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变革_第1页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变革_第2页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变革_第3页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变革_第4页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变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变革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反思和创新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已成为当前竞争的重要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企业和经营管理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理论界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1。继首届中国管理学年会于2006年12月在北京成功举行之后,由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主办、南京大学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2007)中国管理学年会于2007年11月21日~23日在南京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变革与创新”,其宗旨是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中国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变革和创新来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21日上午,第二届中国管理学年会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开幕式由本届年会组委会副主席、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教授主持。赵曙明教授介绍了本届年会召开的背景,并就年会筹备情况和分组讨论等有关问题作了说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赵纯均教授致辞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教授,深圳航空公司总裁李昆博士,西安交大副校长席酉民教授,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教授和美国工程院院士、迈阿密大学工程学院院长JamesM.Tien等,先后在大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本届年会共收到508篇论文,内容涉及组织与战略管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与创新管理、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公共管理、会计与财务、金融等11个研究领域。大会分设11个分会场,共组织了75场分会场学术报告,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公司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共450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分别对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专家学者的发言、会议讨论情况作如下综述。一、中国方案与中国学派近年来,基于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学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许多学者认为,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深受中国特有的经济、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照搬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创建中国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管理学者和企业家的共同责任。暨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孙东川呼吁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这是我国管理学界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他认为,一方面,管理科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由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管理理论和方法融合提炼而成的一大学科门类;另一方面,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工作对象是人,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管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而且必然要同中国的社会环境相适应,要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从而形成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他认为,创建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创建的基本途径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只要我们戒除浮躁、努力去做,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一定可以创建起来。深圳航空公司总裁李昆博士在题为“深航的罗盘管理——做特色航空的领跑者”的主题报告中,结合现代西方管理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以浓缩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罗盘”为载体,以深圳航空公司的罗盘管理模式及管理实践为例,分析了战略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标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西方管理工具在企业的现实运用,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意义。南京大学商学院的贾良定教授以多元化战略研究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所面临的双重任务——复制与创新——的内涵及其方法论要求。他认为,由于中国战略管理研究刚刚起步,复制性研究很重要,做好复制性研究,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并采取“使熟悉的显得新颖和使新颖的显得熟悉”的对话策略。做好创新性研究,在内容上必须体现管理学的人本特色,以及中华文化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在方法上强调基于公共数据库并加强一手的调查研究。贾教授非常强调要走自己的路。二、采用形态理论进行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环境的动态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愈加明显,并提出了一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通常都是基于人的胜任力。为了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一个基本的管理问题就是开发组织的工作胜任力,因此,开发胜任力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胜任力研究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热点问题。南京大学商学院赵曙明指出,全球胜任力领导者短缺是当今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全球胜任力领导者的培养与开发是企业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点问题。赵曙明在回顾国内外全球胜任力领导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全球胜任力领导者应具有的四项基本胜任力特征与五个层次,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全球胜任力领导者开发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了全球胜任力领导者开发的主要方法和具体内容。他在研究中还探讨了一种解释性方法——现象描述分析法,从主客融合的角度来阐释胜任力,认为胜任力由工作者的工作概念所构成,研究者可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工作者的胜任力。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善仕等采用形态理论的方法对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与企业战略之间的最佳契合模式。他们研究发现,不仅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利润和销售额增长率也产生显著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的交互作用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的观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一驰等运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探讨了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在员工感知的高绩效人力资源政策水平和员工绩效之间的中介关系,以及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对员工感知的高绩效人力资源政策水平和员工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目前,组织公民行为(OCB)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OCB本质特征与结构维度研究,OCB的前因变量及其与OCB关系的研究以及对OCB的结果变量及其与OCB关系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梁巧转等分析了分配公平性、领导风格、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分配公平性、领导风格是通过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创新能力、部门绩效以及员工离职意图来产生影响的。南京大学商学院的魏江茹、杨东涛从OCB的负面影响出发,剖析了OCB和个人任务绩效的影响结果。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林澜、莫长炜在深入讨论心理契约与OCB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心理契约对OCB的影响的研究。目前,OCB研究大多还是在个体层面开展,我国学者应该更多地关注群体、组织层面和多层面的研究。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传统组织行为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的做法不同,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用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绩效水平等方面,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加,处理好工作、家庭、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京大学商学院的刘永强、赵曙明对企业—家庭平衡制度设计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他们从理论上探讨了企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等平衡制度组合(包括弹性工作和家庭照顾福利,以及企业组织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制度),并建模进行了实证,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来验证研究结论。南京大学商学院彭纪生基于自我效能理论,对员工工作倦怠问题进行了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张兴贵、郭杨考察了企业员工人口统计学变量、工作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学历、所有制企业、行业和工作岗位的员工其幸福感水平差异显著,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工作特征对幸福感产生交互作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曾垂凯、时勘通过实证证明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权变理论,揭示了领导者—成员交流对工作要求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的调节作用。三、关于企业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当今世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性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传输体系正在形成,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对人类社会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一切活动均表现为信息流控制下的物质流、资金流、能源流,信息不仅表现在外部环境预测上和经营决策、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计划与控制、材料供应等业务流程中,而且还表现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信息化是首要手段,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在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世界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既是良好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20世纪末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迅速提高世界生产力的直接推动力。随着全球化商业环境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决策质量、改进协调能力、配合企业竞争战略的需要,成为了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胡安安、黄丽华、凌鸿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外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文化相关主题,指出文化视角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领域未来研究的突破口。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他们对基于文化视角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进行了述评,归纳出文化因素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三个主要影响方面,即可迁移性、接受程度和使用效果,并指出未来研究应综合考虑文化的多个层次,从文化认同视角探讨文化对个体应用信息技术产生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部门的决策质量,而决策质量又取决于决策方法、决策机制、决策环境和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质量,因此,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苏颖、杨磊、金占明等进行了有关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和讨论。他们认为,随着可获得信息数量的增加,信息质量已成为企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影响因素。他们阐述了保障信息质量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评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信息质量定义方法、指标维度及评价与控制等方面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保证其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一致性、及时性和安全性等质量问题,提出了建立信息质量保障机制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有学者相继提出了信息化指标体系及其测算方法。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了各种测度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使得关于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在构建具体的指标体系时,大多数研究者都从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定性论述来确定是否需要选用某个指标或指标体系,缺乏相应的定量分析和论证。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张灵莹、兰星在关于信息化水平测算方法的改进研究中,归纳了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结构形式,建立了信息化水平测算的方法体系,并针对各种方法在目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和方法。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是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如何有效、明确地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一环。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秦全德、李丽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信息化绩效的特性,建立了以平衡记分卡为准则的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模糊评价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该方法既克服了传统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又融合了精确定量指标和模糊指标的评价优点,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四、多层次的会计控制机制近些年来,有关公司治理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引起了学者们重新审视公司治理及公司治理效率的兴趣。参加年会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李维安教授在题为“中国公司治理评价与溢价问题”的主题报告中,对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应当构建公司治理的核心概念体系和中国公司治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应尽快研究制定《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以商业性机构为主体对公司治理进行评价。他认为,今后应将如何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防范治理风险等,作为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在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中,内部控制已成为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制度。研究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与会专家学者针对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还不够规范,内部审计监督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会计控制弱化的现象,纷纷指出我们应该在综合分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会计控制机制。南开大学商学院程新生等以代理理论为指导,运用我国上市公司调查数据和公开数据考察了公司治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对财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显示,财务特征和董事会结构与财务信息失真有关;财务信息失真会对公司治理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产生负面作用。在各国政府、法律强调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的背景下,公司治理呈现出内部化的趋势,但在公司内部治理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仍缺乏统一的认识。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阚京华认为,公司内部治理的核心在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机构的特殊性和人员的专业胜任性决定了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治理组织框架中扮演着“监控者”和“促进者”的双重角色。内部审计通过内部控制确认与风险监控来搭建连接公司内部治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桥梁,合理保证公司内部治理的效率。有的专家认为,治理环境、股权结构会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南开大学商学院马连福通过研究发现,在治理环境好的地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就高;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在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较低;治理环境对股权结构的治理效应具有互补的调节作用,能够降低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者关系管理之间的负向关系。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尤其是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驱动因素,加深我们对一国内部的治理环境如何影响治理机制的认识。企业集团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经济组织形式,已成为各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集团典型的金字塔形持股结构,导致了特殊的治理效率。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企业通过集团化经营,还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形成内部资本市场,从而为成员企业带来一定的融资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李焰教授等对我国隶属于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治理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隶属于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在公司业绩上优于独立上市公司;而通过对样本公司融资结构的实证分析,他们又发现隶属于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一般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与短期负债率。但是,结合企业集团治理特征进行的研究表明,隶属于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相对激进的融资结构未能充分解释其治理效率较高的现象。五、企业知识融合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知识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管理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关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李兴森、张东玲等人认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信息资源全球化导致了知识管理重心迁移的必要性,并指出迁移的方向是由局部隐性知识向全球化显性知识的转移,从组织微观知识向全球化宏观知识的转移,从描述性知识向方法论知识的转移,进而给出了新的知识管理重心下基于数据挖掘的智能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曾楚宏、朱仁宏、王斌认为,知识是企业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资源,因此有效利用企业的知识基础,对于建立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王凤彬、江鸿、吴隆增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考察了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协同影响,并运用知识基础理论探讨了知识创造在此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和知识的转化能力也是与会专家研究的热点。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平、张庆普针对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这个难题,从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作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组织知识和谐这个全新的概念,并提出了运用知识博客实施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的观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宋志红、范黎波等人,以知识特性和员工知识共享的意愿为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表明,知识的隐含性和分散性以及员工对未来合作的预期、知识的价值都对企业员工共享知识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徐二明、张晗认为,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吸收能力的两大影响因素——吸收知识的动力与整合机制及其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同时揭示了知识转化和创新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的知识转化能力,而不是知识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绩效水平。目前研究知识测度的学科有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认知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两大类。认知科学的知识测度思想是把信息等同于知识来进行测量,是一种基于信息熵,以消除不确定性为信息计量原理和以不确定性概率为计量单位的信息计量方法。在经济管理科学领域,经济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测度,一是对知识产品的测度,二是对知识价值的测度;管理学研究认识到信息量不同于知识量,从知识本身的角度提出了把知识分解成“知识单元”或知识点,以知识单元的数量测度知识。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张炼、李瑾坤、李永建认为,现有的基于信息熵和基于价值的知识测度研究,没能从知识本身进行测度,而且衡量尺度不一,缺乏统一的标准,其信度与效度均受到质疑。他们根据本体论原理的时间特征尺度概念与英国信息科学家Brookes提出的信息基本方程,探讨了知识量与社会标准教学时间的关系,建立了社会标准教学时间与知识量的映射关系,运用知识表达系统阐述了基于社会标准教学时间的知识测度原理和方法。在知识经济的社会环境中,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主导生产要素,已经成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如何识别企业的智力资本,尤其是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智力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本管理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平、张庆普从企业智力资本的动态性和网络属性出发,对现有企业智力资本识别理论进行了回顾,引入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来识别企业的关键智力资本,从战略分析、智力资本分析、关系分析、矩阵分析等方面阐述了企业关键智力资本识别模式,并运用实例加以说明。在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日趋重要的今天,财务资本是否仍能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本作为智力资本的三要素之一,对企业价值的创造是直接发挥作用,还是需要通过其他中介因素来发挥作用?对于企业绩效的可持续增长,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哪个更加重要?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蒋琰和南京大学商学院茅宁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了回答。他们以江苏、浙江等地的企业为分析样本,在智力资本三分法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化方程构建了四个嵌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财务资本对于企业绩效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人力资本更处于核心地位;人力资本不能直接对企业绩效发挥作用,必须以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作为中介;智力资本对于企业绩效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想获得长期战略绩效,必须更加关注积累和培育智力资本。六、我国服务外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正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并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崭露头角。中国管理学者要有超前意识,加强对服务科学的研究。他以IBM公司眼下不但卖产品,而且还出售服务,并正在以服务促进业务扩展为例,提出了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了以中间服务为特征的服务业,企业要想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把自己变成服务企业的观点。郭重庆教授指出,企业家在管理领域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以林肯执政时期美国四大知名企业家造就了美国经济当时的繁荣为例,阐明了“真正能够把资源变成财富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企业家”的道理。他最后指出,当今中国就缺少这样的企业家,他们才是中国现在最最迫切需要的英才。南京大学商学院赵曙明指出,要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业,加快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他认为,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制造业转移以后,又开始把它们的非核心服务职能向海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在这种背景下,外包领域和业务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外包或者制造业外包,服务业以及曾被作为组织不可分离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开始被外包。服务业的大规模国际转移,将进一步细分不同环节的生产活动,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生产的国际分工,这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认识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这一新经济现象,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等所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稳定的政局、巨大的市场、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我国目前是最重要的服务外包承接国之一。为此,赵曙明强调,我们应借鉴美、日、西欧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成熟的服务外包经验,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建立服务外包环境支持体系,完善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分工,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使服务业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是服务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南开大学商学院张金成、王欣、杨坤认为,对于互动性很强的服务业,顾客满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员工的服务质量,取决于一线员工在服务接触过程中扮演角色是否恰当。因此,他们对一线员工在服务质量管理中扮演多重角色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韩小芸、谢礼珊对服务的三类公平性(即结果公平性、程序公平性、交往公平性)与顾客归属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类服务公平性对顾客的情感性归属感和持续性归属感都不会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而是通过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顾客信任感、满意感,间接地影响顾客的这两种归属感。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为传统服务企业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开辟了新途径,也使如何提高网络服务质量成为服务管理领域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南开大学商学院张金成、张巍对影响网络银行服务质量的关键维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服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网络银行顾客选择电子服务的重要因素。南开大学商学院杨坤、于秋颖认为,现实中,无论是商业服务还是公共服务领域,都存在顾客被动接受服务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虚增全社会的服务产值,而且还会大范围地影响人们对社会整体服务质量的评价。他们提出了被动服务的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