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生物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3,选修1第1、2章,选修3第1、2章。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种生物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包膜,包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包膜内有核酸等,但是无细胞器。下列对此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物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RNAB.该生物可能是结核杆菌C.该生物侵入人体,可能对人体有害D.该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活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生物由蛋白质和磷脂构成包膜,内含有核酸,但是无细胞器,说明该生物为病毒。【详解】A、病毒的种类有两种,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DNA病毒和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RNA病毒,A正确;B、该生物包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包膜内有核酸而无细胞器,由此可以判断该生物是病毒,不是原核生物(结核杆菌为原核生物,具有核糖体这一细胞器),B错误;C、病毒侵入人体后,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从而导致人患病,C正确;D、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只能寄生的活细胞内,D正确。故选B。2.酵母菌sec系列基因的突变会影响分泌蛋白的分泌,使分泌蛋白最终积累在高尔基体中。在这种情况下,除高尔基体外,分泌蛋白还可能出现在()①内质网②囊泡③线粒体④细胞质基质⑤细胞外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⑤【答案】A【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肽链初加工,再以囊泡的形式转移到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分类和包装。【详解】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依次要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突变酵母菌的分泌蛋白积累在高尔基体中,则突变影响的是高尔基体产生囊泡,运输到细胞膜的过程,还可能检测到分泌蛋白的场所是①内质网和③囊泡,A正确、BCD错误。故选A。3.生物学实验中常利用细胞结构变化或颜色反应等进行细胞观察或物质鉴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用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和清水检测某种植物细胞的死活B.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某样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或多肽C.龙胆紫溶液为碱性染料,碱性条件下可使染色体着色D.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会产生紫色反应;染色体因为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为染色体,用于染色体染色的碱性染料有龙胆紫溶液(甲紫)和醋酸洋红溶液;检测CO2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澄清的石灰水,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CO2会变浑浊;二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将CO2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溶液会由蓝变绿再变黄。【详解】A、活细胞的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而死细胞的细胞膜不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可用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和清水检测某种植物细胞的死活,A正确;B、双缩脲试剂可以与肽键结合形成紫色反应,而蛋白质与多肽中都含有肽键,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某样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或多肽,B正确;C、龙胆紫溶液(甲紫溶液)本身为碱性染料,在酸性条件下可使染色体着色,C错误;D、澄清的石灰水浑可以用于CO2的检测,一般情况下,CO2的释放量越高,石灰水浑浊度越高,所以可以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D正确。故选C。4.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分别用一定浓度的甲、乙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内,细胞的原生质体相对体积变化如图,实验过程中细胞均保持活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e阶段液泡的体积逐渐减小,加入适量清水,细胞不能复原B.b~c阶段甲溶液的溶质分子开始进入细胞液C.与b点相比,d点时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大D.a、c两点时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必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并且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外因是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详解】A、结合题干“实验过程中细胞均保持活性”可知,a~e阶段液泡的体积逐渐减小,加入适量清水,细胞能复原,A错误;B、在甲溶液的处理下,原生质体先减小后重新增大,意味着植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即b~c阶段前甲溶液的溶质分子缓慢进入细胞液,B错误;C、结合题干,与b点相比,d点时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更小,细胞失水更多,其细胞液的浓度可能更大,即d点时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可能更大,C正确;D、从图中只能看出a、c两点的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一样,而整个过程中有外界溶液的溶质分子进入细胞液,故a、c两点时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很可能不相等,D错误。故选C。5.正常人体中,体内细胞每天的更新率都会超过1%,以保证人体对生命活动的精确调节。下列关于此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人体细胞更新频率与细胞的种类有关B.人体细胞更新过程中也伴随着细胞分化C.人体细胞更新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D.人体细胞更新的同时不会发生细胞衰老【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凋亡均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详解】A、人体细胞更新频率与细胞的种类有关,有些几天更新一次,有些一年更新一次,A正确;B、人体细胞更新过程中也伴随着细胞分化,部分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会发生稳定性差异,B正确;C、人体细胞更新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即由细胞生成多个同种细胞,C正确;D、人体细胞更新的同时也会发生细胞衰老,当细胞更新速度小于细胞衰老速度时,产生更新不足,机体就会出现衰老,D错误;故选D。6.下图为某种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判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遗传病男性的发病率低于女性的B.该遗传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I-2个体是纯合子或杂合子D.子女所携带的该遗传病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来自父亲【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该遗传系谱图无法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但是可以确定该病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4为患病女性,其父亲正常)。【详解】A、根据该遗传系谱图无法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但是可以确定该病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4为患病女性,其父亲正常),若该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般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若为常染色体遗传病,男女患病几率相等,A错误、B正确;C、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显性遗传病,则I-2个体是纯合子;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2个体是杂合子,C正确;D、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子女所携带的该遗传病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来自父亲,D正确。故选A。7.甲、乙图为某动物个体的细胞分裂模式图(T、t是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丙图为该个体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所示细胞完成该次分裂后只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B.乙图所示细胞可能是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C.处于丙图中b、c时期的细胞中都会发生基因T、t的分离D.甲图中细胞处于丙图中的b时期,c时期对应的细胞内无染色单体【答案】B【解析】【分析】图甲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后期,且细胞不均等分裂,所以图甲是初级卵母细胞,并且姐妹染色单体和等位基因,说明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均等分裂,说明图乙细胞是第一极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已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已分开;图丙表示DNA与染色体的比值,在b时期,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在c时期,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详解】A、图甲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后期,且细胞不均等分裂,所以图甲是初级卵母细胞,完成该次分裂后只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A正确;B、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均等分裂,说明图乙细胞是第一极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甲可知为雌性,所以不存在精母细胞,B错误;C、由图甲中基因T、t的分布情况可知,基因T、t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所以图丙b、c时期的细胞中都会发生基因T、t的分离,C正确;D、图丙表示DNA与染色体的比值,在b时期,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在c时期,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所以c时期对应的细胞内无染色单体,D正确。故选B。8.一种无毒蛇的体表花纹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D、d和H、h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花纹颜色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是:D_H_型为野生型(黑色,橘红色同时存在),D_hh型为橘红色,ddH_型为黑色,ddhh型为白色。现有下表三组杂交组合,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杂交组合F1的表型一、野生型×白色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二、橘红色×橘红色橘红色、白色三、黑色×橘红色全部都是野生型A.第一组杂交实验的F1的四种表型的比例大约是1:1:1:1B.第二组杂交实验的亲本中橘红色无毒蛇的基因型均为DdhhC.让第二组F1中橘红色无毒蛇与另一纯合黑色无毒蛇杂交,理论上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野生型:黑色=3:1D.让第三组F1中雌雄个体多次交配,理论上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9:3:3:1【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野生型的基因型为D_H_,橘红色的基因型为D_hh,黑色的基因型为ddH_,白色的基因型为ddhh;一:野生型(D_H_)×白色(ddhh)→F1: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ddhh),说明亲本中野生型的基因型为DdHh;二:橘红色(D_hh)×橘红色(D_hh)→F1:橘红色,白色(ddhh),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Ddhh;三:黑色(ddH_)×橘红色(D_hh)→F1:全部都是野生型(DdHh),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一组中野生型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白色的基因型是ddhh,其测交后代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l:1:1:1,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二组中双亲的基因型都是Ddhh,且该杂交组合F1的橘红色、白色=3:1,B正确;C、第二组F1中橘红色无毒蛇基因型为1/3DDhh、2/3Ddhh,与另一纯合黑色无毒蛇ddHH杂交,理论上杂交后代中黑色个体比例为(2/3)×(1/2)=1/3,野生型个体比例为1-1/3=2/3,野生型:黑色=2:1,C错误;D、第三组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F1野生型基因型未DdHh,让F1中雌雄个体交配,理论上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9:3:3:1,D正确;故选C9.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发生碱基对的增添,可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B.生物体产生突变的基因都会遗传给后代C.辐射能损伤DNA的结构,提高基因的突变频率D.基因突变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2)诱发因素可分为: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没有以上因素的影响,细胞也会发生基因突变,只是发生频率比较低,这些因素只是提高了突变频率而已。【详解】A、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的结果:一般产生新的等位基因,A正确;B、如果发生基因突变的是体细胞,则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B错误;C、辐射属于诱导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通常是通过损伤DNA的结构,提高基因的突变频率,C正确;D、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D正确。故选B。10.野生果蝇的复眼有正常眼、棒眼和超棒眼,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导致眼型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图中的a、b、c分别表示该染色体中的不同片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棒眼和超棒眼是由染色体片段重复导致的B.棒眼果蝇的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增多C.超棒眼果蝇的染色体上的b片段来源于非同源染色体D.棒眼和超棒眼发生变异使染色体数目增多【答案】A【解析】【分析】染色体畸变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分为缺失(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随之丢失)、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倒位(一个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的正常排列顺序发生180°颠倒)、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4种类型。【详解】AB、棒眼和超棒眼是由染色体片段重复导致的,基因的数量增多,但基因的种类没有增多,A正确、B错误;C、染色体上重复的片段b来源于同源染色体,不是来源于非同源染色体,C错误;D、棒眼和超棒眼发生的变异不会使染色体数目增多,D错误。故选A。11.有多种情况会导致人体出现浮肿,下列情况可能导致组织水肿的是()A.淋巴循环受阻 B.组织液的渗透压较低C.血糖含量过高 D.血液中酒精含量过高【答案】A【解析】【分析】组织水肿的原因:1、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少;2、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液渗透出血液。3、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积累;4、肾小球肾炎。【详解】A、淋巴循环受阻,导致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及时回收,会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因此组织液增加,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少,会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不会导致组织液增加,B错误;C、血糖含量过高会造成血浆的渗透压上升,不会使组织液增加,C错误;D、血液中酒精含量过高,会造成血浆的渗透压上升,不会使组织液增加,D错误。故选A。1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和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动作电位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C.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包括3个神经元D.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多少会影响所产生兴奋的强度【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将兴奋传入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是将兴奋传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点。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以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人体内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A正确;B、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B正确;C、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包括2个神经元(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如膝跳反射,C错误;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故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多少会影响所产生兴奋的强度,D正确。故选C。13.下列物质不属于植物激素的是()A.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利【答案】D【解析】【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故A、C、D项错误;2,4-D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一种,B项正确。【详解】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乙烯利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一种,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14.下列有关高等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分布有关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的运输C.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同一种植物的根的促进效果不可能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在植物幼嫩部位进行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其方向是由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详解】A、植物在接受单侧光刺激时,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较多,生长较快,因此植物表现出向光性,因此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分布有关,A正确;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B正确;C、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具有两重性,C正确;D、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的两边,可以浓度不同,而促进作用的效果相同,D错误。故选D。15.下图为性腺分泌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器官,a、b表示激素。下素列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B.图中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所释放激素的调节C.激素a表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D.青少年血液中的性激素含量较低可能会影响其生殖器官发育【答案】B【解析】【分析】通过分析图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性腺,激素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详解】A、图为性腺分泌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示意图,性腺分泌性激素,故丙为性腺,则b为促性腺激素,故乙表示垂体,甲表示下丘脑,A正确;B、由图可知,乙(垂体)结构的活动还受性激素的调控,这属于反馈调节,B错误;C、激素a由下丘脑合成,故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D、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青少年血液中的性激素含量较低可能会影响其生殖器官发育,D正确。故选B。16.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恢复不久的人也有可能再次被该病毒感染,主要原因是()A.人体中产生了足够的抗体B.病毒可能破坏了人体免疫系统C.病毒的遗传物质易发生突变D.人体效应T细胞失去了活性【答案】C【解析】【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详解】结合题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恢复不久的人也有可能再次被该病毒感染”说明康复者体内产生的抗体无法起到免疫作用,由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识别结合,很有能是病毒发生了变异,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7.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种群的数量保持稳定不变B.天敌对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起作用C.食物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D.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答案】A【解析】【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解】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BC、K值的大小变化与资源如食物、空间和其他生物如天敌制约有关,B、C正确;D、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所以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D正确。故选A。18.某地农田弃耕后,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分析】一块弃耕的农田,最后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属于次生演替,生物种类从少到多,即物种丰富度增加;当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等各项性质将达到基本稳定。【详解】A、一块弃耕的农田,最后演变成了一片森林,因此这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不断升高最后达到稳定,A错误;B、在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不断增加然后稳定,B错误;C、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C错误;D、一块弃耕的农田,最后演变成了一片森林,其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多年生杂草的数量先升高后降低,D正确。故选D。19.某地响应国家城镇建设的号召,从外地引进了某种植物,该种植物花期长,适应能力也较强。该种植物可能将会使该地区()①遗传多样性增加②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③物种多样性增加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A.①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①③④分析题意可知,某地从外地引进了某种植物,该种植物花期长,适应能力也较强,则该植物的引入可能会①增加遗传多样性增加(引入的是之前某种生物的不同品种)、③可能会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引入不同物种),从而使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①③④正确;②若该物种是入侵物种,则可能在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②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均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D。20.草原上由草、羊和狼组成的食物链中,羊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不包括()A.羊呼吸作用释放 B.流入狼体内部分被同化C.由羊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D.用于羊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答案】C【解析】【分析】由草、羊、狼3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草→羊→狼,羊同化的能量有多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呼吸消耗等。【详解】A、羊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这部分能量是不能被生物群落内的生物再利用的,A正确;BD、羊同化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呼吸消耗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下一营养级狼,BD正确;C、羊的粪便中的能量不是羊同化的能量,而属于它的上一营养级草的能量,C错误。故选C。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条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多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的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的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的。【详解】A、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含有的能量就越多,按照能量传递效率10%-20%进行计算,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多,A正确;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的,B正确;C、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仅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可通过物理因素传递信息,如花的形状、颜色等,C错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而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例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在捕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正确。故选C。22.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红树林及其周边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等相关绿色产业建设,省内国家湿地公园年游客人数逾2300万人次。这主要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生物多样性还具有许多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详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由题干可知,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旅游观赏和教育科研价值,属于直接价值,BCD错误,A正确,故选A。23.以下谚语或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答案】A【解析】【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的条件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表述的是竞争关系;B、“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表述老鹰出笼捕食兔子;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述的是鹿捕食野苹,属于捕食关系;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由此可知,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A符合题意。故选A。24.我国的四川、甘肃等地,在海拔2000~4000m的高山中生活着大量珍稀植物和野生大熊猫,为了有效保护野生大熊猫,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等。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措施B.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种群和物种三个层面C.自然保护区内大量药用植物资源可以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①就地保护: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将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②迁地保护:将物种迁出原地,移人动物园、水族馆和濒临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护与管理.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其中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措施。【详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措施,A正确;B、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面,B错误;C、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故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的可以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D、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开发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D正确。故选B。25.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沿海滩涂上两种水鸟在三种主要觅食环境中的出现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青脚鹬与绿翅鸭的主要觅食环境不相同B.绿翅鸭和青脚鹬的生存空间有一定程度的重叠C.两种水鸟的生存空间差异越大,二者的竞争强度越大D.两种水鸟的生存空间存在差异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答案】C【解析】【分析】1、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群落中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空间的现象叫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群落的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详解】A、据图可知,青脚鹬主要觅食环境为环境2,绿翅鸭的主要觅食环境为环境1,A正确;B、两种水鸟的觅食环境、食物种类等均存在重叠,说明它们的生存空间存在一定重叠,B正确;C、两种水鸟的生存空间差异越大,二者的种间竞争强度越小,C错误;D、两种鸟的生存空间存在差异,减少了对环境的竞争,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50分。第26~2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0~3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5分。26.栀子花色香俱全,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可以药食两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等主要功能,常见品种有玉荷栀子、黄栀子。为提高栀子花产量,某实验小组对这两品种栀子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栀子绿色叶片中提取光合色素,所使用试剂是______,使栀子花呈现出黄色的色素位于花片细胞的______中。(2)12时,玉荷栀子、黄栀子净光合速率相同,此时二者光合速率______(填“相等”或“不一定相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表明,中午12时,栀子净光合速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的原因与叶片中的D1蛋白(D1蛋白是调节光系统Ⅱ活性的关键蛋白)含量密切相关。强光照会导致D1蛋白含量下降,而水杨酸(SA)能减小D1蛋白含量下降的幅度。请以玉荷栀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此结论。实验思路:①将生理状况相同的玉荷栀子分成A、B、C三组;②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条件下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③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____________,比较并得出结论。【答案】(1)①.无水乙醇②.液泡(2)①.不一定相等②.光合速率为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和,玉荷栀子、黄栀子的呼吸强度不确定,无法比较二者的光合速率(3)①.适宜光照、强光照、强光照加水杨酸处理②.D1蛋白的含量(或净光合速率)【解析】【分析】分离光合色素的原理:不同的色素在有机物中溶解度不同,因此移动速率不一样,常用层析液分离。绿色组织在有光条件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同时进行,测得的数据为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小问1详解】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故绿叶中光合色素的提取一般用无水乙醇;植物体内色素一般存在于叶绿体和液泡中,叶片的颜色一般是由叶绿体中的色素决定的,而花瓣的颜色是由液泡中的色素决定的。【小问2详解】植物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2时,玉荷栀子、黄栀子净光合速率相同,但玉荷栀子、黄栀子的呼吸强度不确定,无法比较二者的光合速率,即二者光合速率不一定相等。【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强光照会导致D1蛋白含量下降,而水杨酸(SA)能减小D1蛋白含量下降的幅度,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及水杨酸的有无,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可通过D1蛋白含量进行比较,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①将生理状况相同的玉荷栀子分成A、B、C三组;②分别在适宜光照、强光照、强光照加水杨酸处理三种条件下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③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D1蛋白的含量(或净光合速率),比较并得出结论。27.孔雀翅膀的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机理如图所示,基因A、B分别控制绿色羽和红色羽的形成。基因型为A__B__的孔雀翅膀羽色表现为蓝色,当个体基因型为aabb时,两种色素都不能合成,孔雀表现为白色羽。现在只能够确定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能确定。回答下列问题:(1)让一只绿色羽孔雀与一只红色羽孔雀作亲本多次交配,子代孔雀总会出现四种羽色,则亲本孔雀的基因型是______。(2)现有一对基因型为AaBb雌性和雄性孔雀,同时提供其他羽色且基因纯合的雌雄孔雀若干只,请设计杂交实验探究这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要说明基因在该染色体的分布情况),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方案:若采用测交法进行杂交实验,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______(用♂和♀表示性别)。实验步骤:一、让选择的亲本组合多次杂交。二、观察并统计子代孔雀的羽色及比例。三、实验结果分析(不考虑突变)①若子代蓝色羽孔雀:白色羽孔雀=1:1,则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______;②若__________;③若________。【答案】(1)Aabb、aaBb(2)①.AaBb(♀)×aabb(♂)[或AaBb(♂)×aabb(♀)]②.A与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与b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③.子代绿色羽孔雀:红色羽孔雀=1:1,则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与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与B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④.子代蓝色羽孔雀:绿色羽孔雀:红色羽孔雀:白色羽孔雀=1:1:1:1,则基因A、a和B、【解析】【分析】据题可知,孔雀的基因组成有四种,基因型为A__B__的孔雀翅膀羽色表现为蓝色,基因型为aaB__的孔雀翅膀羽色表现为红色,基因型为A__bb的孔雀翅膀羽色表现为绿色,基因型为aabb的孔雀翅膀羽色表现为白色。但是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不确定,可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可以进行分析确定。【小问1详解】让一只绿色羽孔雀与一只红色羽孔雀多次交配,绿色羽孔雀的基因型有两种AAbb和Aabb,红色羽孔雀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只有亲本孔雀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时,子代孔雀总才会出现四种羽色,所以亲本孔雀的基因型是Aabb、aaBb。【小问2详解】若采用测交法进行杂交实验,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或AaBb(♂)×aabb(♀)。实验结果分析:①若子代蓝色羽孔雀:白色羽孔雀=1:1,说明AaBb只能产生AB、ab两种配子,则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与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与b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②若子代绿色羽孔雀:红色羽孔雀=1:1,说明AaBb只能产生Ab、aB两种配子,则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与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与B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③若子代蓝色羽孔雀:绿色羽孔雀:红色羽孔雀:白色羽孔雀=1:1:1:1,则基因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8.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长跑过程中,运动员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同时肠胃蠕动减慢,血糖基本稳定,这主要是______(填“神经”或“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长跑过程中,营养物质消耗加快,机体储存的肝糖原分解量______,为维持血糖浓度稳定,机体分泌增多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2)长跑过程中,运动员有尿意后会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神经中枢之间的关系是______。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神经中枢部位是______。(3)长跑开始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机体______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______(填器官名称)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以减少水分排出。【答案】28.①.神经—体液②.增多③.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29.①.高级神经中枢能调控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②.大脑皮层30.①.产热和散热②.垂体【解析】【分析】1、体内水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需要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作用过程表现为迅速、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有限;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并在靶器官、靶细胞部位发挥调节作用的,其作用特点为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速度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小问1详解】长跑过程中,运动员心跳加快,一方面是神经系统直接作用于心脏本身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神经系统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结果,因此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此时人体反应快,应激能力强。长跑过程中,营养物质消耗加快,机体储存的肝糖原分解量增多,为维持血糖浓度稳定,此时机体分泌增多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这两种激素促进升高血糖。【小问2详解】长跑过程中,运动员有尿意后会抑制排尿,说明高级神经中枢能调控相应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神经中枢部位是大脑皮层,因为大脑能使人体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小问3详解】长跑开始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该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出来,随着体液运输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以减少水分排出。29.我国在南海岛礁上积极发展“海洋牧场”进行海洋渔业生产,“海洋牧场”是将人工放养的鱼、虾、贝、藻等聚集起来,有计划地进行海上放养和系统管理,以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某研究小组建立贝—鱼—藻复合生态系统,在贝类养殖区开展网箱养鱼,间养大型海藻,其物质循环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海洋中藻类资源丰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若某种鱼类以米氏凯伦藻(一种红藻)为食,其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去向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和__________。(2)据图判断,珠母贝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填成分);贝—鱼—藻复合生态养殖需要不断进行物质投入,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传统网箱养鱼相比,此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粪便和残饵可为海藻和珠母贝提供营养物质,从能量流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分解者(2)①.消费者、分解者②.人工生态系统不断有产品输出,带走了部分元素,根据物质循环原理,需要不断投入物质(3)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同时减少了N、P等直接排放至海水中,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小问1详解】海洋中藻类资源丰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若某种鱼类以米氏凯伦藻(一种红藻)为食,其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去向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小问2详解】据题图可判断,珠母贝可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和分解者;贝—鱼—藻复合生态养殖需要不断进行物质投入,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人工生态系统不断有产品输出,带走了部分元素,需要不断投入物质。【小问3详解】与传统网箱养鱼相比,此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粪便和残饵为海藻和珠母贝提供营养物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同时减少了N、P等直接排放至海水中的量,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30.尿素[CO(NH2)2]是有机态氮肥,只有在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才能被农作物吸收和利用。某兴趣小组试图从土壤中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相关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分离得到尿素分解菌,需要配制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的尿素能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是______。(2)配制好的培养基,采用____________法进行灭菌,待平板冷却凝固后需要将平板______(填放置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3)据图分析,该兴趣小组设置了三个培养皿进行接种,所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后,经过统计,在培养基表面分别形成了51、42、45个菌落,据此计算,1g土壤样品中约有分解尿素的细菌______个。(4)从土壤中分离尿素分解菌的相关流程都应注意______操作,以防影响实验结果。【答案】30.碳源和氮源31.①.高压蒸汽灭菌②.倒置③.避免培养基表面的水分过快地蒸发;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