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度及其变迁_第1页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_第2页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_第3页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_第4页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行政制度二、军事制度三、法律制度四、经济制度第5讲唐代制度及其变迁《大唐六典》,开元时官修政书,记载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规范官制。一、行政制度中书省、门下省:“机要之司”,决策部门尚书省及辖下六部廿四司:政务执行机构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决策机构政务部门“唐承隋制”(一)中枢体制宰相共议军国大事之场所为政事堂,乃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关。中书省草诏制令门下省审覆封驳尚书省指挥政务中书令、侍郎中书舍人侍中、侍郎给事中尚书令、仆射左、右丞六部尚书、侍郎诸司郎中、员外郎三省关系示意图宰相“知政事官”

三省长官皇帝指定他官,加衔“知”“参预”政事,(如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参议得失……)参加政事堂会议。宰相格局的调整:“同中书门下三品”,品位持平;中书、门下成为议政核心“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渐固定为宰相衔。

“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豫朝政。”

——《新唐书·宰相表》“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

——《通典》行政系统(事务部门)太府寺司农寺鸿胪寺大理寺太仆寺宗正寺卫尉寺光禄寺太常寺九寺五监(三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少府监国子监部下辖四司节制寺、监吏部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宗正寺户部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司农寺太府寺礼部礼部司祠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太常寺鸿胪寺光禄寺国子监兵部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太仆寺卫尉寺刑部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大理寺工部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都水司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省名职掌位置中书省出令宫城内西侧门下省审覆宫城内东侧尚书省执行宫城外东南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关系表大明宫麟德殿模型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天子耳目”:纠察百官,推鞫刑狱,监督府库出纳。长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台院:侍御史,监察、纠弹中央官僚,参与审理疑难案件。殿院:殿中侍御史,监察百官殿廷违法或失礼言行。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与中央六部官员。

唐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

——《通典》卷二四《职官六》监察机构:御史台“三司推事”: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审判

司法行政监察(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中书门下吏房

枢机房

兵房

户房

刑礼房

制度变化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委任到执行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中书门下:

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不仅继续具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功能和权力,而且也具有行政权力,成为最高的决策兼行政机关。

唐初依政务处理程序分工、决策与执行分离的三省制至此而名存实亡。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皇帝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决策与行政分离。

三省制职事官:有具体职守的官员,自正一品至从九品下,共30等次。

三省六部、寺监、州县以及十六卫、折冲府的官员都是职事官。唐代的设官分职:唐代官僚系统有职事官、散官、勋官之分散官:“本品”,代表品阶、身份的称号,自从一品开始,共29阶。“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有以亲戚,有以勋庸,有以秀孝,有以劳考。”——《旧唐书·职官志》勋官:授予作战有功人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12转。《木兰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陆贽《翰苑集·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命秩之载于甲令者,有职事官焉,有散官焉,有勋官焉,有爵号焉。虽以类而分其流有四,然其掌务而授俸者唯系于职事之一官,以序才能,以位贤徳,此所谓施实利而寓之虚名者也。其勋、散、爵号三者所系,大抵止于服色、资荫而已,以驭崇贵,以甄功劳,此所谓假虚名以佐其实利者也。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唐国史补》卷下观察处置使枢密使观军容使度支使户部使盐铁使节度使使职差遣:对于设官分职之制的冲击转运使劝农使州(郡)、县二级制I.行政区划:州县制:州郡:刺史、郡守都督府县:县令基层:农村乡里制乡:耆老(乡长)里:里正城市坊市制坊:坊正II.监察区:道太宗,十道,按察使玄宗,十五道,采访使,黜陟使,观风俗使……肃宗,观察处置使(观察使)开元年间渐设治所,一定程度上具有向行政区过渡之性质。(二)地方官制州:贞观十三年358个,开元二十八年328个。按照人口多少确定州县等级。州分上州、中州、下州。又以地位轻重分为京州、辅州、雄州、望州、紧州等。上州刺史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唐会要》卷70《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武德令:三万户已上为上州。永徽令:二万户已上为上州。至显庆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户满三万已上为上州,二万已上为中州。先已定为上州中州者,仍旧。至开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时久,户口日殷,宜以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二万户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辅等,及别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内州并同上州。缘边州三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仍旧。道、州(府)、县府京州指雍州和洛州,后改称府。属官同于京官。京兆府(雍州)。长官京兆尹(原京州别驾),从三品,京兆少尹,从四品下。河南府(洛州)。长官河南尹(原洛州长史),从三品。开元以来又增设了太原府,成都府,凤翔府,河中府,江陵府,兴元府,兴德府等。县贞观十三年1551县。开元二十八年,1573县。《唐会要》卷70《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武德令:户五千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三千户已上为中县,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去京五百里内、并缘边州县,户五千已上亦为上县,二千已上为中县,一千已上为中下县。”京县(赤县):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奉先,太原,晋阳(一般在京城之内)幾县:京兆府的咸阳、兴平,河南府的偃师、巩县等(一般在京郊)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新唐书》卷49下《百官四下外官》:京县令一人,正五品上;

畿县令一人,正六品上;

上县令一人,从六品上;

中县令一人,正七品上;

中下县令一人,从七品上;

下县令一人,从七品下。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一》:“缘边及襟带之地”。设置改易,线索纷乱。大致而言,开元时有并州、益州、荆州、扬州、潞州五大都督府,还有5个都督府,13个中都督府,16个下都督府。职能为统管若干州的兵马甲仗镇戍等事务。

都护府边疆地区设置,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贞观时期有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武后时加北庭。其下所管辖的府州叫羁縻府州。

因边疆镇戍防卫等职能被节度使制度取代,都督和都护在中唐以后被废除。道。贞观元年(627)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在十道基础上,增设京幾道、都幾道、黔中道,分山南为山南东、山南西,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共15道。每道设采访处置使一人(后改为观察处置使)。京畿道、都幾道以御史中丞担任。其他道则以所管辖的大州刺史或大都督府长史担任。道的职能跟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差不多,属监察区,后“许其专停刺史务,废置由己。”(《唐会要》卷78《采访处置使》)形成了州县之上的一级管理机构。《通典》卷32《都督》:初,节度与采访各置一人,天宝中始一人兼领之。诸道军事权与行政督察权实际上合二为一了——这正是唐代藩镇的症结问题之一。安史之乱以后所谓的“道”或“藩镇”,实际上应该指观察使,……节度、都团练、都防御、经略使则必带观察使。……安史之乱期间,不仅节度等军事使职与观察这一行政监察职能合并,而且又进一步摄取了独立的财政权力,所谓“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与当路自供”。至此,唐代真正“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藩镇才算普遍形成了。——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一)“丁中”与户籍制度二、经济制度中男:男丁l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课户

不课户

课口不课口天宝十三载5,301,0443,886,5047,662,80045,208,480天宝十四载5,349,2803,565,5018,208,32144,700,988(二)唐前期的“授田”(给田)制唐代授田文书永业、口分,均为国家法律所保护的私田。所谓“均田制”,是指国家田令的规定。所谓“给田”、“授田”,并非实际授予,而是指可以占有土地的限额。“田制”的规定“田令”:亩制、额度、还授

《旧唐书·食货志》: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通典·食货典》: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唐六典·尚书户部》:凡官人授永业田:亲王一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上柱国三十顷……散官五品已上同职事给。

《天圣令所附开元令》:诸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给。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先有永业者,通充口分之数。诸黄、小、中男女及老男、笃疾、废疾、寡妻妾当户者,各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通典》卷二《食货典·田制下》: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虽非乐迁,亦听私买)。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其卖者不得更请。凡卖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年终彼此除附。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P.3877唐开元十年沙州悬泉乡户籍残卷唐初所公布的所谓均田令,自始就不曾认真推行过。其在下令之后所确曾做过的工作,只是把全国各地民户私有的土地一律更换其名称,凡在一户丁口平均二十亩的数量之内的,一律改称为世业田;超出此数之外的,一律改称为口分田。……实际上还应算是一种具文,在其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是不曾起过任何作用的。——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研究》(1954年)唐开元末年西州高昌县均田制实施的情况明确了。尤其是对从来都下不了结论的土地收授是否实行的问题来说,现在以确凿不移的事实证明了它确实是被实行了的。——西嶋定生《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均田制实施情况:以给田文书、退田文书为中心》(1959年)关于均田制的实施永业田常足,口分田恒不足,永业田不足者悉无口分田。……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实际上并不按均田令规定进行土地还授……每当三年一造籍的时候,就按照各户的人丁变动情况,对各户的应受田、已受田、未受田、口分田、永业田进行账面上的调整。——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岳麓书社2003年。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讨论均田制是实行,或者没有实行。而实行与否的标准就看是否实际收授田土。以为只有实际收授田土,才算实行均田制,否则就不算。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不合《田令》精神。按《田令》规定,由政府实际收授田土是均田制的实行,把各户原有田土登记为已受田,或以户内帐面调整方式进行土地还授,也是均田制的实行。因此,讨论均田制是否实行已经毫无意义。今后要研究的是均田制如何实行?主要是按《田令》的哪些条款施行?——杨际平《<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与今后均田制的研究》(2002年)(三)唐前期的赋役之法:租庸调制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国家初定令式,有租赋庸调之法。至开元中玄宗修道德,以宽仁为理本,故不为版籍之书。人户寖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盖非得当时之实。

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吏因其苛蚕食于人……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流人,乡居地着百不四五。如是迨三十年。

——《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

租庸调制逐渐被破坏

玄宗时期括户:搜括逃户80万,检括土地租庸调收入日益减少,唐政府的两种附加税——户税和地税所得收入渐多,到安史之乱以后地位愈发重要。代宗即位后,对于赋税制度进行了试探性的、局部的改革:“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唐会要》卷八五)户税和地税:财产税。唐前期重要的辅助性税收。户税:按照户等征收的税目,通常纳钱。地税:按照田亩数量征收的税目,通常纳谷。征收方式:折纳(变造、回造)、和籴力役租~实物租~货币租玄宗时期财政赋税制度的调整依土地、资产征税的趋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

废租庸调制,颁行两税法宰相杨炎上疏,奏曰:“今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德宗善而行之。

——《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四)两税法两税法的课税原则:税丁→税产

户无主(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唐会要》卷八三《租税》租庸调法两税法征税标准丁身财产财政原则:量出以制入,无统一税率,摊派课税主体:主客户、行商课税标准:“惟以资产为宗”课税依据:“元额顷亩”(大历十四年)纳税期限:夏秋两次纳税物品: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粟(折纳)两税法使中唐紊乱的税制简化统一,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国家对百姓赋税征收的标准由税丁转向税产,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变革。《新唐书》卷52《食货二》:宪宗又罢除官受代进奉及诸道两税外榷率;分天下之赋以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通鉴》卷280:天福元年十一月,(胡三省注)“唐制:诸州财赋为三,一上供,输之京师以供上用也;二送使,输送于节度、观察使府;三留州,留为州家用度。其后天下悉裂为藩镇,支郡则仍谓之留州,会府则谓之留使。”赋税三分解决国家的财政困境,并且通过财政税收改革来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矛盾。实施两税法的主要意图:(一)府兵制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唐律疏议》卷一六《擅兴》

三、军事制度开皇十年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军府指折冲府。西魏时期的府兵制度带有鲜卑族属的部落私属的特点,从属于部落酋长。隋唐时的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新唐书》卷五○《兵志》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辞》番上宿卫,戍边征防:居中驭外、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折冲府分布的“偏在性”:40%折冲府设于关中,保证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

蒲昌折冲府文书

折冲府折冲: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制敌取胜。冲,冲车,战车的一种。折冲府是唐代府兵制的基层组织,分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有时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所属的兵士通称卫士。十六卫(十二卫)南衙军:京师禁卫军发兵鱼符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开元)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明年,更号曰“彍骑”。(天宝)八载,折冲诸府至无兵可交,李林甫遂请停上下鱼书。其后徒有兵额、官吏,而戎器驮马锅幕糗粮并废矣。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及其末也,强兵悍将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

——《新唐书》卷五○《兵志》府兵制的破坏(二)募兵制

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相比,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

募兵制下的士兵由地方军事长官自行招募,兵、将关系紧密。以往兵、将分离、“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不复存在。中央为加强实力,另建职业化常备军队,即中央禁军。军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为增加。

募兵的编制镇守京师称长从宿卫,后改名彍骑。戍边称健儿,又称长从兵或长征健儿。地方称团结兵。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四、法律制度律令格式吐鲁番出土唐律残片

费孝通:论“差序格局”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共同表示的是条例、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唐律一准乎礼”:以礼为本,礼法并用《唐律疏议》卷一《名例》: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相成也。律:规定刑罚和罪名的法典瞿同祖: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唐律中“同罪异罚”的规定,正是讲求尊卑亲疏伦常的儒家思想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唐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法律工具强制推行“礼”的规范,是“礼治原则的法典化”。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成熟的法律形态。这一“以礼入法”的原则,被其后的宋元明清诸代所沿袭,并且对东亚诸国的法律体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以伦常为中心,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在于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欲达到有别的境地,所以制定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儒家所谓礼。……法家则讲一赏一刑,不注重差别,而强调一律性的规范原则。……所谓儒法之争主体上是礼治、法治之争,更具体言之,亦即差别性行为规范及同一性行为规范之争。专则罪律事律总则34条断狱篇18条捕亡篇62条杂律篇27条诈伪篇60条斗讼篇54条贼盗篇24条擅兴篇28条厩库篇46条户婚篇59条职制篇33条卫禁篇57条名例篇《唐律》基本继承隋开皇律,共12篇(卷),502条。

《唐律》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总则名例篇57条事律卫禁篇33条职制篇59条户婚篇46条厩库篇28条擅兴篇24条罪律贼盗篇54条斗讼篇60条诈伪篇27条杂律篇62条捕亡篇18条专则断狱篇34条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长孙无忌:《律疏》30卷[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序》:律之为言,整齐画一之谓,亦轻重得平之谓也。……讲求斯道者,莫不以唐律为最善。

“十恶”五刑“八议”:同罪异罚先朝后裔为国宾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