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西学东渐ljl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西学东渐ljl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西学东渐ljl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西学东渐ljl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西学东渐ljl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料一韦勒克指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史料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刻画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复杂内心世界,深刻剖析了被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毒化、扭曲了的病态心理和双重性格。他宣称“真正的现实主义”就是“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惊人的正确性叙述人的内心状态”。史料反映了哪两种文学流派?材料三20世纪四五十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文化界流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吕一民《法国通史》指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哪种文学流派的风格相同?其出现的背景可能与20世纪哪些重大事件相关?阶级派别概况范畴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中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单元引言导读: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艰难走上近代化征程(学习西方、寻求变革历程)阶级派别概况范畴(特点)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器物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倡新学、兴民权、定新法(维新变法)制度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中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单元引言导读: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艰难走上近代化征程(学习西方、寻求变革历程)历史概念第20课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向中国逐渐传播渗入的历史过程,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通常可分为是指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初期两个时期。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史实和影响?影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促进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产生思考:利玛窦徐光启《农政全书》【课标及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第20课西学东渐

问题设计:

1.当时的先进中国人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

2.有哪些人在“开眼看世界”?怎么看?

3.你如何评价“开眼看世界”?一、“雾里看花”---开眼看世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场景一、“雾里看花”---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图为五口通商后的广州(一)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中华民族危机、清朝统治出现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如何挽救?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海战图一、“雾里看花”---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二)怎样“开眼看世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请说说你眼中的林则徐?

想一想: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的民族英雄,为什么还称他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设译馆,翻译外国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一、“雾里看花”---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思考:①“夷之长技”指什么?②学习“夷之长技”之目的何在?③学习“夷之长技”能挽救民族危亡吗?如果你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你有何建议?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序》材料二: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魏源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抵御外来侵略直接目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一、“雾里看花”---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三)如何评价“开眼看世界”?看史料,说看法【材料】林则徐在广州时,一方面他从美国人手中购买了“剑桥”号战舰,并仿造西洋式样,建造了一批火炮;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彼之所恃,只在炮利船坚。若赴大洋与之交锋,总应相度机宜,须得确有把握,方无虚发。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局限性: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②理论宣传,没有大规模实践③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未涉及政治制度,学习层次浅。进步性: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应如何正确评价“开眼看世界”?一、“雾里看花”---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1.下图是《海国图志》里的蒸汽机图,它表明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

A.自主创新是民族发展自强之魂B.师夷长技以制夷C.发展资本主义D.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2.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A.抵御了外来侵略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二、移花接木——体用之争

问题设计:

1.19世纪60年代为何会出现“中体西用”的思想?

2.何谓“中体西用”?3.“体用之争”争论的焦点与分歧?实质?作用?

4.你如何评价“中体西用”?二、“移花接木”---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一)“中体西用”出现的背景A、内忧外患B、西学传播,冲击中学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鸿章材料二:“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概念:中体西用中学: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封建伦理道德)。西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关系: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二、“移花接木”---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二)体用之争

论战双方洋务派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顽固派代表:倭仁、张盛藻

PK二、“移花接木”---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材料二】:“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晚清顽固派言论1、请指出材料一、二的不同主张。2、归纳他们思想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根源。3、由此谈谈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实质、结果及其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二)体用之争李鸿章曾国藩——是否学习西方◆相同思想:维护清王朝统治◆根源:—封建地主阶级◆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政见之争◆作用: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二、“移花接木”---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三)如何评价“中体西用”?上海轮船招商局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北洋舰队(1)积极:①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开启近代化的第一步。实践:洋务运动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创办一批民用工业创办了三支近代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看史料,说看法二、“移花接木”---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②冲击保守观念,促进西学的传播;思想要旧,本领要新(2)消极: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能触及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的出现可以说打破了封建保守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上露出了第一缕曙光,意义深远。正是“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洋务派才在封建统治阶级中争得了一些同情者、支持者,才能够打开向西方学习的大门。看史料,说看法甲午战败宣告中体西用的失败有心栽花花不开二、“移花接木”---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课堂巩固1、兴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B、顽固派的阻挠C、反对学习西方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3、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B、外国资本的挤压C、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问题设计:

1.19世纪末洋务运动获得了哪些人支持?举例说明?

2.为什么早期维新派会与洋务派分道扬镳?

3.早期维新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残花留香——维新思潮(一)维新思想的产生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

材料二:“西人立国,……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郑观应想一想:材料二代表哪一派别的主张?它与洋务派相比有何异同?为何有这种不同?这派的主张有何意义?早期维新派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异:李(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郑(早期维新派)认为不但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意义:器物制度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早期维新思想(19C6070S)

问题设计:

1.19世纪末洋务运动为何会在历史大潮中被维新思潮所取代?

2.康、梁等维新派是如何宣扬其维新思想的?

3.维新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残花留香——维新思潮日方保存的《马关条约》李鸿章伊藤博文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二)维新思想发展(19C90S)1、产生的背景:经济: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文化:西方知识的广泛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政治:甲午战后,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形成19世纪末,洋务思想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为何会被维新思潮所取代?假如大清帝国举办189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你会推荐谁参评?理由?(请用第三人称,100字以内)代表维新主张著作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变法通议》谭嗣同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仁学》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实行变法;《天演论》2、维新代表及其主张材料一:“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

(1)、结合史实说明康有为是如何“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由此指出其思想的特点。请举出与康有为这一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效的历史事件?史实:撰写《学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和孔子来传播西学。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经史相融合迁移运用文艺复兴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万木草堂1891年,康有为创设于广州长兴里,自任总教授、总监督,在此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同时,在这里编写了《新学伪经考》等维新变法著作。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传统观念借孔子的亡灵,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维新思潮它见证了历史维新思想在此成长材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历史·文化发展历程》(2)、对康有为“移花接木”的方法,你如何评价?康有为等人为何如此做(借用经学和孔子的外衣?)◆评价: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原因:

①有利于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反映出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的论战——三个“要不要”——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交锋1)维新思想的核心内容(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2)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的实质?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的历史意义?——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问题探究:

试从背景、领导力量、学习重点、主张、实践、影响等方面比较19世纪60—90年代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有何不同?(实质:比较“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背景领导学习重点主张实践影响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中体西用维新思潮背景领导学习重点主张实践影响内忧外患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传播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先进科技政治制度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C、附和西方基督教教义D、依靠儒学思想,托古改制2、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张有根本区别:A、鼓励开矿设厂B、改革教育制度C、改革政治制度D、抵制农民起义3、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潮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包括

①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为其提供了阶级基础③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为其提供社会环境④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课堂巩固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 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奴才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学武二百余人,其数不为不多。——清·杨枢《奏陈兼管学务情形折》图8链接高考二、“残花留香,新芽绽放”---维新思潮(19C末20C初)“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封建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