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岳形象的文化变迁_第1页
论岳形象的文化变迁_第2页
论岳形象的文化变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岳形象的文化变迁

岳飞(1103-1141)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坚决反抗黄金,“忠于国家”,恢复了新疆。然而,他被高宗赵狗和秦桧等地主和信徒以“无用”的名义杀害。自宋至清,这位功败垂成、夙愿未了的悲剧英雄的故事在文人墨客与野老村夫的公共记忆和共同叙述中通过诗词歌赋、话本、戏曲、小说等各种文艺形式铺演开来,到《说岳全传》成书之际,岳飞形象在成为“精忠报国”典范的同时,也藉此完成了由独体性悲剧英雄向大众性伦理英雄的过渡、转变以及定位;由清末的革命党人高举种族革命的旗帜,将历史上汉民族与他民族斗争中持抗拒态度的岳飞等人定位“民族英雄”之典型而大力宣扬,随后的抗日战争中,岳飞的民族英雄形象得到发扬光大,真正成了一面爱国的旗帜。建国后至今,作为民族英雄的岳飞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996年,岳飞庙被国家文物局、国家教委、文化部等六部门列为百家“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历史渊源:“忠”的道德自我岳飞是南宋初期战功极为卓著的一代名将。他文武兼修,“或雅歌投壶,持循礼法,恂恂如书生”,不仅能发出“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的道德慨叹,道出“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的尽忠愿望,构建了以“天”为监督自我道德诚否的判断标准,还有别于黩货流行的其他武将,做到不贪财、不好色而深得民心、军心和士心。就是这样一位忠心爱国,品行高洁,文武出众的将领,只因为他“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执着抗金与屈膝投降派之间矛盾就难以逾越,最终被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天下冤之,闻者流涕”。“张德远诛范琼于建康狱中,都人皆鼓舞;秦桧之杀岳飞于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岳飞被害几十年后,其含冤屈死的悲剧结局更为民众所记诵,鄂州城内的旌忠坊,特别为岳飞设立忠烈庙。历代文人通过这位遗恨千古的忠臣良将来抒发无尽的历史悲剧感:南宋刘过《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北望京帝,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明人于谦《岳忠武王祠》:“……黄叶古祠寒雨积,青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这种政治道德一元论下的悲剧不是个案,而具有普遍意义。诚如台湾的刘纪曜先生所言“在帝制时代‘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的伦理规范下,所谓‘忠’,其最大意义乃是道德自我之完成。……此种不计成败、尽其在我的道德自我之实践,正是‘忠’的伦理特质;而谏诤、服从与不贰等涵义,也都可包含于此道德自我之实践中。事实上,此种‘尽己’的‘忠’的伦理,实含有某种程度的悲剧性。”二、大传统文化中英雄形象的演变“华夏英雄崇拜的核心标准是凌驾于智慧、勇力之上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为此,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判别英雄的标准遵奉的是道德唯上的原则,简言之就是为君者要以‘民为邦本’,为臣者须‘忠君报国’”。正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历代文人墨客抑或野老村夫在公共记忆和共同叙述中通过诗词歌赋、话本、戏曲、小说等各种文艺形式将岳飞塑造成“精忠报国”典范的同时,也藉此使岳飞完成了由独体性悲剧英雄向大众性伦理英雄的过渡、转变以及定位。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有“新话说张、韩、刘、岳,史书讲晋、宋、齐、梁。……说国贼怀奸从佞,遣愚夫等辈生嗔;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元代孔文卿作《地藏王证东窗事犯》借助于民间的幽冥观念,充分表达出人们痛恨权奸,希望英雄沉冤得雪的爱憎感情,在舞台上历演不衰。明代,岳飞作为忠臣良将、爱国英雄的地位已经得到确认,为满足人们要看岳飞精忠报国的要要求,出现了《岳飞破虏东窗记》和《精忠记》等传奇。清代则出现了岳飞故事的集大成之作《说岳全传》。岳飞也被按照儒家的君臣之义塑造为绝对尽忠的对象,成为一个在强大的封建政治伦理道德面前的匍匐者和殉葬者的悲剧角色也随之完成。岳飞形象的演变是岳飞故事流传过程中大传统与小传统在忠孝两全的思想指导下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产物。代表大传统的上层士绅文化大多“趋向于哲理的思维,并且关照于社会秩序伦理关系上面;而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则不善于形式的表达与哲理思维,大都以日常生活的所需为范畴而出发,因此是现实而功利,直接而朴质的。”因此,大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带有几分书生气,更注重伦理道德的阐发,而小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则更多草莽之气,更注重江湖义气的宣扬。而连接这两者的则是出于人心之本然而非有待于外的“孝”,只有建立在“孝”基础之上的“忠”才有内在动力,“以道事君”方有充分的感情动力。诚如余英时先生所言:“中国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或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是互相开放的,因而彼此都受对方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其结果是一方面大传统逐渐在民间扩散其移风易俗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小传统中的某些成分也进入了大传统,使它无法保持其本来面目。”由此,“难得他一门忠孝,新主可谓得人,中兴有日也”的话语就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肺腑之言了。三、从历史叙述到民族精神的转变清末民初的革命党人,为建立汉民族的共和国,实现从朝代之国走向民族之国,大力宣扬本民族的“民族英雄”。首先取得“民族英雄”之光荣地位者就是岳飞。“历史进入中华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已摒弃了君臣之义和华夷之辨的意识,把岳飞推向整个近代的民族国家的民族英雄。”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动了一场“反迷信”的社会运动,在“先哲类”里规定了促进民族发展、徐进学术发明、维护国家社会安定、忠烈孝义等四条原则,符合四条标准的有伏羲氏、孔子、孟子、岳飞、关羽等12个人。对岳飞的评价是“精忠报国,富于民族精神”。正是在国家主导的价值认同体系的转换中,岳飞完成了从历史叙述中的“尽忠报国”抗金将领、民众记忆中忠孝两全历史人物到的“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的转变。“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抗日救国的民族主义情感激发下,岳飞的民族英雄形象得到发扬光大,真正成了一面爱国的旗帜,鼓舞着中华民族的儿女,义无反顾奔赴抗日的战场。1939年,田汉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岳飞》,1940年4月,顾一樵的《岳飞》四幕话剧于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先后演出了8场,还招待了英法美苏等他国家驻华使节,并赠送“还我河山”的拓本。抗日战争是岳飞民族英雄定型的重要时期,诚如李汉魂撰写的《岳武穆传》自序里写道的:“窃以国本在民,而民族精神为立国要素。若武穆者,诚人伦之极则,所谓民族英雄,微斯人其谁能与归?至若志图兴复,而不事侵略,心存匡济,而不计功名,此则先得民族自决之真谛,尤非彼徒以事功相炫耀者所可几及也。”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历史学家“真正的中国通史,应该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而不仅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