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方法的特色与探索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030ef8b9c482e1c0e31cf54df4d12c/e5030ef8b9c482e1c0e31cf54df4d12c1.gif)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方法的特色与探索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030ef8b9c482e1c0e31cf54df4d12c/e5030ef8b9c482e1c0e31cf54df4d12c2.gif)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方法的特色与探索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030ef8b9c482e1c0e31cf54df4d12c/e5030ef8b9c482e1c0e31cf54df4d12c3.gif)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方法的特色与探索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030ef8b9c482e1c0e31cf54df4d12c/e5030ef8b9c482e1c0e31cf54df4d12c4.gif)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方法的特色与探索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030ef8b9c482e1c0e31cf54df4d12c/e5030ef8b9c482e1c0e31cf54df4d12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方法的特色与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内外矛盾并存。许多仁仁之士为国家的兴衰祈祷,希望找到拯救国家和人民的方法。与此同时,思想、学术也处在急剧变化之中。国门大开,近现代西方思想的涌入使得传统中国士人也开始经受思想的痛苦转变历程,学术界所受影响至深。刘师培正是此时期一位风云人物,渊源深厚的家学、博闻强识的天赋使得刘师培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用独到的眼光关注中古文学,并在研究中古文学时辅以现代性的学术方法,开创了异于传统士人、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学术路径,打开了一个关注社会思想、士人心态、生活习俗的新的研究路向。这一研究方法对于鲁迅、王瑶等许多现代学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启发与影响。同时,刘氏对骈文的提倡,对纯文学的钟爱也昭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刘师培的中古文学研究在亦中亦西的路径中探寻学术的发展,呈现出中国现代学术传统在新旧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形成新形态的历史轨迹。就文学研究而言,刘师培等人开创的这一学术传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当下的文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一现代学术传统的研究还远不够。一、经学增强了中古文学的文学艺术价值文化诗学或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研究路径,其最核心的主张是把作为研究对象的各种文学现象置于繁复的文化语境中予以考察,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民风民俗等以往不被关注的文化现象的分析,揭示某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轨迹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刘师培的中古文学研究与这一研究路径多有相契之处,故而我们称之为“中国式的文化诗学”。刘师培中古文学研究的这一特点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学术演变看文学风格之转变。学术思想为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术思潮的转变中可以看出社会思想的转变。知识分子是一时代思想的领军人物,学术思想本为知识分子所创造,也随他们思想的改变而发生变革,因此由学术思想入手来研究一时代之政治经济状况、各门类学科的演进过程,便成为文化诗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早在20世纪初,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已经从学术思潮的视角探析文学的转变: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两汉之世,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魏武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渐趋清峻,一也。〔1〕汉代,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经学渐渐兴盛,并成为士人阶层晋身仕途之主要途径。经学成为汉代的主流学术思想,以至于汉代士人无论从事哪方面的研究,都不免带上经学色彩。经生们或繁琐考证,或侈谈灾异祥瑞,渐渐形成繁缛学风,影响所及,也使得汉末文章偏于虚浮琐碎:“惟东汉以来,赞颂铭诔之文,渐事虚辞,颇背立诚之旨。……盖文而无实,始于斯时,非惟韵文为然也,即作论著书,亦蹈此失。”〔2〕魏武帝统一中原后,崇尚法家刑名之学,力戒繁缛,余风所及,文章逐渐形成“清峻”风格。“清峻”,即是文章简约严明。刘师培在列举汉代杜恕《请令刺史专民事不典兵疏》以及魏夏侯玄《时事议》两篇奏疏后指出:“东汉奏疏,多含蓄不尽之词。魏人奏疏之文,纯尚真实,无不尽之词。”〔3〕这里所揭示的乃是学术思潮和政治策略对文学风格的影响。在论及魏晋文学之变迁时,刘师培认为:魏代自太和以迄正始,文士辈出。其文约分两派:一为王弼、何晏之文,清峻简约,文质兼备,虽阐发道家之绪,实与名、法家言为近者也。……一为嵇康、阮籍之文,文章壮丽,摠采骋辞,虽阐发道家之绪,实与纵横家言为近者也。〔4〕名、法家倡通脱、言简意赅,辩论之文辞虽不华美洋溢,但逻辑性、推理性极强,因此这样的思想运用到文章创作中来,也必定使文辞简约而清晰。而纵横家文辞华美而壮丽,给人排山倒海之势,因此受到此派思想影响的文风也必定有浩浩荡荡之气势。学术旨趣不同,文风亦迥然相异。其二,从生活习俗、道德风尚看文学风格之演变。生活习俗与道德风尚属于日常生活层面的文化现象,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文学艺术是格林布拉特所代表的文化诗学所提倡的。对于中古时期文学研究,传统学者更多地关注文本,例如骈文的兴起、五言诗的开创以及玄言诗的出现等等问题,鲜有透过社会文化观念与精神旨趣来探析中古文学的,因此刘师培这一研究视角极具现代色彩,并为鲁迅所承继。鲁迅在《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一文中不仅明确指出其文受到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的影响,且将视点聚焦于魏晋士人服药、饮酒这些生活习俗上,便可看出刘氏方法的影响所在。在述及汉魏文学变迁时,刘师培说:建武以还,士民秉礼,迨及建安,渐尚通脱,脱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二也。〔5〕东汉时期,以经学为主流的学术思潮进一步发展,不独成为君主政体赖以获得合法性的国家意识形态,而且为社会普遍接受,沉淀为百姓立身行事的伦理规范与民风民俗。所谓“士民秉礼”者,乃从观念与实践两个角度言之。在观念上,百姓接受经学所阐之伦理道德规范,发自本心地认同经学家们论述之理,并主动践行此伦理道德规范。经学的提倡使得百姓有着规范的民风民俗。建安之时,战争的侵扰、生命的短暂以及过去种种规范的被打乱,使得人们思想也渐渐不再被经学所束缚,而变得通脱、舒朗,从关注较为具体的礼仪、规则渐渐趋向于玄远、飘渺的话题,而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成为文章风格与文体观念变化的重要原因。两晋士人虽都重老庄,擅清谈,但仍有区别,“东晋人士,承西晋清谈之绪,并精名理,善论难,以刘琰、王濛、许询为宗,其与西晋不同者,放诞之风,至斯尽革。又西晋所云名理,不越老、庄。至于东晋,则支遁、法深、道安、惠远之流,并精佛理。”〔6〕西晋时期,清谈内容大多以老、庄思想为主,崇自然、任性情的清谈风格占据主流,因此狂放不羁、率性而为的士人较多。而东晋时期,由于佛教的影响,使得清谈之内容呈现一种佛理与老庄思想并存的特点,清谈士人之主流也扩大到了高僧之中。刘师培从社会风尚的演变着眼论析西晋与东晋清谈之风的不同,注意到学术风气与士林风尚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极有见地的。其三,从士人心态看文学之演变。士人阶层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创造者与领导者,也是诗词歌赋的主要创作者,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判断对于社会思想、道德风尚、民风民俗影响深远,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的研究,不能忽略士人阶层的文化心态。刘师培将眼光投向士人心态,无疑是深刻的:献帝之初,诸方棋峙,乘时之士,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端于此,三也。又汉之灵帝,颇好俳词,下习其风,益尚华靡,虽迄魏初,其风未革,四也。〔7〕作为拥有话语权的言说者,士人阶层的心态,他们的好恶向背,往往决定着一个时期文化形态观念及其话语形式的基调。即如春秋战国之际,王室衰微,贵族等级制崩溃,诸侯各自为政,新兴的士阶层得以凭借知识和可以富国强兵的才能受到重用,于是奔走游说之风大兴于世。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诸子之文都不免带上一种纵横气。所谓纵横气就是汪洋恣肆、宏论滔滔、气势如虹,时而辨言析理,入木三分,时而波诡云谲,“强词夺理”的文章风格。献帝之时与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情境大致相似,王室少有作为,四方诸侯群起纷争,士人阶层也如战国之际的纵横家一样,奔走四方游说诸侯,希冀能够在这乱世有所作为,因此这样的心态必然使得文风洋洋洒洒、气势汹涌,“是以汉魏之士,多尚骋辞,或慷慨高厉,或溢气坌涌。”〔8〕汉灵帝时期,由于皇室崇尚华靡的文风,而士人阶层为了追求或者巩固自己已经得到的地位,便投皇室所好,风格华靡的文章也渐渐地多起来。在普遍心态影响下文章风格具有了总体上的一致性,但由于个性的差异,具体到某位士人,其文章风格又会呈现出个体的独特性。在论及阮籍与嵇康的不同文风时,刘师培云:嵇、阮之文,艳逸壮丽,大抵相同。若施以区别,则嵇文近汉孔融,析理绵密,阮所不逮;阮文近汉祢衡,托体高健,嵇所不及,此其相异之点也。〔9〕阮籍、嵇康同为魏晋时人,又都是“竹林七贤”之代表,同为狂放不羁、率性自然之表率,但由于二人性情、心态的不同,因此文风也不尽相同。“阮籍《咏怀》之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会于风雅,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又谓康诗露才,颇伤渊雅之志,然托喻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10〕阮籍将一腔热血与痛苦都郁积胸中,难吐真言,只得避锋芒,顾左右而言他,嵇康则率性而为,虽有露才之嫌,但由于性情真率,因此也仍然自然真实。二人才气相当,但由于性情与心态的差别,造成了文风与诗风的不同。二、《梁昭明文选》的序录中国现代学术传统既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全部从西方“拿来”,而是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相碰撞的产物。现代学术传统之所以值得深入反思,不仅在于它是两种文化传统的交融互渗,是一种新的创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更因为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依然处于和现代学者极为相近的文化语境之中。就文学研究而言,除了王国维、梁启超之外,刘师培是较早开创现代学术传统的人物。在融汇中西方面,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其一,对俪文律诗之提倡。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概论中,刘师培征引各种史料,论述韵文乃我国华夏文明之特有,若要与外来文化相抗衡,当属“俪文律诗”,同时认为“非偶词俪语,弗足言文”〔11〕,并由此重估齐梁文学之价值,最终肯定魏晋六朝之文的重要性。“俪文律诗”讲求用韵、对仗以及辞藻华美与流畅,属于纯文学之范畴。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散文取代注重对偶的骈文渐成事实,并统治整个文章天下长达几百年。刘师培在20世纪初期重提韵文的重要性,确实有他特殊的思考方式以及历史背景。刘师培论骈文,乃承清儒阮元与汪中而来,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文学辨体”一节以阮元《文笔对》为主,条分缕析详述“文笔观”,认为“散行之体,概与文殊”〔12〕。在另一篇文章中赞扬汪中骈文“修短合度,动中自然,秀气灵襟,超轶尘埃,于六朝之文,得其神理”。〔13〕刘师培推崇骈文,与清末民初的选学派与桐城派之争有一定的联系。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昭明文选》,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选取历代诗文辞赋入册,此后文选也逐渐成为韵文的代表。此后出现众多研究《昭明文选》的士人,并在后期渐渐形成“选学派”,并出现曹宪、李善、阮元、汪中等著名的选学家。选学派持纯文学观,认为有韵之骈文才可称文,与桐城派注重散体之说相对。章太炎在《文学略说》中曰:“阮芸台妄谓古人有文有词,辞即散体,文即骈体,举孔子《文言》以证文必骈体,不悟《系辞》称‘辞’,亦骈体也。刘申叔文本不工,而雅信阮说。余弟子黄季刚初亦以阮说为是,在北京时,与桐城姚钟实争,姚自以老耄,不肯置辩。……其后白话盛行,两派之争,泯于无形。由今观之,骈散二者本难偏废。”〔14〕而后,章氏又道出了二派互相不能相容之原因:“近世曾涤笙言古文之法,无施不可,独短于说理。……彼所谓古文者,上攀秦汉,下法唐宋,中间不取魏晋六朝。”〔15〕从章氏这段话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对于“古文”理解与要求的不同,桐城派宗唐宋,并直承秦汉,单单排斥六朝文,而继承选学派的刘师培则恰恰推崇六朝骈文。刘氏好友南桂馨对其推崇骈文之思想有过如下论述:“清三百年骈文,莫高于汪容甫,六朝文笔之辨,以阮文达最坚。昔周书昌、程鱼门论定文章,称桐城为天下正宗。申叔承汪、阮风流,刻意骈俪。尝语人曰:‘天下文章,在吾扬州耳。后世当自有公论,非吾私其乡人也。’……骈文至常州,经儒风骨始邃。汪氏作而骈散之迹泯,阮氏起而文笔之界明,迨申叔崛兴,则又视前此诸家有进焉。”〔16〕可知刘师培对选学派的骈文主张是有所发展的。事实上,骈散之争古已有之,二者也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无需必争一高下,但到了民国时期,西学东渐之风渐炽,刘氏之倡骈文,则有与其前辈不同的意义。在刘氏看来,“俪文律诗为诸夏所独有,今与外域文学竞长惟资斯体”〔17〕。这就意味着,他是把骈文律诗作为中国文学之独特性加以弘扬的。换言之,刘师培之所以要维护骈文律诗并非要与桐城派的散文主张一较高下,而是要在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中为中国传统文学争得一席之地。表面看来他的主张是继承乡贤汪中、阮元之说而来,实则乃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于旧说中寓含了现代意识。其二,对现代学术方法的运用。刘师培家学渊源深厚且成统系,祖父、父亲、伯父都是治经大儒。刘师培的伯父尝言:“国初东南经学,昆山顾氏开之。吴门惠氏、武进臧氏继之。迨乾隆之初,老师略尽,儒术少衰。婺源江氏崛起穷乡,修述大业,其学传于休宁戴氏。戴氏弟子,以扬州为盛。高邮王氏,传其形声训故之学;兴化任氏,传其典章制度之学。仪征阮文达公,友于王氏、任氏,得其师说。风声所树,专门并兴。扬州以经学鸣者,凡七八家,是为江氏之再传。先大父早受经于江都凌氏,又从文达问故,与宝应刘先生宝楠切磨至深,淮东有二刘之目。并世治经者,又五六家,是为江氏之三传。先徵君承先大父之学,师于刘先生,博综四部,宏通淹雅,宗旨视文达为尤近。其游先大父之门,而与先徵君为执友者,又多辍学方闻之彦,是为江氏之四传。盖乾、嘉、道、咸之朝,扬州经学之盛,自苏常外,东南郡邑,无能与比焉。”〔18〕在这样的家学影响下的刘师培,小学、音韵、训诂自然出类拔萃,具备优秀的传统士大夫的治学素质与门径,这一点,从他的著作中也可看出,仅《中国中古文学史》一书中所引的文献资料以及分类之逻辑,就可知刘师培国学基础之深厚扎实。处于世纪之交且社会动荡中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总是很容易接受外来的、新潮的思想。1903年天资聪颖的刘师培会试不第,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以及爱国社中进步人士,其时他思想激进,发表大量革命性强烈的文章,成为章太炎的得力助手,“自庚子(1900)以后,爱国志士愤清廷之辱国、汉族之无权,而南明巨儒黄梨洲先生排抵君主之论,王船山先生攘斥异族之文,蕴薶已二百余年者,至是复活,爱国志士读之,大受刺激,故颠覆清廷以建立民国之运动,实为彼时最重要之时代思想。刘君于癸卯年(1903)至上海,适值此思潮澎湃汹涌之时”。〔19〕在1904年第6期的《中国白话报》中刊有刘师培题为《论激烈的好处》,刘氏在文中论述激烈可以“无所顾忌”、“实行破坏”、“鼓动人民”,并将署名题做“激烈派第一人”。1907年在章氏的邀请下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东京本部的工作,并成为《民报》的主要撰写者之一。无论后期刘氏思想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使得他与章氏交恶,投靠清廷,卖友求荣,但从他早期的政治活动中可以看出刘氏性格中激进与进步的一面。思想激进且性格执拗的刘师培在各种思想的滚动中,其治学方式必定与传统的不同。“刘师培的学术研究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二是对西方文明的吸收。坚守传统文化,即坚持从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等传统研究方法入手,整理先秦两汉典籍。而吸收西方文明,主要是指他在西风初渐之际,引领风潮,勇于吸收现代思想精华,善于运用现代学术方法,辨彰源流,颇具史家风范。”〔20〕首先,刘师培以地域不同的新视角来考察文章风格的不同。19世纪初,法国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中将欧洲文学按照地域的不同而划分为南北两派,并结合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分析了欧洲文学南北两派的不同。此后,法国学者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继承了这一观点,并提出种族、环境、时代决定文学作品风格的理论。刘师培深受斯宾塞《社会学原理》、达尔文《物种由来》等社会学著作影响,首次从地域视角探寻文学之不同。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认为:“大抵北方之地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21〕更值得关注的是,刘师培并不局限于此研究视角。在《论研究文学不可为地理及时代之见所囿》中,刘师培认为:“一代杰出之文人,非特不为地理所限,且亦不为时代所限。盖文体变迁,以渐而然。于当代因袭旧体之际,倘能不落窠臼,独创新格,或于举世革新之后,而能力挽狂澜,笃守旧范者,必皆超轶流俗之士也。”〔22〕这无疑是对个人才情禀赋的重视。另外刘氏还认为,研究某一个人,不能只关注此一人之时代背景、地理环境,而应考辨源流,将视角放宽放大,在学术文化历史演变的长河中才能对某一人、某一学问有准确的认识与定位:“故研究一家之文于本人之外尚须作穷源竟流功夫。”〔23〕其次,刘师培非常重视“变迁”。无论是学术思想之变迁还是文体之形成与演变,刘氏总能将前后各脉络相连接,考辨源流,注重思想或文体之转关处、变迁之历程,这样的研究便具有“史”的视野,将某一思想、某一文体置入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加以阐发,极具现代色彩。在述及汉魏文章时,刘氏认为:“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24〕但东汉之文渐趋华丽与虚浮,文胜于质,亦始于此时。刘师培尝援引桓范《世要论·赞象篇》与《铭诔篇》详论当时文章文辞华美而虚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2 What's the elephant doing(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15《八角楼上》(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001
- 7《不甘屈辱奋勇抗争-圆明园的诉说》(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2023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Section A 第1课时(1a-2d)说课稿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8大家的“朋友”(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教学说课稿 岳麓版必修2
-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4年三年级品社下册《学看平面图》说课稿 山东版
- 2025三元区国有商品林采伐与销售权转让合同书
- Unit 5 Colours Lesson 2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一年级上册
- 装饰定额子目(河南省)
- 【高速铁路乘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800字】
- 北师大版英语课文同步字帖三年级下册课文对话原文及翻译衡水体英语字帖三年级起点
- GB/T 2550-2016气体焊接设备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橡胶软管
- GB/T 21295-2014服装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
- 2022年行业报告我国FEVE氟树脂涂料发展现状及展望
- 走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课件
- Y2系列电机样本
-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解决方案
- 许慎《说文解字》(全文)
- 我国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评估体系探究(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