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一《故都的秋》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一《故都的秋》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一《故都的秋》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一《故都的秋》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一《故都的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学英语报社--语文周刊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瑾: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秋天的特点:多姿多彩充满豪情坚强孤傲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天的特点:悲凉不堪、伤感凄苦、孤寂落寞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郁达夫人教课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品味清新、典雅的语言,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品鉴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等表现手法的妙处。2.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伤感情绪,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培养审美情趣。作家简介原名:郁文,字达夫

籍贯:浙江富阳人职业:小说家、散文家作品:风格:《沉沦》《茫茫夜》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章总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1933——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郁达夫曾这样形容自已:“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懒得动。”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题目释义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核心内容。“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

本文写于1934年,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从青岛转道北平赴秋、寻秋,实际也是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字词知识字音混()混沌()沌潭柘()寺一椽()破屋歧()韵平仄()

扫()帚()

字形点缀细腻落寞嘶叫蟋蟀橄榄颓废颂赞幽远萧索hùndùnzhèchuánqízèsàozhou

读课文析结构

总—分—总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总写(1-2)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中心词)②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第二部分:分写(3-12)

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描写风物①清晨静观②槐树落蕊③秋蝉残声④秋雨话凉⑤果树奇景第三部分:总括(13-14)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分组讨论研习,各组推荐代表发言)具体研习合作讨论解惑明析1.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摹了怎样的画面来承载对故都秋色的热爱之情呢?这些画面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清、静、悲凉”?作者为什么不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2.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议论?议论的作用是什么?3.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合作研讨4.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5.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问题1: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摹了怎样的画面来承载对故都秋色的热爱之情呢?晨院品秋图落蕊映秋图寒蝉鸣秋图雨后话凉图胜日秋果图

晨院品秋图

落蕊映秋图

寒蝉鸣秋图

雨后话凉图

胜日秋果图分析:“清”指清闲。闲坐,喝茶,细数日光,俯身看牵牛花,听鸽声,看扫帚的丝纹——清闲之人才有这样的闲心,清闲之人才能细心观察,清闲的秋境正合闲适的心境。

“静”,指安静。万籁俱寂,静到“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悲凉”是秋景引发的心理感受。蝉哀鸣,牵牛花的颜色,稀疏的秋草等,均可引发落寞、凄清的心境。这些画面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清、静、悲凉”?五幅秋景图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故都秋独特的“清、静、悲凉”之美,《故都的秋》中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所组成的一组有机结合的屏风,形成了一种萧索、悲凉的情境,体现了作者落寞、凄凉的心境。

为什么不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首先,作者所要追求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游人云集的风景是难以表现的。其次,专门描写风景区,也失去了“故都之秋”的代表性。再次,把人们见惯的景色写出来也会更感人,达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问题2:为什么插入议论?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相合。

作用: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性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问题3: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南国之秋?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才感人至深,令人向往。问题4:本文的“形”、“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讨论明确: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清、静、悲凉。

问题5: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明确: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情绪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敏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另外,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郁达夫也是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写作特点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总结“写景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1.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2.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3.分析文章写这些景物对象的方法及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4.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课外拓展小结

本文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写。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到北平赴秋、寻秋、品秋,实际也是去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