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西江月+井冈山》同步练习+统编版选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_第1页
【高中语文】《西江月+井冈山》同步练习+统编版选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_第2页
【高中语文】《西江月+井冈山》同步练习+统编版选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_第3页
【高中语文】《西江月+井冈山》同步练习+统编版选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_第4页
【高中语文】《西江月+井冈山》同步练习+统编版选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66页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66页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第一单元第一课《西江月·井冈山》课时随堂练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这一簇红艳艳的杜鹃花从高大的老松上旁枝逸出,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可谓(烘云托月)。我不清楚,周围杂树丛生,藤蔓交错,它要经过多少的阻碍才能跃上这苍劲、伟岸的老松?它不顾一切地攀援而上,是为了照亮这茫茫群山,照亮这一路追寻的脚步吗?是的,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你不由地被它牵引着,不由地为它心驰神往!看着这一株昂然绽放的杜鹃,我不禁想起在井冈山黄洋界看到的那高高矗立的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同志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革命的火种就是从井冈山上传播出去,传遍神州大地,并且熊熊燃烧起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力量,照亮了万里河山。这一枝红艳艳的杜鹃,并不因游人的驻足或惊叹而改变姿态,它依然那么静静地燃烧着。最深最美的情愫,在它的花蕊叶尖上流淌着。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一首歌;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八点钟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大卫·科波菲尔》)B.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C.经济关系不管受到——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D.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荷花淀》)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3.请结合材料中“杜鹃”的内涵,补写下面这首小诗。恍惚中,这一株杜鹃,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①,化作了熠熠生辉的灯盏。这一株株杜鹃,汇成了奔流千里的波澜,汇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②。把井冈山的火种带下山,把井冈山的精神带下山,……理解性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旌、鼓常出现在与战争相关的诗词中,比如《西江月·井冈山》中“,。”两句。(2)《西江月·井冈山》中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及我军毫不畏惧的状态的句子是:“,。”(3)《西江月·井冈山》中“,。”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我方军民。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井冈山①毛泽东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②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③。1928年秋【注】①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②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③宵遁:夜里逃跑。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把镜头对准“山下”与“山头”,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与结尾的胜利作了铺垫。B.上阕后两句用反衬手法,描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反衬出我军沉着应战泰然自若。C.“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三个词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D.这首词匠心独运,高度概括了红军井冈山保卫战的始末,是一部优秀的浪漫主义杰作。6.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我军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人所劾罢。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到“湖边春色”,为后面写“东风”“杨柳”“乘船游湖”作铺垫。B.次句“重来”体现出对故地重游的些许欣喜,“又”字体现出对时光流逝、仕途坎坷的感慨。C.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D.全词通过对湖边春色的描绘,表达了词人早已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8.本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男《莱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衍,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氩,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埋葬的是位普普通通的战士。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有“满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都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有删改)9.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质。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D.“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作者认为家乡的竹子和井冈山的竹子一样,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10.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D.文章最后再次引用袁鹰的《井冈翠竹》,和开篇引用“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呼应,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喜爱。11.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12.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答案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参考答案:1.B2.①比喻或通感:将杜鹃比作一首歌,以听觉写视觉,写出了杜鹃花开放的生机活力及其给人带来的生命感染力与精神愉悦。②排比:“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构成一组整句,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语意递进,语势增强,情感渐深,揭示了井冈山杜鹃蕴含的内在精神实质与理想价值追求。③拟人:“唱”“歌唱”让杜鹃人格化,生动地体现出杜鹃花的精神愉悦与价值追求。3.化作了熊熊燃烧的火焰汇成了照亮河山的光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题干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表示说话中断。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引出补充说明的话。D.表示话题的转换。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一首歌”运用比喻,本体是“杜鹃”,喻体是“一首歌”,杜鹃花绽放是视觉,“一首歌”是听觉感受,打通了视觉与听觉,形象地表现出杜鹃花绽放的美丽。“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运用排比,三个“为……”字句构成偏正短语,连贯排列,形式上,结构整齐,音节匀称,朗朗上口,增强了节奏感;内容上,“生命”“自由”“胜利”之间语意和情感递进,揭示了井冈山杜鹃蕴含的内在精神实质与理想价值追求。“唱”“歌唱”赋予杜鹃以人的特征,让杜鹃人格化,“唱”“歌唱”表明内心的快乐和一种向上的精神状态,生动地体现出杜鹃花的精神愉悦与价值追求。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要仿照“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来写,句式上用“化作了……”,第二句要仿照“汇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来写,句式上用“汇成了……”;内容上,表达杜鹃花意象的象征意义,抓住其颜色、形状等特点,赋予其象征性;注意前句照应“这一株杜鹃”,后句照应“这一株株杜鹃”,内容上有递进;还要注意所写句子与全诗内容、意境协调。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5.D6.示例:①高昂的斗志。由“鼓角”“旌旗”可以看出。②稳固的阵容。在敌人的围困中岿然不动。③防御严密。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我军早已森严壁垒。④精诚团结。我军在敌人面前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解析】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是一部优秀的浪漫主义杰作”错误,从词的内容来看,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应是现实主义作品,“浪漫主义杰作”分析不当。故选D项。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我军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圈出诗歌中直接描写或者间接衬托的内容,再进行分析概括。“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两句概括了红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红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说明红军早已严阵以待。“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红军被敌人重重包围;但在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沉着应战,泰然自若,岿然不动。衬托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岿然”一词,充分表现了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红军已预料到了敌人会乘虚前来围攻,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筑好了防御工事,戒备森严,军民团结一致,众心成城,英勇抗敌的情景,写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7.D8.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动一静描绘了一幅充满蓬勃生机的画面。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无比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彻底解脱”错误。“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这两句是说“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词人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9.A10.D11.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12.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误。前文中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却因为学习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作者在这次井冈山之行中产生了很多感悟,井冈山对其人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喜爱”错误,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井冈山精神的盛赞和无限崇敬之情。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叙事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