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荀子》的王霸观与法后王观
荀子扩展了儒家的价值立场。1.以儒家先圣理论为基础,批判吸收诸子百家思想,建立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这就是“儒家荀子理论”(冯友兰)。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曾说:“研究荀子学说的人,须要注意荀子和同时代各家学说的关系”。自古及今,荀学研究都是在与诸子百家的对比研究中展开的。然而,荀子的思想并非仅来源于对儒家先哲、诸子百家学说的继承与批判,其博大的学说建树,特别是其政治、经济、礼乐等思想的革新,都与《国语》等历史文献分不开。讨论荀子的思想来源,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把先秦历史文献忽略。有鉴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荀子》对《国语》思想的接受与革新。藉此,希望能沟通二者的关系,进而全面地认识《荀子》,为荀子思想的研究做出贡献。一《梁丘藏》一卷在先秦历史散文中之所以选择《国语》作为《荀子》的参照系,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国语》之编纂成书,大致可以确信在荀子之前。据史料记载,荀子的政治学术活动大约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间。关于《国语》成书年代,尚无定论,然而也大致可以推断。据《晋书·束皙传》:“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师春》一篇,……《琐语》十一篇,……《梁丘藏》一篇……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2最后一句至关重要,七篇因为简书折坏,才导致不识名题。可见在刚出土时,各卷书原本有名题。台湾学者张以仁教授分析说《名》、《师春》、《琐语》、《梁丘藏》都是极罕见的书,因此不可能是时人的题记。如此说来,“国语”之名最晚当在安釐王卒时(公元前243年)已有,3再大胆一点说,《国语》既然是安釐王的陪葬书籍,可见安釐王已经非常熟悉此书。先秦时期,一部典籍从编撰完成到逐渐被公认为经典,继而被当作陪葬书籍埋入墓葬,何止要数十年时间?可见《国语》的成书要远远早于此年。现在,大部分学者都认定《国语》成书于战国前中期。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与刘向《别录》记载,荀子一生辗转游历于齐、楚、赵、秦之间,最后卒于楚国,与各国国君及大臣都有交往。对于博通经史的荀子来说,必熟悉各国所藏之《语》书,可见荀子对《国语》是绝对不会陌生的。第二,《国语》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记言”。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只作简单交代,若把这些简单的背景材料抛开,《国语》大部分篇章就成了逻辑严密、析理透彻、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议论文。绝大多数阐发的都是修身、治国的策略。编撰者就是借这些先贤的口吻,来阐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政治理想。这与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的目的如出一辙。荀子周游列国,与人论难,批判百家,主要目的也在于推行自己的政治学说。这一点正与《国语》编撰者有相通之处。通过对两书的比较,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出荀子对《国语》思想的接受与革新。二继承与发展,由对立走向统一“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荀子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所作的必要的变通,使他的政治思想与孔孟相比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而这一变通的思想渊源正是《国语》。《国语》是先秦时期最先肯定霸道思想的一部典籍,它的“重霸”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周道衰亡这一历史潮流的清醒认识。一部《周语》,就是一部形象的“周道衰亡史”。《周语》开头便是周穆王不听祭公谋父之劝谏,发起对犬戎的征讨,最终导致荒服者不至,王权开始衰落。接着,厉王杀人止谤,被流于彘,襄王启狄师以伐郑,狄师入侵,灵王雍防谷水,景王铸大钱、造无射钟,终于在敬王十年,由卫彪傒直接道出了周室不可再兴的结论。他说:“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其所坏,亦不可支也。……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4可见,周王室的衰落已成定局。列国希望有一强有力的国家能够出来主持正道,抵御外辱、存亡继绝,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而各强国也希望自己能扮演这一历史角色,所谓春秋五霸便应运而生。第二,对霸主功业的热情赞扬,对争霸措施的高度肯定。《国语》用冷峻的笔端,深刻挖掘霸主能够称霸诸侯的原因,总结出谋求霸业的一般必要措施。(1)对内安定民众、富国强兵。这是图霸的根本所在。单靠仁德感化的力量以百里之地而臣服天下的梦想,在春秋时期已不可能实现。不明于此而图霸业,终将抱薪救火、自取灭亡。《齐语》、《晋语四》对齐桓、晋文的霸业记载得最为详备。特别是对齐桓公选贤任能措施的记载,竟然不避重复、反复称道,可见编撰者的思想倾向。(2)对外以信义结盟诸侯,征讨无道之国,存亡继绝。这是大国图霸的具体措施。齐桓公首先正四邻的疆界,返还侵地,以结信于四邻。继而“择其乱者先征之”,讨伐无道之国。最后存鲁、卫,抵御戎狄,禁暴诸侯,终成霸业。荀子“王霸观”对《国语》崇霸思想的继承,表现在对霸道的肯定以及对争霸措施方略的因袭。孔孟是极力反对霸道的。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荀子·仲尼》)孟子则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而荀子在推崇王道的前提下并不否定霸道,荀子说道:“乡方略,审劳佚,谨畜积,修战备,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是所谓信立而霸也”。《荀子·王霸》在总结称霸措施方略上,同样是对内安定民众,加强备战;对外以仁义结盟诸侯,这同《国语》所论述完全一致。荀子对《国语》的崇霸思想又有很大的发展。第一,荀子对“霸业”的态度不像《国语》表现得那样推崇,并置“霸道”于“王道”之下。荀子认为,“霸道”是王道政治不能实现,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他在论述政治理想时,一般把国家分为四等:称王、称霸、图存、灭亡,并在不同的篇章反复讨论它们的不同。“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荀子·王制》;“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荀子·王霸》;“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荀子·王制》他首先明确王、霸之别,使诸侯死心塌地臣服于己就是称王天下,与诸侯结盟以信,使诸侯都把自己视为盟友,就是称霸诸侯。若不能做到富民、立义、隆礼尊贤进而臣诸侯、王天下,那么退一步,做到重法爱民,对内富士、对外立信,从而称霸诸侯也是可以的。第二,《国语》推崇五霸的措施与功业,却没提及王道,思孟学派专倡王道而黜霸道,荀子首次把王道与霸道从对立的角度统一起来。荀子时代,大一统帝国即将出现,这必然促使荀子在关于政治理想和治国策略的王霸关系上,由对立走向统一。推行王道是荀子矢志不渝的政治理想,但单纯提倡王道而不顾世易时移,又寸步难行。孔子干七十余君而莫能用,孟子曾以王道游说滕国,但他并没有施展出以百里之滕国称王的雄略,反而显示了他在实际政务上的迂阔。朱熹《四书集注》引杨氏曰“孟子所论,自世俗观之,则可谓无谋矣。”孔孟的遭遇成为荀子的前车之鉴,故而把霸道纳入王道的范畴内,成了荀子的必然选择。荀子认为:“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如是,……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荀子·王霸》霸道虽在德义方面比不上王道那样深远,但德义精神还是具备的。即“天下之理略奏矣”。因为守信就意味着守义,取信于民及盟友,保持自己的强盛,这与“王道”讲“义立而王”相通。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此外荀子还说:“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荀子·王霸》;“粹而王,驳而霸”。《荀子·王霸》;“尊圣者王,贵贤者霸”。《荀子·君子》“积累礼义”与“端诚信全”都属于儒家洁行修身的道德范畴,二者只有境界的高低而没有根本的对立,先说“隆礼尊贤而王”,又说“贵贤者霸”,“尊贤”与“贵贤”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至于纯粹地遵循礼义,任用贤能治国,或者义利兼顾,贤能与亲信并用来治国,更是难以界定了。因为遵循礼义,任用贤能使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富足,这本来就能给人民和君主带来利益,这与义利兼顾也不是绝对矛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到“王霸无异道”,“其所以行之也,皆本仁祖义,任贤使能,赏善罚恶,禁暴诛乱。顾名位有尊卑,德泽有深浅,功业有巨细,政令有广狭耳,非若白黑、甘苦之相反也”。可见,荀子的王霸统一的思想,其目的是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为“霸道”找出一席合法地位。为推行他的治国主张扫除理论上的障碍。第三,“称霸诸侯”是最终实现“王道”理想政治的途径之一。荀子认为,汤、武以百里之地实行王道而长有天下之事,在当前社会已完全不可能,他之所以还要这么说,其一是要坚持儒家的基本立场,其二,在于宣扬王道的威力,既然以百里之地实行王道就能够使天下臣服,那么对于地方数千里的大国来说,推行王道,称王天下就更加易如反掌了。荀子认为首先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继而在此基础上推行王道仍不失为一种策略,在他看来简直就是唯一的途径。他说:“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荀子·强国》)他称赞秦国的政治几乎达到治国之至境。然而荀子紧接着话锋一转,说:“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荀子·强国》)秦国虽然政清国强,但离荀子心目中的王道理想政治,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秦国并没有使其他六国真心臣服,时刻担心六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进而荀子为秦国指出了这样的出路:“节威反文,案用夫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若是,则兵不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若是,则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殆可矣”。节制武力的运用,回到礼制的根本上来。以端诚信全的君子用礼义来治理国家,就能使诸侯诚信臣服于秦了。那么就算在秦国造明堂使诸侯朝拜也不是不可能的。在荀子看来,秦国如果在称霸诸侯的基础上,行王道治天下,就能达到他设想的理想政治,很可惜,秦国没有听从荀子的建议,以暴力统一六国之后,继续以严刑峻法治国,终于二世而亡,然而荀子由霸而王,王霸兼用的政治主张得以在汉代大行于天下。造就了统一而强大的大汉帝国。三从“法后王”看人类之君荀子批判思孟学派“略法先王而不知统”,由此提出了极具特色的“法后王”思想,很可惜,荀子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他所谓的“后王”到底指哪类人。对此,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较为流行的说法。第一,认为“后王,近时之王也”。从汉代司马迁一直到清代以前,并无异议。第二,认为后王指周文王、武王,因此断定荀子的法后王与孟子的法先王是一回事。清代刘台拱首创此说,汪中、王念孙、俞樾、侯外庐、冯友兰都表示赞同。甚至认为“荀子的‘法先王’与‘法后王’均构不成一个理论命题,前后矛盾、混乱不堪。”5第三,以后王为守成之主。具体指周代以成、康王为代表的西周盛世的守成之王,其中也包括周公。刘师培首倡此说,廖名春也赞同此观点。第四,王杰提出,“后王指对当时理想人君的理想化描述,而并非现实中的君王。”6“后王”一词在《荀子》中凡七见,《荀子·王制》说:“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王制是荀子理想中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若不法“后王”就是不正。可见“后王”并非理想化的人君。王杰的观点是说不通的。《荀子·儒效》中明确写道:“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把“法先王”与“法后王”明确对立,可见荀子看来,二者并非一回事。第二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荀子·非相》道:“然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这明确告诉我们后王不但是现实存在的,而且是天下的共主,那舍周天子还有其谁?在荀子时代或略向上推,天下早已没有真正的主宰,这些号令不出畿外,弱小不堪的周王,怎么可能称为荀子效法的对象?战国七雄虽先后僭越称王,但他们都不是天下之君,与文意不合,可见以“后王”指近世之君也不能成立。《荀子·非相》论道:“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如果后王指的就是文武、成康,那么后半句的推论就没有必要了,况且文中明确说“欲观千岁,则数今日”;“以近知远,以一知万”,成康盛世离荀子时代,少说也有数百年,何得称为则数今日、以近知远?故而,视“后王”为守成之君也不稳妥。可见如果严格按照荀子“后王”的范畴,按图索骥,上自尧舜,下至战国七雄,没有哪一类君主能满足所有条件。要明确“后王”的具体含义,还得看荀子提出“法后王”的背景。荀子认为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统”的原因就在于“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所谓“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荀子·非相》孟子动辄称赞上古之治世,也多是只道其然,不道其所以然。其原因就在于上古善政失传的缘故。孟子也不可能详知。针对儒家思想这种不能切于世用的弊端,荀子提出了他的“法后王”观点。其实“后王”是指,能够实现王道理想的一切善政,而并非指哪一类君王。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道统礼乐方面,在于继承周王室保留下来的礼乐制度;其二,在具体的政治制度上,更是要借鉴近世贤明君主的治国方略。以便“随时设教”、“救当世之急。”这一观点无疑打破了孔孟政治学说内趋、封闭的特点。把儒家专一崇古的政治理想带到了既崇古又贵今的新境界。为儒家社会理想的实现寻求了一条新的出路。荀子“法后王”的观点一部分来自于他对当前社会政治现实的深刻认识,对儒家传统政治学说的反思,以及对早期法家思想的借鉴外,更主要得益于《国语》的影响和启迪。《国语》中许多类似“法后王”的记载都为荀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国语》里大多是春秋时期君臣之间的治国言论、嘉言善语。绝少空谈上古之治世。而是善于吸取近世的治国方略。臣子对国君的劝谏也多用对比手法,从近世之事中为自己找立论之依据,以达到劝谏之目的。如:“灵王城陈、蔡、不羮,使仆夫子晳问於范无宇。对曰:‘其在志也,国为大城,未有利者。昔郑有京、栎,卫有蒲、戚,宋有萧、蒙,魯有弁、费,齐有渠丘,晋有曲沃,秦有徵衙。叔段以京患庄公,郑几不封,栎人实使郑子不得其位,卫蒲戚实出献公,鲁弁、费实弱襄公,齐渠丘实杀无知,晋曲沃实纳齐师,秦徵衙实难桓、景,皆志於诸侯,此其不利者也。’”(《国语·楚语上》)范无宇劝阻楚灵王加强陈、蔡、不羹三个边陲的军事防备,并没给灵王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以郑、卫、宋、鲁、晋、秦等国的前车之鉴来告诫灵王谨防尾大不掉、自取其祸。上述各国之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兼职业务员线上线下销售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民劳务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交通系统股东股权交易及技术支持协议3篇
- 2025年度大型养殖场租赁征收补偿协议书3篇
- 2025农村兄弟家庭财产分割与分家协议书
- 2025年度年度教育机构兼职教师教学资源共享与保护条款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化农机设备买卖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村委会村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造合同
- 2025年石材加工与安装一体化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工厂设备整体转让协议3篇
-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解析
- 2024年度技术咨询合同:某科技公司与某政府机构关于技术咨询服务的协议(2024版)2篇
- 医疗科研配色
- 期末复习基础卷(试题)-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年放射科应急预案演练(大全)
- 胡颓子育苗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修订说明
- 2024年金融理财-金融理财师(AFP)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2022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 数字资产管理与优化考核试卷
- 期末测试-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教案-“枚举法”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