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无锡市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无锡市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无锡市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无锡市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A.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B.神农氏画像石刻C.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D.西汉的耧车模型【1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最可信的史料是出土的考古文物,所以证明“农业起源”的最可信的史料应该是河姆渡一直的稻谷遗存,故选C;房屋附院和神农氏的画像不能证明农业起源,排除AB;西汉时期,农业早已产生,所以西汉时期的楼车模型不能证明农业的起源,排除D。2.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B.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C.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 D.古城外围分布着体量巨大的水利系统【2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制,产生了贫富分化,从而出现了阶级分化,而在当时精美的玉器和陶器的随葬品就是权贵阶层的生活表现,故答案为A;B表明当时城市建造的水平,排除;C只能表明当时开始种植水稻,不能说明贫富分化,排除;D项只能反映水利系统的建设,排除。3.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下图图中①至④依次应填入A.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田制B.①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C.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袭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D.①王位世袭制②井田制③礼乐制度④分封制【3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法制度下,权利继承制度是王位世袭制,权力分配制度是分封制,权力维护制度是礼乐制,权力基础是井田制。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4.商鞅在变法中奖励军功,按军功重新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该措施A.承认了土地私有 B.限制了贵族特权C.消除了等级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4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按军功爵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限制了贵族特权,故选B;AD与材料无关,排除;C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5.如图是哪个朝代曾经实行的管理制度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周【5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服制度是在商朝时期推行制度,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6.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是历史学科的素养要求之一。下列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6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一说法是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这一概念的历史解释,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商鞅由魏入秦是对事件背景的叙述,说法①不是历史解释,A项不符合题意;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是对事件时间和人物关系的叙述,说法②属于历史叙述,不是历史解释,B项错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等属于历史叙述,说法③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7.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7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被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称为“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被称为“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儒家的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被称为“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8.《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8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排除A项;B项是汉初,D项是元朝,排除BD项。故选C项。【点睛】9.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A.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 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中央松散管理地方的形式 D.中央派出机构管理地方的形式【9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秦统一国家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

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B正确。10.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④“废井田,开阡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采取了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插手并经营商贸的经济措施,①②③说法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无关,说法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11.公元前127年,主父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削弱王国势力B.恩泽贵族C.实现民族交融D.增加税收【11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提议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在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最终是加强中央集权,A选项符合题意。恩泽贵族属于表面现象,B选项排除。民族交融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增加税收与推恩令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要求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用来传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12.统治范围“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王朝是A.西周 B.商朝 C.秦朝 D.汉朝【12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对统治范围描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秦朝,故选C项;西周和商朝都是松散的奴隶制国家,与题中描述的统治范围不符,排除AB项;汉朝统治范围到达西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13.安车是西汉时期一种坐乘车,常驾四匹马。西汉初期,社会残破,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这主要得益于下列哪项政策A.休养生息 B.推恩令 C.均输平准 D.整顿吏治【13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文景之治,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A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的举措,其作用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均输平准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目的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整顿吏治不能直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排除D。14.如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在①地区设立的军政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安北都护府【14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匈奴主要活动时间是在秦汉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代并未管辖西域,汉代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C正确;A、B、D是唐代设置的机构,排除。15.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A.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C.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15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少数民族家具的传入使汉族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说明民族交融推动了汉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故选A;胡汉交融是相互的,并不是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排除B;“同步进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广泛传播”,排除D。16.自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逐渐形成南迁浪潮。该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B.推动江南经济开发C.干扰南方社会秩序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16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北民南迁,为南方地区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7.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17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正确;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是南宋,A错误;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说法错误;D不是材料主旨。【点睛】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难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18.4世纪下半期到5世纪上半期,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北方。这两个少数民族分别是A.羯与犬戎 B.羌与匈奴 C.氐与鲜卑 D.女真与契丹【18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376年,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9.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A.东汉蜀前秦 B.秦西汉梁 C.蜀东晋梁 D.蜀东汉隋【19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所以①应填蜀;西晋灭亡后,北方形成十六国局面,南方建立了东晋,因此②应填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政权更替的顺序是宋齐梁陈,所以③应填梁;故C正确;其它三个选项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BD。20.以下盛世局面,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20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是在汉初出现的;贞观之治是在唐初出现的;光武中兴是在东汉初年出现的;开元盛世是在唐中叶出现的,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21.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A.宦官和朋党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1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现象,即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不是宦官和朋党的矛盾,A项错误;材料“贡赋不入于朝廷”体现的是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现象,没有体现文臣与武将的矛盾,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错误。22.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奚与契丹就没有在河北地区制造大规模的骚扰,由于本身利益所在,各藩镇对此地区既勤派斥候与巡逻,也不无端寻衅。据此可知A.官方史书的记载并不可靠 B.中央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C.藩镇有助于解决边防问题 D.国家统一有赖于藩镇割据【22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地区属于强藩控制地区,这一时期河北地区少数民族并未造成大的骚乱,而且藩镇本身也对这一区域加强了军事控制,说明藩镇有助于解决边防问题,C正确;两部史书的记载相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载的可信度,排除A;题干内容与藩镇削弱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藩镇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排除D。2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23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工部具体实施,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24.唐赵暇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本人也曾在洛阳登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材料从本质上说明科举制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B.带动了唐朝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C.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文化控制D.提高了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24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通过科举制加强了对文人思想文化控制,C项正确;材料无关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科举制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排除B项;科举制用做官控制知识分子,不能说明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D项不符合题意。25.下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2%5%46.1%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官员素养 D.放宽了录取标准【25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东晋到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步上升,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素养,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扩大了统治基础,无法体现入仕标准的放宽,排除D项。故选A项。26.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 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26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而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察举制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故A错误;“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故C错误;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地主豪强势力发展,故D说法错误。27.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C.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27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唐朝时期在均田制基础上推行的租庸调制的描述,其中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时,B正确;该制度是在北魏时期推行的,A排除;以庸代役的出现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排除;D是对两税法的描述,排除。故选B。28.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元朝行省制A.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B.一直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C.是对郡县制否定和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D.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28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可知,行省是由中央派出的地方机构,兼具中央派出机构与地方机构两种性质,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慢慢演变成地方专门性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B项;行省制与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体制,两者可以兼容,并不相互排斥否定,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C项错。29.北宋初年,中央直接统辖州、府、军、监。后来,在州、府之上增设转运使、提刑按察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辖区称“路”,“路”级政府是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路”的设置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范藩镇割据重演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9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路”作为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从而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的出现,故选C;“路”是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并非是为了扩大地方权力和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B;宋代没有出现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排除D。故选C。30.《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A.无为而治 B.设置南、北面官 C.崇文抑武 D.强化君主专制【30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太祖“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治国的特点是崇文抑武,C选项正确;太祖革命与无为而治矛盾,A选项错误;南北面官制是契丹政权的制度,B选项不符合史实;宋代“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无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31.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与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D.中书门下与枢密院【31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元承宋制”,意思是元朝继承宋朝实施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可知,行省制是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继承自宋朝,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宋代中央设立中书门下省为行政机构,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元朝时期继承了宋代的中书省和枢密院的设置,因此B选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不是继承自宋朝,因此C选项错误;元朝时期并无门下省的设置,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2.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 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C.辽宋制度相互借鉴 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32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是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因此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该制度并未改变契丹的生活方式,D排除。故选B。33.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机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33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据图片信息“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大都”可知,这是元朝的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统治大都的机构是“中书省”,B正确;尚书省是隋唐时期中央的执行机构,长官是丞相,A错误;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C错误;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机构,D错误。34.《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行省制 B.南北面官制 C.四等人制 D.猛安谋克制【34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平时出猎、战时作战”并结合所学该制度应该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原有组织基础上改造创立的猛安谋克制,故选D项;行省制和四等人制是元代的制度,排除AC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制度,排除B项。故选D。35.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表明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35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官吏贪污导致百姓负担加重,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征税标准的变化,排除A;材料旨在说明国家惠民政策在运行过程中的异化,并未指出税源变化和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排除B、C。二、非选择题36.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钱穆《国史大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3)依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36题答案】【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2)原因:吸取秦亡教训。后果: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3)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4)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根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得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皆为郡县”得出秦推行郡县制。特点: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2)原因:根据“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得出吸取秦亡的教训。后果:根据“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3)观点:根据“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分析得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4)认识:综合材料,可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7.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三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37题答案】【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据材料一“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可知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据材料一“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可知实行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