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价格变化对中间消耗的影响_第1页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价格变化对中间消耗的影响_第2页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价格变化对中间消耗的影响_第3页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价格变化对中间消耗的影响_第4页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价格变化对中间消耗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价格变化对中间消耗的影响

1936年,《诺吉亚斯皮尔伯格尔德》(1936)提出了投入产出表及其基本分析方法,并在分析和研究部门结构方面发挥了广泛的作用。后来,联合国把投入产出表结合进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使它成为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1968)。在列昂惕夫建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中,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研究的是中间投入和总投入间的技术关系,而钱纳里等人(1959,1975)则通过对中间需求率的分析,观察在各个部门总需求中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并研究不同部门之间的需求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87年,中国开始编制全国规模的投入产出表。到现在为止,中国已经有了1987、1992、1997和2002年等4份在大规模投入产出调查基础上编制的投入产出表。此外,每隔3年,国家统计局还通过对基准年份的数据的调整,发布了延长的投入产出表,现在已经发布了1990年、1995年、2000年三份投入产出表。这样,中国目前公布的投入产出表已经达到7份。这些投入产出表形成的时间序列,连续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中部门间投入产出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根据新公布的生产法和支出法GDP核算数据,在历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进行平衡调整,推算了2005年三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本文的分析,就是以这8个表为数据基础进行的。本文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动态资料,对中国市场化改革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水平的长期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考察了各方面因素对国民经济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水平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降低国民经济中间消耗率的主要途径。一、直接消耗的比较首先,我们通过分析以现行价格计算的投入产出系数矩阵时间序列,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直接消耗变化的结构特征。以现行价格反映的投入产出分析是有现实意义的,直接消耗系数反映的是每生产一个单位的某一部门的总产品所需要的相应生产部门所做的中间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现行价格计算的单位总产品中所使用的中间投入越多,所得到的增加值也就越少。从投入产出分析的观点看,降低在单位总产品中对各部门产品的中间消耗,就意味着提高增加值(固定资本损耗、劳动者报酬、间接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所占的比率,因此也就提高了生产效率。将各年的投入产出表归并为三个部门并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得到表1的计算结果。在表1的各个年份中,都包含一个4ⅹ4的扩展了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a11a21a31a41a12a22a32a42a13a23a33a43a14a24a34a44⎞⎠⎟⎟⎟A=(a11a12a13a14a21a22a23a24a31a32a33a34a41a42a43a44)其中,a11,a21,a31分别表示第一产业部门每生产一个单位的总产品,分别需要多少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品作为中间消耗,而a41则表示第一产业部门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需要各个生产部门中间投入的总和,即a11+a21+a31=a41。第2列、第3列则分别说明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中间消耗的情况。第4列表示的是整个国民经济中间消耗系数的情况,它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每提供一个单位的货物或服务,需要全部产业部门投入多少货物或服务作为中间消耗。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1987年到1992年,大多数消耗系数都有一个跳跃性的变化,在此之后的变动则比较平稳。这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价格体制改革,使原先扭曲的价格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1992年以后价格关系的变动开始趋向平稳。以199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作为对比基础,能够较好地反映目前的价格体系下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化。通过对各个直接消耗系数时间序列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它们有以下特征:第一,在16个直接消耗系数时间序列中,如果将1992年数据和2005年相比,有6个数列是减小的,其余10个是增大的。减少的数列首先发生在第一产业,如a12和a14,这说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依赖在降低。然后发生在第三产业部门,第三产业要求第一产业的中间投入(a13)是增加的,但要求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全部产业的中间投入(a23、a33和a43)都是减少的。由此得出的分析结论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中间消耗的减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对农业的依赖在减少;二是第三产业部门对其它生产部门要求的中间投入在减少,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第二,按部门看,第二产业对各个部门产品的中间消耗要求最大,2005年为0.7200,第三产业次之,为0.45,第一产业最小,为0.4395。而从动态上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总的直接消耗系数的数值在增加,第一产业的中间消耗(a41)由1992年的0.3558增加到2005年的0.4395,第二产业中间消耗(a42)由1992年的0.7132上升为2005年的0.7200,第三产业的中间消耗(a43)由1992年的0.4914下降为2005年的0.4500。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各个部门的中间消耗的依赖明显增加,第二产业对各个部门中间消耗的依赖略有增加,而第三产业对各个部门中间消耗的依赖则有明显下降。第三,如果总产出或总投入保持1992年的结构不变,仅仅是各个直接消耗系数发生了变化,那么,按照1992年的总投入或总产出构成,2005年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系数将会从0.6060变化为0.6098,只有很微小的变化,或者说,按现行价格反映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效率略有降低。第四,如果再考虑结构变化,那么,2005年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系数(a44)上升到了0.6223,其中1.25%的增量,是由结构性变化带来的。综合来看,从1992年到2005年,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系数从0.6060上升为0.6223,其中,由于技术因素使中间消耗因素提高了0.38%,而由于部门结构因素使中间消耗系数提高了1.25%,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系数提高了1.63%。这表明在包含了价格变动在内的国民经济投入产出价值量分析中,结构变动对于中间消耗水平的影响大于技术因素。从表2中可以看到,从1992年到2005年,第三产业总产值占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但第二产业的比重增加了4.43%左右,与第一产业减少的比重(4.68%)大体相当。由于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明显高于其它部门,这就提升了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直接消耗水平。二、技术进步对实体经济中间消耗的影响1957年,索洛使用总量生产函数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解,分别估计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在他之后,技术进步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经济增长分析。一般地说,技术进步指的是在同样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产出的增加。Kendrick(1961)、Jorgenson(1967)和Denison(1974)等人则对技术进步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等领域的研究,对各种生产要素及技术进步等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进行进一步分解。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是经济学界关心的问题。史清琪(1985)等最早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林毅夫和任若恩在最近发表的(2007)质疑克鲁格曼(1994)对东亚经济奇迹的批评的文章中指出,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来说,重要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不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如分别研究它对劳动生产率、单位固定资本产出率及单位产品中间消耗率的影响。这里,我们通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考察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动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中间消耗水平的影响。在分析中,我们把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动归结为技术进步的影响,再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关系不变的假定下,计算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率,并把由此得到的中间消耗率的降低,定义为技术进步对于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率的贡献。而扣除了技术进步因素之后的中间消耗率的变化,就反映了结构变动的影响。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1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得到表3的数据结果。从整体上看,以固定价格或可比价格计算的投入产出系数在1992—2005年的变化,反映出以下特征:第一,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中间消耗的比率是增加的,而第二和第三产业中间消耗的比率是下降的,第三产业中间消耗比率的下降数值略高于第二产业。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第三产业改善最大(变化的比率较高),第二产业也在改善,但第一产业退步了。第二,从静态比较上看,第二产业对各个部门产品的中间消耗要求最大,2005年为0.6499,第三产业次之,为0.4280,第一产业较小,为0.4271。第三,如果总产出或总投入保持1992年的结构不变,仅仅是各个直接消耗系数发生了变化,那么,按照1992年的总投入或总产出构成(参见表2),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系数(a44)将会从0.6060变化为0.5603,降低4.56%。这说明在这一期间,技术进步对于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水平做出了贡献。第四,实际结果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系数(a44)只下降到了0.5745,和在部门结构不变的假定下得到的计算结果(0.5603)之间的差额为-1.42%(=0.5603-0.5745),这就是结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中间消耗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在1992年至2005年期间,由于中国的加速工业化过程,部门结构变动对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没有做出贡献,或者说只有负面影响。而技术进步和部门结构因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水平的综合影响为4.56%-1.42%=3.14%。技术进步在这一综合影响中占主导因素,但是从长期发展看,这种变化的幅度仍然偏小,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一期间,从经济增长与中间消耗的关系看,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规模的扩大而不是技术进步。分别按不变价格和现行价格计算的扩展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我们所得到的分析结论略有差异:按可比价格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中间消耗率下降了4.56%),而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水平也是改善的(中间消耗率下降了3.14%)。但按现行价格计算,如果不考虑结构因素,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水平反而提高了0.38%,再加上结构的影响,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水平提高了1.63%。因此,对于技术进步,不仅要从技术角度考察投入产出关系,还要从经济角度考察产品价格和成本的关系。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某一部门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单位产品的中间消耗在减少,但由于市场的原因,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低于中间消耗品,单位产品中增加值的比重反而降低,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率就没有提高。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技术进步,抵消由于市场条件变化造成的中间消耗的提高。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这一时期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直接消耗系数较高的第二产业的较快增长,提升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单位产品中间消耗的比率。这一方面说明加速工业化时期社会对第二产业的需求在加大,另一方面则说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对降低中间消耗,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比具有重要意义。三、中间消耗在不同产业结构间的差异第二产业是中间消耗最大、按总产值计算比重最大的生产部门,那么,在第二产业内部,各个部门对整个产业有些什么影响呢?考虑到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的需要,我们仍然采用现行价格对有关变量进行分析。表4列出了1992—2002年各个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比重以及相互间的对比。首先,第二产业部门有较高的中间消耗率。从表中看到,除了采掘业的各个部门外,第二产业的各个部门的中间消耗率(即直接消耗系数的合计数)大多在0.7左右,这是由第二产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按照我国的三次产业分类标准,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有些国家把采掘业列为第一产业),2002年采掘业在第二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建筑业所占的比重不到15%,这也就是说,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0%。第二,从结构变动的长期趋势上看,采掘业的比重略有提高,制造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建筑业的比重在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建筑业在这一期间的较快扩张。虽然在以增加值反映的部门增长率中,其表现并不明显,增长率要低于工业部门,但如果以总产值为比较基础,建筑业的增长反而快于工业部门。第三,从制造业内部看,轻工业部门(如食品、纺织、服装、造纸等)的中间消耗率呈下降趋势,而重工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主要重化工部门在1992—2002年期间的比重略有降低,即这些部门以总产值反映的增长率相对地低于其它部门,使整个制造业部门的中间消耗率有所下降。但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的中间消耗率虽然是下降的,但没有显著差异,这样,当重工业的发展速度重新加快时,制造业的中间消耗率就会重新提高。第四,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在工业化进程中,国民经济中间消耗水平会随着轻纺工业替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的第一次产业升级、制造业替代轻纺工业成为主导产业的第二次产业升级而有所提高,但是随着第三次产业升级即中间消耗水平较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水平会逐渐下降。从2003年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一轮第二产业重新加速发展的阶段,其产业特征为建筑业和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从表4中可以看出,这种加速发展必然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水平的提高。但另外一方面,它也是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先导,即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将由制造业逐渐过渡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这将为中国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也是降低整个国民经济中间消耗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四、中间需求分析如果从生产上看,按各个生产部门需求配置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以得到这些部门的总产品,那么从使用上看,各个生产部门所提供的总产品将用于满足各个部门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中间需求率或中间需求系数是各个产业中间需求和总产出(或总需求)之比,它说明在产品部门单位总产出中,用于特定部门的中间需求的比例。这是钱纳里(1959,1975)在对各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时首先使用的方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其总产品用于中间需求的比例越大,用于最终需求的比例也就越小,其效率也就越低。对历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按现行价格计算中间需求系数矩阵B,得到表5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表5中的b44与表1中a44是相等的,即国民经济的中间需求总额或总的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总额或总的直接消耗率是相等的。我们仍然以1992年的中间需求系数矩阵作为对比基础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间需求变动的几个特征:首先,第一产业的总产品用于各个部门中间需求的比例是扩大的。其中,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中间需求的比例从1992年的13.93%、31.44%和3.02%,上升到2005年的16.55%、39%和4.81%,用于全部产业中间需求的比例则从48.39%上升为60.36%,上升了12.03%,这说明随着产业链的延长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第一产业和其它产业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其次,第二、三产业总产品用于全部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第二产业用于第一产业中间需求的比例,由1992年的3.46%下降到2005年的2.5%,用于第二产业本身的比例由51.12%上升为53.69%,用于第三产业的比例由12.61%下降到10.24%。而用于全部产业中间需求的比例则从67.19%下降到66.43%,虽然数值有所减少,但没有显著性变化。第三产业的情况也是类似的,用于全部产业中间需求的比例则由52.01%上升为52.96%,仅有微小变化。第三,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品用于中间需求的比重在上升。分部门看,由于中间需求率和结构变化的共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品用于第一产业中间需求的比例由1992年的4.69%下降到2005年的3.73%,用于第二产业中间需求的比例由42.58%上升到46.18%,而第三产业的比例由13.33%下降到12.32%,由于第一和第三产业中间需求比例下降的幅度低于第二产业中间需求比例上升的幅度,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需求略有增加,从60.6%上升到62.23%,增加了1.53%。对比表1和表5可以看出,相对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中间需求系数矩阵的起伏的幅度更大。这是由于两个矩阵所反映的内容不同而决定的。如果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主要反映的是国民经济中的技术关系,它们的变动需要通过长期的技术进步而逐渐反映出来,那么中间需求系数矩阵则反映了生产活动中各个部门间的经济关系,对它的改善的时效性相对较强。我们可以通过实施各种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各种需求关系加以引导和调整,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五、多部门格局的模型计算把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个产品部门归并成三大部门,分别为采掘业、能源与资源产品加工及供应业、其他部门。其中,采掘业包括4个大类一级的部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能源与资源产品加工及供应业也包括4个子部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一般生产部门则包括未包括在以上两个大分类内的所有生产部门。按照这一分类,我们可以把2002年42×42产品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归并为一个反映能源、资源产业和国民经济一般生产部门关系的投入产出表(见表6)。表6中,采掘业的最终需求为负数。它说明这个部门的净出口,小于最终消费与投资之和,或者说净进口大于国内最终需求。这说明本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增长中对国外能源和资源的依赖已经大大增加。对于资源和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观察:先看国民经济对于采掘业、能源和资源工业的投入产出关系。表7列出的是三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扩展矩阵。从表7中看出,能源和资源工业对于采掘业有较强的依赖,每生产一个单位的总产值,需要消耗0.3419的采掘业产品。而一般生产部门对于采掘业的直接消耗相对较小,只有0.0178,但对于能源和资源工业的消耗较大,每生产一个单位的总产值,需要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工业的产品为0.0401,二者合计为0.0579。这也就是说,一般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中,对采掘业、能源和资源工业的中间消耗为5.79%。由于在采掘业、能源和资源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也要发生相互消耗的情况,因此,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观察,对这两个部门的消耗比例还要更大一些。从表7右边合计栏中可以看到,整个国民经济每生产一个单位的总产值,所需要消耗的采掘业、能源和资源工业的产品为0.0336+0.0438=0.0776。也就是说,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采掘业、能源和资源工业的中间消耗所占的比例为7.76%。对表7中的前3行和前3列的数据计算列昂惕夫逆阵,得表8。从表8的计算结果中可以推算出,一般生产部门每增加1个单位的最终需求,需要采掘业提供0.0835的产品,需要能源和资源工业提供0.1121的产品。换句话说,一般生产部门生产的每一个单位的GDP,需要这两个部门提供的产品为8.36%和11.21%。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中对这两个部门的依赖是相当大的。再看更加具体的部门对采掘业、能源和资源产品加工和供应业的需求。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每形成一元钱的最终需求(消费、投资或净出口),需要对采掘业、能源和资源工业的直接或间接消耗为0.2元左右(8.36%+11.21%=19.56%),但是不同的产业部门,对能源和资源消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表9分别列出了2002年对采掘业、能源和资源产品加工和供应业产品需求最大的10个部门。先看采掘业,采掘业的产品50%左右提供给能源和资源产品加工和供应业。然后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占的比重为17.87%,再下来是化学工业,所占的比重为9.35%。仅仅这三个部门的需求,就使用了采掘业近75%的产品。再看能源和资源产品加工和供应业(如电力部门),这一产业首先是用采掘业提供的资源进行生产,然后再提供给其它部门。可以看出,交通运输部门是能源和资源产业加工和供应业最大的用户,所占的比重达到13.39%,再下来是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占11.78%和9.23%。这三个部门对能源和资源加工和供应业的需求占的比重超过30%。和采掘业情况不同的是,各个部门对这一产业的需求比例的集中度不那么高。交通运输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是影响我国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部门。如果要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单位消耗水平,一是使这些能源和资源消耗较大的部门进一步降低单位消耗,如在交通运输部门,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更加有效地安排交通工具、实现人流和物流更有效率地移动;二是在经济增长中,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主要应该服从内需的要求,应该降低对能源和自然资源依赖较大的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三是在经济增长中,促进那些对能源和资源依赖较低的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逐步降低整个国民经济中单位产出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六、技术进步是降低经济中间消耗率的重要手段实现经济增长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大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二是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本文通过1992年至2005年的投入产出资料,对影响国民经济中间消耗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如果用现行价格编制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动态分析比较,1992—2005年的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水平整体上是上升的。中间消耗率由0.6060上升为0.6223,其中,由于技术因素使中间消耗因素提高了0.38%,而由于部门结构因素使中间消耗系数提高了1.25%,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消耗系数提高了1.63%。这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