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考点、得分点和评分标准。2、了解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3、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翻译步骤。(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翻译并小组讨论总结,老师适当点拨,从而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方法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体会文言文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二、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三、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境中,多种翻译方法的综合使用。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堂导入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我省2012年高考将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分值由6分增加到10分,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但我发现许多同学解答这一类题型时往往不得要领,丢分现象比较严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求和方法技巧。回顾2012年广东省高考和往年高考中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变化。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重视。二考点解读《2013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中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寻找关键词语并琢磨其含义。关键词语:理解、翻译。1、理解: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2、翻译: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让学生明确高考要求,复习有的放失,以提高复习效益。三感知把握1、读一读: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翻译题及评分标准(投影展示)。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年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捐献,大体上如同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赈:救济。(1分)乐岁:丰年。(1分)略:大体上。(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旌表:表彰。(1分)以:表示目的,可翻译为“来”。(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要补充被省略主语)。(1分)(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病:患病。(1分)竟:完成。(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此句中“于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2、议一议: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在哪些地方设置关键得分点?1、学生默读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翻译题及评分标准。2、学生讨论明确关键得分点:(1)句子大意:译出句子大意,确保通顺完整。(2)重要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多义词。(3)重要虚词: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4)词类活用: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和用法。(5)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置等。感知高考翻译题评分标准。把握高考所选句子特点,增强一种意识:得分点意识。四方法指导(一)原则与标准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补充:1、直译与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如句子中用了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就要意译。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回答。1、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2、三字标准:“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让学生明确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和三字标准“信、达、雅”。方法指导(二)方法与技巧知道了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标准,那么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如何才能够做到“信达雅”呢。我们通过下面这些练习题(印发给学生)来边做边寻找翻译的方法技巧:请口头快速翻译以下句子,归纳每组粗体字或句子的翻译方法。A组: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规律总结:B组: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规律总结:C组:1、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规律总结:D组:1、古之人不余欺也。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规律总结:E组:1、欲呼张良与俱去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今以钟磬置水中。规律总结: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交流、指导。学生先自主口头快速翻译和思考,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归纳每组的翻译方法,选代表对讨论出来的规律总结进行发言:A组:留(保留法):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朝代、年号、国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和古今通用词语,保留不动。B组:删(删除法):删除那些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词:①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等;②偏义复词中陪衬的字。C组:换(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①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结合语境,选择正确义项);②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③古今异义译出古今区别;④通假字换成本字。D组:调(调序法):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E组:补(增补法):按现代汉语习惯补出文言句中省略成分。1、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寻找规律方法(五种方法:留、换、删、补、调),养成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2、精心设计翻译题,并把有规律的字句加粗,降低难度,便于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3、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方法指导(三)小结与步骤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翻译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不仅仅只是这五种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同学们在练习中多思考多总结。而且在解题过程中,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的,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另外,有了方法还不够,我们还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操作才行。请总结刚才练习时你们翻译的步骤有哪些?教师补充:誊写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四个步骤:审、译、连、誊第一步:审: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子大意,审文言现象。第二步:译:文言文常用的五种翻译法:留、换、删、补、调第三步: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对译出的词义连缀成句。第四步:誊:检查语法现象是否落实,意思语气是否顺畅。检查修改好后,将译文誊抄到答卷上。让学生明确考场翻译的四个步骤:审、译、连、誊。按步骤解题,有条理不慌乱,不易漏得分点。五真题演练我们学习了翻译的方法技巧,又了解了翻译的步骤。下面就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一展身手吧。请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印发给学生):【2010年广东卷】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翻译下面的句子: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3分)学生翻译,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学生1:今天授予你,不可以错失。学生2: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师生分析明确:“今天”“授予”是古今异义,单音节词替换为双音节词;“以”是介词,省略了宾语,要补出省略成分。所以学生2的翻译正确。出示高考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参考答案:现在上天把(居庸关∕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以错失机会啊。评分标准:“今天”古今异义1分,“以”,介词1分,译出大意(补出省略成分)1分;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真题演练中再次琢磨方法技巧,体验成功。六总结与作业总结:今天只是突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第一课时,今后同学们要在习题的反复操练中把“一意识二原则三标准四步骤五方法”落到实处,才能使之成为高考场上行之有效的得分手段。作业:今天的作业是完成《创新设计》和《天利38套高考真题》中的文言文翻译练习。请同学们在落实课堂内容的前提下,不要忘记积累与高考得分点相关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学生在笔记本上回顾总结“一意识二原则三标准四步骤五方法”的内容。记下作业,课后练习巩固文言文翻译的知识。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加深印象。课后练习巩固知识,提高翻译能力。七、板书设计: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翻译一种意识:得分点意识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字标准:“信”“达”“雅”四个步骤:审、译、连、誊五种方法:留、换、删、补、调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再上龚舍人书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全部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C.
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众,众多
D.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求(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B.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C.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D.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②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答案】(1)B(2)B(3)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4)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解析】【分析】(1)B项,“原”,结合后面内容“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分析,译为推测,动词。故选B。(2)B项,结合文本内容“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分析可知,“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错误。指的是酒糟米糠之类。故选B。(3)①“涵濡”,滋润、沉浸;“之”,助词,的;“以”,连词,来;“邀”,求取;“功”,功劳;“而已”,罢了。②“大丈夫有学术才谋”(定语后置句);“常”,经常;“患”,担忧;“时之不遭也”(宾语前置句);“既”,已经、……以后;“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被采用、被重用。(4)本题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结合“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分析,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由“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分析可知,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由“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分析可知,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故答案为:⑴B;⑵B;⑶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⑷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3)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附参考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只是您没有做而已。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请您明鉴。王安石再拜。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章文献王嶷,字宣俨,太祖第二子。宽仁弘雅,有大成之量,太祖特钟爱焉。起家为太学博士、长城令。时沈攸之责赕,伐荆州界内诸蛮,遂及五溪,禁断鱼盐。群蛮怒,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攸之使,攸之责赕千万,头拟输五百万,发气死。其弟娄侯墓立,头拟子田都走入獠中。于是蛮部大乱,抄掠平民,至郡城下。嶷遣队主张莫儿率将吏击破之。命田都继其父,蛮众乃安。时太祖辅政,嶷务在省约,停府州仪迎物。初,沈攸之欲聚众,开民相告,士庶坐执役者甚众。疑至镇,一日遣三千余人。见囚五岁刑以下不连台者,皆原遣。二千石官长不得与人为市,诸曹吏听分番假。百姓甚悦。封豫章郡王,邑三千户。仆射王俭笺曰:“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穆江汉来苏八州慕义自庾亮以来,荆楚无复如此美政。古人期月有成,而公自日致治,岂不休哉!”二年春,虏寇司、豫二州,嶷表遣南蛮司马崔慧景北讨,又分遣中兵参军萧惠朗援司州,屯西关。虏军济准攻寿春,分骑当出随、邓,众以为忧。嶷曰:“虏入春夏,非动众时,令豫、司强守,遇其津要;彼见坚严,自当溃散,必不敢越二镇而南也。”是时纂严,嶷以荆州接蛮,虑其生心,令镇内皆缓服。既而虏竟不出樊、邓,于寿春败走。寻给班剑二十人。年四十九,薨。其日,上再视疾,至薨,乃还宫。诏曰:“嶷明哲至亲,勋高业始,德懋王朝,道光区县,奄至薨逝,痛酷抽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今便临哭。九命之礼,宜备其制。敛以衮冕之服,温明秘器,命服一具,衣一袭,丧事一依汉东平王故事,大鸿胪持节护丧事,大官朝夕送奠。大司马、太傅二府文武悉停过葬。”(《南齐书·列传·卷二十二》)(1)下列对文章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稳/江汉来苏/八州慕义/B.
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稳/江汉来/苏八州慕义/C.
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穆/江汉来苏/八州慕义/D.
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穆/江汉来/苏八州慕义(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汉武帝时五经每经设一博士,称为“五经博士”。B.
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斗,故称。C.
薨,死。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亮,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D.
衮冕,衮衣和冕,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在重大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服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嶷明于吏治,平定民族纷乱。田头拟引发蛮族大乱,萧嶷派张莫儿带兵将其击溃,后又令田都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蛮民才平静下来。B.
萧嶷治政有方,赢得他人称赞。任豫章郡王时,王俭赞扬他刚到任十余天就让灾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并赞这是荆楚地区少有的好政绩。C.
萧嶷深谋远虑,准确判断形势。敌军大举进攻,大家对此忧虑。萧嶷分析只要坚守渡口要道,敌人必然不敢进犯。最终敌人果然败退。D.
萧嶷深受器重,皇上多次探询。发病当天皇上两次探望,直至萧嶷死才回宫。萧嶷的丧礼规格很高,大臣早晚祭奠,文武官员停下公务送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沈攸之责赕,伐荆州界内诸蛮,遂及五溪,禁断鱼盐②古人期月有成,而公旬日致治,岂不休哉!【答案】(1)C(2)B(3)A(4)①当时沈攸之(向南方蛮族)勒索钱财,讨伐荆州地区的各蛮族部落,于是影响到五溪,禁止五溪一带居民捕鱼、贩盐。②古人有一个月见成效的,你在十来天里就治理好了,岂不是美事!【解析】【分析】(1)句子意思是:故楚国之地萧条不振,连年多灾,饥民流离失所,实在是需要治理。你刚刚到任,社会风气一变而为肃敬,江、汉地区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其他地区的百姓都表示向往。其中“仍岁多故”中“多故”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排除A项;“缉理”译为“治理”,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甫尔”译为“刚刚到这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2)B项,“月俸百二十斗”错,应是“百二十斛”,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故选B。(3)A项,“田头拟引发蛮族大乱”错,原文是“头拟输五百万,发气死。其弟娄侯墓立,头拟子田都走入獠中。于是蛮部大乱,抄掠平民,至郡城下。嶷遣队主张莫儿率将吏击破之。命田都继其父,蛮众乃安”,可见当时田头拟已死,娄侯篡位,头拟的儿子田都逃到僚中,由此蛮族大乱。故选A。(4)本题关键词有①责,要求、勒索;赕,钱财;伐,讨伐;及,影响到;鱼盐,名词作动词,捕鱼、贩盐。②期月,一个月;有成,有成效;旬日,十天;致治,治理好;休,美事。故答案为:⑴C;⑵B;⑶A;⑷①当时沈攸之(向南方蛮族)勒索钱财,讨伐荆州地区的各蛮族部落,于是影响到五溪,禁止五溪一带居民捕鱼、贩盐。②古人有一个月见成效的,你在十来天里就治理好了,岂不是美事!【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附参考译文】
豫章文献王萧嶷字宣俨,是太祖的第二个儿子。宽厚高雅,有成大器的胸襟,太祖非常钟爱他。起初做太学博士、长城县令。当时沈攸之向南方蛮族勒索钱财,讨伐荆州地区的各蛮族部落,于是影响到五溪,禁止鱼盐贩卖。这些部落大怒,酉溪蛮首领田头拟杀了沈攸之的使者,攸之索要赎罪钱千万,头拟送钱五百万,受气而死。他弟弟娄侯篡位,头拟的儿子田都逃到僚中,由此蛮族大乱,劫掠百姓,直到郡城外。萧嶷派队主张莫儿带将士击溃他们。田都在僚地内请求朝廷册封他为王,娄侯惶恐,也归降。萧嶷在郡狱中诛杀娄侯,命田都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蛮民才平静下来。那时太祖辅佐朝政,萧嶷决定一切开支从俭,停用府州仪仗迎送物品。当初,沈攸之想聚集人马,让百姓互诉,士族和平民因罪被押被罚苦役的很多。萧嶷到任,一天就放了三千余人。被囚的凡在五年刑期以下而不牵连政事的,都予释放。因市税又多又重,就重新制定税收牌,把税还给百姓。禁止多项对商人的征税和苗籍。二千石俸禄的官长不准直接买卖东西,安排众部曹官吏轮流值事。百姓很高兴。封为豫章郡王,食邑三千户。仆射王俭写信给萧嶷说:“故楚国之地萧条不振,连年多灾,饥民流离失所,实在是需要治理。你刚刚到任,社会风气一变而为肃敬,江、汉地区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其他地区的百姓都表示向往,自从庾亮以来,荆楚就没有如此美政。古人有一个月见成效的,你在十来天裹就治理好了,岂不是美事!”二年春天,北虏侵犯司、豫二州,萧嶷上表派南蛮司马崔慧景讨伐北方,又分派中兵参军萧惠朗增援司州,驻西关。北虏军渡淮水攻寿春,分骑兵从随、邓二地进发,大家对此忧虑,萧嶷说:“进入春夏以后,不再是敌人用兵的好季节,只要命令豫、司二州坚守重要渡口要道,他们看到戒备森严,会自己溃散,必然不敢越过这两镇向南进犯。”这时正戒严,萧嶷想到荆州与蛮、蛋接壤,怕他们产生二心,就令防区内都穿宽大的衣服。最终北虏没有从樊、邓出兵,在寿春败退了。不久赐给萧嶷班剑仪仗二十人。当年去世,终年四十九岁。发病当天,皇上两次探望病情,直到萧嶷死,才回宫。下韶:“萧嶷明哲而敬亲,在开国的事业中建立很高功勋,德行激励朝廷,光照家国,突然逝世,我悲痛得心如刀割,不能禁受,怎么办呵怎么办!今日临哭,九命礼仪应完备地依制办理。用衮冕服饰装殓,温明秘器,命服一套,衣一袭,丧事全照汉塞芒玉的旧例,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大臣早晚祭奠。大司马、太傅二二府的文武官员都停下公务去送葬。”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B.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C.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D.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B.
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C.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D.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B.
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C.
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D.
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②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答案】(1)B(2)A(3)B(4)①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②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解析】【分析】(1)句中,“师泰领义兵出战”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排除AD;“久之”为时间副词,不能成句,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B。(2)A项,“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张冠李戴,“丁外艰”同“丁父忧”。故选A。(3)B项,“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理解错误,他任兵部侍郎时“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故选B。(4)①中的“狱”名词,案件;“谳”动词,审判定罪;“类”副词,像;“以”动词,认为;“为”动词,是。②中的“以”连词,因为;“嫉”动词,憎恨;“莫”否定代词,没有人;“中伤”动词,毁谤伤害。故答案为:⑴B;⑵A;⑶B;⑷①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②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附参考译文】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出仕做官,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父亲去世服丧,改任徽州路歙县县丞。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奏闻,提任应奉翰林文字。服母亲丧事,服丧期满,授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山阴白洋港有一艘大船漂流到岸边,史甲等二十人,正巧在海滨取盐,看到船上没有主人,趁机拿走了大船的篙和橹,而船中有两个死人。有叫徐乙的人,奇怪船上没有货物而有死人,声称被史甲等人抢劫杀害。史甲在富民高丙家当雇工,事情又牵连到高丙。史甲无辜服罪之后,高丙也因此被逮捕。师泰秘密询访此案,原来是同里之中沈丁运载货物到达杭州后返回时,看到渔民在海中撒下的渔网,趁机偷网中的鱼,而被渔民杀死。史甲其实未曾杀人抢财,高丙也不知情,他们的冤情都得以昭雪。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升迁礼部郎中,再迁吏部,任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授吏部侍郎。当时江淮地区战事兴起,京师粮食不足,师泰奉命到浙右以议价征购粮食,得到粮食一百万石,用以供给京师。调任兵部侍郎。朝廷因为从京师到上都,驿站人户贫困不堪,命令师泰前往巡视整顿。(贡师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正逢朝廷准备再次在浙西以议价征购粮食,于是任命师泰为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撤销,师泰被任命为江西廉访副使,未赴任,迁任福建廉访使。任职不久,授礼部尚书。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师泰又因此入选任平江路总管。这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为急迫。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士诚归降之后,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行事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大量赋税因此而聚集,国家财政得以支撑。丞相又以皇帝的名义授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朝廷授师泰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师泰入朝任秘书卿,赴任行至杭州海宁县,生病去世。师泰尤其喜欢接见引进后辈,贤能的士人,不论熟识还是不熟识的,都加以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乎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①,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注】①玄䌲: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B.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C.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D.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孺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B.
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C.
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D.
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B.
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C.
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D.
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并不至。②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答案】(1)D(2)D(3)A(4)①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②(郭林宗等人)听说这件事,猜测这个人是徐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解析】【分析】(1)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也”“诗云”“为”“当”。(2)D文中的“庐”指古人为守丧而在墓前构筑的小屋,不是“房舍”的意思,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不同。(3)A“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理解有误。原文“屡辟公府,不起”意为“多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4)此题中的①“征”征召、“并”都。②“能言语生”能说会道的年轻人、“轻骑”骑马。故答案为:⑴D;⑵D;⑶A;⑷①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②(郭林宗等人)听说这件事,猜测这个人是徐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附参考译文】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贫困,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不吃。做人恭敬节俭仁义谦让,身边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多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当时陈蕃是太守,按照礼节请他暂时代理功曹一职,他无法推辞,拜见完就回来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了特别摆设一张坐榻,徐稚回去就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为有德被举荐,到家里拜他为太原太守,都不接受。(汉桓帝)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人给皇帝上书推荐徐稚等人说:“臣等听说善良的人是天地的准则,治国的依据。《诗经》上说:‘愿美好善良的贤才,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造就有杰出才能的人,为陛下而出现,一定能担当辅佐盛世的重任,帮助陛下成就伟大的事业。我们知道这些有才德而不愿意出来做官的人,豫章的徐稚、彭城的姜肱、汝南的袁闵、京兆的韦著、颍川的李昙,道德品行纯正完备,在世人中非常有名声。如果提拔他们任以公卿之职,协助陛下处理天下大事,一定能捍卫并发扬盛大美好的国政,让日月增光啊。”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桓帝于是问陈蕃说:“徐稚、袁阂、韦著哪个更优秀?陈蕃回答说:“袁阂生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接受教育。韦著生长在多礼义之俗的京畿,就是所说的‘不用扶持自然挺直,不用雕刻自然成器’。至于徐稚,生长在江南土地低洼贫瘠的地方,而特立杰出,应该是最优秀的。”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故里,徐稚于是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摆出了鸡和酒微薄的祭祀,哭完离去,不说出自己的姓名。当时来参加吊唁活动的各地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听说这件事,猜测这个人是徐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在路上追上,茅容为他摆上了饭食,一起说农事临告别时,徐稚对茅容说:“替我传话给郭林宗,大树将要倒,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为什么忙忙碌碌无暇安静地待着?”等到郭林宗的母亲去世,徐稚前往祭奠,在庐墓前放一束青草而离去。众人怪异,不知其故。郭林宗说:“这人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啊。《诗经》上不是说吗,青草一束,那人美如玉’。我没有那么美好的品德来承受这样的赞美。”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1)
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答案】(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明确了这些,自圆其说即可。故答案为:⑴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⑵【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孔子和庄子说的内容。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如同天上的浮云。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意思是“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表达自己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保全生命。由此可总结出答案。⑵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任选一种生活方式进行论述。赞成孔子的坚守仁义,安贫乐道的快乐方式,要指出庄子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生活方式的不足;赞成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要指出孔子自我安慰、自命清高的生活方式的不足。【参考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时政疏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选自《王安石集》)(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其比屋死亡比:挨着
B.
以古准今准:衡量C.
臣既蒙陛下采擢擢:提拔
D.
臣实预其荣辱预:预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故燕王欲结于君
B.
以臣所见焉用亡郑以陪邻C.
而不可以旷日持久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
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其皆出于此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疏是臣下向皇帝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书,王安石在此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论述变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B.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因循苟且”的保守主义的危害,进而指出“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改革主张。C.
文章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实现改革的最终成功。D.
本文论古议今,借用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的治国之政来警醒当世。语重心长,文笔简洁,词意恳切,前后呼应,说理透辟。(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②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答案】(1)D(2)C(3)C(4)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5)①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或许可以没有什么变故。②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解析】【分析】(1)D项,预,应为“参与”,联系文本,“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意为“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故选D。(2)A项,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B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这里译为“凭”/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C项,两者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D项,副词,表示反诘、反问,可译为“难道”/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恐怕”、“大概”。故选C。(3)C项,“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错误,原文“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译为“请陛下时刻优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把一天的头晕目眩作为痛苦”,意思是在改革中不要因为遇到一些阻碍就听着,这是正常的现象。故选C。(4)本题中,表示时间的词常位于句首,应该单独断开,所以“日久”后断开。找出动词或者形容词,确定谓语。当形容词做谓语,其后应该断开,“患”、“苟且”是形容词做谓语,其后断开。从句子结构的对称看,“怛忧天下之心”“目前”正反对比,两者之间要断开。“自”另起主语,所以其前应断开。(5)本题①中注意调整句子顺序“贤才不用”,“修”,修明;“偷”,苟且;“假”,虚假的,这里引申为虚度;“幸”,侥幸。②中的“所以”,……的原因;“避”,回避;“越”,越级;“规”,规劝;“义”,责任。故答案为:⑴D;⑵C;⑶C;⑷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⑸①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或许可以没有什么变故。②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关于时政的奏疏王安石
年月日,备位充数之臣我冒死叩拜,向皇帝上奏。
我私下观察从古以来国君,在位的时间很长,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优虑的心意,即使没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乱的。从秦代往下,在位时间长的,有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这三位帝王,都是聪明有智谋有功业的天子。在位时间长,国内外没有忧患,因循守旧苟且偷活,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只注意度过目前的日子,不做长远的打算,自以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已身上,常常等到灾祸降临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即使有时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难,而国家本来已经受到了破坏和侮辱,妻子儿女本来也遭受了穷困而走投无路,天下的百姓也已经尸横遍野,生还的人也时刻担心饥饿困顿和抢劫捆绑的危险。为人子孙,使宗庙毁坏受到侮辱,为人父母,却使百姓一家挨一家地死去,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能够忍受的吗?然而晋、梁、唐的三位帝王由清平世界导致败亡,自认为灾祸不至于发生,却不知道突然之间灾祸就降临了。天下是最大的宝器,若非大力修明法度就不足以维持,若非广泛培养贤才就不足以保护占有。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就不能寻求考察贤才,讲求法度。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有时还侥幸没有什么变故,但天长日久,没有不发生大的动乱的。
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明容智的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而且在位时间很长了,此时确实是应该诚心为天下担忧,把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作为借鉴的时候了。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任用了贤オ,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合乎法度。官员在上胡作非为,底层的百姓日渐贫困,社会风气一天天地淡薄,国家财力一天天匮乏,而陛下住在深官之中,从来没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思。这就是我为陛下计议而不能不发慨叹的原因。
像因循守旧苟且偷生,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可以侥幸一时,却不能保持天长日久。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不知道考虑这些,所以灾难变乱一时间就发生了,即使再想去咨询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也已经来不及了。用古代来衡量现代,天下的安危成败,还可以加以挽救。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那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尚书》上说:“如果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请陛下时刻优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把一天的头晕目眩作为痛苦。
我已经承蒙陛下提拔,让我做了侍从的官职,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因此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规劝陛下的大义。请求陛下深入思考我的言论,作为自己的警戒,那么就是天下的大幸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已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乃去。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1)下列加下划线“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皆予之以归
②维以卒岁
③师己以实告
④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⑤以策指之曰
⑥吾以汝为死矣A.
①④/②③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④/②⑤/③⑥
D.
①②③/④⑤/⑥(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粥羔豚者弗饰贾/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
B.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文不在兹乎C.
皆予之以归/请先尝沮之
D.
齐人闻而惧/沮之而不可则致地(3)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盍致地焉/孔子恐获罪焉
B.
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居十月,乃去C.
沮之而不可则致地/霸则吾地近焉
D.
桓子慨然叹曰/然后得去(4)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
孔子亦何言
B.
居鲁得禄几何
C.
回何敢死
D.
匡人如予何(5)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于”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怠于政事②又不致膰俎于大夫
③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④孔子使从者为武子臣于卫
⑤男女行者别于涂
⑥或谮孔子于卫灵公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⑥/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答案】(1)B(2)C(3)D(4)C(5)C【解析】【分析】(1)①句中“以”是连词,来;②句中“以”是连词,来;③句中“以”是介词,把;
④句中“以”是介词,由于;
⑤句中“以”是介词,用;⑥动词,认为。故选B。(2)A项中第一个“者”是代词,的人;第二个“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B项中第一个“乎”是介词,到;第二个“乎”助词,吗。C项“之”均为代词,第三人称。D项中第一个“而”是连词,就;第一个“而”是连词,如果。故选C。‘(3)A项“焉”均为兼词,“于之”“于此”。B项“乃”均为副词,才。C项“则”均为连词,如果,那么。D项中第一个“然”是助词,……样子;第二个“然”是代词,这样。故选D。(4)C项中“何”是副词,怎么;其余为代词。故选C。(5)①中“于”是介词,在……方面;②中“于”是介词,给;③中“于”是介词,对于;④中“于”是介词,到;⑤中“于”是介词,在;⑥中“于”是介词,向。故选C。故答案为:⑴B;⑵C;⑶D;⑷C;⑸C;【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3)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5)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参考译文】
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门人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2024版)教育培训机构加盟合同
- 2024年工程质量安全监理合同
- 2024年城市更新:老城区数字化改造项目合同
- 2024年员工股权激励合同
- 2024年居间介绍合同示范文本
- 2024-2030年中国姜黄粉行业市场销售模式及投资盈利预测报告
- 2024年展位设计与搭建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商贸物流行业发展规划及投资运作模式分析报告版
- 2024-2030年中国卧式电收尘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包装产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电子元件中的应用
- 医生类抖音代运营方案(综合)
- 发热伴寒颤的护理课件
- 地貌与公路工程-河谷地貌(工程地质课件)
- 99D102-1 6~10kV铁横担架空绝缘线路安装
- 江西省南昌三中高新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 消防安全管理程序
- 如何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800字
- 煤矿井下摄像、拍照安全技术措施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 (6.1)-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