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信息窗1。【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的重要基础。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从二维平面上抽象并在头脑中建立“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的表象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能指出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2.在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中建构周长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能指出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课件、畅言智慧课堂(拍照对比讲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同学们,为了让我们的校园更美,学校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请看屏幕,这么多漂亮的花坛,同学们想给他们安上护栏保护他们。要给这些花坛安上护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护栏安装在哪儿?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评价:同学们很有问题意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给花坛安装护栏”的情境直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二、观察操作,引导建构1.指一指,理解“一周”。谈话:怎样才能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呢?预设:量一量。追问:量哪儿?预设1:量花坛的边。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圆形花坛的模型,你能指一指我们要量哪儿吗?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吧!学生活动。谈话:谁能上来边指边说给同学们听?指生到黑板前边指边说:先从花坛边上找到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起点),沿着边绕一圈又回到起点。提问:你们也是这们指的吗?谁能再说一说?指生说。小结:从起点出发,沿边线绕一圈再回到起点。这就是一周。(板贴:一周)2.描一描,理解“一周的长度”。(1)描圆形花坛的一周。谈话:刚才我们指了圆形花坛的一周,你能在练习纸上描出圆形花坛的一周吗?①学生在练习纸上描圆形花坛的一周。②拍照对比讲解。谈话:跟你描的一样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描的?指生描述: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绕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花坛的一周。如果有错例就进行错例展示。预设:描过头了。谈话:我们来看这个同学们描的?你想说什么?预设:描过头了。谈话:这让老师想到了一个成语,谁知道老师想到了哪个成语?(画蛇添足)看来,描一周的时候也要适可而止,要细心一些。③课件演示。谈话: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正确描法(课件播放):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绕一圈又回到起点。这就是花坛的一周。描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一周。①描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一周。谈话:刚才我们描出了圆形花坛的一周,你能描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一周吗?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说一说吧!②拍照展示。预设:从长方形花坛边上的起点出发,沿着边线绕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长方形花坛的一周。从正方形花坛边上的起点出发,沿着边线绕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正方形花坛的一周。3.总结概括,认识周长。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几个花坛的一周。我们再来看圆形花坛,圆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圆形花坛的周长?指两生回答。同位互相说。谈话:圆形花坛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那你会说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吗?指两生说。提问:正方形呢?指两生说。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几个花坛的周长,那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什么是周长吗?预设: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板贴)小结:同学们真会总结,是啊,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周长。(板贴:认识周长)4.找一找,感知具体物体表面的一周。(1)学生找物体表面的周长。谈话:除了花坛,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也有周长,你能找出来指给大家看吗?注意指的时候要先确定一个起点。预设1:我找的课桌面,在这里定的起点,围着桌面边线转一圈,再回到起点,这就是桌面的周长。预设2:我找的直尺的面,在这里选的起点,围着直尺面转一圈,再回到起点,就是直尺的周长……教师引导学生将描述周长的方法说清晰、完整。生活中的周长。谈话: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周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游泳池的周长、书签的周长、树叶的周长、树干的周长。(3)身体上的周长。谈话:其实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胸部一周的长度就是胸部的周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胸围。腰部一周的长度就是腰部的周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腰围。小结:看来,生活中处处皆数学。5.认识封闭图形的周长。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周长。平面图形也有周长吗?这几个平面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周长?为什么?预设:2号和4号没有周长,1号、3号和5号有周长。追问:为什么2号和4号没有周长?

预设:2号和4号有缺口,回不到起点。小结:像1号、3号、5号这样围起来的图形叫封闭图形。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花坛的周长初步形成对“周长”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找、指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课件显示物体表面的周长和身上的周长,丰富学生对周长的认知。从指到描,从物到图,从不规则图形到规则图形,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全面的认识周长,建构起周长的概念模型。三、应用概念,测量周长1.探究测量方法。谈话: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周长,现在你能想办法测量花坛的周长吗?(课件出示圆形花坛和长方形花坛)(1)自主探究,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先交流圆形花坛的测量方法再交流长方形花坛的测量方法。谈话:我们先来看圆形花坛,你想怎样测量?圆形花坛测量方法预设:①用卷尺测量圆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②先用绳子围着花形花坛绕一圈,再把绳子拉直,测量出圆形花坛的周长评价:这种化曲为直的方法真好,一下子就能测量出它的周长了。让我们为他们的智慧鼓鼓掌吧!长方形花坛测量方法预设:①用尺子量出四条边的长度,然后把四条边的长度相加。②用尺子量出长和宽,然后进行计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量两条边就可以了?量完两条边再怎么办?小结:不管是量两条边还是四条边,长方形的周长都是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2.选择合适工具测量计算。谈话:现在我们无法到校园里测量花坛的周长,老师把花坛的模型带来了,你能想办法测量一下这两个花坛模型的周长吗?同位互相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吧!预设:长方形:用直尺测量出长和宽,再把四条边相加求出周长。圆形:先用细线围出圆形一周的长度,再把细线拉直,测量出细线的长度就是圆形的周长或用卷尺测量出长度。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和计算。现在请同学们把尺子和花坛模型轻轻地放到桌洞里,让他们休息一会儿吧!【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扇形图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并亲自动手实践测量、计算;在操作中体会、应用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巩固新知,拓展应用。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周长,还学会了测量计算周长。你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敢接受挑战吗?1.自主练习第2题。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谈话: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结:不管是哪种方法计算,都是求它们一周的长度。2.自主练习第9题。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说理由,达成共识。【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对“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概念的理解。通过对大小不同,但周长相同的两块花坛的比较,体会周长与大小无关,只与边线的长度有关,学会有理有据的思考。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课件引领学生回顾梳理)谈话:相信同学们也会有很多收获,课后把你的收获记录在数学日记里吧!数字家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学会知识,更能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学以致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梳理能力。【板书设计】认识周长化曲为直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认识周长》学情分析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年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三年级上册,孩子们将在此基础近一步研究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为以后学习面积和体积做铺垫。其中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是学习图形与几何、发展几何直观的重要手段;化曲为直是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特别是解决实际生活所必须的办法。同时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整合了学生身边的、便于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平板课件的多种功能,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建构起周长的概念模型。《认识周长》效果分析数学团队安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一课,通过测评练习的反馈结果来看,学生“周长”的概念建构得很好,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教学效果非常的好!练习1参与学生40人,第一幅图正确38人,正确率95%;第二幅图正确40人,正确率100%。从结果来看,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封闭力图形一周的长度)清晰,出错的原因在计算上,不在概念的理解上。这得益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花坛的周长初步形成对“周长”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找、指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课件显示物体表面的周长和身上的周长,丰富学生对周长的认知。从指到描,从物到图,从不规则图形到规则图形,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全面的认识周长,建构起周长的概念模型。练习2参与学生40人,正确率80%,订正正确率100%。这道题反映出部分同学的审题及做题习惯有待加强。要引导学生借助“周长”的概念来进行分析、判断,而不能凭感觉。练习3是课后进行检测的,从检测结果来看,所有同学都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尤其是“化曲为直”应用得非常好。《认识周长》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认识周长》评测练习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2.在正确说法的后面画“√”。(1)花坛②的周长比花坛①长。()(2)花坛①的周长比花坛②长。()(3)两个花坛的周长一样长。()3.用小绳和直尺量出下列物品的周长(取整厘米)《认识周长》课后反思几年前的名师开放课堂上我曾经执教过《认识周长》这节课,这学期借着市里优质课比赛的东风,又重新来研究这节课,感慨颇多,收获也颇多。感谢工作室的伙伴们和学校数学团队的一路陪伴,也感谢教育发展中心郑校长和我们工作室主持人赵校长的指导。两个星期的磨课走下来,总的感觉,《认识周长》这节课做到了返璞归真,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重视概念的建构。“周长的认识”是在学习四边形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之前的一节课,教学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带领学生经历周长的探究过程,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应当避免传统教学中“重计算、轻概念”的倾向。本堂课力求从多个层面关注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围绕周长概念的建立,我们设计了“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等探索环节,带领学生经历感知一表象一抽象一概括的过程。任何概念性的内容不是一下进入儿童大脑的,而是需要大量的与之相关的“知识背景”作支撑,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因此,周长这一概念的探索与建构,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找到理解周长概念的生活原型,丰富数学概念的知识背景,抓住本质,加强过程性教学。学生在一系列有效的探索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新知,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深刻理解了周长应是图形的“边线的长度”而不是“面的大小"。注重方法的渗透。本节课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思想方法的渗透,在“量一量”的活动中,蕴含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既是对周长概念的应用,又是对“化曲为直”思想的应用。三、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花坛的周长”到“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再到“身体上的周长(胸围、腰围等)”,再到“封闭图形的周长”……周长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也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学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