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1.如下图是我国发行的纪念蔡伦的邮票,是《中国古代科学家》这套邮票中的一张。人们纪念蔡伦,是因为他()A.造出了千里船B.发明了造纸术C.改进了造纸术D.创编了五禽戏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记载的是秦朝修筑的()A.灵渠 B.阿房宫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3.2018年10月,在“周口店遗址文化节”的活动现场,九(1)班的小丽同学很想体验一下北京人的原始生活。当主持人发给她一块兽肉让她切割时,她选择的工具应该是A.B.C.D.4.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能够通过《史记》查到的史实有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②文景之治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5.假如你来到约6000多年前的半坡居民家中,他们热情地端出香喷喷的食物招待你,你认为这一食物原料最有可能是A.小麦 B.粟 C.玉米 D.水稻6.《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材,没有能力接任天下,于是就把天下传给了有才德的舜。这一记载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7.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文字 B.统一车轨 C.统一度量衡 D.加强思想统治8.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9.“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A.都江堰 B.黄河 C.灵渠 D.长江1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下列中华文化符号中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A.青铜器B.瓷器C.丝绸D.甲骨文1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12.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常.改国号为晋A.司马睿 B.孙权 C.司马炎 D.刘备1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14.让每位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成为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人打破了“教育不公平”的局面,他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15.为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周实行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16.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17.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历史兴趣小组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指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的是A.《三国》B.《三国志》C.《三国演义》D.《三国英杰传》18.古丝绸之路为我国当今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下列关于古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古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B.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C.古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D.古丝绸之路的开通源于班超经营西域19.下列哪副图片正确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A. B.C. D.20.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出现在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秦朝21.“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政治状况A.统治阶层强征暴敛 B.统治阶层骄奢淫逸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诸侯国起兵叛乱22.下列图片反映哪一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23.“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2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25.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A.王国B.侯国C.郡D.县26.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三国时期台湾名为A.台湾府 B.夷洲 C.琉球 D.澎湖27.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半坡聚落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8.《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有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A.春秋和秦末 B.春秋和战国 C.战国和汉初 D.秦末和春秋29.公元前219年,一位布商去外地购进一批布匹,他携带的货币最有可能是A. B. C. D.30.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民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北方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的减少二、材料综合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泞泥,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材料二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贺赖贺《魏书》记载: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外。”(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孝文帝属于哪一少数民族?(2)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32.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材料二大江东去,浪尽,十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回答:(1)材料一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是指谁?写出他打败袁军的战役名称。(2)材料二中描述的是哪一战役?简述导致他此战大败的原因。(3)写出三国时期三国的都城名称。33.材料一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材料二孝公用商君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至强。——李斯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下列问题(1)两则材料中的商君是指谁?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的改革称为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此次改革是在哪一年?该改革的目的是什么?(3)这次改革中的哪些内容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4)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5)通过该改革,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34.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写出两点)(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4)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古代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写出四点)(5)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6)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沁园春.雪》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1)秦皇、汉武分别指是?(2)为巩固统一局面秦皇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哪一项?(3)材料二中反映的问题,汉武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A项造出了千里船的是祖冲之;B项西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D项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故选C。2.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故D符合题意。ABC和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故应选D。3.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4.B解析: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都是在东汉时期完成,不符合题意;①②④项内容都能在《史记》中查到,符合题意,综上可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5.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所给信息“6000多年前的半坡居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会种植农作物粟,所以这一食物原料最有可能是粟,B项符合题意;小麦和玉米在当时还不会种植,水稻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6.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制”,只有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心系百姓的人才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A符合题意;西周实行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的宗法制,B不符合题意;世袭制是夏朝开始的,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开始实行世袭制,C不符合题意;西周的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原则进行分封,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7.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都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都束缚了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车轨、度量衡,故ABC排除。故此题选D。8.D解析:D【解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春秋战国”、“大科技:铁器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引发了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通过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D项符合题意;A项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B项是远古人类时期的时代特征;C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抓住信息“春秋战国”、“大科技:铁器牛耕”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需熟悉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过程和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了变法运动。通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9.A解析: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选项A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排除;灵渠是秦朝开通的,在广西境内,C排除。故此题选A。10.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加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D项符合题意。ABC反映的是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点睛】“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11.B解析:B【解析】根据题干的“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表明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故①③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故②说法错误,不符和题意;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12.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选项C符合题意;司马睿建立东晋,选项A不符合题意;孙权建立东吴,选项B不符合题意;刘备建立了蜀汉,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B解析:B【解析】依据图片第一幅图为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代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第二幅图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这两幅图反映的都是商朝的历史。B符合题意。夏朝还没有出现甲骨文,A不合题意;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文明的特征,秦朝和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工艺不是青铜器,C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14.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不公平”的局面。B符合题意,ACD项人物主张没有涉及打破“教育不公平”的,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5.D解析: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D符合题意;禅让制是传说时代尧、舜、禹时期实行的制度,与“西周”无关,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是从夏朝开始的,与“西周”无关,B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制度,与“西周”无关,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16.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A项符合题意;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排除B项;公元前1046年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建立周朝。排除C项;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排除D项;故选择A。【点睛】历史第一要素是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是解题的关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17.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属于最接近史实的文献,B项符合题意;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和小说《三国演义》以及电视剧《三国》的影碟都是文学作品,是后人根据历史创作出来的,不是最接近史实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8.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王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班超经营西域是在东汉王朝,所以关于古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9.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赤整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趁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力的局面形成。所以魏国位于北方,蜀国位于西南,吴国位于东南,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0.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因此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1.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会混乱、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状况。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2.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河姆渡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那里的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使用骨耜劳动,会制造黑陶。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这里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3.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由此可知,汉帝国灭亡后到隋朝建立统一之前,历经的“长期动乱时代”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24.B解析:B【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是指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罢黜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考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大力反击匈奴。25.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取推恩令,让王国的国王将自己王国的疆土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侯国,而侯国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使王国问题最终得以解决。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26.B解析: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夷洲,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台湾的相关知识点。27.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所以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①③选项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排除。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28.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指秦朝末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指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29.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219年”,可知是秦朝建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废除原来六国的货币,推行圆形方孔铜钱,统一货币。因此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最有可能是圆形方孔钱;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货币,不符合题意,故选A。30.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材料综合题31.(1)洛阳;鲜卑族。(2)改汉姓;说汉话。(3)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A”城是洛阳,孝文帝属于鲜卑这一少数解析:(1)洛阳;鲜卑族。(2)改汉姓;说汉话。(3)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A”城是洛阳,孝文帝属于鲜卑这一少数民族。(2)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指的是孝文帝要求改汉姓;根据“《魏书》记载: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可知,这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说汉话措施。(3)根据材料三“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2.(1)曹操;官渡之战。(2)赤壁之战。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孙刘联军用火攻,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战船。(3)魏洛阳;蜀成都;吴建业。【解析】【分析】【解析:(1)曹操;官渡之战。(2)赤壁之战。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孙刘联军用火攻,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战船。(3)魏洛阳;蜀成都;吴建业。【解析】【分析】【详解】(1)东汉末期,战乱不断,曹操趁乱将汉献帝接到许都,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这就是历史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大胜袁军,史称“官渡之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2)材料是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追忆的是历史上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军虽然实力强大,但曹操骄傲轻敌,曹军又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而孙刘联军虽然实力较弱,但将帅同心,指挥正确,战术灵活,采用火攻,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战船和曹军。所以赤壁之战最终曹军战败,孙刘联军获得了胜利。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33.(1)商鞅,商鞅变法(错字不得分)(2)公元前356年,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取胜(3)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赏赐爵位和土地(4)秦国实力大增,战斗力增强,为以后兼并六国奠解析:(1)商鞅,商鞅变法(错字不得分)(2)公元前356年,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取胜(3)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赏赐爵位和土地(4)秦国实力大增,战斗力增强,为以后兼并六国奠定了基础(5)观点正确即可【解析】【详解】(1)据材料“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伯(陌),急耕战之赏”可知,材料中提及的“商君”指商鞅;他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的。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取胜,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赏赐爵位和土地,触犯了封建旧贵族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等。34.(1)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