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串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考点串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考点串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考点串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考点串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主线体系构建中华文明曲折发展,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但又出现新的分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三分天下到两晋南北朝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创新广设仓库开通运河暴政而亡隋制度完善盛世迭出民族交融藩镇割据唐政权更迭分裂割据柴荣除弊走向统一五代十国东晋十六国统一北方恢复经济治理南方促进开发短期统一政局动荡五胡内迁矛盾尖锐政权并立战乱频繁士族争权开发江南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政权更迭经济发展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更迭与发展趋势核心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1.下表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灾祸情况表。据此可知()类型自然灾害饥荒兵祸三国时期2—6两晋时期7103东晋时期658南北朝时期171012总计322529A.自然灾害频发引发社会动荡B.战乱不断严重危及社会稳定C.人地矛盾尖锐导致饥荒多发

D.军阀混战致使政权更迭频繁BB针对训练核心突破二.江南的开发史料1江南之为国,盛矣。……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史料1江南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发展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变化: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步伐加快,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人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影响:①促进民族交融②促进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④为后来隋唐经济繁荣奠定一定的基础。【易错提醒】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3.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地区时期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水以北郡数秦岭淮水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期的疆域比西晋小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AC针对训练核心突破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世纪后期措施:迁都城,改籍贯,易服装,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影响:积极: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③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消极: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为北魏的灭亡埋下伏笔。少数民族封建化(1)概念:指处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转化。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2)表现: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等;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5.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下表中是两地各自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主要是为了(

)地点优势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邺城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产地A.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B.安定社会秩序C.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D.打击鲜卑贵族6.闫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B.调和了民族之间的矛盾C.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基D.实现了北魏政权的复兴CC针对训练核心突破四.隋唐盛世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武周政治: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政治:唐朝统治者注重吏治改革,选贤任能,虚怀纳谏,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军事:注重对外节制用兵;文化:开创并完善科举制,大兴文治,重视教育;民族关系:采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8.唐太宗曾对侍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下列举措符合上述思想的是()A.文德治国,尊孔崇儒B.礼贤下士,虚怀纳谏C.大兴文治,改革吏治D.休养生息,不夺农时DD针对训练7.隋朝统—后,在各地建立许多义仓。其目的是()

B.保障朝廷任的物资供应C.保证军队粮食供应

D.防备灾害以赈济百姓核心突破五.唐朝的民族关系北方(突厥、回纥)突厥东突厥西突厥回纥东北靺鞨西南吐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唐玄宗时期,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唐吐蕃和亲;9世纪前期,唐蕃长庆会盟。方式:战争,册封、设置机构、和亲、会盟政策开明、措施灵活、方式多样、因俗而治特点:唐朝民族交融加强的原因:1.交通的发达使中原与边疆地区往来更为密切。2.唐朝统治集团民族政策较开明。3.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较大吸引力。4.少数民族主动内附。9.公元698年,粟末靺竭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称“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遂以“渤海国”为号。"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这说明唐朝()A.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B.完成了国家的统一C.加强了与东北地区的联系D.多元一体的民族观CD针对训练10.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早在先奏时期就同中原保持密切联系。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地区的范围;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这些措施有助于()

B.治理边疆抵御侵略相结合C.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

D.推动边疆治理体系的完善核心突破六.唐朝的灭亡与五代十国安史之乱的影响:(1)平叛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2)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侵扰边境(4)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唐朝由盛转衰(3)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北方民众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藩镇割据的双重影响:一方面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另一方面中央依赖藩镇维系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1.唐玄宗前期,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渐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集中于边疆重镇。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A.削弱了内地的军事力量B.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定C.导致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凸显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12.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A.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B.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C.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D.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CA针对训练核心突破七.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适用时期:选官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西晋时期主要重视家世影响:(1)初期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2)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创立原因:(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了社会基础;(2)选官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的选拔核心突破七.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发展意义1)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1)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2)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1)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崛起;(2)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要求;(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原因核心突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演变的趋势选拔标准:由血统、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13.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影响大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AD1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关于诗句反映的制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隋炀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B.唐太宗首创武举和殿试C.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针对训练核心突破八.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处理各项具体政务)1、职能、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2、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但又彼此制约。3、意义: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15.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A.分割宰相权力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C.提高行政效率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CD16.唐朝最初的宰相就是三省长官,政事堂形成后,皇帝不断派遣一些代表参与其中,宰相的数量开始增加,其官职称号也非常复杂,有参知政事、平章政事、同掌机务等,最多时名号竟然多达40多个。这表明唐朝()A.政事堂议政制度遭到破坏B.君相矛盾解决C.政府的治理能力不断下降D.相权趋于弱化针对训练北魏唐初唐中后期魏晋按户征收粮和绢帛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绢或布为调;丁男负担一定的徭役。庸:男子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租调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评价:(1)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背景:(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2)政府财政困难核心突破九.赋税制度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③征税内容由实物向货币转化④税收种类简化赋税制度发展趋势17.下图为租庸调制简图,这一制度()A.利于保证农民不违农时B.推行单一的货币税C.以全体男子为计征对象D.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18.唐建中元年(780年)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规定:地方官府量出制入,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户等征钱,其标准兼顾人丁与资产,地税则是履亩纳粮。由此可知,该税制的实行()A.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B.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C.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D.利于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D针对训练核心突破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融合与反佛、灭佛(1)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2)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3)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1)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3)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反佛原因:①耗费了大量的钱财;②破坏社会生产力;③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④破坏家庭伦理关系、人口减少,兵源枯竭,威胁统治表现:民间反佛: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

韩愈主张复兴儒学

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提示:佛教、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虽受到挑战,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DB针对训练19.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了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据此可知(

)A.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C.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 D.佛教逐渐儒家化发展20.李白有诗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杜甫亦言:“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领袖)俱尘埃。”这反映了唐代

()A.浪漫主义文学颇受推崇

B.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C.儒、道、释三教已逐渐融合

D.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书法绘画文学书法的发展历程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十一.魏晋隋唐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形式①以曹操父子代表的建安文学②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③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②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③隋唐: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①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被尊为“画圣”。①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稳定提供了社会条件③选官制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④民族交融及对外开放包容提供了文化多元基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核心突破BD针对训练21.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22.随着陶潜《桃花源记》的创作,历代文人到湖南寻访桃花源并吟诗渐成潮流,南朝诗人徐陵的《山斋》一诗,被认为是最早的“桃源诗”之一。该诗云:“桃源惊往客,鹤崎断来宾。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由此可知,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