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_第1页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_第2页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_第3页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外交变化越来越频繁。新的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新学生。大学英语教育在所有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体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四六级的通过率稳步上升;许多优秀大学生不仅能够用英语书面传递获取信息,而且能够用流利的英语口语直接交流思想;新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繁荣的表象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须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一、重叠式的语言课堂教学尽管近几年在形式上作了一些改进,如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仍然是以学生机械地记忆书本知识为主的“输入式”教学:课本是课堂的终极权威,课文的意义是预先就被预设的,学生只能按照这个的固定的思路和理解方式来理解,被动地接受知识;绝大部分教师仍在充当课堂教学中的权威而非普通参与者,习惯于向学生兜售所谓的主题思想。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主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非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压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渊源是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批评理论。新批评理论本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强调对作品本身的研究,认为读者只有通过细致、客观地阅读原文,才能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这种客观的、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忽视读者的主观反应,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环境,它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在这种理论影响下,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客观的精读习惯,强调对文本的理解和批评。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知识的施予者;学生只能效仿教师的思维和理解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一做法在七八十年代引起西方教育界的异议。教育家克莱格(Craig)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如同全包旅行团,学生没有机会自己去探险。格莱菲斯(Graves)则用了另一个比喻:教师是文学课堂的房东,学生是房客,房客得按照房东的规矩行事。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病显而易见: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信心。二、读者反应论读者反应理论(Reader-ResponseTheory)是外国文学理论中处理读者与文本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过文学理论界的深入探讨,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文艺界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读者反应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叶,其鼻祖为英国语言学家瑞恰兹(I.A.Richards).他于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致力于将语义学和心理学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希望能在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领域开创新局面。他强调文学文本的作用,建议对文本进行语义和结构上的分析,这是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发端。另一方面,他又十分重视对作者创作心理和读者阅读心理的分析,这又成了读者反映理论的起源。瑞恰兹之后的读者反应理论家包括费希(S.Fish)、荷兰德(N.Holland)、布里奇(D.Bleich)、艾瑟(W.Iser)和罗森布莱特(L.Rosenblatt)等人。美国的斯坦利·费希被认为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家。他在1970年发表的重要论文“文学在读者中:感受文体学”,从理论上分析阐发了读者反应理论的基本观点。在费希看来,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活动不应仅仅被看作是理解文本的手段,相反应被视作与文本同一的东西。因此,读者的活动本身就成为一切文学价值的源泉。既然文学是在阅读的时候所发生的东西,那么文学的价值就依赖于阅读过程的价值。读者对一句话的经验而不是关于它的任何评价,才是一句话的意义所在。所以,在费希看来,意义来自于读者的接受过程,来自于读者对文本的感知,文学只存在于读者心中。美国文学批评家荷兰德提出:“阅读绝不可能排除个人情感的影响,因此阅读不可能是客观的”并引用所谓“自我心理学”的观点来论证每个人的阅读行为都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这种经历受读者个人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等影响。在荷兰德看来,文学作品的含义是由每个读者的主观认识构成的。布里奇对荷兰德的观点又作了以下解释:“阅读是一种完全主观的行为。这种行为受读者个性的影响”。但布里奇进一步认为,读者之间的讨论能加深对作品的主观反应,这就是布里奇所谓的“理解群体”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的做法与这一概念有着密切联系。以上三位批评家都只是强调读者一方,而忽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批评家艾瑟和罗森布莱特则为研究读者与作品的关系问题作出了贡献。艾瑟指出:“对作品的反应不能只强调作品或读者一方的作用,作品是一种潜在的效应,人们通过阅读去实现这一效应。也就是说,作品如同一系列指令,等待着读者去激活它们”在艾瑟看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反应是充满活力和无止境的,因为作品存在着丰富的潜在因素促使读者去不断发掘。而艾瑟所谓“美学阅读”的观点对文学教学的影响更为深远。事实上,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欣赏过程。罗森布莱特对研究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主要有三大贡献。第一,她确立了阅读的三要素:读者、作品、阅读行为。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第二,罗森布莱特认为,人们对作品的反应随阅读的时间和环境,以及读者的背景、经历、年龄等不同而不同。因此,罗森布莱特对读者反应的研究显得较为具体,并非停留在抽象的学术环境中。第三,罗森布莱特时隔40年的两部论著《文学探险》(1938)和《读者,文本和诗歌》(1978)对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前者可谓是该理论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书中采用的“个案研究法”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后者不仅再度激起读者反应论的研究热潮,而且对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了更详尽的论述。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读者反应论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博采众议,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三、基于读者反应理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读者反应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研讨式教学模式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反对把文本视为文学研究的唯一对象,认为文学研究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思想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直接影响是把课堂课的教学重心由课本转移到了学生,肯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的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不过是他们学习上的助手。这样,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而且,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相应地,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转变,教师只是一个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权威的解释者或最终的裁决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尊重学生的阐释,帮助学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以学生为主导、以老师为辅助”并不等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被动的,事实上,我们的教学都是以班级进行的。因此,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着手去欣赏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对不同课文采取不同的阅读视角;狠抓课文的不同题材和体裁,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改变学生被动的阅读方法,为学生创造用英语阅读、鼓励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词句篇章、不同层次,在视觉和领悟方面均做到积极的、正确的反应。(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合意的参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一旦离开了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品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存在意义。另外,在语言教学研究中,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承认文本意义的多元性和学生的再创造性。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是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个人风格接触本文的,因此,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学生对作品会有不同的见解认识对作品会有不同的见解认识。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反应给予充分肯定;课堂教学应当强调分散与集中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由老师充当向导,指引学生去发掘作品的意义,而是先由学生各自去理解,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所得,再由班级集中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同时也是讨论的参与者,应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从阅读理解中得出自己的观点认识。(三)阅读的过程分析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操作方式是描述和分析。这种方法的运用必须分析读者在阅读按时间顺序逐一出现的词时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应。费希认为,“这种分析是对读者阅读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反应进行的分析,而不是指向文本本身的分析,这种分析在内容上包括读者由一连串的词引发的所有活动:对句法或词汇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对有关人、物、观念等态度,这些态度的转变或对这些态度产生的疑问等。因为这些反应都是时间性的,是随读者阅读时间的流动从一个点到下一个点作出的一种连续反应。因此,这种方法要求记录下在阅读的每个点上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