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中农业部分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_第1页
高中《地理2》中农业部分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_第2页
高中《地理2》中农业部分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_第3页
高中《地理2》中农业部分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2》中农业部分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

“农业”是中国高中地理课程中人文地理道德的经典内容,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各种版本地理教科书的编者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编写思路不同,地理教科书的难度也就有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尝试利用史宁中、孔凡哲等建立的课程难度模型,对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为《课标》)编写的高中必修《地理2》(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中“农业”部分课程难度进行定量比较,分析这3种版本《地理2》中“农业”部分内容与《课标》的吻合程度,为地理教科书的评价、编写、选用和处理等提供参考。一、从文本角度分析课程难度和课程时间课程难度的数学模型为:Ν=αSΤ+(1-α)GΤN=αST+(1−α)GTN表示课程难度,S表示课程深度,G表示课程广度,T表示课程时间,S/T表示可比深度,G/T表示可比广度,满足0<α<1,被称为加权系数。这里的课程难度(N)或称课程的绝对难度,是指课程的内容难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编制完成,课程的内容难度也便成为客观存在。本文仅从文本角度对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的难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未考虑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校环境条件、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基础等。课程深度(S)是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程度及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深度。课程难度与课程深度成正比,可以对结果性目标或体验性目标的不同学习水平赋值后求总和进行量化。课程广度(G)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课程难度与课程广度成正比,可以通过分析《课标》中内容标准和各版本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进行量化。课程时间(T)是指课程内容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课程难度与课程时间成反比,可以用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时”多少进行量化。单位时间的课程深度S/T和单位时间的课程广度G/T是刻画课程难度很重要的量,分别称之为“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显然,课程的“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都大,则这门课程就难。α反映了可比深度、可比广度对课程难度影响的侧重程度。笔者认为可比深度对课程难度的影响更大,这里取α=0.6。二、“农业”课程的困难计算(一)课程广度量化以《课标》中的标准为指标参数,并参考地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和地理教科书中的目,对《课标》、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中“农业”部分的课程广度进行量化。根据表1得出:《课标》的课程广度系数取值为G0,G0=3;人教版的课程广度系数取值为G1,G1=3;湘教版的课程广度系数取值为G2,G2=2;鲁教版的课程广度系数取值为G3,G3=3。(二)黄莉敏:对“农业”的量化测量课程目标的基本陈述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二是采用体验性目标的方式,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笔者依据课程目标陈述的两种基本方式,并参考黄莉敏对地理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层次划分,对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了赋值,以量化反映应达到的课程深度,见表2。基于如上赋值,参考《课标》中的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和各版本地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对“农业”部分的课程深度进行量化,见表1。课程深度的计算过程为:《课标》的课程深度系数取值为S0,S0=1·3+2·4=11;人教版的课程深度系数取值为S1,S1=1·2+2·4+3·4=22;湘教版的课程深度系数取值为S2,S2=2·4+3·2=14;鲁教版的课程深度系数取值为S3,S3=1·2+2·4+3=13。(三)《课标》课时数为2.人教版:“农业”部分安排在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分三节和“问题研究”来学习,共需课时数为1+2+2+1=6,即人教版课程时间系数取值T1=6。湘教版:“农业”部分安排在第三章的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课时数为2,即湘教版课程时间系数取值T2=2。鲁教版:“农业”部分安排在第三章的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时数为2,即鲁教版课程时间系数取值T3=2。《课标》规定了“地理2”的总课时,却未提及“农业”部分的课时数。依据《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地理2》业已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订。由于中图版《地理2》教师教学用书中并没有指出参考课时数,故这里用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地理2》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的课时数的平均水平,来代表《课标》中相应内容所需的课程时间。由此得出,《课标》中“农业”部分的课程时间系数T0=(6+2+2)/3=3.333。(四)课程难度系数通过如上分析,可得出《课标》和各版本教科书中“农业”部分课程难度的相关数据,见表3。将表3中相关数据代入课程难度模型,可得:《课标》的课程难度系数N0=2.34;人教版的课程难度系数N1=2.4;湘教版的课程难度系数N2=4.6;鲁教版的课程难度系数N3=4.5。为了清楚地看到各版本教科书中“农业”部分与《课标》相应内容的吻合度,将可比广度系数、可比深度系数和各课程难度系数代入计算公式Gx/Τx-G0/Τ0G0/ΤGx/Tx−G0/T0G0/T、Sx/Τx-S0/Τ0S0/Τ0Sx/Tx−S0/T0S0/T0、Νx-Ν0Ν0Nx−N0N0,得出表4。三、人教版与《课标》、湘教版的课程差异课程广度方面,三个版本都非常好地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湘教版的课程广度略小于《课标》,原因在于,“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说明只要用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的其中之一进行编写就算达到“标准”。湘教版并没有在农业部分编写,而是安排在了第三章中第三节的工业部分。课程深度方面,鲁教版和湘教版设计的较好。人教版要求的更高些,主要体现在,人教版特设“问题研究”栏目——“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这就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家乡农业园区,能做到学以致用,并开展探究活动。另外,湘教版在课程广度较小的情况下,课程深度为何略高于鲁教版?原因在于,湘教版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当地产业活动,并要求掌握农业生产需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课程时间方面,人教版用一章来学习农业,先用一节介绍农业的区位选择,再用两节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以种植业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最后还设置“问题研究”,因此需用6课时。相对而言,湘教版和鲁教版都将“农业”安排在第三章“产业活动”中的某一节,需2课时完成。可比广度方面,湘教版与《课标》的吻合度较好,而鲁教版明显高于《课标》,原因在于鲁教版用较少时间学习较多内容。可比深度方面,人教版略高于《课标》,而湘教版和鲁教版都明显高于《课标》。究其原因,人教版用较多时间学习目标要求较高的内容,而湘教版和鲁教版所用课时较少。课程难度方面,人教版与《课标》的吻合度最好,这是综合考虑课程广度、课程深度和课程时间的结果。湘教版和鲁教版偏离《课标》程度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其可比深度较高。四、各版本地理处理各学科的选择、处理和合同第一,课程难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即教科书与课程标准适切程度的横向比较研究,本文便属此类。其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评价教科书方面,对于“农业”部分,人教版与《课标》的吻合度最好,湘教版和鲁教版偏离《课标》程度较大。这些可为地理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的难度控制提供数据依据。值得说明的是,本文仅研究“农业”部分,不能以此来推断整册乃至整套地理教科书的难度系数。选择教科书方面,依据对不同版本地理教科书难度的判断,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实际,从整体上选用难度适当的教科书。处理教科书方面,地理教师可依据对不同版本教科书难度的判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以所使用的某版本教科书中某部分内容为载体,以其他版本教科书为参考,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替换、删减或增加。当然,必须控制好对此部分内容处理后的课程难度。第二,基于课程难度模型对教科书与课程标准适切程度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时,很多人直接分析可比广度、可比深度和课程难度,并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