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_第1页
舞蹈-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_第2页
舞蹈-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_第3页
舞蹈-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_第4页
舞蹈-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舞蹈艺术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和劳动产生,并成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各民族都曾根据他们的日常生活创作出展现其民族思想、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舞蹈的肢体性和与社会生产劳动的紧密相连,因此成为各民族形成最早、流传最广和最能表达情感和审美的艺术门类之一。藏族舞蹈的产生也是伴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其民族思想和审美相符合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欣赏能力不断的提高,藏族舞蹈的审美观也不断的发展完善。舞蹈美学研究的是舞蹈的舞姿、动作和节奏如何表达情感和展现美感。因此研究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藏族舞蹈所蕴含的情感和美学特征,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个悠久的民族文化。本文从藏族舞蹈的产生出发,探寻舞蹈的形式和艺术特征,并对藏族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为理解和欣赏藏族舞蹈提供借鉴。1.藏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

藏民族是古老的游牧民族,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形成了符合藏族审美的舞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犯反映了当地的风土民情,民族风俗习惯,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以符合人们的审美。1.1

藏族舞蹈的产生

藏民族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的民族,其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高山和草原,以游牧和农耕为生。由于生活条件的恶劣,藏族人民很早就有着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强健的体魄。尽管自然条件给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世代繁衍带来了诸多磨难,但是藏族人民还是用勤劳和智慧,世世代代在此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和艺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中形成了其游牧文化和宗教信仰融合而成的藏民族舞蹈。在藏族这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宗教信仰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而宗教文化贯穿其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和祭拜,以及艰苦辛劳的体力劳动,使得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弯腰驼背的习惯,从而进一步形成了其特有的体态。因此在藏族舞蹈中,其动作多为松垮、含胸、弓背、前倾的基本动作形态。然而这些舞蹈的产生为了繁重劳动的自我娱乐和调节,从审美角度看,是一种艺术创造,因此又带有独特的美感,即生产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的协调美。由此可见,藏族舞蹈的产生和风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农、牧和宗教活动演化而来的。1.2藏族舞蹈的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藏族舞蹈也在其自有文化、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形成了不同的表演形式。有在民间流传的多种形式的民间舞蹈;有宫廷社会专有的宫廷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而形成的羌姆舞以及藏戏舞蹈。

很久以前,藏族人民就开始绕着篝火起舞的风俗习惯,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西藏歌舞已经在各地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族舞蹈也形成了各种门类。藏族圈舞被称通称为为“谐”,雅鲁藏布江地区圈舞被称为“果谐”,藏北又称“锅庄”,舞步豪放,等等。后来这些舞蹈传到拉萨,又形成了颇具表演性的“踢踏舞”。这些民间自娱的舞蹈没有音乐,人们通过吹口哨等形式来统一节奏。

藏族宫廷的表演性舞蹈在15世纪的葛丹颇章王王朝开始设立。有“嘎尔”及“囊玛”等形式。这些舞蹈共同的特点是动作柔和,融入了内地的乐曲和江南的舞蹈,并以歌舞结合,成为拉萨宫廷王族抒情性的优雅的舞蹈。

藏戏也是藏族舞蹈不断发展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藏语成为“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大姐。是一种带有故事性内容的歌舞形式。这种舞蹈体态融合了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其歌声嘹亮高亢,舞姿犷野富有韵味,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后,藏戏以独特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使让藏族舞蹈日益发展,成为符合人民文化审美的舞蹈形式。2.藏族舞蹈的艺术审美

藏族舞蹈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产生了不同的分支,但其共有的艺术特征是藏族人民审美的集中反映。藏族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勇敢甚至彪悍都展现在其舞蹈形式中。其体态有柔韧、粗犷之美。在舞蹈形式上也有着“圆韵”的东方审美。独特的舞蹈形式也展现了藏族人人民特有的刚劲之力豪迈之美。2.1

藏族舞蹈的体态和动律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和生产劳作的特点,藏族的生活着装都以高领长袍、长袖、皮靴为主,于是这些服装也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舞袖”这一动律就展现了其民族服饰。其民族服饰较为厚重,然而旋转和长袖的飞舞却极富美感。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各门类的藏族舞虽然各有差异,但在体态和动律上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上身以上重力前倾,膝盖放松,做快速轻微而有弹性的颤动,连绵又充满柔韧性的屈伸。而最能代表藏族人民情感和舞蹈的则是膝部的颤动:体态是双脚自然向外开,在此基础上进行速度、幅度和力度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舞蹈的腰部动作也非常丰富,其展现的妖娆和摇摆,在似动非动中完整的展现出线条的美感。“一边顺”是高原农牧活动长期演变形成的民间舞蹈特征,动作特点是膝盖颤动,摆动跨步,上身保持平稳,长裙随舞步摆动,形成钟摆式的韵律美。藏族舞蹈中,男子的律动要威武雄壮,富有高原人彪悍粗犷的气质,女子动作则较为优雅含蓄,给人健康的美感。四肢的动律灵巧,举止动作轻缓如流水。藏族舞蹈的头部和手部动作也十分丰富。头部动律“有经典的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都是舞蹈内容和形体变化紧密结合而成的独特头部动作舞蹈”。1.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而手部舞蹈动作也极为丰富。藏族舞蹈在表演中要求“莲花印”的手势,即双手如同盛开的莲花瓣,有层次的旋转变化,优美而灵动。果谐舞中手部的前后和胸前的摇摆,以及藏戏舞蹈中根据剧情和节奏进行手势的变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藏族舞蹈的动作形成了其特有的高原的清冽,又带着宗教思想的虔诚和安详,展现了独特的审美。2.2

藏族舞蹈的步伐藏族舞蹈的步伐与动律相符合,尤其是膝关节的动律“三步一撩”以及“退踏步”等在行进中通过节奏、力度、幅度等产生步伐的变化。藏族的步伐繁多,达到20多种,如撩步、点跟步、点颤步等。尤其是强调脚、膝盖等下肢的步伐。受到宗教礼仪的影响,藏族舞蹈的动作路线必须自左向右顺时针圆弧前进,这与他们宗教礼拜的习俗如绕寺庙向左旋等的方向一致,反映出其对太阳的无限崇拜。是其基本的步伐。

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步伐整齐,节奏律动鲜明。其中踢踏舞步活泼轻快,踏出的节奏坚定有力,强弱分明,展现了藏族人民欢乐的心情。而“果谐”舞步是集体舞,充满了劳动人民淳朴的气息,伴着高亢粗犷的歌声,步伐热烈而整齐,灵活多变,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变化,藏族舞蹈步伐核心都是围绕着膝关节不同的动态展现不同的步伐。引注2姬英涛、王洁舞蹈艺术赏析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3.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3.1藏族舞蹈与宗教礼仪

藏族盛行的藏传佛教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有极大的渗透力,更是对藏族乐舞有着极大的影响。藏族最早的一些宗教乐舞语言可以在阿里的一些原始壁画找到,另外,“羌姆舞”也是藏传佛教寺院在例行法会时为人们驱鬼迎神而跳的传统宗教舞蹈,它又称为“跳神”,其前身是巫术舞蹈和图腾舞蹈。而这种舞蹈也流传至今,并被细化成了犀牛舞、狮舞等种类。

羌姆舞由寺庙舞蹈传入世俗是由于藏传佛教盛行而通过此舞蹈来招揽新信徒的工具,佛教羌姆舞的形式是顺时针的舞蹈移动。羌姆舞的普及也是其有了一套严格的程序。它对舞蹈者的要求很高,需要熟练的表演藏族舞蹈九技才可。教徒们都虔诚的相信通过舞蹈的表演能够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并立地成佛。3.2

藏族舞蹈与节日习俗

传统节日对每个民族来说历来都十分重视,它是展现其传统文化,与族人之间感情交流的时刻。各民族都会举办各种集会和传统仪式来庆祝。如藏族的“赛马节”。而其中舞蹈则是展现欢乐气氛和传达互相的友好之情的庆祝方式。因此,舞蹈在节日中能够迅速的发展藏戏是西藏传统的宗教节日“雪顿节”传统的歌舞剧形式。它起源于17世纪,五世达赖倡议在在“雪顿节”增加藏戏的舞蹈,后来,雪顿节也成为“藏戏节”。每年藏历七月初,人们在篝火边观看藏戏演出。藏戏来源于羌姆舞,表演者头戴山羊皮制成的面具,身穿兽皮做成的衣服,模仿者动物的形象。在发展后期藏戏的发展受到了其他舞蹈形式如热巴舞的影响,另外藏戏的形式是借鉴了仪仗歌舞“谐钦”的表演形式如前面歌唱、中间歌伴舞、尾声则是歌舞的高潮的歌舞剧形式。另外藏戏也借鉴了“野牛舞”的表演,形成了牦牛舞,而如今藏戏的舞蹈表演依旧有模仿动物的表演形态。3.3

藏族舞蹈与其情感表达

藏族舞蹈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情感的表达和自我娱乐。藏族作为高原的游牧民族,能歌善舞、热情粗犷是其共性,因此在生活中常常饮酒歌唱伴以热烈的舞蹈,因此藏族舞蹈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歌唱和舞蹈在他们艰苦的日常生活是不可或缺的,能歌善舞是这个民族的特质。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藏族民间舞蹈也在不断发展,“谐”和“卓’是藏族民间表现舞蹈的重要形式,都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表达情感、自娱自乐,放松调节的形式。如“果谐”就是农业生产中人们放松和协调的舞蹈。“热巴舞”则是古代宗教领袖创造的,“观”这种古老的战争舞蹈现在被民间婚俗歌舞采纳。综上所述,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表达情感、庆祝节日以及进行宗教礼仪时的表达形式,是藏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4.藏族舞蹈的文化传承舞蹈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展现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当今时代,对于藏族舞蹈艺术审美和文化特征进行梳理,有助于藏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对藏族舞蹈的保护和创新则是很重要的工作。4.1藏族舞蹈文化传承的意义

当代文化朝着多元化、大众化发展。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下,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的变化,藏族舞蹈已经从其原始的生命感悟和情感表达变为人们娱乐的形式,对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却日益忽视。因此对藏族舞蹈的传承、把握其文化内涵,并对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核进行深入探究具有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有规律的传承。藏族舞蹈是了高原人们生活劳作的形态载体,也是民族风俗习惯的展现,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断的演化发展,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藏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4.2藏族舞蹈文化传承及创新

任何一个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和风格的传承,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延续。藏族舞蹈想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宜,并有所创新,必须受到国内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藏族舞蹈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之外。藏族民间舞蹈在世界经济文化不断融合的背景和趋势下,应当首先展现出自己的现代审美,来迎接各种文化的挑战和展现其独特个性,从而走向世界,与世界不同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有紧紧跟随时代发展,走向世界,让藏族舞蹈拥有现代的审美意识,才能不断的在保留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代代传承和发展,这时历史的规律,也是舞蹈人的使命。藏族舞蹈是一种文化载体,是历史的积淀形成的深厚文化。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在历史和文化审美的发展、变革、认同中,在观念的不断变化中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形成有生命力的舞蹈文化,结语

本文藏族舞蹈的艺术审美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实践调查的方法,对藏族舞蹈的形成、发展进行梳理,并对其艺术审美特点、文化特征进行全方位的的探讨,并对藏族文化的艺术传承和创新进行探究,以期全面分析藏族舞蹈的审美特特征,并将视角放到藏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藏族舞蹈中蕴含的审美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提炼加工的精华,也是其灵魂所在。研究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对于发展藏族舞蹈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研究藏族舞蹈时,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其审美特征,从而抓住其精髓,提高藏族舞蹈的审美品味,推动藏族舞蹈在文化发展中始终保持并发展其文化的精髓。参考文献[1]

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

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3]

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

石裕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