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单元阅读专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六单元 单元阅读专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六单元 单元阅读专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六单元 单元阅读专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六单元 单元阅读专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高中必修上语文第六单元单元阅读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三小题。对文学芑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芑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族群众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晩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材料二: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材料三: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助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1)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中囯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3)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书家和善书者沈尹默“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丝毫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禇、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朱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 C.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 D.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之为笔法。 B.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别有风致。 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D.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3)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六小题。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抉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选自《于湖居士文集》)[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元本本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当:符 D.兵其细也细:小事(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位卑则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岀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译文:ii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译文:iii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译文: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五小题。【甲】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苟子》)【注】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分量轻。【乙】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i德如毛,民鲜克举之。译文:ii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译文:(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i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答:ii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小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答案】(1)B(2)D(3)D【解析】(1)A.“……就能……”理解有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从原文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选项说法错误。D.从原文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故选B。(2)“正面人物的塑造”有误,原文中说的是“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并没有明确说是“正面人物”;另外,“根本体现”于文无据。(3)“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2.【答案】(1)C(2)C(3)D【解析】(1)“应当避免西式改编”错误。原文否定的是机械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的做法,并不是否定“西式改编”。(2)“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错误,二者应是并列关系;“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错误,文章提及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意在论述传统表演艺术保护的正确做法。(3)A“很难获得成功”错误。原文只是说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这并不意味着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后就难以取得成功。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错误。扩大了“传统表演艺术”的范围。C“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错误。原文第四段明确指出“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3.【答案】(1)B(2)A(3)①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了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解析】(1)“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错。由材料二第三段,“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可知。(2)由材料二第二段,“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可知。同时,面对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面对发展规律,我们的正确做法是顺应趋势,顺应规律,而非改变趋势。(3)探讨二者关系的问题,往往可从一方对另一方的作用(影响)来切入,再做总结。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新基建有利于缓解疫情下经济下行压力,消解疫情带来的影响,也为战胜疫情提供了物质保障。如“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同时,从疫情对新基建的影响这个角度来切入,严峻的疫情形势势必对我国新基建发展提出更高的诉求,从而引发国家对新基建的重视。如,材料二“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4.【答案】(1)B(2)C(3)是否尽合笔法;能否诸体皆工;是否适宜学习。【解析】(1)创造“经生体”的书家与“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的唐人范围不完全一样。(2)原文是说“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题干说“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意思不同,因而错误。(3)本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需要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在文章第三段,概括每一句话的意思,进行梳理,然后合并同类项就能得到答案。5.【答案】(1)B(2)A(3)B(4)A(5)D(6)i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ii那么我怎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iii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解析】(1)“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故“望”意为“比较”。(2)A.均为连词,“就”。B.介词,比/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C.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D项,相当于“于”,在/连词,表目的,来。(3)此题可从语法结构入手。“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A、D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4)①②源于第一段,是对“先王之时”的回顾,段末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由此可见,①②都是作者赞赏的。③源于第二段,是对“后世之学”的分析,段末作者感叹到“嗟夫!后世…”,可见作者不赞成这些做法,且“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含讽刺。④源于第四段,这是作者叙述石鼓书院的情况,只是客观陈述,不存在赞赏与否。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必”二字可知,作者是不赞赏的。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源于第五段,是对在书院读书的学子的肯定,从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可知,作者是赞赏的。(5)“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作者开篇先肯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世的政学分裂,二者形成对比,紧接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望,可见应该是“立论”为主。(6)iii[参考译文]先王在位时,把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是致仕的出路,施政是实践学问的途径,学习没有其他途径,施政没有其他办法。从朝廷下达到地方,从地方下达到天下,探索本源,没有其他。所以士大夫不学习,言行就不正常;施政不从学问中来,就没有礼法可守。从皇帝到大臣,都觉得自己有学问,就像农民有田地,从早到晩,不耕耘就没有食物果腹,就有性命之忧。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统一风俗就会统一,就是这个原因。后世人的学问,比先王在位时更胜一筹。居所的安定,食物的丰富,规矩的严格,先王在位时未必达到现在这个程度;可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就只为施政,贪图安逸,虚度岁月,有点上进心的不过能通晓些经籍,只为了科举考试,一旦得中做了官,以往所学的就全部忘在脑后了。一看到文书上需要按规定日期施行政令,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世人常说为政者不敢与先王在位时比较,就是学与政分家造成的!国家重视学问也算到了极点,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请先生,州县也以学问选拔官员,难道只为面子上好看?大概想恢复先王在位时那样,通过学问来施政。凡是下面的人没有符合官家意思的,就是士大夫和学者的罪过了。衡州有个石鼓书院,由来已久,有段时间曾迁到城南,因师生不方便,又迁回旧址,这之前的学官是施鼎。石鼓书院是潇水、湘江交汇之地,名山环绕。搬到那里,新房还没有屋顶。提点刑狱官王彦洪、提举常平官郑丙、知州张松,都是孝宗乙酉年做官,当时正赶上战事,他们三人任职不同但责任相当,虽然每天忙个不停,但是知道学习是为了将来从政治国,战事只是小事,因此叫学官苏总龟马上修葺书院。没有住的地方怎能做学问,战事结束后,查看这三人治理的地区,都说治理得很好。战事的结束和治理的成效,并不一定就是做学问的原因,但我特意要把这件事情讲出来,是很高兴看到这三个人能理解先王所提倡的“做学问是为了什么”,在军情紧急期间也不敢忘记做学问,学问做好了,有军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怎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的学者们,得知了这三人的心意就在这里学习。不再只钻研章句的含义,而是为以后从政打下基础。不再只为了登科做官,而是为了上报君恩下泽万民,使学问和施政又统一起来,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第二年八月初一,历阳张某人记。6.【答案】(1)D(2)C(3)D(4)i美好的品德轻得像鸿毛,人们很少能够举得动它。ii(你)不领取赎金,(以后)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5)i第一则: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ii第一则:积微。文段以“善日者”“善时者”“补漏者”“大荒者”进行对比论证,强调了“积微”的重要性。第二则:察微。选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