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永州市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永州市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永州市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永州市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州市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猫叫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B.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豌豆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为不可遗传变异D.诱变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2.若某地区人口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人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增长迅速B.该地人口的死亡率会一直小于出生率C.该地人口出现生存压力增大的趋势D.该地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3.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孟德尔提出假说用以解释他发现的遗传现象。下列各项中属于孟德尔假说内容的是()A.体细胞中除性染色体外,遗传因子均成对存在且不相融合B.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随配子遗传给后代C.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D.豌豆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4.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灭菌处理B.培养基中必须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C.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均可用于菌种鉴定D.培养不同的微生物所需的培养条件一般不同5.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kJ的能量,丙含有的能量为()A.550kJ B.500kJ C.400kJ D.100kJ6.“唤醒沉睡的种子,调控幼苗的生长,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靠的是阳光雨露,离不开信息分子”。下列有关叙述或操作,不正确的是()A.拜尔的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以排除单侧光的影响B.作为信息分子,植物激素参与调节多种生命活动C.乙烯可以促进果实发育,脱落酸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植物激素和环境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本质都是通过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来实现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各种花的颜色都属于物理信息B.动物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信息传递只能在生物与生物间进行,且是单向的D.若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被阻断,则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10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生物群落永远无法演替到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阶段B.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C.高山上的大树杜鹃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使环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二、非选择题9.(10分)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问题:PCR是一种DNA体外扩增技术。1988年,PCR仪问世,并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扩增和DNA序列测定。如图是PCR技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标准的PCR过程一般分为____、____、____三大步骤。(2)引物是此过程中必须加入的物质,从化学本质上说,引物是一小段___。(3)将双链DNA____,使之变性,从而导致____。(4)引物延伸需提供____作为原料。10.(14分)已知钙离子及钙信号转导对根的向重力性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钙信号转导对根的负向光性有何影响?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1)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钙(CaCl2)处理水稻幼苗根尖24h后,测量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度及根生长速率,结果见图1。(注:不同浓度的CaCl2对水稻幼苗根生长速率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结果未显示)向溶液中添加CaCl2后发现,低于100µmol·L-1CaCl2对水稻幼苗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具有_____________效应,50•mol·L-1CaCl2对水稻幼苗根的生长速率和负向光性弯曲度促进程度最大,但当CaCl2浓度高于100µmol·L-1时,对水稻幼苗根的负向光性的影响为__________________。(2)用不同浓度的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氯化镧(LaCL3)处理水稻幼苗根尖24h后,测量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度及根生长速率,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水培溶液中的LaCL3浓度的升高,水稻幼苗根___________。当LaCL3浓度达12µmol·L-1时,__________________。(3)为验证LaCL3对水稻种子根负向光性和生长速率的抑制作用与Ca2+信号有关,向LaCL3溶液中加入了100µmol·L-1CaCl2,结果发现,100µumol·L-1CaCl2能使水稻幼苗根负向光性弯曲有所恢复,苗根的生长速率也有相似的效果。为研究CaCl2、LaCL3对根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在进行上述实验时,还测定了生长素浓度数据,结果见表。CaCl2、LaCL3分别及组合处理24h对水稻幼苗根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含量的影响处理生长素浓度向光侧/(ng·g-1)背光侧/(ng·g-1)水14237750µmol/LCaCl21183986µmol/LLaCl32292886µmol/LLaCl3-100µmol/LCaCl2176351结果表明,50µmol·L-1CaCl2和6µmol·L-1LaCl3单独处理对IAA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的影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添加100µmol·L-1CaCl2可_______________LaCL3的作用。(4)其他实验证据表明,光受体接受单侧光信号后可调节生长素载体基因的表达和载体的极性分布,请结合此证据并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请完成对单侧光照引发根的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可能机制的阐述。单侧光照→_________________→促进生长素载体基因表达,增加生长素载体数量并形成极性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造成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细胞伸长,根出现负向光性弯曲生长。11.(14分)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一些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并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体重(g)<10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10数量(只)32571027261717968102112859531(1)甲组研究人员选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的田鼠种群密度,是因为田鼠的_________。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_。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2)甲组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乙组认为这样做不正确,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乙组图示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12.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能够使人及时意识到危险,提高生存率。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诱发组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沿传入通路抵达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产生痛觉。人体内存在天然的镇痛系统,起重要作用的是可释放脑啡肽的神经元。人体的肢体关节每天都在摩擦,如果没有自身分泌脑啡肽,光是关节摩擦的疼痛就让我们无法自由行动。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回答问题。(1)痛觉形成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痛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得突触后膜电位变为______________,即产生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导。(2)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一种“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释放并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_结合后,使得动作电位无法产生,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______________,实现镇痛。(3)海洛因一开始是作为强效镇痛药研发出来的,但发现其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一旦停用,患者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因此将其列为危害性巨大的毒品之一。请推测海洛因具有镇痛作用的可能原因(至少写出两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研究发现海洛因的结构与脑啡肽相似,请推测成瘾者毒瘾发作时痛不欲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2、种育种方法的原理:(1)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详解】A、猫叫综合征是由于5号染色体中缺失某一片段引起的,A错误;B、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豌豆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C、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其无子性状为可遗传变异,C错误;D、诱变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D。2、D【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属于稳定性。【详解】根据题分析,该地区人口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因此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ABC错误,D正确。故选D3、B【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BC、孟德尔没有提出染色体,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随配子遗传给后代,AC错误;B正确;D、豌豆产生的雌配子少,雄配子多,数量不相等,D错误。故选B。4、B【解析】微生物培养基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有的还需要生长因子等特殊的营养,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筛选和分离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详解】A、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灭菌处理,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A正确;B、如果培养自养型微生物,培养基中可以不加碳源,B错误;C、平板划线法可用于菌种分离、鉴定,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菌种鉴定与计数,C正确;D、不同微生物培养条件一般不相同,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D正确。故选B。5、A【解析】解题关键信息:各条食物链传到庚的能量相等。【详解】庚的能量增加1kJ,且庚从2条食物链获得的能量相等,则经甲、乙→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需要丙0.5÷(10%)3=500kJ,经甲、乙→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需要丙0.5÷(10%)2=50kJ,即丙含的能量为500+50=550kJ。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C【解析】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生理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乙烯的合成部位:植物的各个部分。生理作用: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详解】A、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拜尔的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单侧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B、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生命活动,B正确;C、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而不是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激素和环境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本质都是通过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来实现,D正确。故选C。7、C【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会影响个体的生命活动和种群繁衍,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物理信息包括声、光、色等,蝙蝠的“回声定位”、各种花的颜色都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B、动物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异性个体,有利于种群的繁衍,B正确;C、信息传递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间进行,一般是双向的,C错误;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若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被阻断,则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C。8、D【解析】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近的种群之间,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生物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群落中的各种物种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各种物种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相对融洽的程度,进而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由于所处环境恶劣,因此永远无法演替到森林等物种丰富的阶段,但荒漠生物群落依然可以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A错误;B、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B错误;C、高山上的大树杜鹃高低错落有致描述的是种群中个体的高低,而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示的是群落内部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现象,显然杜鹃树的高低错落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进而形成群落中相对稳定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从而有利于群落中的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1).变性(2).复性(3).延伸(4).单链DNA或RNA(5).加热到90℃以上(6).双链DNA解聚为两条单链(7).四种脱氧核苷酸【解析】PCR技术: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详解】(1)标准的PCR过程一般分为高温变性、低温复性、中温延伸三大步骤。(2)根据PCR技术过程可知,引物一小段单链DNA或RNA。(3)高温变性时,需要将双链DNA加热到90~95℃,即加热到90℃以上,使之变性,从而导致双链DNA解旋成两条单链。(4)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为四种脱氧核苷酸,因此中温延伸时需要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PCR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概念、原理、条件及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0、(1)①.促进②.均表现出抑制效应(2)①.负向光性弯曲度变小,水稻幼苗根的生长速率也降低②.负向光性完全消失,根的生长也严重地受到抑制(3)①.促进和抑制②.部分抵消(部分对抗)(4)①.激活光受体,将信号传到核内②.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完成生长素的背光运输【解析】分析数据,不同浓度的氯化钙处理对于水稻的幼根负向光性弯曲的影响不同,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小问1详解】根据图1分析,发现加入氯化钙以后与对照组相比较(不加入的组)在低于100µmol·L-1CaCl2的情况下,加入组要比不加组负向光性弯曲度大,所以说明有促进效应,而当CaCl2浓度高于100µmol·L-1时,对水稻幼苗根的负向光性的影响为抑制,此时加入组的纵坐标低于了不加入组的;【小问2详解】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水培溶液中的LaCL3浓度的升高,与不加入组比较,水稻幼苗根负向光性弯曲度变小,水稻幼苗根的生长速率也降低,负向光性完全消失,根的生长也严重地受到抑制;【小问3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50µmol·L-1CaCl2单独处理时,幼苗根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较加水组是减少了的,而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升高了,说明50µmol·L-1CaCl2单独处理时对IAA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的影响是促进作用,而单独使用6µmol·L-1LaCl3处理的时候幼苗根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较加水组是增加了的,而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降低了,说明而单独使用6µmol·L-1LaCl3处理时对IAA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的影响是促进作用有抑制作用;添加100µmol·L-1CaCl2后对于LaCL3的作用有部分抵消;【小问4详解】题干信息表明光受体接受单侧光信号后可调节生长素载体基因的表达和载体的极性分布,所以可以推测单侧光照→激活光受体,将信号传到核内→促进生长素载体基因表达,增加生长素载体数量并形成极性分布→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完成生长素的背光运输→最终造成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细胞伸长,根出现负向光性弯曲生长。【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实验,考生要能够对于题干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题。11、(1)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②.稳定型③.出生率和死亡率(2)①.捕杀体重大于90g的田鼠,会导致种群的年龄结构部变为增长型,导致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种群数量易恢复②.降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K值)(3)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解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分析曲线图,与曲线Ⅱ相比,曲线I体现树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捕食更多田鼠。【小问1详解】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可采用标记重捕法;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根据表格中数据,幼龄鼠的数量为32+57+102+72+61=324只,中龄鼠的数量为71+79+68+102-320只,老龄鼠的数量为112+85+95+31=323只,各个年龄段数量差不多,说明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小问2详解】若捕杀体重大于90g的田鼠,中龄鼠和幼龄鼠的种内斗争减弱,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使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升高,种群数量易恢复;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都是为了增加环境阻力,淘汰更多的田鼠,其目的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小问3详解】由图示可知,b点以后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有利于躲避敌害。【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并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2、(1)①.内正外负②.局部电流(电信号或神经冲动)(2)①.特异性受体②.释放痛觉神经递质(3)①.海洛因具备和脑啡肽相同的作用,和受体结合后抑制痛觉递质的释放②.海洛因可促进脑啡肽的释放或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