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卷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儒、墨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其各自的理论本位是不同的。脱胎于殷周家族血缘社会的儒家,因为要守护当时主流社会贵族阶层世代传承的家族利益,所以需要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需要制定世代承袭的礼仪制度,也需要提倡祖宗崇拜、先圣崇拜。在社会治理上坚持德主刑辅,用人上主张亲亲尊尊。儒家认可有条件的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未置可否,也无非是要表明家族传承的天意神圣,并使人们对先祖保持某种敬畏。其所有观念无不反映着儒家从社稷本位出发,在时代变革中有所损益的家族传承意念。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因为小生产者没有稍微雄厚的物质财富可供享用,也没有世袭的利益需要守护,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与交往,因而要反对奢靡,节用节葬,意在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小生产者只能在对他人利益的维护中避免伤害,最终保护自身的利益,所以要破除等级,无差别地兼爱,利人利他;频繁战争的最终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只有反对战争才能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所以要倡导“非攻”;墨家宣扬鬼神的存在,认为天的意志不可违逆,是要用某种方式保证人们对兼爱原则的信奉和实行;社会治理上主张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墨家把大禹打扮成摩顶放踵、苦行救世的圣人,要人们崇奉效法,正表达了对兼爱精神的打造和推崇。儒、墨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其在思想体系的诸多逻辑节点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道德观、天命观、圣人观、生活观、人才观和鬼神观诸多问题上具有不同的见解,也决定了它们为爱、德、贤、圣等概念赋予了不同的意蕴和内涵。(摘编自冯立鳌《儒法墨观念差异的根源》)材料二: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葬才有意义。死人成为鬼之后因“厚葬”感受的是厚遇,由薄葬体验的是薄义。活人希冀先人福佑后人,又怕死神“成形害人”,就难免趋“厚”弃“薄”,财产多的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穷,权势大的不怕人家来掘墓。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倘若真的有鬼,听从墨家的薄葬主张“(不)丧物索用”怎么得了?王充认为: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儒家的无鬼论不彻底,“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王充在《薄葬》篇中指出了这一点:“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葬是儒家之“礼”的一个重要方面。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对此,从孔子到汉代的陆贾心里都是明白的。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孟子将墨子当作“无父”之“禽兽”,汉儒、宋儒都将墨家当作“攻乎异端”的重要对象,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他赞成儒家的无鬼论,但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也毫不掩饰孔子以及儒家的小旮旯。赞成薄葬的王充,却又批评主张薄葬的墨家,他没有就事论事,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然而,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更能从厚葬薄葬论与有鬼无鬼关系,洞悉厚葬之源。(摘编自宋志坚《厚葬薄葬与有鬼无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守护主流社会贵族阶层家族利益的需要,儒家制定礼仪制度,提倡崇拜祖宗先圣,倡导平等仁爱。B.墨家主张利人利他,倡导非攻,主张尚贤使能,都表达了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C.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王充抓住该核心问题,揭示了墨家思想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D.孔子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态度来对待“鬼神”,这充分表明他并不是一个很坚定的无神论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墨两家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理念,因而使各自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B.儒家为传承贵族阶层的家族利益,墨家为表达对兼爱的推崇,都提倡崇拜先圣,由此可见,儒墨两家在思想上也有相同之处。C.无论是对于儒家还是墨家,就有鬼无鬼、厚葬薄葬之事,王充《论衡》的《薄葬》篇对他们均有批评,但批评的问题不同。D.以丧葬问题为焦点的儒墨之争,在中国思想史上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3.中华文化充满了辩证智慧,辩证思想倍受诸子推崇,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A.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B.不义不富,不义不贵。C.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D.二道相因,生中道义。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5.结合材料,试探究“墨术”难以流传的原因。【答案】1.C2.A3.B4.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阐明王充在《论衡》中对儒墨两家均有批评。然后,分别论述墨家信鬼而主张薄葬,儒家不信鬼而倡导厚葬。最后,阐明王充的观点,表达作者对王充实事求是精神的认可。②引用论证,引用鲁迅的话有力地表明儒家不信鬼的观点。对比论证,将“墨家信鬼而主张薄葬,儒家不信鬼而倡导厚葬”这两种观念进行对比,表明这两种态度各有弊端。举例论证,列举“晏子向齐景公进言”的例子表明对厚葬的不赞同。比喻论证,将孔子不信鬼,却因为重视“礼”,讲求厚葬,而不能高调亮出自己观点的这种矛盾心理比喻成“他心中的小旮旯”。5.①墨家相关思想的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②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儒家以社稷为本位,儒家思想更符合封建统治者需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倡导平等仁爱”错误。据材料一第二段“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可知,“倡导平等仁爱”曲解文意。B.“都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错误。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利人利他”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倡导非攻”是为了“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主张尚贤使能”,是表达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选项以偏概全。D.“这充分表明他并不是一个很坚定的无神论者”错误。据材料二“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可知,孔子是持“无鬼论”的,其态度是为了说明他“此非不能,实乃不为”。选项推断错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强加因果。据材料一第一段“儒、墨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可知,选项中的“因而使其各自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前后强加因果。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属于儒家思想。B.是墨家思想,意思是不义的人不使他富裕,不义的人不使他高贵。C.属于道家思想。D.属于佛家思想。ACD三项都体现了辩证思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材料二共四段。第一段“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阐明王充在《论衡》中对儒墨两家均有批评。第二段“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第三段“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分别论述墨家信鬼而主张薄葬,儒家不信鬼而倡导厚葬。第四段“赞成薄葬的王充,却又批评主张薄葬的墨家,他没有就事论事,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然而,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更能从厚葬薄葬论与有鬼无鬼关系,洞悉厚葬之源”阐明王充的观点,表达作者对王充实事求是精神的认可。“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鲁迅的话有力地表明儒家不信鬼的观点。“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运用对比论证,将“墨家信鬼而主张薄葬,儒家不信鬼而倡导厚葬”这两种观念进行对比,表明这两种态度各有弊端。材料二最后一段“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举例论证,列举“晏子向齐景公进言”的例子表明对厚葬的不赞同。材料二第二段“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运用比喻论证,将孔子不信鬼,却因为重视“礼”,讲求厚葬,而不能高调亮出自己观点的这种矛盾心理比喻成“他心中的小旮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王充认为: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可知墨家相关思想的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他赞成儒家的无鬼论,但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也毫不掩饰孔子以及儒家的小旮旯”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脱胎于殷周家族血缘社会的儒家,因为要守护当时主流社会贵族阶层世代传承的家族利益,所以需要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需要制定世代承袭的礼仪制度,也需要提倡祖宗崇拜、先圣崇拜”第三段“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频繁战争的最终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只有反对战争才能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可知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儒家以社稷为本位,儒家思想更符合封建统治者需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鼠疫(节选)加缪里厄的妈妈像平常一样静静地靠在客厅一角的椅子上,她喜欢在做完家务后来这里歇着,只剩团黄光微微闪烁在马路延伸的尽头,给深夜增添了一丝温暖。里厄的母亲静静坐着,望着窗外那空无一人的街。忽然她开口问道:“街灯会随着这场鼠疫一盏一盏熄灭掉吗?”“应该是的。”“哎,要是这样的话,冬天该多凄清啊!真希望能在那之前摆脱掉这场瘟疫。”“嗯,我也希望如此。”里厄附和道。听到里厄开口,母亲的视线转了过来然后凝视着他的额头。里厄意识到自己疲惫的脸色引起了母亲的担心,这段时间的劳累让他瘦了很多。“白天不顺吗?”“没,和往常没什么不同。”和往常没什么不同!意思是来自巴黎的新型血清效果比第一批更差!死亡人数的统计数字还在不断攀升中。当天的会议上,疲惫不堪的医生提出:想要预防肺鼠疫的口对口传染必须要采用新的举措,省长批准了这项提议。其实他也不知道做什么是最好的,和往常一样,没有人知道这次会有什么效果。这时传来了门铃声。里厄朝母亲笑了笑,便开门去了。光线昏暗,里厄看到一个披着灰衣、狗熊模样的人站在灰暗的楼梯台前,那是塔鲁。里厄站在安乐椅后,示意塔鲁坐在书桌前。他们两人中间隔了一个电灯,除此之外,房间里再没有别的光源了。“我听说省政府准备搞一个市民救助组织,每位身体素质不错的男性都得参与进来。”塔鲁说。“情报搜集得不错呀。只是这组织能不能建成还不一定呢,大家意见很大,省长下不了决心。”“那如果采取自愿的形式呢?”“已经试过了,没什么成效。”“我的想法是超过政府,自行组织一个志愿防疫队。其实政府已经无法顾及我们了。我的朋友遍布很广,我和他们可以作为队伍的先期主力。”“我是肯定不会拒绝你的邀请的。我们现在急需专业人员打下手。我会帮你去省政府提议的。他们现在也没有别的什么更好的办法,应该不会拒绝的。只不过……”里厄顿了下,清了清思绪,“只不过,您也知道,这是件有生命危险的工作。我一定得问清楚了。您是否已经真的下定决心了?”塔鲁起了起身,找了个更舒服的姿势重新坐下,发丝在灯光下微微闪光。“那您是否信仰耶和华?”这并不算突兀的问题,可里厄没能马上开口回答。“我并不信仰他,不过这什么也说明不了。”塔鲁没有说话,只是倚在凳上笑了笑。“我想用问题来回答您的问题。”里厄轻轻一笑,算是同意了:“这确实是您的风格,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嗯。我想说的是,里厄,你明明就是一个拥有奉献精神的人,但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信耶和华呢?”里厄的脸依然处在灰暗之中。他告诉塔鲁,如果他相信耶和华是万能的,那可能就不会费力去干这些事了。其实,没有谁真的至死不渝、全心全意地信仰耶和华,大家内心深处都不相信有这样的耶和华存在。所以,里厄觉得自己正在逐渐接近真理,起码是这一点的真理:不要屈服于外界客观事物。里厄抬头望着塔鲁,塔鲁噘起嘴吹了个口哨。“我知道你肯定会觉得我口气太傲了。不过我没有骗你,这点骄傲是我仅剩的东西了。我根本不清楚最后会发生什么,更不清楚以后的路会走向何方。我现在所能看到的都是患病的人,我必须先赶快把他们治好。至于思考什么的,等病治好了再说吧,那时候我也自然会去想。没什么比治病更要紧的了。我所能做的就是保卫他们。”“可是,我还是想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场瘟疫的。”“就像您所说的那样,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失败。”塔鲁没有答话,默默看了里厄很久,接着站起身往门口走去,每一步都显得不轻松。里厄见状,马上起身走上去送他。楼道里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楼梯口处的灯不知怎么不亮了。还有一个小时就到凌晨了,此时城里除了点细微的动静和远处救护车的声响、安静得让人有些发毛。里厄把车发动,塔鲁也钻了进来。“塔鲁。我告诉您,您做这个事业有三分之二的概率会丧命。明天还是来我这打疫苗预防一下吧!”“医生,其实您也不是不知道,这是没说服力的。在一个世纪之前,波斯有座城市也染上了鼠疫,结果您也知道,除了那个日夜给尸体擦洗的人,没有一个人活了下来。”“他只是运气好,躲过了三分之二的死亡率。不过,我们确实要重新研究下这个问题了。”里厄的音量瞬间降了下来。车已经驶入了郊区,这里的街灯还是亮着的,但路上空无一人。(有删改)【注】耶和华,基督教崇拜的上帝。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里厄与妈妈的对话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人们盼望鼠疫早日结束的心理。B.里厄不相信耶和华是万能的,认为不应屈服于外界客观事物,这源于他面对灾难强烈的抗争精神。C.里厄一再强调“没什么比治病更要紧的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只顾眼前,没有长远眼光的人。D.省长“也不知道做什么是最好的”,一句话突出了鼠疫背景下人们手足无措和无计可施的现状。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采用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里厄与塔鲁的对话让读者看到鼠疫下他们义无反顾、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伟大形象。B.文中塔鲁“那您是否信仰耶和华”这一问题,既回答了里厄“是否下定决心组织志愿防疫队”这一问题,也引出下文对里厄的剖析。C.“塔鲁噘起嘴吹了个口哨”,此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对里厄医生关于“耶和华”的回答的认可,也从侧面衬托出里厄医生的伟大。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既有利于多角度展现鼠疫时期的社会图景,也便于真实直观地再现里厄医生的内心世界。8.小说首尾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9.2020年开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国也再次面对新的挑战。面对战争、瘟疫等灾难,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一谈我们该如何做。【答案】6.C7.D8.①开篇和结尾都提到路灯与街上“空无一人”,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烘托了鼠疫疫情下城市沉寂而哀伤的氛围。②首尾呼应,前后的景物描写互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与里厄医生和塔鲁此时的内心世界相映衬,有利于突出他们面临困境时的心理。9.①面对战争、瘟疫等灾难,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挫折,也不要放弃希望,也要努力抗争。文中的里厄医生和塔鲁,即使要面对“一场接一场的失败”,他们依旧努力抗争。②要用团结与爱战胜苦难。里厄医生和塔鲁明知是冒着死亡威胁,但他们仍选择挺身而出,“拥有奉献精神”,以顽强的勇气团结起来争取美好的生活,彰显生命的价值。③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以后,我国党员干部、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等一道,无惧风险、不辞辛劳、攻坚克难、共同抗疫,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为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他是一个只顾眼前,没有长远眼光的人”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务实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真实直观”错。第三人称的效果应该是“冷静客观”。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首段描写“团黄光微微闪烁在马路延伸的尽头,给深夜增添了一丝温暖”“窗外那空无一人的街”与结尾“这里的街灯还是亮着的,但路上空无一人”首尾照应,让文章结构浑然一体。两次提到街上“空无一人”,反映出了城市在鼠疫威胁下显得死气沉沉,透露出沉重哀伤的情感氛围。但“团黄光”“街灯还是亮着的”,点出时间是夜晚,而这街灯又给人带来温暖、光明、希望,说明仍有希望,医生们仍在奋斗,这灯光与里厄医生和塔鲁此时的内心世界相映衬,有利于突出他们面临困境时的心理,突出了主人公面对鼠疫危险时虽觉哀伤但并不退缩的内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中城市遭到了鼠疫的威胁,人类历史上遭受类似的战争、瘟疫等灾难的次数很多,如文中“来自巴黎的新型血清效果比第一批更差!死亡人数的统计数字还在不断攀升中”“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失败”“在一个世纪之前,波斯有座城市也染上了鼠疫、结果您也知道,除了那个日夜给尸体擦洗的人,没有一个人活了下来”,面临着一场又一场的失败,里厄医生和塔鲁却依然没有放弃,选择了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放到生活中来看,就寓意我们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挫折,也不要放弃希望,努力抗争。从文中里厄医生和塔鲁的选择即可看出,在面临危机的关头,他们没有逃避,而是选择挺身而出,“我现在所能看到的都是患病的人,我必须先赶快把他们治好”“我的想法是超过政府,自行组织一个志愿防疫队。其实政府已经无法顾及我们了。我的朋友遍布很广,我和他们可以作为队伍的先期主力”,他们都“拥有奉献精神”。这启发我们,要用团结与爱战胜苦难,以顽强的勇气团结起来争取美好的生活,彰显生命的价值。同时“省政府准备搞一个市民救助组织,每位身体素质不错男性都得参与进来……自行组织一个志愿防疫队。其实政府已经无法顾及我们了。我的朋友遍布很广,我和他们可以作为队伍的先期主力”,为了对抗灾难,人们应当团结起来,尽己所能,共同对抗灾难。正如我国发生疫情以来,在政府的引领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行动起来,冒着危险,不辞劳苦共同抗疫。期间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为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B.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C.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D.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室即周王朝,是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东周”,本文指东周。B.子是古代对对方的敬称,有时也用以称呼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老子”。C.其实,古今同形异义,与《六国论》“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意思相同。D.稽首,跪拜礼,是九拜礼节中的一种,跪并拱手至地,头至地,通常为平辈之间日常礼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想要向东出兵进攻韩国的三川,进而取代周王室,他希望甘茂能够助他实现这一夙愿,并且表达出了实现想法的强烈愿望。B.在甘茂看来,要进兵三川,须先攻下宜阳,宜阳处在上党和南阳两地间,积聚了两地人力和财物,跋涉千里攻打宜阳十分困难。C.甘茂的一番说辞获得了武王的认可,武王表态说不会轻易地听信别人的议论,愿意和甘茂订盟,最终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D.甘茂虑事深远,出兵前已充分考虑到有可能面临的困境、危险,且未雨绸缪,这使得他不但保全了自己,并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2)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14.文章通过张仪、乐羊两个事例,想要说明什么?用曾子事例又想要说明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C13.(1)向北夺取河西的土地,向南占领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就赞扬张仪,却称颂先王的贤明。(2)凭借曾参这样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可是当很多人怀疑他时,慈爱的老母也不再相信他。14.①用张仪、乐羊两个事例想要说明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臣子的贤能,更重要的是君王对臣子的充分信任和支持。②用曾子事例想要说明三人成虎、人言可畏的道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武王面前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几乎都要听信了,因而召回甘茂。“宜阳”是“攻”的宾语,“宜阳”应与“五月”断开,排除AC。“王将听之”是完整的句子,“召甘茂而告之”是“王”接下来的举措,故“王将听之”与“召甘茂而告之”中间应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其实郡也”中的“其实”是那实际上的意思。句意:那实际上相当一个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中的“其实”是那实际上的意思。句意: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D.“常为平辈之间日常礼节”错,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会轻易地听信”错,原文为“寡人不听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北”,向北、在北面;“南”,向南、在南边;“多”,赞扬;“贤”,意动用法,认为……贤明。(2)“以”,凭借;“而”,可是;“三人”,多人、很多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可推知,文章通过张仪、乐羊两个事例,旨在说明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臣子的贤能,君子之功终归于君主,君主应该给予臣子更多的信任。依据“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可推知,用曾子事例想要说明三人成虎、人言可畏的道理,君主应该远离谗言,给予臣子更多的信任。参考译文: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韩国一地名),取周室而代之,你如果能为我实现这一夙愿,我将至死不忘。”甘茂说:“我请求去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大事成功之后,一切功劳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到息壤这个地方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其中的原因。甘茂回答说:“(要进兵三川,必须先攻下宜阳)宜阳是韩国的大县,(是上党和南阳两部间的贸易要道)长期以来,在宜阳积聚了两地的人力和财物,它名义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的军队要经过重重险阻,跋涉千里去攻打宜阳,实在太难了啊!我听说,张仪西并巴、蜀,向北夺取河西的土地,向南占领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就赞扬张仪,却称颂先王(秦惠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魏文侯拿出整整一箱群臣诽谤乐羊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拜了两拜,叩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主君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而秦国权臣樗里疾、公孙衍倚仗和韩国的关系,将来如果在攻打宜阳时对我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大王就欺骗了盟国魏国,而我又会白白招致韩国相国公仲侈的怨恨。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凭借曾参这样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可是当很多人怀疑他时,慈爱的老母也不再相信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将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武王坚定地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武王面前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几乎都要听信了,因而召回甘茂。甘茂到后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王不得不说:“确实有这回事”。这时武王才又坚定信心,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最后终于攻克了宜阳。(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寻郭道士不遇白居易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①去不逢。看院只留双白鹤,入门惟见一青松。药炉有火丹应伏,云碓无人水自舂。欲问《参同契》②中事,更期何日得从容。[注]①朝元:道教徒朝拜老子,唐初追号老子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②《参同契》:指《周易·参同契》,是包含着系统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有明显的黄老道家特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特意从繁忙公务中抽身告假去访郭道士,可见对道家学说的痴迷。B.院中有白鹤,入门有青松,即使郭道士未出场,其不俗风骨已见一斑。C.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描绘道观清幽闲适的环境,清新又不乏飘逸。D.本诗以发问的方式结尾,表达出对道家从容的生活状态及心境的羡慕。16.有人说本诗寻人不遇,写满了遗憾之情,也有人说虽寻人不遇,亦已有所感悟,你支持哪种说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阐释。【答案】15.A16.支持第一种写满遗憾之情:①首联说特意请假来访,赶上郭道士闭关,遗憾之情已溢于言表;②中间两联写道观环境,“只留”“惟见”两个短语将自己的怅然之情,“丹应伏”“水自舂”两处描写将寻访不遇的无奈之情,尽数道出;③尾联写自己想要请教《参同契》之妙,却恰巧不遇,只能盼着有机会再相见,将遗憾无奈之情推向高峰。支持第二种亦已有所感悟:①颔联写虽寻访不遇,但院中的白鹤,入门处的青松已让自己对郭道士的潇洒风神有所体会,自然生出对道家生活的一些领悟;②颈联写丹炉还着着火,丹药还在炼制,水磨虽无人,却舂米不断,虽未遇人,但对其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和自然有所了解,这也是感悟和收获;③尾联写自己想要请教《参同契》之妙,虽不遇但更增加了对下次相遇的期盼与信心,这也是有所感悟的表现。【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繁忙公务”“对道家学说的痴迷”错,首联意思是在郡中请假前来拜访郭道士,而郭道士却到洞里闭关没能相见,没有公务繁忙和痴迷道学的意思,选项内容于文无据。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支持第一种写满遗憾之情:“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去不逢”,我特意向郡里请假,兴致勃勃来拜访郭道士,却赶上郭道士闭关不能相见,遗憾之情已溢于言表;中间两联写道观环境,看院只留下一对白鹤,进门看到的只有一青松。药炉有火,丹药应炼好隐藏起来了,没有人在舂碓那里看守,却舂米不断。“只留”“惟见”充满怅然之情,“丹应伏”“水自舂”两处描写将寻访不遇的无奈之情尽数道出;尾联写作者想要向郭道士请教《参同契》之妙,本来期望二人能够畅谈道法,却恰巧不遇,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有时间来拜访相见。对再次相见充满期盼,将遗憾无奈之情推向高峰。支持第二种亦已有所感悟:颔联写院中有白鹤,入门有青松,即使郭道士未出场,在其犹如仙境的居所,其不俗风骨已见一斑。虽寻访不遇,但院中的环境已让自己对郭道士的潇洒风神有所体会,自然生出对道家超凡脱俗生活的一些领悟;颈联写丹炉还着着火,丹药应炼好隐藏起来了,没有人在舂碓那里看守,却舂米不断,真是一派宁静祥和、清静无为的生活图景,虽未遇人,但对其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生活状态和自然有所了解,这也是作者的感悟和收获;尾联写自己想要请教《参同契》之妙,虽恰巧不遇,“更期”,表明更增加了对下次相遇的期盼与信心,“从容”暗含对道家从容的生活状态及心境的羡慕,这也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2)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山,指关塞山河,也指遥远的地方。该意象在唐宋诗文中经常出现,诗人往往借此抒发愁苦悲凄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知人者智④.自知者明⑤.关山难越⑥.谁悲失路之人(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智、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盛金章,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大家。他在长兴灰岩中建立的蜒类化石带的研究,全面破解了二叠世碳酸盐岩划分和对比难题。在与国际学术界的交往中,盛金章一直秉持①的态度,他曾纠正了日本学界在地层工作中的错误。盛金章是一个②的人,他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对于科学问题他从来不含糊,在科研方面永不止步。他③,被推荐为院士的时候,几次婉拒,他的信念就是“认真做事、认真做人,不给别人找麻烦”。虽然自己不计名和利,但盛金章很愿意推荐学生和同事去争取一些奖项。很多得到过盛金章培养指导的科技人员,成为他的终生合作者和朋友。1991年5月15日,盛金章在自己70岁生日时曾写诗一首:“淡淡平平七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新苗喜看年年绿,万马奔腾蹄不休。”金章很喜欢数学家华罗庚生前说过的话:“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在于实。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是盛金章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将毕生献给科学事业,不断追求进步、创造革新、求真务实。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不卑不亢/实事求是②虚怀若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③淡泊名利19.这也是盛金章不断追求进步、创造革新、求真务实,将毕生献给科学事业的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这也是不断追求进步、创造革新、求真务实,将毕生献给科学事业的盛金章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20.①运用叠词:“淡淡平平”“萧萧”“年年”,叠词的使用不但使描写更加贴切形象,而且增强了音韵美。②运用象征手法:“新苗喜看年年绿”写出了看到后辈不断成长的欣喜,“万马奔腾蹄不休”写出研究事业蓬勃发展、后继人才辈出的景象,富于形象美和含蓄蕴藉之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所填成语修饰态度,对应后面的“纠正了日本学界在地层工作中的错误”,而能够纠正他人的错误,特别是“学界”已有的结论,这是一种不迷信权威的态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所以可填“不卑不亢”“实事求是”等。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认知和解决问题。第二空,后文“他谦虚谨慎”强调谦虚,“严于律己,对于科学问题他从来不含糊”强调严谨,“在科研方面永不止步”强调追求无止境,所以这里可填“虚怀若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精益求精:形容追求好上加好,永无止境。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宽广,形容十分谦虚。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第三空,依据后文“自己不计名和利”可知,这里可填“淡泊名利”。淡泊名利:轻视在外的名声与利益,不追求名利。【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可确定句子的主干是“这也是盛金章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然后将“将毕生献给科学事业,不断追求进步、创造革新、求真务实”作为“盛金章”或“科学人生”的定语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句子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在做本道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画线内容的意思,通过朗读和对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画线句子是盛金章在自己70岁时写的诗,这首诗就表明了他对自己七十载岁月的一个总述和他对科学的事业的一种期盼。从前两句中“淡淡平平”“萧萧”可以得出运用了叠词的手法,“淡淡平平七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是说他现在已经度过了七十载的岁月,现在的他已经白发苍苍。我们可以看出来他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品质,也表达出他的人生志向和追求。而后面两句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结合材料,可知“新苗喜看年年绿,万马奔腾蹄不休”这两句中“新苗”指的就是新的科研人才,他希望年年都有一些新的接班人来继续进行科研,一起来为科研事业奋斗,科学事业永不停止。这些都表明了他的科研志向和对于科学事业的追求和期望。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石榴籽’绘本丛书”选取了12则读者耳熟能详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绘本形式进行创作,每册完整讲述一个故事,12组文字脚本逻辑严密,语言精练,文字改编与绘画创作尊重史实,内容翔实准确。该丛书精准定位少年儿童这一受众群体,创新方式方法,巧借绘本,用“小故事”展现“大主题”,在“①”中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不失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好方法。俗话说:②。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早春的土壤,播下什么样的种子,③,结什么样的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都要培养孩子们树立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不要让孩子们只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这是月亮和星星的关系。”“‘石榴籽’绘本丛书”瞄准了少年儿童这个“靶心”,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下一代越开越盛。21.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与文中加点词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B.“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C.这是激烈的战火中很有意义的一个“插曲”。D.感谢你的“仁慈”,让我最终可以绝境重生!22.请在文中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CISPR TR 31:2024 EN Description of the radio services database
- 【正版授权】 IEC 62841-4-8:2025 EN-FR Electric motor-operated hand-held tools,transportable tools and lawn and garden machinery - Safety - Part 4-8: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shredder
- 【正版授权】 IEC 60335-2-40:2024 EXV EN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40: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heat pumps,air-conditioners and dehumidi
- 汽车行业新车质量保修免责合同
- 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合同
- 个人对个人协议书
- 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协议
- 前台文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劳务分包合同履约担保
- LED照明产品研发合作协议
-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
- 八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文明之光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课获奖课件
-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可打印【7】
- 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官方答案)
- 2024年学位法学习解读课件
- 【基于PLC的停车场车位控制系统设计11000字(论文)】
- GB/T 43947-2024低速线控底盘通用技术要求
-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作业专项施工方案24
- 卒中后足内翻康复治疗
- 诊所申请医保定点资料模板(一套)
- 2023年英语专业四级时态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