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1)条件:P28(2019·河南洛阳二模)东晋、南朝设置专门的侨州、侨县来安置各地的南迁移民。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等,侨州内总人口为96万,从北方南迁的侨民,约占了人口的1/6。由此可知,北民南迁()A.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C.使全国人口分布均匀 B①劳动力: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②自然环境优越:江南地区高温多雨,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③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1.江南的开发:P28(2)表现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小麦推广水稻为主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东晋越窑小瓶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1.江南的开发:P28(1)条件:P28①农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2020·山东邹城一中三模)下表为中国古代各时期分别发生在南方和北方的战争比例。表中南北方战争比例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消除B.南方经济战略地位上升C.统治者更重视北方军事建设D.政治统治重心逐渐南移B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北87%76%61%68%50%29%26%南13%24%39%32%50%71%74%(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3)历史影响(1)积极(2)消极: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1.江南的开发:P28(2)表现(1)条件:P28①南方经济开发为六朝割据东南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形成江南经济区,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③促进了南方科技(如数学)和文学艺术(如田园诗、书法)的发展;④在南方经济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山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定环境问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江南开发唐安史之乱后南宋奠定基础逐渐南移最终完成南移灌钢法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1.江南的开发:P282.生产工具:翻车(龙骨水车)(1)形成原因北齐文学家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篇》云:“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爱及栋宝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生之具已足,但家无盐井尔。”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发达

B.生产力显著提升C.庄园经济的特点

C①经济上:②政治上:③社会上:土地兼并的盛行,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政府的支持默许等因素导致门阀士族的壮大自然灾害、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动荡的时局,大量流民也依附于庄园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1.江南的开发:P282.生产工具:(2)特点①规模大;②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③自给自足;④聚族而居,宾客相附;⑤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易形成割据势力。(3)影响①积极:在杜会动荡不安的情况,庄园经济的发展在保存了生产力,稳定社会秩序②消极: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来源;是导致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1.江南的开发:P282.生产工具:(1)含义: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形式史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2)形成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统治者的支持(3)影响:拓展:魏晋时期的寺院经济①为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加重农民的负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1)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交融加强,联系密切,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定了基础。(2)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因战乱频繁遭到严重破坏。(3)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4)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补:隋唐时期的经济经济行业内容农业①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耕犁完善,为后世所沿用②唐朝出现了

,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③曲辕犁筒车行业内容商业①唐初《唐律疏议》明确规定:(长安城)闭门鼓后,开门鼓前,有夜行者,皆为犯禁。《唐会要》记载:840年,唐文宗下令京城夜市应该禁断。《新唐书》记载:881年,谏议大夫萧廪奏请皇帝应该厉行宵禁。据此可知,唐代A.注重提升都城的经济功能B.重视对城市实施规范化管理C.依照法律规划和建设城市D.进一步打破城市的坊市界限 B货币统一②市场发达③商业有时间的限制④坊市分区制(商业有区域的限制)⑤商业受政府直接监管;⑥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较强,涌现一批繁华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等⑦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柜坊”补:隋唐时期的经济经济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B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行业内容交通①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②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海陆丝绸之路并举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补:隋唐时期的经济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淮河流域等南方多产茶,南人饮茶已成风俗,多数北人不惯饮茶。唐中期前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四方往来之人“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一风俗的流传得益于()A.政府不再监管城市商业B.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C.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D唐代后期,广州南海神庙的祈风祭海活动兴盛,被列为国家祭祀。地方官员和市舶官员定期前往祭拜,并多次整修扩建。这反映出()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东南沿海的经济社会影响增强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D.海上丝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知识点二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发展概况:P42时期发展情况儒学道教佛教汉朝武帝时期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东汉末兴起的本土宗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反佛斗争。隋唐时期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

)A,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导致国家走向分裂和动荡不安C,是江南经济不断得到开发的结果D,是传统文化多维度融合的产物玄学的代表王弼(226-249年)认为“崇仁义,愈致斯伪……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才是治国根本,故应当“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魏晋士人崇尚“无为”反映出当时(

)A,门阀制度受到抨击B,儒学面临信仰危机DB“历史纵横”:P43魏晋玄学: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隋朝的三教合一】隋朝大儒王通,在处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其本质是(

)A.弘扬儒学

B.否定儒学正统

A唐朝时,佛教的华严宗提出,唯心回转善成门,或善或恶,皆由心之转变;道教认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韩愈亦有“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之言。这体现了()A.佛道儒思想同源共生互动

B.三教道德教化的社会作用C.心学在唐代的影响力较大

B儒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唐朝三教并行对社会影响】2.魏晋南北朝的反佛斗争:P42(1)原因: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不断有人反佛。(寺院经济)(2)表现①民间: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统治者四次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知识点二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2)表现: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2.魏晋南北朝的反佛斗争:P42知识点二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为宋明理学的发展指出了一个初步的方向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儒佛矛盾以一种激烈的形式爆发了。元和十四年是开塔的时期,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但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韩愈《谏迎佛骨表》领域时间成就文学东汉末年开始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书法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绘画东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魏晋至隋唐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知识点三

文艺、科技与对外交流1.文学艺术P43-44(2020·新课标Ⅱ)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C(2020·全国Ⅰ卷高考·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绘画作品步辇图——研究唐代的民族关系;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C(2020·海南高考·3)表1唐诗由表1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D唐诗与生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领域时间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唐朝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唐朝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知识点三

文艺、科技与对外交流(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