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贾庆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贾庆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贾庆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贾庆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贾庆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比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比,会求比值。2、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与区别。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教学难点: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德育元素渗透: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1、福尔摩斯破案犯罪现场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长是35cm,你能根据“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估计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吗?(悬念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六(5)班共有51人,男生29人,女生22人(1)男生比女生多几人?(2)女生比男生少几人?(3)男生是女生的多少倍?(4)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新课引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两个数相除,这种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算式表示之外,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板书课题)。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男生和女生的比是29比22,女生和男生的比是22比29。二、新课(一)同类量的比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天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德育点:鲜艳的五星红旗,凝聚着无数中国人的心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离不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努力,所以同学们也要用功读书、勤奋学习,长大之后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预设:1、长是宽的几倍?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3、长和宽的比是多少?4、宽和长的比是多少?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同类量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板书)不同类量的比“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利用速度=路程÷时间,列算式为42252÷90,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90,速度可以用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不同类量的比表示一种新的量。(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的读写、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自学书本P49,讨论:1、比怎样写、怎样读?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3、怎样求比值?尝试着写出一个比,标注各部分名称。你能求出它的比值吗?总结:比值的方法:前项÷后项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10:250.8:0.2 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小数、整数表示)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不能用小数或整数表示)4、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教师提示:1、比的后项不能为0;2、两个数的比也可写成分数形式,如180︰3可以写成,仍读作“180比3”。三、巩固练习1、小汽车有6辆,大汽车有8辆,写出小汽车和大客车辆数的比,并求出比值。2、判断(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10∶3。(2)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卡车与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3)比的前项不能为0。(4)比值是3的比有无数个。3、完成课本P49“做一做”,第1题4、完成课本P49“做一做”,第2题 5、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24:7222:10042:186、400千克与0.2吨的比是(

):(

)。(统一单位)7、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dm,写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的比,并求出比值。8、球赛中的1;2,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情分析《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教材以一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学中借助多个情境,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效果分析就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基本理解了比的意义,知道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并且能把除法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比中,如求比中的未知项。通过自学,学生认识了比的各部分名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了求比值,回想以往的教学,往往这节课后,就“如何求比值”还要给学生开辟时间充分练习。以及比较让学生理解了比和除法以及分数的关系。所以说本节课的知识及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传统的教学教材在讲比的意义时,只强调比的一种情况,即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要用到比的另一种情况,如路程和时间的比(速度)、质量和体积的比(密度)等。所以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当然,不同类的量的比,有关联的才行。这样,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就便于理解物理等学科中经常出现的不同类量的比。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48—49页《比的意义》。是“比和比例”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在安排此内容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数学课程准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比分为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比值的意义和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今后学习比的其它知识和比例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评测练习(一)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1千克黄豆可以出4千克豆腐。黄豆和豆腐质量的比是():(),豆腐和黄豆质量的比是():()。 2.某班有男生21名,女生24名。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a=3,b=10,那么b与a的比是(),比值是()。 (二)解决问题1.用8千克的水果糖和12千克的奶糖配置一种什锦糖,写出这份什锦糖中水果糖和奶糖质量的比并求出比值。 2.配置一种盐水,在120克水中放了5克盐。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比的关系?(预设:盐和水的质量的比、盐和盐水的质量的比、水和盐水的质量的比。)课后反思“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一方面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又是学习比例的知识基础。比的内容主要有: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学习的具体内容来看,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计算以及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等知识,是学习这一单元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由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类比推理中抽象概括新知识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点与除数和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进行类比和推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有条理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课中在沟通比、除法、分数的关系时,我安排了议一议: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数的各部分的关系。在认识比、知道比各部分名称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问题的引发下,学生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学习,真正走进知识的深处,很快找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弄清三者联系的同时,师生共同对三者的区别加以明确:“除法”作为相对于乘法的逆运算而存在,侧重的是计算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分数”是一个“数”,相对的概念是整数中的“倍”,侧重表达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比”实际上是一个几何意义的概念,是为了表达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其含义应当说包括了分数表示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比、除法、分数不只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2.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搭建充分表达自己思考过程与结果的平台。在设计教学时,教师本着“会的不讲、难的重点讲”的原则,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孩子。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我采用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总结。在探索比各部分和除法分数各部分的关系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借助教材、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一节课结束,往往留给我们很多遗憾,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本节课在应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时,我抓得还是不够稳、不够准,没能及时根据学生的生成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呢?我想我们应多多思考以下几个方法: 1.教师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弹性的空间。设计开放性的、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2.教师要站在知识体系的高度设计教学活动,勾连起前后知识形成知识链接。3.教师要即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资源,随时调控课堂活动进程。4.对生成性的信息及时有效地评价。课标分析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比的意义》一课概念不仅多而且也琐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做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练习中感悟、讨论中明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