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_第1页
《蜀相》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_第2页
《蜀相》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_第3页
《蜀相》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_第4页
《蜀相》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蜀相》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问君西游何时还②青泥何盘盘③但见悲鸟号古木④但悲不见九州同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相同。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不同。3.下面是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B.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了各处山水特点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人听此凋朱颜A.砯崖转石万壑雷B.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C.问君西游何时还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B.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C.连峰去天不盈尺

盈:充满D.侧身西望长咨嗟

咨嗟:叹息6.下列画线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C.枯松倒挂倚绝壁 D.剑阁峥嵘而崔嵬二、情景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当仁不让,勇于担当楚国政治引路人的诗句是“,”。(2)李白《蜀道难》中,诗人想象自己在星星中间穿行,心惊胆寒,徒然长叹的诗句是“,”。(3)杜甫《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和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言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不过.即使是诗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8.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10.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答:。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①。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选)注:①曹操与桥玄为挚友,桥玄死后,曹操经过桥玄的故乡,遣使致祭,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B.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C.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D.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12.下列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的源头为楚辞,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B.暮春指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C.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其中尊号可用来纪年,如“永和九年”。D.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竹”是本文的线索,通过记叙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引起的笑谈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B.本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C.本文中,作者与子由皆跟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只得到了他的意,而作者意与法兼得。D.《赤壁赋》和本文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分别展示了苏轼在面对朋友时的旷达乐观和风趣幽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1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5.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其中“柏森森”三个字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B.颔联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C.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D.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里的“英雄”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16.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⑴丞相祠堂何处寻⑵?锦官城外柏森森⑶。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⑸。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⑷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17.这两首诗的体裁是。18.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D.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19.两首诗的尾联都使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______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字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______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他有一个邻居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______,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也花团锦簇、蝶舞莺歌,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______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磊磊

悬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B.赫赫

悬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C.磊磊

匡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D.赫赫

匡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故人供禄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的综合赏析能力。D.“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错误,应是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故选D。2.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①何:疑问代词,什么。句意:西行的友人什么时候回来。②何:疑问副词,多么。句意:青泥岭多么曲折盘旋。③但:副词,只。句意: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④但:副词,只。句意: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故选C。【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3.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A项“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错。4.C【详解】例句与A、B、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C项“西”为名词作状语,“向西”。点睛: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5.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C项,“连峰去天不盈尺”意思是“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盈”意思是“满,足”。故选C。6.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B项,“然后”,古义是两个单音节的词,解释为“这样以后”。今义是一个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故正确选项是B项。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形:骐骥、驰骋、兮、扪、参、历井、胁、膺、长、襟。8.D9.C10.诗是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解析】8.本题考查对社科类作品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A可由文本一段推断,BC可从文本三段中得出,D项中“歌”并不是先音乐后语言的,它的产生是音乐与语言相伴相随的,可以从文本的倒数第二行找到相关证据。9.本题考查对社科类作品内容的分析推断能力。C项可从文本二段中找到其错误原因,原文说“早期的歌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可得出结论,歌在早期不能“广泛的发挥教化的作用”,可知此项出现谬误。其余各项可由原文寻找得知。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整合能力。通观全文,先整体概括出西周时诗歌的作用——政治活动的言说者。在按照写作顺序,写出“补察时政”“灌输礼乐伦理”两方面的具体作用即可。难点在于对文本的完整把握。11.D12.C13.C14.(1)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2)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乃见其所欲画者”,“所欲画者”意思是“想要画的竹子”,做句子的宾语,在其后停顿,排除AB;“其所见”作“追”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可用来纪年的是年号。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子由没有跟从与可学画竹,从第一段“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可知。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厌”,厌烦;“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在地上;两个“以为”,都是“以之为”的省略,拿……做,把……当成;“口实”,话柄。(2)“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属”,劝酒。参考译文: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15.D16.“自”“空”两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自,独自;空,徒然。阶前青草独自呈现出一片盎然春色,可惜无人光顾,无人欣赏;隔着树叶,黄鹂徒然传出动听的歌声,可惜无人倾听。营造了丞相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蕴含了诗人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之情。【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这里的‘英雄’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分析错误,“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但由“春色”“空好音”可知,盎然的春色,动听的歌声,可惜无人倾听,由此可得出丞相祠堂凄凉、冷落的氛围,这种意境氛围烘托的自然是诗人内心的无比感伤之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种手法叫以乐景衬哀情。由此可知“空”“自”二字与境界关系最为密切。“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17.律诗18.C19.《书愤》陆游通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蜀相》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律诗是近体诗一种。格律严密。源于南朝,盛于盛唐。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这两首诗,每一首都是四联八句组成,颔联、颈联对仗规整,格律分明,所以是典型的律诗。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理解错误,“塞上长城”句,诗人用的是南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人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当年也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所以此句情感不是自豪,而是遗憾、无奈。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