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_第1页
汉语言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_第2页
汉语言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_第3页
汉语言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_第4页
汉语言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引言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摘要:辛弃疾身处于宋朝的危难时期,面临着超多的危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才培养出了这样一位能够驰骋沙场真英雄。辛弃疾出生于军人世家,受家庭熏陶的同时,由于高扬自我,积极进取的人格所使,思想中有很深的功利主义色彩。在这种功利思想的驱使下,他的一身经历了大起大落,在他身居要位的时候一直比较霸道,好胜心比较重,往上爬的欲望也很大,这样的性格特征使他自身潜在的民族主义获得了更加容易晋升的机会。但是因为一些主观或者客观上的条件使他的理想抱负没有成功地得到展现,也是正因为这样使得辛弃疾有了悲痛伤心的感情色彩。家国之痛,疆场之好,名利之愿,共同造就了中国词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词人。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与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艺术成就

Abstract:Xinqijiwasinthecriticalperiodofthesongdynasty,facedwithmorecrises,undersuchahistoricalbackgroundtocultivatesuchaherotogallopthebattlefield.Xinqijiwasborninafamilyofmilitarymen.Hewasinfluencedbyhisfamily,andtherewasadeepsenseofutilitarianisminhisthoughtbecauseofhishighegoandaggressivepersonality.Drivenbysuchutilitarianism,heexperiencedgreatupsanddowns.Whenhewasinanimportantposition,hewasalwaysdominical,competitiveandeagertoclimbuptheladder.Suchcharacteristicsmadeiteasierforhispotentialnationalismtogetapromotion.However,duetosomesubjectiveorobjectiveconditions,hisidealambitionwasnotsuccessfullydemonstrated,anditwasalsobecauseofthisthatxinqijihadasademotionalcolor.Thepainofhomeandcountry,thegoodfieldofbattle,thedesireoffameandwealth,togethercreatedagreatheroicpoetinthehistoryofChineseci.Thispaperdiscussestheartisticachievementsandartisticstyleofxinqiji'scipoems,anddiscussesthereasonsfortheformationofhisstyle,inthehopethatreaderscanhaveadeeperunderstandingoftheartisticfeaturesofxinqiji'scipoems.Keywords:Xinqiji;Artisticstyle;Causeofformation;Theartisticachievement

引言在南宋时,有着诸多充满着英雄情结的诗词,即使经过了几百年,我们仍然会为它的魅力所折服,深深地陶醉其中,而其中的词人代表就要数辛弃疾了,他的稼轩词最具有特色。稼轩词里面所包含的英雄情结一般分为三个方面,主要是人、意、神,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交融,一步步的逐渐深入,将辛弃疾的英雄情结展现的淋漓尽致。首先,人就指的是英雄人物,只有它存在,后两者才能在读者面前有着很好的体现。其次,意即是指功名意识,只有每个英雄人物存在着这种意识,才能不断进取,在政治世界中,它也将衡量着每个人的进步。最后,神主要是进取精神,对于每一个英雄人物来说,它的重要性已经不可或缺,有了进取精神,人才会有功名意识,才会成为英雄人物。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特点(一)以女性为中心辛弃疾吸收了豪词的清劲手法,破格以健笔写柔情,一改自文人为词以来婉约词的柔弱绮丽的风格,脱其弱气,变“柔而弱”为“柔而韧”,大大推动了婉约词风的转变。寓豪于婉、刚柔相济是稼轩婉约词不同于镂翠刻红、轻靡软媚、玩弄风景之词的可贵之处。如《青玉案•元夕》就写得绚烂含蓄,全词以大半篇幅铺叙元宵佳节的盛景,对拒与安逸享乐之辈同流合污的少女形成反衬。词人通过正义、高洁、气度不凡的少女形象的塑造,流露出对偏安朝廷文恬武嬉的嘲蔑,凛然正气已跃然纸上。辛弃疾作为豪放词派的领袖人物,其早年的戎马生活给他的词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壮丽的诗篇。他的婉约词虽然没有直接反映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而且纤绵婉丽、不减前人,但由于他将英雄之气渗人其婉约词的气韵之中,因此,其婉约词能突破传统.委婉曲折,抒寄怀抱,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可见,其婉约词大多是用催刚为柔,豪婉相济的手法创作出来的。作者将有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感慨换化为儿女情思,将刚强之气化为柔情,使刚与柔完全融为一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以女性为中心的婉约词最容易写得柔弱无力。即使是晚年的李清照,也由于身经离乱,其作品增加了苦寂悲愁。但她那消极绝望的情绪,使其作品终难脱离大家闺秀的软弱气质。然而,稼轩婉约词固然也有儿女之情悠悠不绝,但英雄之气也耿耿于怀。内含气骨,已成为稼轩婉约词的普遍特征,并使之打破了婉约词一贯信守的“温柔敦厚”的常格。一般的闺愁、宫怨词,主要表现个人恩怨情怀,即使对统治者有所不满,表现得也是极其软弱隐晦的。而辛词则在个人情感的外表下寄托着国家危亡的大事,所以越是凄婉曲折,情感越是激越,越能激起对统治者和投向派的愤恨。如《摸鱼儿•更能消儿番风雨》,全词缠绵徘恻,含情无限,虽无一语道及身世坎坷和报国壮志,然又无一语不写激愤情怀和不平遭际。从情意缠绵的宫怨中,我们可触摸到词人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之心。词把英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怨怒不平之气一泻俱出。(二)以豪调写婉情词本是配以丝竹的依声之作,一定的内容要求选用一定的词牌。辛弃疾以豪调填婉词,完全出于其思想内容的需要。他一般改变韵调,使人从声情与文情的配合之中既体味到他幽咽委曲的苦衷,又感觉到其潜在的健遒气息。例如《念奴娇》(野棠花落)比之苏词《念奴娇》(大江东去),这首词声情较为平缓沉婉,但又不失气骨。词首的“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几句,使词呈现出回环低沉的声情,给人一个即景抒情、娓娓叙事的深沉开端。下阂词人连用节奏鲜明的“旧恨春江未断,新恨云山千叠”两句作结,变婉转、低徊、凄恻为激越高亢,强劲有力地呼出久抑心中、难以遏止的忿恨不平之气,十分贴切地表达了词人郁愤磊落的情怀。再如《满江红》(点火樱桃)也是一首感春思乡的豪调婉词。这种刚柔相济、声情相符的豪调婉词在稼轩笔下并不乏见。辛弃疾的绝大多数婉约词反映社会现实虽不象豪放词那样汹涌澎湃、奔腾呼啸,但由于其内容集中在“恢复”、“统一”的焦点上,所以其委婉细致、柔情如缕、深情脉脉的外表下就潜伏着金戈铁马之声,轻盈窈窕的形象下就深蕴着阔大宏深之境界,婉而能豪、悲而能壮,于芬芳徘恻之中隐隐流露出爱国志士要求北伐、抗战难行的郁愤不平之气。辛弃疾也常以柔婉之笔寄寓家国破碎之痛、感慨壮志难酬之恨、斥责奸臣误国之愤,以英雄之气驱遣词中的柔美意象,曲婉的表达政治上的难言之隐。政治的残酷、仕途的艰险极大地影响了辛弃疾的创作,一些南方士大夫的嫉恨、腐朽顽固势力的不容,让辛弃疾将一腔忠愤收敛于内,词从表面看来写的是柔情,词风凄艳,但其实质却是满腹悲愤的“欲语还休”。他的一些词篇在保持抒情特质的前提下,将阳刚之气、豪放文气注入词中,表达的是国仇深恨的内容,既突破了传统“花间词”的妩媚传统,也并非一味奔放的豪放,沉郁悲怆,以小令抒发政治感慨,蕴藉深沉,是辛弃疾潜气内转、比兴深婉的代表作。(三)雄深雅健稼轩词因其独特的创作艺术风格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确实如此,辛弃疾的词作雄深雅健,抒发的情感多为豪放、慷慨以及壮烈,洋溢着饱满的深厚情感,读每一首稼轩词,都能感受到作者雄厚的笔调,以及拼搏进取、豁达向上的强烈情感,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贞。他与苏轼属于共同的派别,因以豪放为主而并称为“苏辛”①。然而,他们两者的创作风格还是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性格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并且在幼年时代,也经受了不一样的教育。与苏轼相比,辛弃疾的“稼轩体”也更为开阔一些,他的词中充满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令人为之神往,例如,对于战场生活的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沙场秋点兵”,就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作者的战斗热情。让人深思与感慨,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四)刚柔相济细读辛弃疾的诗作,我们发现雄浑刚健的阳刚美中,也偶尔掺杂着婉约的柔美,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这首词中,作者对于春的情感便是以刚柔并济的写作手法加以体现,表示对春的珍惜、怨愤以及留恋。首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就是描述花朵在暮春时节的溃败,“惜春长怕花开早”,就表明了作者对春的热爱与惋惜②。“春且住”,就是作者对自身恋春的情结表现。然而,终究无力回天,春天慢慢的消逝,花朵也开始衰落,那些美好终究会在指缝中溜走,只剩下蜘蛛在勤恳的结网,表示对杨柳的眷恋。借助于蜘蛛这个动物,表示自身对于春天流逝的无奈。之后,作者转为叙事描述,表示自己的失意情绪。下片以古喻今,论述古代的历史故事。以汉武帝时期,陈皇后的失宠典故作为引导,来比喻自身怀才不遇的伤心境地,以及对国家前途以及百姓命运的担忧。同时,这也与上阙中春去花落的无奈心情相呼应。咏古怀今,承上启下,借景抒情,都被作者用来表示自身的内心情感。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一)北宋文人的心态赵匡胤在立国之初,有鉴于唐末五代时期武人干政局面的史实,为了维护其统治,在抑制武将的同时,一方面大力加强文官制度,从宰相到州县的地方长官,皆由文人担任: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儒学,大规模修书,尊师重道,扩大科举考试。这两方面相辅相承,极大地激起了文人的政治热情。特别是北宋中期进行的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更使得文人的政治自由精神得到了很大地鼓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关于关心天下忧乐的名句,可以说是道出了所有士大夫阶层的共识。神宗朝进行在熙宁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和他的政敌司马光一样,因为围绕变法进行的争论是一政治原则性的问题,故而在皇帝没有完全信任他们的时候,他们都拒绝皇帝的征诏。也就是说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公识:他们要与帝王共同为治国而效力,不能有帝王独自去承受一切,“与士大夫治天下”即是表明,治理天下的任务同时也落在了士大夫的身上,士大夫是道统的承担者,他们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他们是为天下苍生而从政的,而不是为了帝王君主的需要而存在的。帝王掌握了政统,掌握了权力的源泉,他们应该尊重支持以宰相为首的士大夫,与之共同治理天下。在熙宁变法的过程中由于王安石得到了宋神宗充分的支持,二大夫的政治理想得到了空前的实践。即使经历过变法失败,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士人们的政治意识已发生了变化,主体意识不但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要共同参与到治理国家中去,他们更多的将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的理想相结合,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在宋代,这种心态最为普遍,也最为强烈。“以天下为己任”已成为他们的共同目标,已经不再为其他少数的人所拥有③。(二)仕金宋人的心态华夏人民,就是指中原地区的汉族,他们的文化文明已经经过开化。相对应的,未入王化之人,便是指“夷”或“裔”,他们多数是周边的少数民族。同时,在古代的历史文化中,在东方地区居住的人被称为“东夷”,在北方地区居住的人被叫做“北狄”,南、西方居住的人也分别被称作“南蛮”与“西戎”。“华”与“夷”的区别,以及双方的矛盾都因为各种因素而不断加剧,例如,汉族重农耕,少数民族重畜牧;汉族位于中原,人们经过开化,生活比较稳定,少数民族位于边境地带,人们大多凶残、贪婪、险恶。除此之外,当时奴隶制仍然残留,而少数名族时常深受其害,所以厌恶华夏人们,并不时的去侵扰,去掠夺,破坏他们正常的生产以及生活。对于华夏人们,在国力衰微的时候,就没有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对抗少数名族的侵略,也就会造成更大的影响。长此以来,对于每一方人们,就会有不同的做法,无法混为一谈,也不能公平对待。针对上述状况,华夏人们开始热衷“华夷之变”,倾向于夷狄退出中华,实现中原地区的稳定与统一。在12、13世纪的中国就是如此。金国在灭亡辽国之后,就迫不急待地兵分两路南下攻宋,于1126年初围困北宋的国都开封,并于次年初攻陷开封,而后在当年的5月将北宋的两位亡国之君赵估、赵桓和其他的皇亲国戚3000余人连同大批的礼器、图书、及百工伎艺一起掳回国,包括一些金银财宝,这个事件在当时也被称之为“靖康之变”④。在当时的少数民族中,女真族算是比较弱小的,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他也同样要被驱逐,但是他们却战胜了北宋,给中原地区的百姓带来了不尽的苦难,更使得士大夫在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感到了莫大的耻辱。面对于那些被迫留在金国任职的士大夫而言,经历过长时间儒家思想的洗礼,所以在接受夷狄的统治时,他们的拒绝意识更为强烈,对于“华夷之辩”,夷夏之别,他们严密的紧守,不惜各种方式,或“誓死守节,拒不仕“夷”,或“采取隐居的形式,消极地不合作”。除此之外,民族之间的歧视是绝对存在的,在那个封建思想充斥的时代,相对存在的民族平等也大多不被人们接受,更不必说是少数民族踏入中原地区,民生苦难开始逐渐加重,压迫现象也变得更加普遍,包括金朝。在金朝前期,原来居住在南宋统治区的汉族人被称为南人,他们虽然没有被法律明文规定为最低等的人群。但是在金朝刚刚占领中原地区就是颁布法令,令所有的南人改尊女真人的习俗,在发型和服饰上与女真人一致,否则就要明正典刑。后来虽然由于南人的反抗,海陵王才不得不在黄河以南的区域停止施行这一法令,然而其他地区却仍旧实施这一法令。在生活习俗上如此,在政治、法律及经济地位上南人也都是处于最为低等人地位。(三)英雄情结的形成辛弃疾的幼年时代是在金人的统治下渡过的,他不可能不受这一个大的氛围的影响,而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出身于北宋汉族士绅之家,故而可以说他是对以上两种思想是有着深刻的体会的。通过辛弃疾对其祖父的回忆我们得以窥其一斑。在辛弃疾的词作中,这样写道,“臣之家世,……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汗虏官,留京师,历宿、毫,涉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纤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可以说辛赞是将他们那一代的人的人生的悲哀、以及生活的境遇与传统的道德文化之间所造成的冲突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感染了他的孙子辛弃疾。这段引文言简意赅的分析了辛赞被迫任虏的心态,自己家族的历史,“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这一句中,将对于赵宋王朝的浓烈情感展示的淋漓尽致,然而迫于现实的压力,为了家族的生存而不得不违心降敌。这种精神的冲突是其屈辱的原因这所在,也是辛弃疾形成英雄情结的最为根本的原因。虽然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经沦陷了14年之久,然而,可以他是在心理上对其祖父的一种精神继承。这点我们可以通过辛弃疾对其早年的回忆一探其端倪。在辛赞任开封知府时,他曾有机会到旧日北宋皇宫中去游览,触景生情,联想到唐朝安史之乱的残破景象,不禁悲从中来。《声声慢·嘲红木犀》是辛弃疾南归之后的作品,在这首词的上阙,作者这样写道:开元盛日,……一支金粟玲瑰。……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官。此词因小见大,借对木犀(即桂花)的描述,回忆北宋盛时的繁华,及至微、钦二帝被金俘虏后押往北方,故宫破败,笼罩在一片愁云恨雾之中,当自己游到凝碧池时,联想到王维的“凝碧池头奏管弦”,作者不禁悲从中来,自己的心境已无法与周围的环境相对应,因此,他提到:“记当时,风月愁依”,也就是说当时庭中木犀虽然娇艳,却不知为谁而开,之后的“姻锁深宫”,点出了翠羽为饰的皇帝旗帜北行,江南草木被笼罩于深宫之中,词之嘲红木犀,同时也似乎寓有痛惜徽、钦二宗被金人所掳、北入绝域的意思,从而使自己像杜甫当年那样,产生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兴亡之感和思念故国故乡的悲伤感情。历经多年,辛弃疾仍能记得此事,可见辛赞对其影响之深远。而词中所反映出的情感虽为辛弃疾若干年之后写作此词时的情感,然而也未必不是其祖父当时的情感。(四)性格促使豪放辛弃疾二十三岁之前是在北方地区度过的,北方词坛尚东坡豪放之气,这段时间都已经塑造了它的性格特征,而且在北方的时候它自身的文学修养也深受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框架,属于一种刚健雄厚的风格。有很多的学者都对其风格做出了评价,比如刘克庄说性严峻;陈廷悼也评价过稼轩词,粗粗莽莽,柴傲雄奇,出坡老之上。就连辛弃疾自身也对自己的风格作了自评,在《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中提到了生平刚拙自信。这样的风格自然和生活环境有关,北方推崇武力、推崇豪放的词,从小受到这样的风气影响,自然而然地会通过词作而展现自身的性格特点,因此它的词作都是比较豪放慷慨的。所以北方环境对其性格的养成产生了影响,这是他创作出大量豪放词作的原因之一。沉浮于宦海几十年,三仕三已,两度长达二十年的闲居,常常是刚到任就得马上奔赴另一个任命,一身的才干没有用于收复故土,而是用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理想的火花一再闪烁却一再被浇灭,还落得许多的弹劾及骂名。每一次的人生转迁,都给他的内心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遭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前后两次投闲置散的农村生活,几乎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角色的不断转换使得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渐进式的改变和调整,进而影响其词的创作,加速了其词作风格的变异。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呈现出来,正是这样的人生起伏和风格变异让其词的创作逐渐走向辉煌,构成了辛词包藏万有而涵容古今的胸怀和风貌。稼轩词具有广泛恒久的可体验性特征,了解他的心灵历程以及他的壮烈情怀,那么就能够去深层次地了解他的作品,分析其作品深层的主题含义,认识他以豪爽悲壮为主题的词风。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英雄文人的形象,他的一生都在坚持去成为一个英雄,从小到大都在围绕着从小的理想、抱负、事业,正是这样的一种坚持,让其人、其词到至今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五)志在疆场,渴望功名在辛弃疾的词作中,随便抽查一篇都包含着它慷慨激昂的战斗激情,词作中大多都抒发了它极度渴求去为国建功立业,这也反映出了他早期的时候在疆场上斩敌杀虏的经历。总结他所有的作品,可以统计出功名一词一共出现了三十二次,和其有关的词字更是数不过来。举例如下: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一一《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一《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一一《水龙吟》(渡江天马西来)须信功名富贵,长与少年期。一一《婆罗门引》(龙泉佳处)由上面的例子我们能做出一定的判断:在这些表达功名的词作中,大部分都是描写抗金复国、收复国土的,在这些词句里没有一个不深藏着其渴望上疆场战斗的愿望以及决心,这自然得益于其早期在边疆的经历。辛弃疾一生的经历也反映了他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抱怨,社会的矛盾迫切地想让辛弃疾去建功立业,跟他一样的英雄也是这么想的。他所追求的功不仅仅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概念,它涉及面很广的,这个功包括了传统儒家思想遵循的内容,还有身负天下的责任感。他蓬勃向上,积极进取,追求那些高尚的道德,又不会丧失自身的理想、抱负。辛弃疾的功利思想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功业物利的追求。其二是对功业名望的渴望,怎么去理解功业名望呢,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精神的满足感,这种享受比物质享受更高端建永恒之功,传金石之名。对功业、物利、名望的渴望不仅激励着辛弃疾的一举一动,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在他所写的词中,他有时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有时还借物言志,运用原型的含义抒发了自己坚决要保国并成就一番功业的豪情壮志,从而使用这样的综合手法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在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词作中,辛弃疾经常会使用那些古代战场之上的英雄人物或者和他们有关的典故,比如在《木兰花慢》中引出了张良的故事;还有在《阮郎归·未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中使用归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去赞扬了诸葛亮;在《永遇乐》用孙仲谋指出了孙权;项羽、周瑜、廉颇、韩信等历史人物英雄角色也都有出现。辛使用典故的手法是一种创新,它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词风,典故的使用反映出历史总是在发展中不断循环着,这是一种客观规律。同时,也是对过去历史事件的一种怀念和感叹,并且通过回忆历史反省现在的生活状态。经过研究辛弃疾的大量词作,可发现他运用的这些活跃于战场之上的人物或者典故都是他用来回忆自己少年的疆场时光的,这些人物或者典故写入到词中,更能表现出他想表达的慷慨激昂,更能提现他对之前少年英豪时经历的向往,想要奔赴疆场去收复失地,这些历史角色的疆场经历也是从侧面表现了他慷慨激昂的战斗积极热情。三、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婉约、花间词素来被文人视为正宗,自苏轼开创豪放词起,两派的矛盾斗争就开始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曹王《典论•论文》)他们互相贬斥,互相低毁.在辛弃疾之前的近百年中,这种矛盾斗争一直很尖锐。婉约派低豪放派为“别调”,是“句读不葺之诗”;豪放派斥婉约词人纯作“绮罗香泽之思”,尽为“柔靡无骨”之作。逮及辛弃疾,他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推向了顶峰,成为名播海内的豪词大家。然而奇怪的是,这不仅没有加剧豪婉两家的争执,反而使两派长久未能调和的矛盾,至他基本平和了。这在词史上是一个引人注意、促人深思的现象。稼轩词是辛弃疾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所在,全面又深刻地展现着辛弃疾的爱国感情和高旷的胸襟,辛弃疾的门人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范开的总结道出了辛弃疾创作道路的与众不同,他并非立志于写词,政治失意之余借歌词为“陶写之具”表达自己的气节与功业正是英雄失意的辛弃疾人格和心志的艺术化的表现,划下的是一道独特的审美轨迹。宋人将词定位为诗文的附庸,是“小道”、“诗余”,专以“缘情”为尚。北宋结束了五代战乱的局面,统治阶级亟需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为其政治体系服务,理学应运而生,并逐渐得到官方扶持。理学家们干预文学,扬“志”而抑“情”,人们对“志”和“情”的理解变得极为片面,“志”通常被狭隘的理解为政治怀抱,“情”则被定义为个人私情特别是男女之情,作为正统文学的宋诗开始避“情”讲“理”,而新兴曲子词则成为专门抒写私人闲情和男女爱情的文学样式,所以宋词题材狭隘、风格绮靡是宋代文学发展的必然。即使如此,一些有识文人还是较早开掘出词言志抒情的潜在功能。词至苏轼开始奏出黄钟大吕的新声,词的境界大开,开始畅抒士大夫的感情理想,苏轼对词的革新在改造词体、变革词风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南渡词人普遍转变了词风,在艺术上却没有创新,仍然是对东坡词的延续或变异,从根本上说词仍没有脱离“诗余”的从属地位。这一革新词体的大业最终由辛弃疾来完成的。辛弃疾具有敢于反抗传统的雄大气魄和创新意识,南宋刘辰翁评价辛弃疾:“稼轩胸中今古,止用资为词,非不能诗,不事此耳。”他没有将词视为“小道”、“诗余”,而是以毕生精力倾注于词的创作。辛弃疾以词为“陶写之具”,以词展示主观心灵的全貌,需要的是情感的畅快宣泄和慷慨雄浑的呐喊,显然,传统柔媚婉转的应歌之作已不合时宜,因此,改造词体、丰富词法,改变词“诗余”的地位,使之真正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成为必然。辛弃疾“以文为词”,以《诗》、《骚》的精神抒情言志,标举风骚传统,转变词风。作为词坛“言志”派的代表和领袖,辛弃疾的稼轩词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四、结论在南宋时期,众多文学词作发表于世,然而在这诸多的耀眼明星之中,只有辛弃疾这一颗最为明亮。作为词坛巨擎,他继承了众多作家的创作风格,并倾具了自己的全部身心,词中含情,借词抒情,对于这些词作家而言,并不是为了展示自身辞藻的华丽,而是为了使词的功能与地位更为阔达。稼轩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国家,统一华夏而努力,即使随着他年龄的增大、身体的衰老,也要学习愚公精神,让他的子子孙孙继续努力。在他之后还写出了青春未老,尊前要看,儿辈平戎,出自《朝中措(为人寿)》,以及《六州歌头》中的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冲等都写出了他一生都从未放弃过救天的想法。稼轩是一位极度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人,它的思想中带有浓郁的功利主义色彩。之后再发生的靖康之难、国土沦丧这样的事情都激发了他内心的民族自尊心。一位爱国词人,一位文武兼备的智者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危机的时候,使得他民族主义的情感上涨,这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机会,可以让辛弃疾能够正式地复仇、抗金复国,这样还能够实现自己兼济天下、补益群生、功存千古的理想。但是他的志向在那个朝代中不被人同意,他满身的才能,满腔的热血都受到压破,所以时代背景早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这样的郁郁不得志也是辛弃疾形成独特风格的又一重要因素。这也使得他的词作于豪气之中带着悲壮。辛氏家族自先祖以来,每一辈都是出仕积极上进的人,而且世人都文武双全,相当于是军人之家,家族的信仰里本身就含有把追逐荣誉作为最终目标的心理,而且辛弃疾从小就锻炼成了文武都丰富的本领,自然精神上既有知识人的儒雅又有武士的豪放。再加上他在少年的时候就在疆场上活动,对军人的精神更加熟悉,对军事也比较了解,还曾自夸过自己是可以成为龙凤那样的英雄。所以他的作品经常带有慷慨激昂的战斗韵味。分析过他的作品,你会发现:第一,在他的词作中展现最多的就是对其抗金人经历的怀念,以豪放为主;第二,有很多晚年时候因为仕历不顺而追忆少年时代的词作;第三,词中经常会出现“西北”、“补天”等词语,也反映出他一直保持着北伐的心思,一直想统一汉族,收复失地。总的来说,他的语言具有宏伟的气魄,而且突破以往词人用语的习惯,给人舒卷自如的感觉。他作词的题材广泛而且经常习惯去使用前人的典故,借此来发出自己力图恢复统一的爱国情感,排解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并且对当时统治者有一定的批判。可以说,辛弃疾词中的豪气是由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家国之情共同促成的,特殊的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个伟大的词人。辛弃疾可以称之为开宗立派的大师,他对前人的继承与借鉴并非亦步亦趋,而是以自己非凡的才力、魄力和独特的方式,将词推向一个新的艺术天地,其稼轩词也成为词坛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辛弃疾真正做到了词品与人品如一,他在词中展开的心灵抒写深且广,将自己无限丰富的心灵世界与精神风貌展现地复杂曲折、生动感人。辛弃疾可以说是两宋之交词风和词艺转变的枢纽,稼轩词不但在南宋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词的发展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辛弃疾浑涵大度、不主故常的创新气魄、不拘一格的反传统精神,以及稼轩词中振聋发聩的强大思想力量,都是我们从辛弃疾及其作品中得到的启示,也是我们研究辛弃疾其人其词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1]戴彬.男儿到死心如铁──浅析辛弃疾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0,03:87-90.[2]朱丽霞.20世纪辛弃疾研究的回顾与思索[J].文学评论,2007,03:199-204.[3]欧明俊.“词中杜甫”说总检讨[J].中国韵文学刊,2007,02:1-9.[4]王利平.壮怀长思洗胡沙——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情感[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2,Z1:121-122.[5]冯戎.独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