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_第1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_第2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_第3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_第4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与文化体制改革的现实背景下,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传承和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传承保护与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既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多元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是我国“和谐体育”发展思路的重要内容。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及表征系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各族群在特定地域环境下生产生活的历史积淀。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差异,由教育、娱乐、健身、祭祀等多样形态的文化活动共同构成了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表征系统。在“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虽然政权频繁更迭,民族不断消亡与迁徙,但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与其他文化冲突、交流中不断完善和传承,为中华民族体育留下了独特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民族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形式,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的民族性是任何文化的共性所在,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具有独特性。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55个少数民族皆有其各自的独特文化传统及其表征,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存在状态、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认同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的文化积淀,是国家文化宝库的基本构成部分,它源于群体部落或族群的生产生活中的“民族生产斗争、军事斗争、宗教信仰和生活娱乐”,或者说源于“生产劳动、古代军事、民俗、文化崇拜与文化生活”等,并伴随民族史和民族文化的变迁发展而在形式与内容上逐渐变化和丰富,是传承民族信仰、传授生存技能、展现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交流、抒发生活激情和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化形式。总体上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较一般竞技体育文化而言,具有其基本特征亦或基本属性,即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进一步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体育文化”相融合的总体,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所以它具有民族文化的一般性特征:“民族性、娱乐性、地域性和多样性”,或呈现“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历史悠久性、环境适应性、民族认同性和传承神秘性”。(二)区域地质环境的差异性虽然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相似的共性,但由于民族成分及地域生态的差异性,从而构成了具有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多元民族体育文化形态,体现了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精神风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例如:南方气候温和,江河众多,水源充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以游泳、赛龙舟等水乡体育为主;北方地区,草原辽阔,擅长骑马、射箭、摔跤;中南、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高山峻岭,以狩猎为生,善于各种射猎、跑、跳、攀、爬技艺;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为各种冰雪项目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加以审视,这种差异性则体现为“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古部分农村民族体育文化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村体育文化类型;而我国南方(西南、中南和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山地体育文化类型;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藏、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的高原体育文化类型;以及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牧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草原体育文化类型”。而在各大区域范围内,各个民族所独有的体育文化形式也丰富多彩,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瑶族、苗族、壮族、侗族等就创造出了芦笙踩堂、芦笙舞、多耶、腰鼓、侗戏、彩调、舞龙、舞狮、耍灯、抬官人、武术表演等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形式,又如四川境内“白马藏族的`搭底板’,藏族的`丢窝’,哈尼族的`阿鲁达’,阿昌族的`耍青龙白象’,布郎族的`藤球’,凉山彝族的`蹲斗’”等。(三)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这些体育项目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包含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发展不断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各种劳动形式为基础的集娱乐、教育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以主动一自为主的传承方式传统体育属于传统文化中的技艺类,言传身教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言传身教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言传,二为身教。两者所表达的意思和涉及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前者授技,后者授法;二者侧重点也不同,前者的重点在于模仿传授者的肢体动作,后者则注重与学习者对所学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感悟。言传身教始终是高效率的传统体育传承方式。如像裕固族表现尤为突出,由于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在传统体育的传承上只能靠言传身教。从教育的角度看,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有三种表现形态,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实践中,后两种教育形态更加明显,作用也较为显著,尤其以家族由上而下的传递方式最为典型。2.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日益丰富少数民族民族体育文化融于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并在具体社会实践生成、传承与发展。据史料记载,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最早来源于各民族的狩猎、宗教、农牧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以各种劳动形式为基础的集娱乐、教育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包含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直至今天,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仍然是各民族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它是一个自为自觉的行为,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活动广泛连续性地存在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构成了民族生活的基本内容,很多情况下它体现为无意识的习惯性文化行为。3.民族体育文化宗教祭祀活动是各民族原始而重大的民族仪式,是传达与表征民族文化的象征。在祭祀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是重要内容之一。悠久而浓重的宗教实践将祭祀的文化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定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一般而言,宗教祭祀活动是各民族表达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的具体文化形式,它以特定的文化符号或动作来传达和表征本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往往成为祭祀活动的主要仪式。在祭祀活动中,这种体育活动以符号语言和肢体动作等作为文化表征,内含丰富深刻的文化价值与精神。4.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典型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高度重视。从1953年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起,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扬,这成了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典型路径。2011年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共有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6700多名优秀选手参加了16个竞赛项目和185个表演项目的比赛。期间,各族兄弟姐妹在友好中竞技,在快乐中交流,谱写了一曲“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奋进之歌。此外,各少数民族地区也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使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比赛中来,从而通过比赛和交流激发了少数民族群众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民族文化的内涵作为各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转型中得以生生不息、壮大发展的重要根基。民族文化表现为民族生产生活的总体内容,而各具体文化活动或文化要素的深层内涵体现为本民族的精神向往、心理模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认同等,是民族生存与进化的灵魂。故而,传承与发展各族文化传统是各民族的基本使命,其意义重大,这在当下也极为紧迫。(一)以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各学科发展模式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较多少数民族区域都已逐渐形成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由民族传统文化促成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表征,可以说这就是民族传统与现代文化、市场经济融合而成的新民族文化。所以,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是共生的关系,其关系中介就是民族共同体。即民族经济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以民族经济发展模式为路径。如有学者认为的:“民族是人类经济活动和文化的载体,文化与经济统一于某一个民族的人,成为人的生命行为的一种共同体,一种共生态,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正是在这个意义说那个,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共生互动关系”。这样的共生发展过程特别强调以民族共同体为核心动力主体,以特定族群的文化自觉为前提,强调其对主流文化、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性。它是“民族共同体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对本民族的尊重、认同和保护,对其他文化的主动吸收与借鉴,是基于民族认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只有民族文化主动自觉的适应其他文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的传承发展,被动的文化同化或文化“拿来”,都不利于民族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全面实现。典型的就是以民族文化特色为旅游资源的经济发展,如赫哲族在改革开放后就从传统渔猎业经济模式转型为以农为主、多种经济模式并存的经济模式,逐渐在20世纪末期形成了赫哲族传统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但须注意的是,这种旅游发展模式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结果,它并非“民族场域”中的文化“异军突起”,也不是市场经济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同化、占据或吞噬、消灭,而是两者的互动融合,是两者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民族认同是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认同指“自我在情感上或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所以民族认同就是“构成民族的成员(个体)对本民族(整体)的起源、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接纳、认可、赞成和支持,并由此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实质上,人类学将“文化”界定为“文化,就是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艺术、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须的其他能力与习惯”。由此来看,民族认同(1)在根本上就是民族文化认同,可以说民族认同心理是认同主体的民族心理模式与民族精神价值的构成,它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因为,民族文化的根本内涵在于各民族所特有的族群心理模式、精神体系和世界观、价值观。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就是一种民族认同心理的传承发展。实际上,这种认同心理在当前文化多元及其冲突、同化或碰撞、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已呈逐渐淡化的趋势,于是,民族认同心理不单是传承的问题,复苏”与“唤醒”更为重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与民族象征,其认同的强弱程度或有无,体现了某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随社会变迁和各民族文化同化、交流与融合后本民族的生命力强弱和发展状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体现又是结果,是民族认同的基本。如同前述,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际上就是民族认同传承与发展的具体形式。需要强调的是,它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文化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它已经不再是原始文化的自然、自为的传承过程,更是一个再认、被动和主体自觉的过程。它也不“简单是文化元素的传递与保存,更是多元文化交织下的文化发展、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合,并最终走向多民族及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三)民族体育文化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当前民族教育是教育改革中彰显出来的重要课题,一般谈民族教育有两层涵义:其一指民族地区教育的总和,其二特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其中的核心命题即为民族文化。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不仅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学生个体的文化特征。基于此,国家课程改革进程中也特别强调了区域性课程改革、区域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和民族课程开发等具有“文化”针对性的新命题。民族体育文化是一项可贵的课程资源,具有深刻、丰富而独特的教育价值,开发这种课程资源是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同时,构建模块化、体系化的民族体育课程文化则需充分依托并开发各民族区域、各民族成分的独特文化传统,并将这种民族体育课程文化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四)“服”与“道”:西方文化研究的两大任务之一,描述立足国家层面和世界范围的宏观视野,将会发现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文化价值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皆具有一定的指引意义。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族群在特定历史、地域、地理条件下创造出来的特定文化模式,它是人与自然的原始结合,是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和共生关系。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中,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生的,并非欧美文化根系中的“征服”与“对立”,所以面对当前的世界性文化危机或现代性文化危机,欧美学者已经开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药方”。正如有学者所论述的那样:“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依托的文化母体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如我国少数民族传体育项目中珍珠球、抢花炮、赛龙舟、武术等运动,便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论述社会和人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更注重于人体的康寿、保健、治疗等,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追求和谐安乐的生活”。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在我国“文化热”一度盛行的当下,各种文化命题接踵成为“显学”。其中民族文化是这种“显学”的关键词,关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及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存在与发展状况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我国民族文化的涵义包含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指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与传统文化,二是指我国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特色,这也是当前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对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专指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体育文化成分,是特定民族的实践产物,具体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所反映的某种理念和观念,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形式、表达的内容以及起决定或支配这种活动的规范等”。但它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集中体现为文化本质内涵的缺失及各种偏读、误解。(一)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取向与现实困境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植根于群众,流传于乡野,带有浓郁的农业文化特征,历史上曾是各民族同胞健身娱乐和社会交往的主要载体。进入20世纪,西方近代体育逐渐向强调竞技性的现代体育转变,在奥运会的推波助澜下,现代体育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举国体制”无处不在地表现出以获取奥运金牌为目的体育发展观。这种政策在造成我国大众体育长期发展缓慢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重竞技性而轻大众性的价值取向。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武术、中国式摔跤、围棋、中国象棋等民族传统体育逐步退出“为奥运选拔人才”的全国运动会。同时,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越来越规范化和竞技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体育文化的梯次发展,造成了整个社会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忽视。(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民族传统体育除了体育属性外,还有文化属性。它们既是健身、竞技和娱乐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日庆典、语言服饰、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长期采取了体育部门主管,民委、教育等部门协管的工作机制,主要关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属性”,而忽视其“文化属性”。同时,对“文化属性”认识不足还导致了传统体育究竟属“民族体育”还是“传统体育”的长期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的影响下,大批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作为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布为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了:“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传承和保护。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举办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和竞赛活动,促进各民族、地区间交流,扩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国际影响力”的目标,表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属性”逐步得到国家法规和政策层面的重视。(三)正确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任何一种文化想要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现代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一是片面强调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应坚持“原生态”式的保护方式,担心将民族传统体育现代性改造会导致其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变。这种观点用在文化遗产型的民族传统体育倒可理解,但不能推广于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二是误读和不当开发民族体统体育的传统性。很多地方由于认识不深、人才缺乏,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性的保护和现代化手段都显得十分低级,缺乏创新。有的地方看似十分重视传统体育,各种竞赛、活动不断,但由于没有创新,缺乏观赏性和影响力,甚至不分时节、不分地点、不分文化内涵地将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成粗俗的旅游项目。这种照抄照搬、刻意歪曲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性的做法,并未有效地保护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反而严重影响了民族体统体育的发展。三是错误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简单认为现代化就是竞技化、西方化和奥运化,于是就用现代体育的各种游戏规则来改造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首先是文化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其次才是表现形式和内容上的现代化。我们现在是重“形”的现代化,而忽视了“神”的现代化。(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视程度不够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离不开人才,专项体育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一些少数民族青年因当地发展空间有限,他们多选择了背井离乡,到大中城市去寻求发展机会,致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现象;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离开故土后,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所在地强势文化的熏染,逐渐淡化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另外,当地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视程度不足,因措施不到位,没有出台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因工作不到位,致使出现“纸上谈才”的现象,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迫不得已,最终放弃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最重要的则是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与义务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尤其是民族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使命没有真正发挥,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受“知识普遍主义”以及“工具理性”的规约而压缩了教育应有的文化视野,弱化了教育应有的文化使命,从而在培养人的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等方面难以实现成效。调查发现,很多民族地区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对该区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认知与认同,而传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的能力更是式微。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综合思考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背景、基本特征、存在问题和传承基本方式之后,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策略。(一)民族体育文化的应用,使其成为学生的教育模式一是大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将其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合理运用市场机制,逐步拓宽投资渠道,在民族体育文化的产业化经营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创有效的市场运作模式。二是加强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它的社会地位。一方面,把民族体育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开设知识性、表演性、趣味性比较强的项目,创编民族体育文化教育读本、音像资料等,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重要内容,逐渐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广泛发展社会教育,利用各种文化场所、宣传栏、录像室开展民族体育文化知识讲座、文化知识培训和鉴赏活动,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普及和推广。(二)加强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力度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主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政策扶持,民族体育文化就会被无限制地边缘化。可以说,政府主导机制的确立,意味着政府负有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扶植的责任。这就需要政府在相关资料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资金进行抢救性的保护。特别是保护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项目、绝技、传人和名作;用音像、文本等各种形式,将事物以静态或动态的方式再现或表现出来;进一步制定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强立法工作,明确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是核心,也是基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能够从远古走到今天,其民族体育文化传统能够代代相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本土民族体育文化的自我保护、自我相传、自我发展的机制。这种机制根植于民族生长的土地,具有相当合理的成分。当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受到各方面的冲击的情况下,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机制就显得更加重要。(三)在统体育项目的改造中,把中华民族自然意识和西方文化相结合,两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应该在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要求,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和谐发展,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造中,把中华民族自然意识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西方文化中科学理性精神相结合,形成人对自然的新理念。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当然也有缺憾与不足。在此种情形下,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因循守旧地大讲民族传统文化复兴是绝对没有出路的。同时,全盘西化、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只讲一味的拿来主义,也是非常有害的。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即先进的文化必须依附于先进的经济形态。体育部门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形势,深入、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其采取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四)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汇集,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使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多少年来基本都属于言传身教式的,大多数没有文字记载。在民族传统体育后继乏人的今天,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积极展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汇集和整理,对濒临消失的传统体育项目,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保存。这样才能为将来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宣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发掘和保护工作,可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更加多样的选择,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文化基础。(五)与地方旅游相结合,明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自然旅游、人文旅游是现代旅游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自然环境旅游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开发一些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专项旅游产品,来宣传、推广、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锅庄”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推广就是典型的例证。它不仅顺应了人们日益强烈的健身要求,也被有效地推向了全国。许多地方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地方旅游有效地结合是传承、发展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非常好的形式和方法。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旅游项目内容,并让游客参与其中。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成为众多数游客感受浓郁民族风情、体验新异神奇和健身娱乐的一项旅游活动。一方面,展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也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六)开发课程课程资源,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真实的课程系统教育是文化传递发展的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