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_第1页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_第2页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_第3页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_第4页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我国的诗歌翻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汉代刘向的《说苑》记录了这首我国最早的译诗。后来,进入北魏及唐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活动也大量兴起,构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经文、韵文翻译实践。

我国古代虽然诗歌翻译实践颇丰,也了很多翻译策略与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诗作,推广我国诗歌艺术作品,许多译家学者开始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探索。总体来看,我国诗歌翻译脱胎于文学翻译,且两者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该时期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译与意译之争

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诗歌翻译作品激增,引发了各学者对诗歌翻译的思考与辩论。这一时期,由于诗歌翻译理论基础的缺乏,针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大多局限于直译与意译之争。“直译”一词,因为鲁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也因为他“宁信而不顺”的理论,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反对。其实,鲁迅的所谓“直译”并非“死译”,不是死板地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原文多少字,译文也多少字。“直译”强调的是“信”,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是针对当时为迎合中国读者文化背景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乱译”怪象所提出来的。正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宁信而不顺”理论解释道:“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为‘跪在膝之上’……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这里就来了一个問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意译则以传达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认为应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茅盾在其《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明确提出意译一词:“我也赞成意译——对于死译而言的意译,不是任意删改原文,以意译之的意译;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韵的译法。”可以说,直译和意译各有所长。直译作品刻意保留了翻译痕迹,达到对原文的忠实,并将作品本身所带有的异国色彩传达给读者;而意译则更擅长保留原文的意韵,在形式上则力求不着痕迹,实现译作的“本地化”。

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神”与“化境”

建国后,得益于稳定的国内环境,诗歌译事也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直译与意译研究的基础上,傅雷提出的“传神”说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他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一开头就写道:“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并且进一步强调,“重神似不重形似”。对于如何达到“神似”,他认为:“第一要熟读精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抓握住了。”并强调译者也应有相当之艺术修为,否则无法深切领悟原文之“神”。“形似”与“神似”的概念,可以说是对“直译”与“意译”的延伸和发展。傅雷主张诗歌翻译应“传神”,这与意译重内容轻形式是一脉相承的。

同一时期,钱钟书在傅雷“传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化境”说。他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化境’。”出“神”入“化”本是道教用语,形容技艺高超而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傅雷和钱钟书将之作为译诗的标准,一方面反映出其时我国翻译事业的繁荣和翻译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的译者开始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看待文学翻译和诗歌翻译,更加注重译诗的艺术性,而不再只局限于译诗的形式和内容。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百花齐放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诗歌翻译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其中最具代表性、被讨论的最多的当属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三论”:“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量传达其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移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好之是使人喜欢;乐之是使人愉快。许渊冲是以诗译诗的倡导者,认为诗歌的译作也应是诗而不是散文,如此才能表现原诗的美学境界。许渊冲为翻译我国古诗词和古文经典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翻译思想在译诗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进入二十一世纪,诗歌翻译愈加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这点从知网期刊收录的相关论文数量就可见一斑(见表1)。与以往相比,新世纪以来的翻译理论还呈现出了跨学科融合的显著特点。如胡庚申教授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将生态学与翻译学结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该理论认为,翻译活动应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此后,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用生态翻译学对诗歌翻译进行讨论与研究,扩大了诗歌翻译理论的视角和领域。

从以上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诗歌翻译理论脱胎于文学翻译理论,从一开始简单的直译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