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碳交易市场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碳交易市场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碳交易市场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碳交易市场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碳交易市场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碳交易市场分析报告目录一、欧美碳交易现状 PAGEREFToc373517360\h31、碳交易 PAGEREFToc373517361\h32、碳交易机制介绍 PAGEREFToc373517362\h33、欧美碳交易市场结构 PAGEREFToc373517363\h64、第一大碳交易市场欧盟持续低迷 PAGEREFToc373517364\h6二、中国碳交易市场 PAGEREFToc373517365\h71、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 PAGEREFToc373517366\h72、CDM是中国碳交易主要市场,但发展遇阻 PAGEREFToc373517367\h83、政策力推配额交易型市场,逐步试点,期待价值发现 PAGEREFToc373517368\h9(1)政策不断加码,力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PAGEREFToc373517369\h9(2)深圳试点应运而生,由点及面,形成全国统一性碳排放权市场 PAGEREFToc373517370\h10(3)初期价格,炒作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完善机制,期待交易所价值再发现 PAGEREFToc373517371\h11三、碳交易市场受益主体 PAGEREFToc373517372\h12四、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解析 PAGEREFToc373517373\h15一、欧美碳交易现状1、碳交易何为碳排放?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变暖。这一过程称之为碳排放,其数量一般均换算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计算。碳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直接排放是指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处理中直接产生的排放;间接排放是指电力等二次能源消耗所隐含的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排放。何为碳交易?碳交易,又称“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是指在一个特定管辖区域内,允许获得碳排放配额的排放主体将其剩余的指标拿到市场上买卖,确保区域实际排放量不超过限定排放总量的一种减排措施。这个时候,碳排放权就像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易。“碳交易之父”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创始人桑德尔(RichardSandor)博士。2、碳交易机制介绍《京都议定书》建立三种碳排放交易机制,遏制全球变暖。《京都议定书》主要针对发达国家,规定发达国家从2023年到2023年,6种温室气体6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和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更为重要的是,该议定书同时也建立三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来分别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c)、联合履行机制(JI)、国家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简称CER),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在议定书第三条下的承诺。联合履行机制: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级的合作,其所实现的减排单位(简称ERU),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缔约方,但是同时必须在转让方的“分配数量”(简称AAU)配额上扣减相应的额度。国际排放贸易机制:一个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指标,以贸易的方式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并同时从转让方的允许排放限额上扣减相应的转让额度。前两种市场机制基于项目型交易(Projectbasedtransaction),后一种基于配额型交易(Allowancebasedtransaction)。目前,配额交易型两大主要市场是欧盟排放贸易体系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3、欧美碳交易市场结构欧盟内部件的碳排量贸易体系是全球第一大碳交易市场。我们以2023年相对比较健康的欧美市场为例,碳排放配额市场交易金额928.59亿美元,占碳市场交易总额的74.5%,是欧美碳交易市场的核心市场。其中欧盟EUETS交易金额919.10亿美元,占碳市场交易总额的73.8%,号称全球第一大碳交易市场。4、第一大碳交易市场欧盟持续低迷制度不确定性、供给过度、需求不足导致欧盟碳交易市场持续低迷。总体来看,国际碳市场发展呈现低迷的状态。根据Wind的数据显示,全球第一大碳交易市场,欧盟气候交易所CER结算价已跌至0元附近,EUA结算也一路下跌至2欧元附近。碳市场价格的下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1)国际气候变化机制安排的不确定性。欧盟对2023年后碳市场交易设臵更多限制,2023年后将不再接受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新批准的CDM项目的减排量指标,加上未来气候变化机制安排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加剧了各方对碳市场前景的担忧。2)碳额度过量供给与不足需求。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过度,且08年以来欧洲经济不景气导致制造业对碳排放需求持续走低,导致碳排球交易价格持续走低。二、中国碳交易市场1、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主要有两个阶段构成:CDM阶段,然后是试点碳交易所,建立国内碳交易配额交易型市场。CDM的起始点是2023年,荷兰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内蒙古自治区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由此正式进入中国。第二阶段的起点是2023年,这一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规定建立国内的碳交易市场机制来实现2023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由深圳、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7个省市先行试点,逐步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2023年6月18号,深圳率先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标志着国内碳交易配额交易型市场正式开端。2、CDM是中国碳交易主要市场,但发展遇阻CDM项目发展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大CDM市场。《京都议定书》建立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就全球变暖问题上的清洁发展机制。受此影响,我国的碳交易起步主要是从与发达国家开发CDM项目而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交易开始。2023年,荷兰政府和中国政府签订中国第一个CDM项目,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CDM项目开发。2023年中国逐渐取代印度、巴西成为CDM项目第一大国。截止2023年10月31号,全球累计的核证减排量(CER)总共为14.00亿吨CO2e,中国列第一,占总量的60%以上;截至2023年10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批准的全部CDM项目达4962项。欧盟碳价不断下跌,国内CDM市场发展遇阻。制度不确定性、供给过度、需求不足导致全球第一大碳市交易市场欧盟碳交易市场持续低迷,碳交易价格从2023年之后便不断下跌。此外,欧盟对2023年后碳市场交易设臵更多限制,2023年后将不再接受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新批准的CDM项目的减排量指标,受此影响,国内更多从事CDM项目的机构逐步转型,瞄向了国内市场。国内试点碳配额交易性市场将会逐步激发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活力,碳交易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3、政策力推配额交易型市场,逐步试点,期待价值发现(1)政策不断加码,力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2023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行动的个目标,并首度提出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成为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国务院其后在2023年5月颁布《“十四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首度提出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之上,国家将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新一届政府也十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文明确提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希望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资料来源:《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文》第53个决定“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2)深圳试点应运而生,由点及面,形成全国统一性碳排放权市场2023年5月,《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获国务院通过,深圳作为碳排放交易试点,于2023年6月18号正式开启国内碳交易配额交易型市场。上海、北京、广东、武汉等地也预计在最近逐步展开。“十三五”期间,国家计划在试点城市的基础知识,形成全国性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3)初期价格,炒作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完善机制,期待交易所价值再发现自深圳碳排放交易所上线以来,碳交易价格急剧震荡,从起始交易的28元/吨一度飙升至10月中旬的140多元/吨,又回落至现在的60元/吨。交易活跃度也一度走低。我们认为:碳交易市场试点初期,市场出现这种剧烈波动现象源于控排企业大都不了解自身对碳配额的具体需求,因而并未形成对碳配额真正价值的认知。因而,现阶段碳交易价格的形成,炒作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未来随着企业对自身减排成本、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本的逐渐认知,将会重新发现碳配额交易价值,这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交易市场。当然,主管部门也需要逐步完善制度层面建设。一方面,通过健全“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品种,形成配额交易参照物,有利于价格的稳定;另一方面,为避免出现向欧盟价格急剧下降的下降,需要全面认识经济发展诉求,进而健全年度总配额量,同时完善配额回购、竞拍交易机制避免交易价格急剧波动。我们经过细致解读深圳碳排放交易所(见附录),发现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宏观交易机制对价格保护的重要性,并在交易机制中有所体现。随着深碳所以及其他试点所制度的逐步完善,我们期待该类交易所的价值再发现,进而形成全国统一性的健康配额交易型市场。三、碳交易市场受益主体我们认为此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将有益于四类企业,第一类是节能环保型企业,他们可以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得营业外收入;第二类是具备环保型项目资源的企业,如具备林业资源的企业;第三类是为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性公司,通过为耗能建筑和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分享节能收益;第四类企业似乎从事碳捕获或回收的企业。在这里,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中电远达(碳捕获、回收)、天壕节能(合同能源管理)、凯美特气(碳捕获、回收)。注:林业企业受益逻辑:碳交易的实行,强化了各主要控排单位的减排力度,企业为避免受处罚,一方面通过个碳排放权交易所去进行购买碳排放权;另一方面:通过购买林业碳汇等项目来获得“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进而来抵消一定比例的配额。中电远达:布局碳交易和碳捕获,两手抓两手都硬。中电远达国内第一家提前布局碳排放期货上市公司。中电远达今年7月31日公告以4512万元收购了展荣电力持有的中电投先融期货32%股权。公司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出资收购先融期货的目的是提前布局碳排放期货交易和环保指标交易市场。另外中电远达子公司远达环保拥有目前国内已投运规模最大的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装臵,可年封存二氧化碳1万吨。公司布局碳交易和碳捕获,两条线打造CO₂交易业务,从政策面上明确受益!我们预计中电远达13、14年EPS为0.49、0.82元,对应PE为56、34倍。凯美特气:尾气提纯CO₂龙头,让碳交易来的更快些。凯美特气是一家专业从事气体生产的企业,其主营业务为干冰、液体CO₂、食品添加剂液体二CO₂及其他工业气体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为液体CO₂(全部为食品级)和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二CO₂纯度可达到99.999%,是国内年产能最大的食品级液体CO₂生产企业。目前公司具备CO₂生产能力约50万吨,加上未来将要投资建设中石化海南石化和福建惠安项目,公司每年能够实现直接减排CO₂超过70万吨。另外,公司现有业务盈利能力优秀,下游需求端保持稳定,2023H1公司销售毛利率高达52%,销售净利率达到28.5%。我们认为凯美特气直接受益于CO₂减排力度加大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我们预计13、14年公司EPS为0.21元、0.39元,对应EPS为59、32倍。天壕节能:EMC余热发电领导者,受益节能技术进一步推广。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的形式,为工业企业提供包括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流程的工业余热发电服务,与工业企业分享节能收益,收入主要来自余热发电的电费收入。天壕节能自创立以来,接近100%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自EMC模式运营的余热电站,是国内最纯正的EMC业务上市公司。由于EMC模式不需政府投资就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政府对这种模式相对偏好,通过增值税免征、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等政策措施推动EMC模式的发展,未来政策支持力度有望持续加大,公司有望受益碳排放交易下,下游工业企业节能项目的大量上马。我们预计公司13、14年的EPS为0.43、0.57元,对应PE为28倍、21倍。四、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解析我们以深圳市碳排放试点为例,解析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深圳市实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机制,交易的主要标的是CO2,单位是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碳排放配额的管理对象主要包括三大类:企事业单位、建筑物,此外准控排单位每年都要向主管部门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深圳市行政区域外的企业或建筑物也可自愿加入碳排放交易体系。配额分配方式主要有三类:无偿分配、有偿分配和储备配额。每年第一季度,主管部门向控排单位签发无偿分配配额,此时签发的配额为预分配配额,可在下一年度5月31日之前由主管部门根据上一年度的实际排放与生产数据进行调整,但增加总量不得超过预分配配额总量的10%。有偿配额的首个交易期在2023~2023年,履约期为每个自然年,配额按交易期分配,按履约期签发和履约。此外,深圳市还可通过拍卖或回购,进行价格保护,控制避免碳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各个试点地区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特征来确定控排单位,因而控排单位主体呈现一定的不同。北京地区的控排单位主要是年二氧化碳直接与间接排放量之和大于1万吨的单位。

2023年出版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9月目录一、技术进步与新媒体发展带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PAGEREFToc357197373\h31、数字化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PAGEREFToc357197374\h32、新媒体时代用户消费习惯改变 PAGEREFToc357197375\h53、移动终端普及带动产业发展 PAGEREFToc357197376\h74、政策大力扶持数字出版产业转型 PAGEREFToc357197377\h8二、传统出版业增长平缓,但用户需求仍然旺盛 PAGEREFToc357197378\h91、图书期刊报纸整体增速保持平稳 PAGEREFToc357197379\h92、用户消费需求仍然旺盛,综合阅读率稳步提升 PAGEREFToc357197380\h11三、教材教辅是中国出版业的支柱和驱动力 PAGEREFToc357197381\h121、初高中毛入学率不断提高,教育出版市场前景广阔 PAGEREFToc357197382\h122、出版集团深耕教育出版市场,开拓全国盘活出版资源 PAGEREFToc357197383\h14一、技术进步与新媒体发展带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1、数字化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电脑的普及以及数字阅读器的开发,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比于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等传媒方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数字媒体,数字出版产业也随之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传统出版公司在数字化浪潮中也同样而临着冲击,目前行业龙头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布局数字出版等新领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使得通过提供内容实现价值的出版行业将不再囿于纸质图书的产品形态,得以突破货架经济的限制,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部分,规模经济、长尾效应作用更加突出;在定价机制、盈利模式等方而也有望制定新的规则、开创新的空间。2023年,全球电子书市场增速加快,美英市场发展最快。美国电子书市场占美国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近8%,达到了2.7亿英镑。英国市场2023年的电子书产品销售同比增长20%至1.8亿英镑。德国的电子书市场不到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1%,即少于7500万英镑。2023年日本电子书市场占图书市场的1.1%,即117亿日元(9000万英镑),韩国电子书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975亿韩元(C1.1亿英镑)。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也发展迅猛,2023年国内电子图书产业收入规模达到4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33%}2023年国内电子图书产业入规模达到5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25%。2、新媒体时代用户消费习惯改变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3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其中传统媒介如报纸、期刊阅读率都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同比大幅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主要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受到高强度的工作、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及网络冲浪的挤压,在家中、办公室等固定场所的整块阅读时间渐渐萎缩。人们的时间被分散到上下班路途、会议就餐等过程中,形成越来越多的“时间碎片”。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碎片”的移动阅读,释放了大批有心没时间的读者的阅读需求,成为当下阅读的流行方式,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电子阅读器正在让人们的阅读习惯“移动化”。2023年,在报纸期刊阅读率走弱之时,以手机、电子阅读器为代表的移动数字阅读成为促进国民阅读率增长的主要引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新型便捷的阅读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使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变得更加容易进行。这些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23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根据《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统计,从2023年到2023年的4年间,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特别是在2023年以后,年均增幅度都在6个百分点左右。3、移动终端普及带动产业发展数字阅读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受益于数字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器包括两类,一类是专门的电子阅读器、电纸书等设备,另一类是移动终端,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等。根据IHSiSuppli2023年12月的数据整理发现,2023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较2023年增长了108%,达到了2710万台的规模。据预测,该数据在2023年将达到3710台,但是增长率放缓,约为37%。预计未来电子阅读器的出货量仍将保持增长的趋势,但增速会逐渐放缓,主要是由于前期固定用户的使用率基本趋于饱和,另外来自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也会影响纯电子阅读器终端的增长率。近年来移动终端快速发展,2023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平板及手机)出货量达到了4.87亿部,首次超过了全球市场PC(台式本及笔记本)的出货量。我们认为,未来移动终端是带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单一功能的电子阅读器会被逐渐淘汰,随着相关应用和内容的丰富,未来趋势是平台化的运作,通过云端进行存储和交互。在中国市场上,智能终端发展迅速,我们预计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23年将超过功能手机。4、政策大力扶持数字出版产业转型2023年4月末,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第一次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规划》指出,通过电子书包及配套资源数字化工程提高教学资源重复使用率,推动节能减排,形成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易于学生使用、符合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数字教学出版体系,推动电子书包的发展。2023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明确要求,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2023年下半年,新闻出版总署等牵头组织的专门机构就电子书包的标准等开始研究制定,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大连等大城市的中小学,开始了电子书包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研究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活动等课程。教育产业的数字化,将是出版集团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切入点,数字教育包括电子书包和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制定了100个示范区来进行试验推广,传统的出版集团抓住教育产业的机遇进行数字化转型,再逐步全而向出版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二、传统出版业增长平缓,但用户需求仍然旺盛1、图书期刊报纸整体增速保持平稳出版发行行业在数字出版技术进步与消费行为变迁挑战下,整体呈现平缓增长态势,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行和销售收入(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增幅在10%以内。在教材教辅改革、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下,图书内生经营而临较大压力,出版类公司的成长需要寄希望于外延整合和发行及商业模式变革。2023年前9月,图书销售指数累计同比降幅1%,较上年同期及2023年全年均实现正增长。我们认为,虽然出版发行景气度偏弱,但应该看到,发行资产往往包括良好的地段优势资源(如市中心新华书店),如果结合商业文化地产运作,将有资产增值机遇。我们预判结合影院、图书、娱乐的综合文化地产,将是政府重点支持方向,也可能成为凤凰传媒等公司求新求变的突破点。2、用户消费需求仍然旺盛,综合阅读率稳步提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数为13.7亿人,对比2023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0.74亿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年我国0-14岁人口为2.22亿人,占16.6%;15-59岁人口为9.40亿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与2023年数据对比,分布下降了6.29%、上升3.36%,2.9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1.2亿人,与十年前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23年的77.1%增加了0.5个百分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方合力共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