷战后的大国结盟行为来看,美国继续保持了对其冷战期间建立的同盟体系的主导权。在主要大国中,只有俄罗斯和中国处于美国的联盟体系之外。不过,中俄之间的关系是潜在的联合,而非正式的结盟,是出于共同利益进行的战略合作,而没有正式的义务和承诺。4其次,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一直是实际军事开支数额最大、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他大国的军费开支投入水平、增长幅度和相对军事实力的增长速度都不及美国。5在单极体系下,大国的行为选择呈现出多样性,旁观、推诿、躲避以及追随等非制衡行为表现得更为显著。6这也意味着,现实发展与理论预测之间存在着脱节,有的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制衡难题”。7其他的大国为什么没有对美国霸权进行主动制衡?制衡难题的存在是否对均势理论的有效性构成明显的挑战?针对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现实和理论议题,近年来学术界有许多争论。根据相关的文献,我们可以从当前的辩论中大致归纳出对待均势理论的三种态度,分别是否定、修正和辩护。(一)关于均势理论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均势理论要么存在内在的逻辑缺陷,要么不符合经验事实;或者认为,即使它过去是正确的,现在也已经过时了。这些学者主要来自现实主义阵营之外,他们通常批评这一理论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也缺乏对国际政治历史和现实的解释力。否定均势理论的学者是一个庞杂的阵营,他们提出了许多与均势理论相竞争的替代性假说,许多学者从新自由制度理论、安全共同体理论、仁慈霸权说等角度对均势理论提出了否定。8尽管这些观点出自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不同的阵营,但其中的理论立场有相近之处,大多强调美国霸权的自由主义特征和西方世界的认同。对于这一派的学者而言,其他大国不对美国进行制衡的原因在于,国际政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国不再也不需要按照权力政治和均势逻辑行事。(二)均势理论的观察持修正态度的学者基本上接受均势理论的主张,但是认为它存在着概念或逻辑等方面的缺陷,因此对其做了不同程度的局部修正。在这一阵营之中,又可以归纳出几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修改了均势理论的假说,斯蒂芬·沃特(StephenWalt)的“威胁平衡理论”具有代表性。沃特提出国家采取制衡行为并不是单纯出于权力的考虑,而主要针对的是威胁。9基于威胁平衡理论,沃特对冷战后其他大国没有制衡美国这一现象进行了回答,其主要观点是,尽管美国在权力总量上大大超过其他大国,但从地理邻近度、进攻能力、侵略意图等方面来看,并不对其他大国构成威胁,这些要素大大削弱了这些大国制衡美国的倾向。10从威胁平衡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大国没有对美国进行制衡,无论在逻辑还是经验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从逻辑上来看,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在一个没有中央权威的国际体系中,由于没有其他国家从实力上加以制衡,很难期待霸权国的行为总是能够保持自我克制、做一个“善意的霸权”,霸权国对其他国家的利益总会构成最大的潜在威胁,至少对其他的大国而言是如此。11当然,在现实中,对于那些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在行动上追随美国的传统盟国而言,美国权力的扩张可能不被(或者尚未被)视为威胁,威胁平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用于这些国家。但是,对于那些在安全方面与美国存在激烈竞争关系的国家来说,威胁平衡的解释就难以令人信服,其中,俄罗斯和中国就是明显的例子。从美国霸权不具有威胁性的角度并不能充分解释主要大国普遍没有采取制衡行为的现实。另一些学者对均势理论的适用条件做了限定。杰克·列维(JackLevy)详细地考察了均势理论的基本假设与经验事实,他认为均势理论存在着三个偏向:这一理论立足的体系是欧洲国际体系,这一体系中的权力基础是以陆地为基础的军事力量,体系中的关键行为体是欧洲大国。从这种观点来看,当前大国缺乏对美国的制衡不是均势理论需要考察的问题,因为国际体系已经扩大到全球范围,而美国是一个以海洋为基础的全球性军事大国。12从历史的角度看,列维仅仅将均势的适用条件限于1945年以前的欧洲,实际上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经验证据,正如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提到的,均势理论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希腊城邦国家时期、意大利城市国家时期等许多历史阶段得到佐证,13而且列维还忽略了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达成的均势,这表明均势同样可以在全球层次上实现。还有一些学者对均势理论的核心概念做了扩展,他们认为可以把制衡区分为“强制衡(hardbalancing)”和“软制衡(softbalancing)”两种手段。强制衡主要体现为军事手段,传统上的内部加强军备和外部缔结联盟都可归入其中;软制衡则主要涉及政策上的协调、非正式的安全协议和合作、特定的联合军事演习以及有限加强军备等手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冷战结束以后,大国仍然对美国进行着制衡,只是制衡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传统上的强制衡被现在的软制衡所取代,比如欧洲国家加强共同防务的努力、诸大国在联合国对美国单边行动的抵制等都是制衡的表现。14从软制衡的观点来看,均势理论与国际政治现实的相关性和解释力得到了维护,然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扩大了核心概念的内涵,这是一种为挽救理论而做出的特设性假说(adhochypothesis),将会导致理论上的退化。15而且,所谓的软制衡主要是大国在言辞和策略上的行为,它不会改变体系中权力的分布,也并没有导致体系向均势的方向发展。(三)均势论与制衡难题持辩护态度的学者完全维护均势理论的理论内核和命题,认为批评者的观点是对这一理论的误解,沃尔兹是这一立场为数不多的代表,他在许多辩论性的文章中捍卫了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沃尔兹为自己的理论进行辩护的主要观点有:首先,结构现实主义是一种国际政治理论而非外交政策理论,它所预测的是均势状态的反复出现,而不是国家总会采取制衡策略。16其次,结构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是一种自动(automa ̄tic)形成的均势,而非人为(manual)造成的均势,它强调,即使没有任何国家有意地采取平衡政策或者都在追求霸权时,均势也会发生。17再次,社会科学理论都面临着预测的难题,它并不意味着理论不能够做预测,而是说理论只能预测出大致的方向、范围和条件,而不能预测具体的时点。缺乏时间精度是社会科学理论预测的通病,并非只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所独有。18最后,考察国际关系史,当前国际体系的失衡状态在历史上并非独一无二,而从长时段看,这种失衡也只是历史中的一瞬间。19沃尔兹所做的辩护看似言之成理,而且,从历史经验来看,即使在实力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针对潜在霸权国的制衡联盟或者军备竞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时滞”。20也就是说,制衡缺位可能是一种经常性的现象,而在结构现实主义的逻辑中,它又是暂时性的。至于这种滞后会有多久,在理论上很难做出明确的预测。然而,即使预言制衡总会来到,制衡难题仍然是一个有待解答的经验问题。对于存在一个实际的霸权国(realhegemon)的情况下,体系如何回归均势,更多的是依据大国应对潜在霸权国的经验进行逻辑上的扩展和推论来进行预测,而缺乏相应的经验案例和实证检验。无论对于均势理论的批评者还是辩护者而言,制衡难题的出现和存在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验现象,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理论解释,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现实困惑和理论争辩。二均势动力机制—结构变迁对制衡机制的制约制衡难题的存在意味着传统上均势理论所关注的均势生成的主导机制——国家的制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难以发挥作用使体系中的权力分布向着均势的方向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既然冷战的结束带来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原有的两极结构被单极结构所取代,那么结构变化本身是否会改变均势生成机制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条件?考察有关体系变化与均势生成的历史变迁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论述可以发现,当体系中的权力结构或权力集中程度发生显著的变化时,均势的生成机制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沃尔兹比较了多极体系和两极体系下的均势:在多极体系下,均势主要通过联盟的调整来实现,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均势;在两极体系下,美苏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盟国的能力来制衡,这种内部制衡比外部制衡更可靠。21中国学者李义虎在比较均势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多极均势中,各极交替使用多种谋求均势的方法,其中“联盟具有主要的和经常性的意义”,形成多极均势中相互制约或民主竞争的制衡机制;而在两极均势中,军备竞赛成为均势双方所使用的谋求均势方法中主要的或最后的方法。22综合两位学者对极的变化与制衡机制变化之间的论述,简言之,在多极状态下,均势主要依靠外部制衡实现,而在两极状态下,均势主要依靠内部制衡实现。由此可见,结构的变化可能引起均势生成机制的转变。在以上关于极的变化与制衡机制变化的论述基础上,我们可以推论,冷战后权力结构发生的变化会对制衡机制的作用构成制约,这可能是造成制衡难题的重要原因。这也意味着,沃尔兹的结构视角在这个问题上并非不适用,不过,他未能清楚地阐述结构因素有可能抑制制衡发挥作用的现象。因为结构因素对制衡的推动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说,其中有引起它发生或者不发生的因果链条和机制。那么结构变迁是通过哪些因果链条的中间环节、如何制约制衡机制的作用的呢?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内部制衡还是外部制衡都有其作用的条件和途径,如果条件受到制约,制衡机制就可能无法施展或者发挥作用。在单极结构下,这两种机制作用条件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这是因为,当体系内的权力集中程度增大时,联盟的可获性降低,而制衡的实力门槛提高,与此同时,霸权国的战略对体系内的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影响。(一)单极结构下的大国扩张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国家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彼此之间都可能成为结盟对象,正所谓“国无常敌,亦无恒友”,但在现实中,结盟的机会可能出现很大的变化。从目的上看,结盟是为了应对威胁和保障安全,那么通过结盟的手段是否能够得到可靠的支持?能否有效地应对威胁?由此就涉及联盟的可获性的问题。23随着体系中权力集中程度的增大,联盟的可获性呈现降低的趋势。这是因为:第一,其他大国自由选择结盟对象的可能性降低。根据沃尔兹对制衡行为的预测,国家倾向于与较弱的国家结盟以抗衡较强的一方。他写道:“如果能够自由选择,二流国家将聚集到较弱的一方,因为威胁它们安全的是较强的一方。如果它们加入的联盟有足够的防御和威慑能力以吓阻敌对联盟的进攻,它们将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安全。”24从这段论述来看,沃尔兹的预测不是决定论的,而是有条件的,他限定的第一个条件是国家能够自由选择。考虑沃尔兹对结构变迁与国家行为之间关系的论述,国家的行为随着其实力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两极结构下的大国比多极结构下的大国享有更大的自由。25同理,单极结构下霸权国自由选择的余地最大,因为国家可供调配的资源越多、可供选择的战略手段越丰富,自由程度也就越大。霸权国自由选择的余地越大,其他二流大国选择的余地越小。如果与弱者结盟,无疑将自己置于与霸权国直接对抗的位置。从国家的策略选择角度来看,在单极结构下,联合弱者对抗强者的趋势将变小,即使选择与弱者联合,结盟的时机和条件也比多极体系下更加复杂。第二,获得联盟有效支持、改变体系中权力分布现状的可能性降低。通过结盟的方式实现制衡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与敌对联盟或者霸权国之间的实力分布现状,使之达到平衡或向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沃尔兹对制衡的预测中,第二个限定条件是“加入的联盟有足够的防御和威慑能力以吓阻敌对联盟的进攻”。研究表明,当前美国的相对军事实力占据体系中大国军事实力的60%以上,26其他大国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过分悬殊,其他国家通过联盟的方式改变体系中实力分布的状况的可能性较小,不具备“足够的防御和威慑能力”达到强化安全的目的。在多极体系中,通常会有几个大国在大战之后得以保全下来,它们可能通过彼此之间的再结盟(realignment)来恢复均势。沃尔兹也承认,由于缺乏平衡所需的物质基础,“在单极和两极世界里,再结盟是不可能的”。27相比单极结构下联盟可获性的急剧下降而言,多极体系中联盟可获性是相对较高的。根据我们的统计,在1815~1914年这100年间,欧洲多极体系中出现的国家间正式军事同盟和条约多达84个,其中,有大国参与的军事同盟占绝对多数(至少一个大国参加的同盟有76个),两个以上的大国参加的同盟有53个,由此反映出多极体系中大国之间结盟的频繁程度和富于变化。28然而,在单极结构下,可供选择的结盟对象以及能够获得有效支持的可能性都不如多极体系,联盟的可获性降低,从而抑制了以保护安全为目的的制衡联盟,这是外部制衡机制难以起作用的原因。(二)大国间的博弈在外部制衡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为什么其他的大国没有采取内部制衡呢?在单极体系下,联盟的可获性降低了,这就意味着大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地应对霸权国的威胁。体系中权力集中程度越高,受到霸权国的威胁增大,由此也更加凸显了大国自助的必要性。然而,当体系中的实力分布从多极转变为两极、或者从两极转变为单极时,权力集中程度呈现出显著加强的趋势,由此也提高了大国制衡的实力门槛。比如,两极体系下由于联盟的可获性降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需要投入更多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当一方增加军费开支时,另一个大国必须增加更多;当一方拥有的核武器数量增多时,另一方也试图制造更多的核武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就处于这样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中。29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悬殊的实力差距使它们很难加入到这种竞争中去,而对于美苏两极而言,维持均势所需要的实力门槛也是逐步提升的。随着体系中的权力集中程度增大,这种制衡的实力门槛显著提升的现象在单极体系下更加明显。威廉·沃尔福思(WilliamC.Wohlforth)就指出,当前其他的大国尽管对美国进行制衡的动机很强烈,但制衡手段并不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在任何体系中,如果权力过分集中在最强大国家的手中,要对其进行制衡,就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门槛(threshold),令其他国家望而却步”。30沃尔兹也说:“一个强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越大,拉近距离所需的时间就越长。”31在实力差距太大的情况下,如果与霸权国展开军备竞赛,从短期来看,将大量经济资源向军事能力转化,将军事潜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并不会显著改变当前体系权力高度集中的现状;从长期来看,资源过分向军事领域倾斜将削弱与霸权国竞争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在“黄油”与“大炮”二者之间取舍与平衡是每个大国需要面对的难题。在当前的形势下,通过有限的军事投入巩固自己的实力基础、保障自身的国家利益,在经济发展与军事建设之间进行平衡,同时又避免与美国展开直接的军备竞赛,这无疑是那些二流大国明智的战略选择。(三)霸权护持—美国的霸权护持战略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是由大国之间的实力分布所造成的,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美国在冷战后所采取的霸权护持战略。这是因为,在单极体系中,对于其他的国家而言,霸权国的存在上升为一种结构性因素,美国的战略和行为对其他大国进行选择的制约作用凸显,这一制约因素是在体系层次上发挥作用。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全球和地区安全战略核心之一就是防止其他大国对美国进行潜在和实际的制衡,维持和巩固美国在全球的超强地位,压制有可能对美国进行挑战的全球性或区域性强国。维持美国的霸主地位,防止任何对美国的实力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出现,维持并强化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这在美国的战略设计中有着清晰的表现。出于反制衡的考虑,美国对大国之间加强双边关系的努力都比较紧张,对其他国家正常的军费增长或军备购置都持批评和抵制态度,将其解读为对美国在本地区战略地位的挑战。对中国的态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冷战结束后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并在东亚强化其联盟体系进行防范和围堵。为了防止大国之间的联合,美国主动地对冷战期间延续下来的传统联盟体系进行调整和强化。从传统意义上看,联盟的功能在于应对威胁,在苏联威胁消失后,大西洋两边都有反对北约继续存在或者扩大的声音,原因在于联盟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然而,从美国的角度而言,维持这一联盟是推行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环节,因此,北约成为束缚欧洲大国、扩展美国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推行民主模式和改造进程、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的重要工具。32而在东亚,日美安全联盟的屡次强化也是力图遏制实力地位稳步增长的中国。在美国采取霸权护持战略、不容对其超强实力地位构成挑战的情况下,大国之间无论是采取内部制衡还是外部制衡的成本都显著提高。不容忽视的是,美国的霸权护持战略对大国制衡行为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美国的强势会降低其他大国与其直接冲突和挑战的可能;另一方面,正是美国彰显的霸权企图促使其他大国具有强烈的制衡意愿和需要。因为如果任由美国为所欲为,对其他大国的利益都会构成严重的损害。霸权护持的第二重效应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也有所体现,其中,以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后大国之间的角力最为显著,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引起了德国、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等主要大国的强烈反对,这种大国集体抵制美国的现象(其中包括了美国的传统盟国),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并不多见,迫使美国最终只能组织一个临时的“自愿联合(coalitionofwillingness)”来发动战争。但是,在美国采取强势霸权护持的战略之下,为什么其他大国没有将强烈的制衡意愿转化为实际的制衡行动,一些大国没有脱离与美国的同盟关系而与他国结成与之对立的同盟,另一些大国则没有与美国进行直接的军备竞赛?这意味着霸权护持不是制衡缺位的充分条件,还需要结合以上讨论到的两个原因来考虑,因为结盟的可获性和实力门槛是影响结盟成效和军备限度的直接原因,制衡缺位是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上三个要素之间所呈现出的因果关系并非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状因果链条,见图1所示:图1制衡难题产生的因果机制综合上述三项原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单极状态下,大国对实际霸权国进行制衡的动力和成本来自三个方面的制约。首先,联盟的可获性降低,从而抑制了外部制衡。其次,制衡的实力门槛提高,从而抑制了内部制衡。最后,美国进行霸权护持,对以上两种制衡机制的作用都产生了抑制。三单极状态下的国家行为模式冷战的结束和单极结构的存在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国际关系理论还缺乏对单极状态的深入研究。33“时势造理论”,现实中的变化必然需要理论上的反映,各种理论需要做必要的扩展和推理,以延伸对单极这一体系状态的形成、存续及转换等问题的阐述以及对这一状态下大国行为的解释,由此才可能比较这些理论的解释力的强弱大小、判定理论的优劣得失。从现实困惑对理论创造提出的质疑这个角度来看,制衡难题的出现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具有以下启发性的意义,是各种理论进一步扩展的生长点:第一,加强对单极状态下国家行为模式的因果机制的研究。相比较冷战时期而言,单极状态下的国家行为是丰富多样的,传统上讨论的制衡与追随并不能完全概括国家策略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因此,近年来国际关系学者对国家的行为模式有多种多样的概括。34加强对单极体系及其对国家行为选择的影响的研究成为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行业市场营销总结
- 职业高中体育老师个人教学工作年终总结合集(5篇)
- 幼儿园小班教案《感恩大树》及教学反思
- 超市零售行业会计工作总结
- 2024年版特定担保事务合作合同模板版B版
- 办公用品行业营业员工作总结
- 2024年外债借款合同展期与债务重组及还款能力评估范本3篇
- 2024年度水文地质勘察与评价服务合同3篇
- 果茶制作课程设计
- 特殊凿井课程设计
- 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技术问题的把握控制及相应措施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三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大单元教学名师备课系列(统编版2024)
- 垃圾填埋厂租地合同范本
- 汉语词汇与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
- 科研设计及研究生论文撰写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
- 如何同步同时接收老公老婆微信的实用教程
- 慕安德烈文集
- 场调查报告封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