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气治理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大气治理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大气治理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大气治理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大气治理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大气治理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5月目录TOC\o"1-4"\h\z\u一、PM2.5跃居首要污染物,政策力度不断超预期 3二、全方位对抗PM2.5,工业减排任务加剧 61、多部门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 62、专业化运营是大势所趋 10三、汽车尾气为大气污染主要源头 101、汽车尾气污染严重油品升级迫在眉睫 102、美国经验:大力推广燃料乙醇 133、国内市场空间巨大20年规划燃料乙醇千万吨 15四、行业主要企业简况 161、龙力生物:领跑纤维素燃料乙醇 16(1)国内唯一2代乙醇产业化厂商 17(2)携手中石化推广E10成品油 19(3)等待2代乙醇政策补贴 20(4)乙醇产能扩张可期 232、国电清新——特许经营领域龙头 253、九龙电力——成功转型纯正环保公司 27一、PM2.5跃居首要污染物,政策力度不断超预期PM2.5成为城市空气质量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根据我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2022年第一季度74个城市中总体达标天数比例为44.4%,超标天数比例为55.6%,其中轻度污染占25.3%,中度污染占11.5%,重度污染占13.0%,严重污染占5.8%。首要污染物为PM2.5、PM10,其中PM2.5平均超标率为49.1%,PM10平均超标率为33.6%。政策力度不断超预期。12年12月5日,环保部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规划要求,到2020年,重点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12%、13%和10%。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将细颗粒物纳入考核指标,年均浓度下降6%。同时提出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等八类重点工程,投资总额达3500亿。2022年2月,国务院批复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在重点控制区的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新建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近日,山西、江西等多省市相继将大气污染治理列为2023年环保工作重点,将PM2.5列入约束性减排指标,并有望与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挂钩。二、全方位对抗PM2.5,工业减排任务加剧国家和省市层面对抗雾霾的力度和决心是史无前例的,除了更加趋严的标准之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也为治污产业的未来发展明晰了三大方向,一是复合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二是环保设施的专业化运营,三是深入推进价格的经济政策促减排。1、多部门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空气的PM2.5来源复杂,各部门排放贡献率说法不一,我们一般认为其中45-50%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气态污染物(硫、氮化物)的二次转化。要尽快降低大气中PM2.5的浓度水平,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尤为重要。主要排污工业部门均受减排限制。截至2021年底,燃煤电厂的脱硫设施安装率接近95%,脱硝设备安装率约为28%,电力减排的难度愈发增加。要想完成“十四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比“十四五”末期分别下降8%和10%的目标,将其它工业部门纳入到减排主体中势在必行。面临2023-2020的减排大限,尽管钢铁、水泥等其它工业部门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尚未正式出台,但建设高峰期已然提前开启,并将在2023-2024年形成市场井喷。资料来源: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脱汞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提上日程。中国是大气汞排放大国,目前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汞约有2000吨,根据国内学者的测算,中国每年排放的汞达600-700吨,联合国公布的该数据达800-900吨,占到全世界排放量的1/3多。PM2.5减排的协同控制需求和国际舆论压力使得我国将汞减排提前提上日程。同时,我国将于近三年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摸底调查,建立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系数,摸清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状况,并开展部分行业的VOCs控制示范项目。在现有的排放标准下,加强脱硫可对汞减排有显著协同控制作用。从汞排放的过程看,在燃烧过程中,燃烧锅炉处于1000度以上的高温,Hg多数以零价汞Hg(0)的形态排出,在烟气冷却的过程中部分Hg(0)被烟气中的氧化剂(氯等)氧化成二价汞Hg(2+)(需要颗粒物的催化),部分Hg(2+)被烟气中的颗粒物吸附成颗粒态Hg。烟气中各种形态Hg的比例由于煤质的不同、烟气中氧化剂含量的不同和颗粒物催化活性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烟气中的颗粒态Hg可以通过除尘设备去除,Hg(2+)可以在脱硫塔中被部分吸附,去除难度都小于Hg(0)。若采用湿法石灰石的方法脱硫,对Hg(2+)的协同控制效果可达到80%。国外燃煤中硫分较低,很少有锅炉需要加装脱硫设备,故而需要单独加装脱汞设备,而我国电厂的脱硫率已高达90%以上,对汞的协同脱除效果显著,目前在我国每年排放的600-700吨汞中,大概有100吨来自于电厂,更多的来自于工业锅炉和冶金、水泥生产过程。所以,如果要进一步降低汞的排放,目前我们应该做的是:一是在工业锅炉和冶金行业推广脱硫设备(成本远低于脱汞设备),二是强化现有脱硫设备的脱汞效果,比较合理的是在除尘设备前喷洒活性炭(吸附Hg(0)和Hg(2+)形成颗粒态,在除尘设备中去除)或者在煤中添加钙基催化剂(CaBr居多,俗称溴素),使得更多的Hg(0)被氧化成Hg(2+),从而在脱硫塔中被协同去除。短期内对于我国更加经济合理的方式是强化脱硫脱硝来协同脱汞,真正利好的是脱硫脱硝企业。长期看,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市场空间广阔。国电清新(从德国独家引进干法活性焦技术和从以色列lextran公司引进的有机催化集成净化技术均具有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效果)和九龙电力(旗下环保公司远达环保早在2021年已与以色列化工集团(以色列脱汞溴素路线的典型代表,寡头之一)签订脱汞合作意向)在具备传统脱硫技术的同时还具备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脱硫脱氮脱汞),将是受益最大的标的。2、专业化运营是大势所趋专业化运营是方向。2020年7月4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工作。经过三年的试点期,证明特许经营的模式不仅能够在政府、生产方和环保服务商间形成有效地监督机制,同时也有益于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升级,能够将减排效果最大化。借鉴于脱硫行业的特许经营模式,脱硝领域的BOT项目模式预计也将逐渐崭露头角。运营环节壁垒较高。脱硫设施运营的毛利率远远高于工程建设的毛利率,且特许经营的方式使得优秀的脱硫企业具有了一般企业无法获得的资质壁垒、资金壁垒和客户关系壁垒。在第一批十家特许经营试点企业中,具备持续获取新项目能力的企业仅有国电龙源、中电投远达和国电清新三家。三、汽车尾气为大气污染主要源头1、汽车尾气污染严重油品升级迫在眉睫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近年来,我国汽车人均保有量持续增加,12年达到80.8辆/千人,02-12年CAGR18.2%。汽车保有量增加带来了大量的尾气排放,11年我国汽车一氧化碳(CO)排放量达到2796.0万吨,碳氢化合物(HC)339.2万吨,氮氧化物(NOx)576.4万吨,颗粒物(PM)59.0万吨。其中汽车氮氧化物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2404.3万吨)的24.0%,表明汽车已成为氮氧化物排放重要污染源。从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看,邢台、石家庄、保定、邯郸、衡水、济南、唐山、北京等城市排名居前表明空气污染较重,而其所在河北、山东、北京等省市汽车人均保有量也较高,说明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相关研究指出,02年我国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贡献率已高达20%~40%,北京等部分城市更高达50%以上。以汽油为主的燃料结构及油品高含硫量是我国汽车尾气污染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我国汽油汽车占比高达81.4%,与发达国家相比,所用油品含硫量较高升级迫在眉睫。此前实行的国标III,汽油含硫量要求小于等于150ppm,即将执行的国标IV要求含硫量小于等于50ppm,均大幅高于现行欧V标准(S≤10ppm)。汽油含硫量较高导致尾气中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排放量骤增。科学研究表明,若汽油含硫量从600ppm下降到30ppm,上述三种物质可分别减排55%、32%和48%。成品油供应垄断,油品升级较慢,汽车减排任重道远。从轻型汽车排放标准实施日程看,国标IV于10年始推行,明显慢于欧IV推行日期05年,国标I~III施行也分别较欧I~III标准慢5~8年,而欧洲08年已实施欧V标准,2023年始便启用欧VI标准。我国成品油供应严重垄断,油品升级较慢,国标执行效率有待提高。截至11年,国标I前标准、国标I、国标II汽车保有量占比仍分别达到9%、17%和20%,污染物排放量则合计占到汽车排放总量的82.4%。2、美国经验:大力推广燃料乙醇燃料乙醇能有效降低汽车尾气中一氧化氮和碳氢化合物排放。燃料乙醇辛烷值、含氧量高,可帮助汽油完全燃烧,改善汽车尾气质量。美国汽车/油料(AQIRP)研究报告指出,使用含6%乙醇的加州新配方汽油,与常规汽油相比,CO排放可减少21-28%,HC排放降低5%,NOx排放减少7-16%。国内研究也表明,普通汽油按体积比9:1掺杂燃料乙醇后(E10),CO和HC将分别平均下降30.2%和12.9%,同时NOx并未明显增加。燃料乙醇为油品升级和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解决方案。燃料乙醇清洁、可再生,同汽油混合使用有利于减少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因此在国际上已得到普遍推行。1989年,巴西便以甘蔗、木薯等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目前已成为唯一不使用纯汽油作为汽车燃料的国家,汽油中燃料乙醇比例强制提高到25%。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空气清净法修正案,要求从1992年冬季开始,美国39个CO排放超标地区必须使用E-7.7乙醇汽油(乙醇体积占7.7%),此后不断提高乙醇混合比例,12年美国产玉米有26%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燃料乙醇对美国降低石油进口依存度贡献率也从06年的2%提高至12年的7%。美国规划玉米乙醇产量将逐步下降,以玉米芯、秸秆等纤维素乙醇占比将快速提升。资料来源:美国可再生能源协会3、国内市场空间巨大20年规划燃料乙醇千万吨我国规划生物燃料乙醇2021年利用规模1000万吨,测算潜在需求接近1500万吨,未来发展空间巨大。01年开始,我国先后在河南、黑龙江开始试用车用乙醇汽油,采取地方立法的手段在试点城市封闭运行,截至10年底,以陈化粮和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产量已超过180万吨,11年预计为186万吨。根据《生物质能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利用规模15年将达到400万吨,折合标准煤350万吨/年,20年将达到1000万吨。我们对国内燃料乙醇潜在需求进行测算,假设普通汽油可全部被E-10乙醇汽油替代,中性情景下,11年潜在需求达840万吨,较实际利用规模高出650万吨左右,15年潜在需求将达到1140万吨,超过了政府20年规划利用规模,20年潜在需求预计将接近1500万吨。四、行业主要企业简况1、龙力生物:领跑纤维素燃料乙醇龙力生物已经形成了以玉米芯-低聚木糖/木糖醇为主线的功能糖产业链,以玉米芯废渣-纤维素乙醇为主线的新能源产品链,2023年公司还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制取木质素高分子新材料,利用污水处理排放的沼气发电项目也将在2023年投产,在实现污水处理的同时,为公司的生产提供电力和蒸汽降低整个产业链成本。通过一道道物料循环,实现上道产品或产品的废料成为下道产品的原料,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发挥各种相关产品在联动生产上的成本优势。(1)国内唯一2代乙醇产业化厂商按照技术和工艺的发展进程,目前学术界将燃料乙醇分为三类:第1代的粮食乙醇、第1.5代的非粮乙醇、第2代的纤维素乙醇。粮食乙醇(第1代)指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为原料,使用传统的发酵法制造的燃料乙醇,非粮乙醇(第1.5代)指使用木薯、甘蔗、甜高粱秆、红薯等经济作物为原料,使用传统的发酵法制造的燃料乙醇。我国已禁止新粮粮食乙醇项目,重点发展非粮食燃料(第1.5代)和努力实现纤维素乙醇的产业化生产。由于第1代粮食乙醇存在与人争粮问题,我国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主要鼓励以甜高粱、薯类作物等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并提出到2023年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到2021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而第1.5代燃料乙醇受制与适合种植面积有限等因素,发展潜力受到限制。根据《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至2020年)》,经品种优化、扩大种植后,我国以甘蔗为原料燃料乙醇产能潜力为200万吨,以甘薯为原料潜能为250万吨,以甜高粱为原料潜能为350万吨,以木薯为原料潜能为1000万吨,合计1800万吨。第2代燃料乙醇具有不与人畜争地、不与粮林争地的优点,且发展潜力大。根据国际能源署研究,我国以稻草、玉米秸秆、小麦秸秆为代表的农林一次残留物为5亿吨,以稻壳、玉米芯为代表的农作物二次废弃物为1亿吨,两者合计可低成本生产纤维素乙醇5,000万至7,000万吨左右。正是由于原材料的易获得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实现低成本酶生产后,第2代纤维素乙醇相对于前两代具有成本优势。龙力是国内目前唯一实现2代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生产的公司,现有产能5.15万吨。现在纤维素乙醇尚未实现大规模投产的主要限制是由于原材料预处理、低成本高效纤维素酶制剂的菌种选育、糖化和发酵技术等方面的工艺尚不成熟,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不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而公司于06年开始与山东大学合作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研发,已取得了“利用玉米芯加工残渣发酵生产纤维酒精的方法”的国家发明专利,现已掌握较为成熟的生产工艺,于09年已实现产业化投产,并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取得较大的成本优势。由于公司具有技术工艺和循环产业链优势,在政策支持背景下,我们预计公司后续产能复制将较为容易。(2)携手中石化推广E10成品油龙力于2021年5月份获得了国家燃料乙醇定点资格,且计划与中国石化山东分公司合作该项目,不仅解决了乙醇销售渠道问题,也为后续产能扩张奠定战略基础。定点资格获批后,公司纤维素乙醇销售将从工业乙醇完全转向燃料乙醇,采取“以定点生产、定向流通、封闭运行”的模式运行,定向销售给中石化山东分公司,售价将以93#汽油调山东地区调拨价*0.911的联动形式。届时,公司吨纤维素乙醇售价将比工业乙醇高2000-2500元/吨。以2000元/吨(不含税)价差测算,将增厚公司业绩0.2元/吨左右(假设龙力控股该项目70%股权)。(3)等待2代乙醇政策补贴为了促进燃料乙醇企业生产积极性,我国主要以税收和直接补贴的方式对其进行补贴。自01年始,我国对燃料乙醇的补贴政策主要经历4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成本加利润补贴阶段:为了消化我国陈化粮,01年我国第一个20万吨燃料乙醇产能在河南建立;之后02-04年又陆续在黑龙江、吉林、安徽等地建立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为了鼓励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该阶段国家采取了保本微利的补贴政策,“微利”原则以“乙醇结算价的1%”为标准。2)第二阶段,定额补贴阶段:随着陈化粮逐渐消化完,生产原料转向以新粮为主转变。随着粮食价格的逐渐上升,且为了避免“与人争粮”,06年提出国家提出“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粱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产业发展”和“促进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并停止粮食乙醇燃料项目的建设。补贴政策也转为以定额补贴为准,补贴标准逐年下降。3)第三阶段:弹性补贴阶段,该阶段实行与国际油价、乙醇标准生产成本相挂钩的补贴政策(具体见下表)。该阶段进一步明确“主要鼓励以甜高粱、薯类作物等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并提出到2023年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到2021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该阶段补贴随油价波动性较大,补贴标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4)第四阶段:定额补贴,对粮食乙醇税收补贴逐渐退出。该阶段财政补贴政策对粮食乙醇与非粮食乙醇采取区别对待的态度,同时计划至14年逐渐退出粮食乙醇税收优惠政策,这也反映了国家对粮食乙醇不再鼓励,重点发展非粮乙醇的态度。以中粮生化燃料乙醇为例,公司12万吨燃料乙醇产能于2004年底建成,32万吨产能于2005年底建成投产,主要以玉米、小麦为原料。其中05-06年采用定额补贴,07年由定额补贴改为弹性补贴,自07年以来补贴标准呈逐年下降(具体参见下表)。公司作为第二代纤维素乙醇产商,有望享有税收优惠和获得国家财政补,我们对补贴政策进行了弹性测试。1)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将按照“先征后返”原则,对纤维素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返还政策,同时免征公司消费税。预计吨减少税金900元/吨左右,年贡献净利润3500万左右,贡献EPS0.10~0.14元/股左右(假设70%股权)。2)国家财政补贴:根据2020年《关于调整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助政策的通知》,2021年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补助标准为750元/吨。(4)乙醇产能扩张可期龙力生物现有乙醇产能仅5.15万吨,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并拥有领先的技术水平,未来燃料乙醇产能扩张可以期待(客观条件皆具,只需发改委审批)。原材料优势:公司地处山东禹城,临近河北、河南,玉米加工和玉米芯加工产能众多。公司主要利用玉米芯废渣中纤维素成分来制取乙醇,由于公司所在地的糠醛厂商众多,木糖醇产能较大,可以为公司提供较多的玉米芯废渣原料,我们预计公司可通过回收废渣或收购周边糠醛、木糖醇产能实现产能扩张。政策优势:我国已禁止粮食乙醇项目,并重点鼓励纤维素乙醇的产业化生产,公司在技术和工艺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取得较大的成本优势,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将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公司董事长程少博先生现为山东省政协委员,曾两次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主席的亲切接见,表明国家对公司项目的重视。资金优势:公司2023年一季报显示当前资产负债率较低仅为32.5%,手持现金16亿元左右,应收预付款合计也有1亿元左右,短期具备产能扩张的资金调价,且未来融资空间较大。销售渠道优势:公司于2021年5月份获得了国家燃料乙醇定点资格,与中国石化山东分公司合作,采取“以定点生产、定向流通、封闭运行”的模式运行。2、国电清新——特许经营领域龙头公司是集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研发、脱硫系统设计、湿干法脱硫装置建造、脱硫特许经营于一体的电力环保企业。主营业务包括脱硫脱硝设施的建造和运营,2021年运营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66%,贡献80%以上的营业利润。脱硫特许经营龙头,具备持续获取订单能力。试点工作开始时,中电联牵头对申请参加特许经营试点工作的20家专业脱硫公司进行了评分和排序,公司名列第5,成为首批参与脱硫特许经营工作的7家优秀企业之一。公司所承接大唐托克托电厂的8台600MW特许经营项目,试点项目总量24485MW,所占份额为19.6%,名列第一。后续又中标大唐国际烟气脱硫特许经营一标段(包括浙江乌沙山发电公司4*600MW机组在内的23台合计7960MW机组),并于2021年底陆续交割了5860MW容量的特许经营资产。公司未来业务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技术路线,公司的干法活性焦技术和有机催化集成净化技术具备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能力,具备市场先发优势。同时,公司向上游活性焦产业链以及再生水领域的布局和拓展将为公司的持续成长提供驱动力。3、九龙电力——成功转型纯正环保公司电力资产剥离,转型纯正环保公司。公司12年电力业务贡献28%收入,但是仅贡献了15%的营业利润,毛利率仅5%。燃料业务贡献了23%的收入,仅贡献1%的营业利润,毛利率0.34%。12年底公司将电力和燃料业务剥离之后,成功转型环保公司。背靠中电投,电力市场订单无虞。电力脱硝市场自12年二季度开始明显加速,公司背靠大股东中电投,在电力市场订单获取能力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储备和工程实力在中电投系统外同样具备较强竞争力。12年全年公司新签订单逾20亿。而出售非环保资产获取的逾8亿现金是公司抢占市场的有力保障。2023年远达整合预期强烈,机制理顺助公司冲击环保龙头。公司旗下远达环保是主要的环保业务平台,除了大气污染治理之外,在水处理和节能领域同样具备充足的技术储备和精细化的管理水平,目前公司对远达环保仅66.44%控股,预计2023年将对其它少数股权进行整合,机制理顺后将有助于远达环保的业绩释放,从而为公司后续增长提供充足保障。

2023年出版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9月目录一、技术进步与新媒体发展带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PAGEREFToc357197373\h31、数字化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PAGEREFToc357197374\h32、新媒体时代用户消费习惯改变 PAGEREFToc357197375\h53、移动终端普及带动产业发展 PAGEREFToc357197376\h74、政策大力扶持数字出版产业转型 PAGEREFToc357197377\h8二、传统出版业增长平缓,但用户需求仍然旺盛 PAGEREFToc357197378\h91、图书期刊报纸整体增速保持平稳 PAGEREFToc357197379\h92、用户消费需求仍然旺盛,综合阅读率稳步提升 PAGEREFToc357197380\h11三、教材教辅是中国出版业的支柱和驱动力 PAGEREFToc357197381\h121、初高中毛入学率不断提高,教育出版市场前景广阔 PAGEREFToc357197382\h122、出版集团深耕教育出版市场,开拓全国盘活出版资源 PAGEREFToc357197383\h14一、技术进步与新媒体发展带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1、数字化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电脑的普及以及数字阅读器的开发,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比于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等传媒方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数字媒体,数字出版产业也随之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传统出版公司在数字化浪潮中也同样而临着冲击,目前行业龙头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布局数字出版等新领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使得通过提供内容实现价值的出版行业将不再囿于纸质图书的产品形态,得以突破货架经济的限制,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部分,规模经济、长尾效应作用更加突出;在定价机制、盈利模式等方而也有望制定新的规则、开创新的空间。2023年,全球电子书市场增速加快,美英市场发展最快。美国电子书市场占美国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近8%,达到了2.7亿英镑。英国市场2023年的电子书产品销售同比增长20%至1.8亿英镑。德国的电子书市场不到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1%,即少于7500万英镑。2023年日本电子书市场占图书市场的1.1%,即117亿日元(9000万英镑),韩国电子书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975亿韩元(C1.1亿英镑)。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也发展迅猛,2023年国内电子图书产业收入规模达到4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33%}2023年国内电子图书产业入规模达到5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25%。2、新媒体时代用户消费习惯改变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3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其中传统媒介如报纸、期刊阅读率都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同比大幅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主要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受到高强度的工作、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及网络冲浪的挤压,在家中、办公室等固定场所的整块阅读时间渐渐萎缩。人们的时间被分散到上下班路途、会议就餐等过程中,形成越来越多的“时间碎片”。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碎片”的移动阅读,释放了大批有心没时间的读者的阅读需求,成为当下阅读的流行方式,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电子阅读器正在让人们的阅读习惯“移动化”。2023年,在报纸期刊阅读率走弱之时,以手机、电子阅读器为代表的移动数字阅读成为促进国民阅读率增长的主要引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新型便捷的阅读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使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变得更加容易进行。这些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23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根据《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统计,从2023年到2023年的4年间,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特别是在2023年以后,年均增幅度都在6个百分点左右。3、移动终端普及带动产业发展数字阅读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受益于数字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器包括两类,一类是专门的电子阅读器、电纸书等设备,另一类是移动终端,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等。根据IHSiSuppli2023年12月的数据整理发现,2023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较2023年增长了108%,达到了2710万台的规模。据预测,该数据在2023年将达到3710台,但是增长率放缓,约为37%。预计未来电子阅读器的出货量仍将保持增长的趋势,但增速会逐渐放缓,主要是由于前期固定用户的使用率基本趋于饱和,另外来自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也会影响纯电子阅读器终端的增长率。近年来移动终端快速发展,2023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平板及手机)出货量达到了4.87亿部,首次超过了全球市场PC(台式本及笔记本)的出货量。我们认为,未来移动终端是带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单一功能的电子阅读器会被逐渐淘汰,随着相关应用和内容的丰富,未来趋势是平台化的运作,通过云端进行存储和交互。在中国市场上,智能终端发展迅速,我们预计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23年将超过功能手机。4、政策大力扶持数字出版产业转型2023年4月末,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第一次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规划》指出,通过电子书包及配套资源数字化工程提高教学资源重复使用率,推动节能减排,形成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易于学生使用、符合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数字教学出版体系,推动电子书包的发展。2023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明确要求,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2023年下半年,新闻出版总署等牵头组织的专门机构就电子书包的标准等开始研究制定,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大连等大城市的中小学,开始了电子书包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研究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活动等课程。教育产业的数字化,将是出版集团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切入点,数字教育包括电子书包和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制定了100个示范区来进行试验推广,传统的出版集团抓住教育产业的机遇进行数字化转型,再逐步全而向出版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二、传统出版业增长平缓,但用户需求仍然旺盛1、图书期刊报纸整体增速保持平稳出版发行行业在数字出版技术进步与消费行为变迁挑战下,整体呈现平缓增长态势,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行和销售收入(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增幅在10%以内。在教材教辅改革、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下,图书内生经营而临较大压力,出版类公司的成长需要寄希望于外延整合和发行及商业模式变革。2023年前9月,图书销售指数累计同比降幅1%,较上年同期及2023年全年均实现正增长。我们认为,虽然出版发行景气度偏弱,但应该看到,发行资产往往包括良好的地段优势资源(如市中心新华书店),如果结合商业文化地产运作,将有资产增值机遇。我们预判结合影院、图书、娱乐的综合文化地产,将是政府重点支持方向,也可能成为凤凰传媒等公司求新求变的突破点。2、用户消费需求仍然旺盛,综合阅读率稳步提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数为13.7亿人,对比2023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0.74亿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